單細胞測序,你這麼火大家知道嗎?---記2015基因組學前沿研討會之單...

2020-11-27 儀器信息網

  最近幾年,關於單細胞測序的報導日益增多。事實上,單細胞測序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據了解,單細胞測序萌芽於2010年,13年左右才真正發展起來。2014年,單細胞測序的應用被列為《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年度最重要的方法學進展。2015基因組學前沿研討會將單細胞組學單獨列為一個單元,可見單細胞測序在當前基因組學前沿研究中的熱度。

  本次研討會上,報告主題涉及單細胞組學領域的報告人,包括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謝曉亮博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張奇偉博士,廈門大學楊朝勇博士,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王德強博士,北京大學湯富酬博士,美國貝勒免疫研究所林巍博士,華中科技大學寧康博士,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博士,華中農業大學李響同學等。

  事實上,即使是來源相同的單個細胞,由於隨機生物過程和環境擾動的原因,彼此在許多方面也存在差異,即細胞的異質性。常見的基因組測序技術避免不了這一現象帶來的影響,基於這一原因,研究人員開啟了單細胞測序技術的探索之路。此次研討會的單細胞組學單元中也有多個報告涉及了單細胞/單分子測序技術的最新進展。

  其中,謝曉亮教授,於2012年在Science發表的論文中推出了一項新技術,多重退火和成環循環擴增技術(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 MALBAC)。這項技術能從一個細胞的基因組中,分離出DNA。據了解,這種技術能降低PCR擴增偏倚,使得單細胞中93%的基因組能夠被測序。從而使得檢測單細胞中較小的DNA序列變異變得更容易,也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異。這樣的差異可以幫助解釋癌症惡化的機制,生殖細胞形成機制,甚至是個別神經元的差異機制。目前,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到體外受精以及腫瘤的個性化治療中。

謝曉亮

  來自廈門大學的楊朝勇教授,運用液滴微流控技術進行高通量的單細胞檢測,包括分離,處理和分析DNA、RNA和蛋白質,這種技術是在微流控晶片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操縱微小體積液體的全新技術。在傳統的液滴微流控技術基礎上,將「油包水」改成「油包瓊脂糖」,同時楊教授提出了一種瓊脂糖液滴微流控技術。這項技術已經成功應用到蛋白結晶、酶分析、化學合成、單分子/單細胞研究等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及分析化學研究領域中。

楊朝勇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已有關於利用納米孔進行核酸序列識別的報導,該方法存在DNA易位速率過快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王德強博士,正在研發新一代單分子測序技術,在直徑小於雙螺旋的固態納米孔中,通過拉伸雙鏈DNA,減慢單個分子的雙鏈DNA的易位速度。

王德強

  目前,單細胞的RNA或DNA測序方法不允許同時分析轉錄組和基因組序列。來自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賀建奎博士介紹到,他們利用基於新一代測序技術的策略解決了這一問題。以小鼠卵母細胞為例,這種將單個卵母細胞DNA和RNA測序合併的方法可以達到基因組的高覆蓋率和低偏好性轉錄組的可重複性。這項技術將有助於實現生物學和醫學的核目標,即將生理或病理條件下單個細胞的基因型和表型完美地聯繫起來。

賀建奎

  從此次研討會上單細胞組學的熱烈討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現在是單細胞測序的蓬勃發展階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工作者們能解釋更多的諸如遺傳性疾病的成因、癌症惡化機制等問題,為精準醫學和個性化醫療等臨床應用提供更堅實的理論基礎。

