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比較與總結

2020-12-06 儀器信息網

  在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協助下,個人基因組圖譜正在如火如荼地繪製中。但第二代測序技術很快就遇上了強勁的對手——第三代測序技術,也被稱為「下、下一代的測序(next-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第三代測序技術是基於納米孔(nanopore)的單分子讀取技術,有著更快的數據讀取速度,應用潛能也勢必超越測序。

  2012年2月5日,基因組科學家們齊聚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基因組生物和技術進展會議,來了解哪家公司的第三代測序技術能實現人類基因組的3分鐘測序或以5000美元的價格出售。儘管科學家們對公布的數據表示謹慎樂觀,但他們對於此類測序儀的優越之處仍心存疑慮。

  Complete Genomics

  在2008年10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Complete Genomics公司曾宣稱他們將在2009年以5000美元的價格售賣人類基因組,但當時沒有公布支持數據。在這次會議上,該公司公布了一個人類基因組,據稱是用9臺儀器在8天內完成的。

  該公司的CEO,Clifford Reid表示,他們將254GB的數據拼接成草圖,覆蓋某個匿名男性基因組的92%,每個鹼基平均讀取了91次。與目前應用中的高速測序,即第二代測序類似,Complete Genomics也產生短的DNA讀長。通過對每個鹼基的多次測序,它的目標是排除悄悄混入的可能錯誤。Reid認為這項技術非常準確,鹼基錯誤的概率低於0.33%。這與目前的測序儀相當。

  Complete Genomics並不出售測序儀,但用自己的測序儀來完成所有的內部工作。這讓某些科學家質疑,但另一些卻深受鼓舞。

  速度和費用成為Complete Genomics的最大賣點。該公司並沒有透露基因組測序的確切費用,但據稱每個基因組的原材料費用低至1000美元。它的目標是在上個月推出市場,今年對1000個基因組進行測序,明年測序數量達到20000個。

  Pacific Biosciences

  在Complete Genomics做報告前的一小時,Pacific Biosciences的首席技術官Stephen Turner展示了大腸桿菌的完整基因組,並稱每個鹼基的平均讀取了38次,準確率大於99.9999%。

  Pacific Biosciences利用了單分子技術和DNA聚合酶,在反應的同時讀取測序產物。儘管目前儀器的讀取速度僅為3 鹼基/秒,但它的目標是在2013年前實現三分鐘讀完人類基因組。它還有望實現更長的讀長。Tuner表示大腸桿菌基因組的平均讀長是586 bp,有些能達到2805 bp。某些科學家期望長讀長能排除錯誤,讓他們了解到難以讀取的部分。

  Pacific Biosciences打算在明年正式推向市場。同時,目前的測序技術,如Illumina、Applied Biosystems和Roche也正以驚人的速度製造數據,在單次幾天的運行中產生相當於多個人類基因組的數據。速率不斷增長的同時,費用也在下降。例如,Illumina在會議中表示它在今年年底能實現10000美元的人類基因組測序。

  要實現單分子實時測序,有三個關鍵的技術。

  第一個是螢光標記的脫氧核苷酸。顯微鏡現在再厲害,也不可能真的實時看到「單分子」。但是它可以實時記錄螢光的強度變化。當螢光標記的脫氧核苷酸被摻入 DNA鏈的時候,它的螢光就同時能在DNA鏈上探測到。當它與DNA鏈形成化學鍵的時候,它的螢光基團就被DNA聚合酶切除,螢光消失。這種螢光標記的脫氧核苷酸不會影響DNA聚合酶的活性,並且在螢光被切除之後,合成的DNA鏈和天然的DNA鏈完全一樣。

  第二個是納米微孔。因為在顯微鏡實時記錄DNA鏈上的螢光的時候,DNA鏈周圍的眾多的螢光標記的脫氧核苷酸形成了非常強大的螢光背景。這種強大的螢光背景使單分子的螢光探測成為不可能。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發明了一種直徑只有幾十納米的納米孔[zero-mode waveguides (ZMWs)],單分子的DNA聚合酶被固定在這個孔內。在這麼小的孔內,DNA鏈周圍的螢光標記的脫氧核苷酸有限,而且由於A,T,C,G這四種螢光標記的脫氧核苷酸非常快速地從外面進入到孔內又出去,它們形成了非常穩定的背景螢光信號。而當某一種螢光標記的脫氧核苷酸被摻入到DNA鏈時,這種特定顏色的螢光會持續一小段時間,直到新的化學鍵形成,螢光基團被DNA聚合酶切除為止(見圖)。

