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2020-12-07 儀器信息網

  1977年,Sanger提出了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學酶解法,第一代測序技術誕生。

  1998年,毛細管測序技術問世,基因測序速度提速10倍,原計劃15年才能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進度大幅加快。

  2005年,454 Life Sciences公司開發出全球第一臺商業化邊合成邊測序測序儀,第二代測序儀誕生,由此拉開了基因產業發展的序幕。

  2008年,Helicos Biosciences推出了首臺單分子測序儀,標誌第三代測序技術來臨。

2011年,PacificBiosciences也推出單分子實時測序系統PacBioRS。

2012年,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宣布推出第一款商業化的納米孔測序儀。

  2019年,華大智造 「超級生命計算機」DNBSEQ-T7 正式交付商用。

  2020年4月,因美納(原Illumina)發布因美納測序儀家族中性能最強大的臺式測序儀NextSeq™ 2000,其小巧靈活的設計可適應各種規模和場景的實驗室部署。

  ……

  近幾年來基因測序技術不斷進步:測序時間大幅縮減、檢測成本大幅下降,形成「超摩爾定律」之勢。測序市場亦飛速發展,從2007年的7.9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 53億美元。根據BCC Reasearch預測,全球基因測序市場2020年預計達13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8.70%。

  基因測序技術顛覆了傳統生物學技術,引領著生命科學未來的發展潮流,以它為基礎的終端應用遍地開花,特別是在醫療健康、現代農業、生命科學等前沿研究領域具有重要應用。

  為加強基因測序學術和技術交流,儀器信息網網絡講堂將於2020年5月14~15日舉辦第三屆基因測序網絡大會。本次大會為期2天,開設「新技術與新方法」、「醫療健康」、 「單細胞測序」和「農業基因組學」4個分會場,22位測序領域傑出專家將帶來精彩報告分享。


  硬核乾貨:

  • 測序技術發展歷程

  • 最新基因測序技術的原理和應用

  • 測序技術應用於臨床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 測序技術的應用場景有哪些?

  • 基因測序技術如何改善健康?

  • 宏基因組測序分析與未來醫學

  • 單細胞測序技術國內外技術進展

  • 展望測序技術的未來


  權威專家線上交流:

  報告專家

  

頂級測序儀製造商最前沿技術分享:

  因美納(Illumina)、伯樂生命醫學、賽默飛世爾科技、貝克曼庫爾特、華大智造、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Pacific Bioscience、深圳真邁生物等測序領域領軍企業,將為大家帶來最前沿的測序技術視聽盛宴。


  大會日程安排:

分會場Sessions

時間 Time

報告題目Topic

演講嘉賓The Speakers

 

新技術與新方法

(514)

09:00

解碼基因組的暗物質

張玉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 )

09:30

SEQuoia Complete —「全」「新」的全轉錄組建庫試劑

魏豔潔(伯樂 )

10:00

差異 RNA 測序(dRNA-seq)揭示厭氧甲烷古菌的轉錄後調控機制

東秀珠(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10:30

疾簡測序,觸手可及 ——NextSeq 2000產品及應用介紹

劉方芳(Illumina因美納)

11:00

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及其臨床應用

孫雷(深圳真邁生物)

 

醫療健康

(514)

13:30

測序技術在臨床診療中應用

邢曉明(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

14:00

女性腫瘤中BRCA基因檢測和HRD研究進展

於津浦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 )

14:30

微量DNA5-羥甲基胞嘧啶圖譜測序

陸星宇(上海易畢恩基因)

15:00

病原體宏基因組測序分析與未來醫學

陳力(復旦大學)

15:30

賽默飛TCRBCR解決方案助力免疫相關轉化研究

王德龍 (賽默飛世爾科技)

16:00

藥物基因組學指導個體化用藥

胡松年(中科院微生物所)

16:30

納米孔測序應用於快速實時的病原體檢測及大基因組組裝

李柏村(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17:00

高通量測序在細菌耐藥進化中的應用

華孝挺(浙江大學)

單細胞測序

 (515)

09:00

待定

陸祖宏(東南大學 )

09:30

單細胞測序技術進展及其在腫瘤免疫研究中的應用

胡學達(北京大學)

10:00

待定

待定(Pacific Bioscience)

10:30

單細胞組學與生命細胞圖譜解析

劉龍奇(華大智造)