                                                                                                                                       編輯:史秀明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來源:時刻頭條2020年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肖軍研究員的大力促成及鼎力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安諾優達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籌辦的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圓滿落幕。
  • 專注液滴微流控技術 萬乘基因致力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的應用普及
    2018年2月,在同濟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任教多年後,施威揚教授積累了豐富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前沿應用經驗,他決定成為國內單細胞測序技術推廣的先行者。隨後,施教授與他本科期間在清華大學生物系的同學吳子牛先生聯合在北京成立了萬乘經緯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簡稱萬乘基因,公司致力於推動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實現標準產品化,為客戶提供穩定的單細胞測序服務。成立一年後的1月,萬乘基因獲得合力投資的500萬天使輪融資,而後快速啟用新實驗室,並推出了多種單細胞組學的服務。
  • 湯富酬課題組與合作者開發出單細胞轉錄組三代單分子測序新方法
    2009年首個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問世,開啟了單細胞組學時代(scRNA-seq)(Tang et al., 2009)。為了解決基於二代測序平臺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難以獲得單個細胞中全長轉錄本的準確信息這一核心困難, 2020年12月30日,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與北京希望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Plos 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RNA-seq analysis of mouse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 會議邀約-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誠邀您相聚
    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基因組學在基礎生命科學以及醫學領域均得到了廣泛應用。近年來,基因組學領域相關研究成果更可謂是大放異彩,為進一步推動基因組學新技術的應用,加強基因組學領域專家的技術交流,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安諾優達生命科學研究院特籌辦《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邀請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主題報告及前沿技術分享。
  • 聚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Mission Bio獲C輪7千萬美元融資
    [ 億歐導讀 ] 本次融資將用於拓展其單細胞多組學平臺Tapestri,它是首個能在單個細胞中對DNA和蛋白質進行測序的平臺,能夠更準確地識別癌症靶標。目前該平臺技術主要應用於肺癌、白血病等小細胞癌。Mission Bio本次融資將用於拓展其單細胞多組學平臺Tapestri,它是首個能在單個細胞中對DNA和蛋白質進行測序的平臺,能夠更準確地識別癌症靶標。目前該平臺技術主要應用於肺癌、白血病等小細胞癌。Fusion Fund創始人張璐透露,Mission Bio的C輪融資已經超募。「目前它的估值大概在2.2-2.3億美元之間。」
  • 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單細胞基因組學迎戰新冠肺炎
    每周一期,全方位專業解讀病毒及流行病相關領域知識,深度分析謠言與真相,給你權威解答! 在4月2日的第四期直播中,我們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為我們帶來《單細胞基因組學迎戰新冠肺炎》的主題分享。
  • 單細胞基因測序市場分析
    圖2:單細胞分析的文章發表數量  資料來源:GEN,民生證券研究院  其中,傳統的單細胞基因組學主要是由基因晶片和PCR主導的,隨著二代基因測序的成本以超摩爾定律下降,目前單細胞基因組學逐漸由二代基因測序技術接棒。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2011年,《Nature Methods》將單細胞測序列為年度值得期待的技術之一;2013年,《Science》將單細胞測序列為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六大領域榜首。近年來單細胞全基因測序不斷發展的技術方法和在各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屢屢登上"NCS"的榮譽殿堂。仿佛一夜之間,單細胞全基因組檢測技術就成了生物醫藥研究人員的新寵。
  • 走進細胞組學最前沿!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舉行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單細胞核測序時代是你的時代嗎
    運用單細胞技術到課題中,可以幫助重新審視研究對象,深入了解細胞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表達調控機制。單細胞我該拿你怎麼辦?很多老師想要研究某些特殊樣本,例如心肌細胞和神經元;也有很多老師手上有頗為珍貴的臨床凍存樣本,但是受限於單細胞測序對於樣本的嚴格要求——細胞數量要求大於105個、活細胞數在90%以上、細胞直徑小於40μm等,只能望「單」而嘆!
  • 還在講精準醫療的你,不知道單細胞測序就OUT了!
    但在2015年之前,受限於現有單細胞分離技術,早期單細胞測序技術僅能檢測少量細胞,且成本高昂。到了2015年,隨著基於細胞條形碼標記技術的高通量(或「海量」)單細胞分離與測序技術的成熟,科研人員有能力一次性對數千,甚至上萬個單細胞進行標記和分析,使單細胞測序技術在臨床上應用成為可能。
  • 貝瑞基因攜手新格元打造多元化單細胞測序生態圈
    近日,貝瑞基因與新格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雙方將利用優質高效的自動化單細胞測序平臺,進一步拓展單細胞測序技術的應用場景,共同促進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發展,全力支持用戶在該領域開展多維度、深層次的前沿研究。
  • 美格基因助力土壤生態學前沿研討會圓滿落幕!
    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享土壤生態組學學術盛宴本次會議日程緊湊,會議邀請土壤生態學家、土壤微生物學家、土壤動物學家作學術報告,對土壤生態學研究前沿問題進行探討,與參會人員一起掀起一場土壤生態學研究的頭腦風暴。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4月21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多組學研究與臨床轉化前沿論壇在上海隆重開幕。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幹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組學技術在醫學轉化上的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彭廣敦教授分享了「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精彩議題。
  • 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2005年,454 Life Sciences公司開發出全球第一臺商業化邊合成邊測序測序儀,第二代測序儀誕生,由此拉開了基因產業發展的序幕。  2008年,Helicos Biosciences推出了首臺單分子測序儀,標誌第三代測序技術來臨。2011年,PacificBiosciences也推出單分子實時測序系統PacBioRS。
  • 快訊丨貝瑞基因攜手新格元打造多元化單細胞測序生態圈
    與新格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雙方將利用優質高效的自動化單細胞測序平臺,進一步拓展單細胞測序技術的應用場景,共同促進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發展,全力支持用戶在該領域開展多維度、深層次的前沿研究。單細胞測序是目前最熱門的生物學技術之一,被Science評為201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及2019年Nature Methods年度方法。
  • 2018單細胞測序應用領域突破性成果盤點
    2015年以來隨著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plit-seq等技術的出現,徹底降低了單細胞測序的成本門檻。自此單細胞測序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基礎科研和臨床研究,相應成果也備受CNS青睞,文章如雨後春筍般頻頻出現在高分雜誌。
  • 如何同時對單細胞進行多組學研究
    開創性的單細胞分析現在能夠對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和代謝組譜系進行分析。Cell旗下的Trends inBiotechnology綜述了為同一的細胞提供複雜的譜系,將不同維度的分析組合成多組學分析的方法。策略和活細胞螢光成像不同,組學的方法比如新一代測序和質譜是破壞細胞進行分析的。
  • Illumina與Bio-Rad聯合發布單細胞基因組測序解決方案,使複雜疾病...
    該綜合解決方案是單細胞分析的第一個新一代測序(NGS)工作流程,使研究人員能夠在組織功能、病情進展和治療反應方面深入探查個體細胞的協同作用。與以往任務艱巨且昂貴費時的流程不同,該解決方案能夠對數以千計的個體細胞進行高通量測序。單細胞測序廣泛用於人類發展與疾病研究中,能在該解決方案發布以後獲益良多。
  • 國際熱帶生物多樣性及基因組學專題研討會在版納園召開
    6月27日至7月1日, 國際熱帶生物多樣性及基因組學專題研討會(Workshop on Tropical Biodiversity and Genomics, WTBG@XTBG)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來自十多個不同國家的三十餘名科研人員參加了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