  第三個是共聚焦顯微鏡實時地快速地對集成在板上的無數的納米小孔同時進行記錄。由於我對顯微原理的物理知識匱乏,而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又沒有非常強調在這方面的發明,不做進一步探討。

  他們還對這一技術進行進一步的優化。

  第一個是把雙鏈DNA環化反覆測序。人們可以在雙鏈DNA的兩頭連上髮夾結構的DNA adaptor,從而使DNA環化。而DNA聚合酶就能夠以環化的DNA作為模板滾環複製,反覆測一段DNA序列。這種反覆測序,糾正了偶爾出現的複製錯誤,從而使測序精度非常高。

  第二個是激發光中斷測序法。DNA聚合酶雖然很穩定,但是在強大的激發光作用下酶也是有一定壽命的。如果把激發光中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DNA聚合酶繼續複製DNA,當激發光重新開啟以後,人們就可以測到長DNA鏈後面的序列。

  第三代測序技術非常可怕。1、它實現了DNA聚合酶內在自身的反應速度,一秒可以測10個鹼基,測序速度是化學法測序的2萬倍。2、它實現了DNA聚合酶內在自身的 processivity(延續性,也就是DNA聚合酶一次可以合成很長的片段),一個反應就可以測非常長的序列。 二代測序現在可以測到上百個鹼基,但是三代測序現在就可以測幾千個鹼基。這為基因組的重複序列的拼接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3、它的精度非常高,達到 99.9999%。

  此外,它還有兩個應用是二代測序所不具備的。

  第一個是直接測RNA的序列。既然DNA聚合酶能夠實時觀測,那麼以RNA為模板複製DNA的逆轉錄酶也同樣可以。RNA的直接測序,將大大降低體外逆轉錄產生的系統誤差。

  第二個是直接測甲基化的DNA序列。實際上DNA聚合酶複製A、T、C、G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正常的C或者甲基化的C為模板,DNA聚合酶停頓的時間不同。根據這個不同的時間,可以判斷模板的C是否甲基化。

  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預計2010年或者2011年就會推出商業化的測序儀器。在不遠的將來,如果他們能和二代測序一樣集成100萬個納米微孔,那麼一臺儀器15分鐘就能夠準確地測出一個人的基因組。以後每個人的基因組測序成本將變成100美元,人人都可以消費得起。想想人類基因組計劃耗資30億美元,費時十幾年,無數科學家參與其中,技術的革新意義是多麼重大啊!

  Helicos Biosciences

  並不是每家測序公司都這麼幸運。Helicos Biosciences製造的第三代測序儀就被測序錯誤所困擾。就在會議前幾天,Helicos透露它的第一名顧客已經將測序儀退還。在這次會議上,該公司表示它已經拼接了線蟲的基因組。但是它的歷史問題和高昂的儀器費用,即使降低至99.9999萬美元,與其他測序儀的50萬美元左右的價格相比,仍然讓許多科學家望而卻步。

  在會議前的研討會上,來自多倫多安大略癌症研究所的John McPherson說出了大家的心聲:「Helicos是單分子測序的先鋒,但我認為他們還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但Helicos的首席技術官 William Efcavitch卻不認同這種說法,「關於我們不行的傳聞太誇張了」。

  許多科學家希望他是對的,他們期待著Helicos與其他公司繼續競爭,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多的數據。一位科學家表示:「這種競爭是良性的。無論這些公司幹得多好,我們都期望更多。」

  基於納米孔的單分子讀取技術,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成功研發出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該測序技術讀取數據更快、有望大大降低測序成本,改變個人醫療的前景。