農業基因組學

(515)

13:30

建立在近千份油菜種質資源基因組重測序基礎上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以開花期和葉毛性狀為例)

蔣立希(浙江大學)

14:00

高質量植物基因組的構建與應用

梁承志(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14:30

待定

劉貴明(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

15:00

中成藥分子鑑定

韓建萍(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

【戳此處報名參會】

  掃碼添加小編微信,小編拉進本次基因測序網絡大會交流群哦~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基因測序是顛覆醫療的技術
    多種測序技術的對比,臨床金標準qPCR一次只能針對一個已知位點進行檢測,而一代測序可以同時檢測多個位點。晶片技術和二代測序的通量都非常高,可以同時檢測多個基因的多個位點,但是晶片技術的敏感度和準確性都遠不及二代測序。用一個成語來比喻測序技術就是「守株待兔」,那麼不同的技術和平臺有各自的特點。
  • 基因測序公司Illumina:未來基因技術將入千家萬戶
    總之,Jaynome這個項目使得Flatley希望普通大眾也能夠更加了解基因的信息。他們公司也付出了很多努力,讓基因序列這個工具變得更加簡單,更加實用。如果你曾經使用過23andMe,Ancestry這些網站或者其他的基因測試服務,那麼你的基因就有機會在250億美元的生物科技巨頭機器上被測序。
  • 基因測序會帶來更好的未來嗎?
    而基因測序的出現,似乎給了人類可以完全依據科學了解自己的有效途徑,因此其未來的發展空間是相當可觀的。事實也在證明著這一點,不論是基於市場狀況預測的基因測序行業未來的規模,還是全球基因測序公司的蓬勃發展。然而基因測序普及之後,人類迎來的又會是什麼呢?基因測序在諸多領域起到正向作用的同時,又可能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呢?
  • 未來40年基因測序展望
    研究人員對基因測序數據的需求越來越大。Eric Green、Edward Rubin和Maynard Olson三位科學家對未來40年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進行了展望。四十年前,也就是1997年前,兩篇論文首次報導了確定DNA片段中化學鹼基順序的簡易方法。在此之前,分子生物學家們只能檢測DNA片段,而不能檢測鹼基。
  • 基因測序四強同臺共話NGS未來
    北京2016年6月6日電 /美通社/ -- 2016年6月3日,GENEWIZ(金唯智)中國副總裁賈延凱博士在受邀參加的「精準醫療之基因系列:基因檢測四強同臺共話NGS未來(北京站)」上表示,單分子大片段和單細胞測序技術的進步,將在未來幾年對基因組學的研究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
  • 基因圖譜技術VS第三代測序技術,誰是贏家?
    自2015年精準醫學風行全球,基因測序技術開始進入大爆發期­—臨床轉化加快驅動市場打開已是形勢所趨。隨之而來的還有政策的推動和政策的監管。另外,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也是推動市場逐漸成熟的必要條件。 sanger測序,其測序成本高,通量低等方面的缺點,嚴重影響了其真正大規模的應用。二代測序,簡稱NGS,較Sanger測序有了巨大的突破,也稱之為高通量測序。
  • 基因測序技術發展歷程
    基因組攜帶了個體的全部遺傳信息,基因測序能夠加深對疾病尤其是惡性腫瘤的分子機制理解,在診斷與治療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人類基因組學計劃完成後,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更加迅猛,在臨床實踐和基礎研究中的應用更加廣泛。
  • 基因測序技術大升級
    基因測序技術的前世今生    單分子螢光測序技術被譽為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若要明白其「高明之處」,不妨先了解一下前兩代基因測序技術。    基因是生物體內一道道蘊含「機密」的密碼,蘊藏了生物絕大部分遺傳信息,人類自發現了基因就無一日不想破解它的秘密。
  • AI技術運用基因測序 助力基因組計劃
    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近一年多來我國地方政府也紛紛啟動基因組測序計劃:江蘇、福建已經啟動百萬基因組測序計劃,而在北京更大範圍的基因測序也在進行。有關預計顯示,2020年我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將達到180億元,約佔世界基因測序市場總規模的1/5。不少科技公司看準基因大數據行業爆發性增長趨勢,開始積極布局搶佔基因測序市場。除了華大基因之外,人工智慧企業也在躍躍欲試。
  • 基因測序技術在食品檢測領域的應用
    基因測序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研究和生物工程領域一項重要的基礎技術手段。近年來,測試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檢測通量有了革命性的改進,同時大大降低了測序成本。此外,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無論是生產者、消費者還是監管檢測機構,都需要開發更精確、更高效的檢測方法,基因測序技術正迎合了這樣的需要,故而,基因測序技術與食品檢測領域的結合也應運而生。
  • 一文讀懂基因測序技術的前世今生