  當前,基因測序工作費時且昂貴,測序時,分子必須進行多次複製(這一步被稱為擴增),同時進行螢光示蹤標記,這一過程會帶來錯誤,因此,一個基因要被測序多次才能得到值得信賴的結果。此外,購買和操作測序儀器的費用也不菲,目前,測定一個完整的基因組需要上萬美元。

  在納米孔測序技術中,DNA分子依靠被稱為核酸外切酶的蛋白質以一次一個鹼基的速度通過小孔。這個酶能清楚地區分出4個DNA鹼基編碼:A、C、G、T,也可以檢測出該鹼基是否被甲基化,一個單孔能在大約70天左右測定一個完整的基因序列。

  納米孔技術不需要螢光標記物並且很可能不需要進行擴增,能直接並快速「讀」出DNA,同時足夠廉價,使進行大量重複實驗成為可能。

  納米孔公司已經研發出包含幾百個納米孔的晶片,該晶片可以用在一臺機器上,快速且廉價地給大量DNA進行排序。

  基因測序於上世紀70年代由弗雷德·桑格爾發明,他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第一份人類基因草圖於2001年繪製成功,花費了40億美元。

  納米孔公司總裁戈登·桑赫納說,該技術預示了基因測序領域的一個跳躍變化,花費不到1000美元就可以完成一個基因測序。藉助該技術,在未來5年內,測序費用將有可能降至500美元。到那時,基因測序可以成為英國國民健康保險制度的一部分,民營保險公司也支付得起。該技術也可以讓醫生使用DNA來預測並且預防諸如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更加有效地開藥。

  世界著名基因測序公司Illumina的總裁傑伊·弗拉特利稱,10年後,每一個新生嬰兒都會被「配備」完整的基因排序,費用不超過5000美元。

  最早的Sanger測序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立下赫赫戰功,但也給基因組測序貼上了數億美元的價格標籤,讓人生畏。這兩年發展迅猛的第二代測序儀—— Illumina的Genome Analyzer、Roche 454的GS系列以及ABI的SOLiD系統——讓人類基因組重測序的費用蹭地降低到10萬美元以下。現在,能對單個DNA分子進行測序的第三代測序儀也加入到這場比賽中,讓競爭更加激烈。

  目前,第三代測序主要有三種技術平臺。兩種通過摻入並檢測螢光標記的核苷酸,來實現單分子測序。 Helicos的遺傳分析系統已上市,而Pacific Biosciences準備在明年推出單分子實時(SMRT)技術。第三種Oxford Nanopore的納米孔(nanopore)測序還尚未有推出的時間表,但有可能是這三種當中最便宜的。納米孔測序的優勢在於它不需要對DNA進行標記,也就省去了昂貴的螢光試劑和CCD照相機。

  最近,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的Hagan Bayley及他的研究小組正致力於改善納米孔。根據他們之前的工作,他們以a-溶血素來設計納米孔,並將環式糊精共價結合在孔的內側(下圖)。當核酸外切酶消化單鏈DNA後,單個鹼基落入孔中,它們瞬間與環式糊精相互作用,並阻礙了穿過孔中的電流。每個鹼基ATGC以及甲基胞嘧啶都有自己特有的電流振幅,因此很容易轉化成DNA序列。每個鹼基也有特有的平均停留時間,它的解離速率常數是電壓依賴的,+180 mV的電位能確保鹼基從孔的另一側離開。

  a-溶血素納米孔(剖面圖)以及共價結合的環式糊精(淺藍色)瞬間結合落入孔中的鹼基(紅色)。

  以往對甲基胞嘧啶進行測序,都要先進行重亞硫酸鹽轉化,而納米孔技術能直接讀出這第五種鹼基。這對表觀基因組測序的研究人員來說可謂是個好消息。

  納米孔測序預計能滿足大部分測序用戶的需求:99.8%的準確性相當高,且錯誤很容易通過計算來糾正。均聚物延伸也沒有問題,因為納米孔記錄每一個鹼基,而不管其前後的鹼基。讀長也會很長。Bayley認為:「它有可能讀取數千個鹼基,序列質量也不會下降。即使中途有一些小差錯,它也可以重新開始。」

  但是,Oxford Nanopore的測序儀仍面臨兩個重要的技術問題。一是如何將核酸外切酶更好地附著在孔上,讓它每次只掉入一個鹼基,這是一個大挑戰。另一個是並行化。這個問題可能簡單一些。他們可以開發出一個晶片,上面有數萬個孔,來確保整個測序過程更快速。

  在納米孔測序技術的推動下,實現千元基因組的目標指日可待了。

  參考文獻:

  Clarke, J. et al. Continuous base identification for single-molecule nanopore DNA sequencing. Nat. Nanotechnol.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22 February, 2009.

相關焦點

  • 基因圖譜技術VS第三代測序技術,誰是贏家?
    自2015年精準醫學風行全球,基因測序技術開始進入大爆發期­—臨床轉化加快驅動市場打開已是形勢所趨。隨之而來的還有政策的推動和政策的監管。另外,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也是推動市場逐漸成熟的必要條件。 sanger測序,其測序成本高,通量低等方面的缺點,嚴重影響了其真正大規模的應用。二代測序,簡稱NGS,較Sanger測序有了巨大的突破,也稱之為高通量測序。
  • 基因測序技術大升級
    基因測序技術的前世今生    單分子螢光測序技術被譽為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若要明白其「高明之處」,不妨先了解一下前兩代基因測序技術。    基因是生物體內一道道蘊含「機密」的密碼,蘊藏了生物絕大部分遺傳信息,人類自發現了基因就無一日不想破解它的秘密。
  • 英研發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 用納米孔單分子讀取
    基於納米孔的單分子讀取技術,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成功研發出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該測序技術讀取數據更快、有望大大降低測序成本,改變個人醫療的前景。  當前,基因測序工作費時且昂貴,測序時,分子必須進行多次複製(這一步被稱為擴增),同時進行螢光示蹤標記,這一過程會帶來錯誤,因此,一個基因要被測序多次才能得到值得信賴的結果。此外,購買和操作測序儀器的費用也不菲,目前,測定一個完整的基因組需要上萬美元。  在納米孔測序技術中,DNA分子依靠被稱為核酸外切酶的蛋白質以一次一個鹼基的速度通過小孔。
  • 基因測序是顛覆醫療的技術
    多種測序技術的對比,臨床金標準qPCR一次只能針對一個已知位點進行檢測,而一代測序可以同時檢測多個位點。晶片技術和二代測序的通量都非常高,可以同時檢測多個基因的多個位點,但是晶片技術的敏感度和準確性都遠不及二代測序。用一個成語來比喻測序技術就是「守株待兔」,那麼不同的技術和平臺有各自的特點。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開發了新的第三代DNA測序技術
    隨著基因組時代的到來和人們越來越高的基因序列信息的需求,測序技術得以快速發展。雖然,目前二代的高通量測序仍是在基因組測序和轉錄組測序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手段,但其存在讀長短、成本高、依賴PCR擴增等缺陷。近年來,不需要PCR擴增便可以用來讀取長片段的第三代測序技術-單分子實時測序技術發展越來越快,並在基因組組裝,甲基化鑑定和基因組結構變化等方面得以廣泛應用。
  • Nature:藉助第三代測序韓國發表最連續人類基因組
    國立首爾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和美國被譽為「測序黑馬」的公司——10x Genomics聯合運用去年新發售的GemCodeTM測序平臺以及第三代測序PacBio單分子實時測序平臺在本期的Nature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對一名韓國人的基因組(AK1)進行從頭組裝和單倍體型定相信息分析。這是迄今為止發表的最為連續的人類基因組組裝。
  • 瀚海基因推出第三代基因測序儀
    7月31日,由瀚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瀚海基因」)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GenoCare正式推出。該儀器是目前全球唯一用於臨床應用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據公司方面稱,其技術已達世界領先水平。
  • 測序原理-------一代測序、二代測序、三代測序
    > 第二代測序技術-大規模平行測序  隨著第二代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科學界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應用第二代測序技術來解決生物學問題。第三代測序技術-單分子測序技術第三代測序技術又被為"Single Molecule Real Time (SMRT™) DNA Sequencing"(單分子實時DNA測序技術),該方法基於納米孔的單分子讀取技術,不需要擴增即可快速讀取序列,解決了初始模板DNA擴增的偏好性問題。
  • 醫藥生物:三代基因測序獲突破 推精準醫療
    針對第三代基因測序儀硬體錯誤率高達15%-40%的現實,採用新算法設計的Sparc軟體所取得的結果錯誤率低於0.5%,同時還可節省測序時間和內存達80%。主要觀點三代測序準確率低的難題有望解決從1975年Sanger和Coulson發明了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雙脫氧終止法,到現在,基因測序已經經歷了三代技術革命。
  • 基因測序技術發展歷程
    基因測序是從1954年Whitfeld等測定多聚核苷酸序列開始的,並在隨後的30年裡相繼誕生了一系列的DNA測序方法,包括加減法、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化學降解法、螢光自動測序技術、雜交測序技術等,這些技術與方法均是在化學降解法及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們將這些DNA測序技術統稱為第一代DNA測序技術。