    隨著人們對自身基因遺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使得基因檢測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基因檢測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這些年測序技術的發展歷程。測序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對基因組研究,疾病醫療研究,藥物研發等領域的巨大推動作用。
  • 做中國人原創的基因測序產品
    2013年,中國的新一代癌症基因測序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遠在加拿大的邵陽和團隊決定將自主研發的、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癌症基因測序技術帶回國內創業,當時,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如今,6年過去了,他們在南京創辦的世和基因已經成長為國內腫瘤基因測序精準醫學領域的佼佼者,公司融資超過5億元,並於2018年入選南京首批「培育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
  • 我國基因測序技術在醫療領域前景廣闊
    2001年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以來,測序技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測序成本演變圖中可以看到,第一代測序技術的改良基本符合摩爾定律。但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出現使得測序成本大幅降低。第二代測序技術與第一代技術原理完全不同,是顛覆式的創新。
  • 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比較與總結
    第三代測序技術是基於納米孔(nanopore)的單分子讀取技術,有著更快的數據讀取速度,應用潛能也勢必超越測序。   2012年2月5日,基因組科學家們齊聚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基因組生物和技術進展會議,來了解哪家公司的第三代測序技術能實現人類基因組的3分鐘測序或以5000美元的價格出售。儘管科學家們對公布的數據表示謹慎樂觀,但他們對於此類測序儀的優越之處仍心存疑慮。
  • 什麼是基因測序?
    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徵及行為合理。基因測序技術能鎖定個人病變基因,提前預防和治療。最早的時候,基因測序只是應用於科研,是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一個重要的科研工具。
  • 推進第四代基因測序技術應用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聞坤)本屆高交會上,深圳市儒翰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基於固態納米孔的第四代基因測序儀首次公開展示。據悉,這是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首臺新型納米孔的第四代基因測序設備,填補了國內基因測序最新技術領域的空白。 基因測序核心技術壁壘高,一直被歐美發達國家的少數公司所壟斷。
  • 揭密基因測序巨頭 Illumina:如何讓基因技術走進千家萬戶?(下)
    上篇主要為讀者介紹了 Illumina 是如何在基因測序領域確立自己的地位,下篇則將為大家揭密目前 Illumina 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基因組學的重要性和價值將得以挖掘,勢必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Helix 首次補貼了整個基因測序外顯子組的成本,以便顧客在一生中反覆查詢。另一個區別於消費者基因學應用(如 23andMe )的地方在於,Helix 提供外顯子測序,這種測序比傳統的「基因分型」方法更昂貴,但也能提供更多的信息。「這將是第一次在消費市場上進行廣泛應用的深度基因排序測試,」 Thurston 說。
  • 全球TOP10頂尖基因測序公司出爐,基因測序市場有多大?
    「100美元完成一個人全基因組測序」是基因測序行業的共同目標,全球基因測序從業者都在為此衝刺。2006年,全基因組測序費用從最初的上億降至2000萬美元。2007年,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出現,生物技術公司 Knome 以35萬美元的價格提供了第一項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基因組測序服務。2008年,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至20萬美元。
  • 電影裡的「基因球」真存在?專家:中國基因測序技術已超科幻
    在科幻電影《瘋狂的外星人》中,外星人與地球人通過交換"基因球"的方式建立外交關係,而地球人口含基因球,在口腔裡打轉,保持15分鐘,就可以獲取人類的基因……如此神奇的"基因球",真的存在嗎?我國目前的基因測序技術發展情況又是如何呢?記者就此採訪了華大智造測序儀產品經理汪婧婧博士。
  • 基因晶片技術未來大有可為
    現任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上海伯豪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伯豪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嘉賓核心觀點一、基因晶片市場份額受到高通量測序侵蝕,專業的基因晶片公司出現被併購的浪潮。二、晶片技術具有獨特性,還無法被完全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