  • 一文讀懂基因測序技術的前世今生
    從1977年第一代DNA測序技術(Sanger法),發展至今三十多年時間,測序技術已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從第一代到第三代,測序讀長從長到短,再從短到長。雖然就當前形勢看來第二代短讀長測序技術在全球測序市場上仍然佔有著絕對的優勢位置,但第三測序技術也已在這一兩年的時間中快速發展著。根據原理的不同,人們將測序技術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代,sanger測序。
  • 二代測序結果比較:Hiseq Xten VS NovaSeq 6000
    從1977年Sanger發明了雙脫氧鏈終止法一代測序技術開始,測序技術發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時間,先後經歷了以GS FLX、Solexa、SOLID為基礎的二代測序技術,以及基於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納米孔測序技術的三代測序技術。
  • 我國基因測序技術在醫療領域前景廣闊
    2001年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以來,測序技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測序成本演變圖中可以看到,第一代測序技術的改良基本符合摩爾定律。但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出現使得測序成本大幅降低。第二代測序技術與第一代技術原理完全不同,是顛覆式的創新。
  • 科普‖帶你了解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
    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徵及行為合理。基因測序技術能鎖定個人病變基因,提前預防和治療。該技術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1977年Maxam Gilbert報導了通過化學降解測定基因序列的方法。同一時期,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Fred Sanger及其同事在1975年發明了雙脫氧鏈終止法。傳統的鏈終止法,化學降解法,以及在它基礎上來的各種DNA測序技術統稱為第一代DNA測序技術。
  • 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1977年,Sanger提出了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學酶解法,第一代測序技術誕生。  1998年,毛細管測序技術問世,基因測序速度提速10倍,原計劃15年才能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進度大幅加快。
  • NGS「慘敗」,第三代測序首次成功診斷罕見病!
    目前臨床上主要利用短讀長測序(SRS)來進行基因組學分析,比如二代測序。SRS的主要特點是通量高、準確基數高以及成本低,但它無法解決高度雜合的基因組、高度重複序列、高GC區域、拷貝數變異、大的結構變異等問題。相比而言,長度長測序(LRS)有著與之互補的優勢,在臨床上可以檢測到SRS遺漏的遺傳變異。
  • 瀚海基因發布全球最準三代基因測序儀,測序成本將降至一百美金
    據介紹,該測序儀是目前全球準確率最高、唯一針對臨床應用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其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亞洲第一,世界領先」。隨著第三代基因測序儀的量產及運用,預計2019年左右,人們只要花費約100美元就可測自己的基因信息。比目前1000美金的基因測序費用降低了九成。
  • 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相關概念火爆
    消息面上,據報導,發改委10月10日批覆第二批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建設方案,河北、遼寧、江西、重慶、海南、青海等地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建設方案獲批。基因檢測概念股應聲大漲。國家發改委此前表示: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 國家發改委: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新聞—科學網
  • 三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原理簡介
    ,再夾雜自己的零星想法,寫在這裡分享與大家,同時也是為了方便自己日後若有需要能夠方便獲得,文章比較長。摘要:從1977年第一代DNA測序技術(Sanger法)1,發展至今三十多年時間,測序技術已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從第一代到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測序讀長從長到短,再從短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