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技術發展歷程

2021-01-09 大數華創

基因組攜帶了個體的全部遺傳信息,基因測序能夠加深對疾病尤其是惡性腫瘤的分子機制理解,在診斷與治療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人類基因組學計劃完成後,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更加迅猛,在臨床實踐和基礎研究中的應用更加廣泛。

基因測序是從1954年Whitfeld等測定多聚核苷酸序列開始的,並在隨後的30年裡相繼誕生了一系列的DNA測序方法,包括加減法、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化學降解法、螢光自動測序技術、雜交測序技術等,這些技術與方法均是在化學降解法及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們將這些DNA測序技術統稱為第一代DNA測序技術。

第一代測序技術自發明以來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20世紀90年代,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genomeproject,HGP)的順利完成就得益於第一代測序技術的成功應用。在過去的幾十年,第一代測序技術一直作為基因診斷的標準,在基因病特別是單基因病症病人和各種遺傳性酶病如苯丙酮尿症、自毀容貌綜合症等其他疾病的診斷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最常用的基因測序技術[3]。

第一代測序技術的優點是測序讀長長,準確性高;缺點是測序成本高,通量較低,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測序要求。

HGP完成後,人們迫切要求對基因突變、甲基化、RNA表達以及蛋白質與核酸相互作用等基因功能進行研究,第一代測序技術在應用及通量上已經不能滿足更高的重測序和深度測序的要求,從而需要更高通量的核酸測定手段。在其他相關學科與技術的支持和推動下,邊合成邊測序的第二代測序技術應運而生。

二代測序一次能對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條DNA序列進行同時測定,使轉錄組測序及基因組深度測序變得高效、便捷,在保持高準確性的同時降低了測序成本,提高了測序的速度。

21世紀以來,為了實現對一條DNA分子進行單獨測序,並克服第二代測序技術中讀長較短的缺點,科學工作者開發出以單分子DNA測序和納米孔測序為標誌的第三代測序技術。

單分子DNA測序是當螢光標記的脫氧核苷酸與DNA鏈形成化學鍵的時候,它的螢光基團就被DNA聚合酶切除,螢光消失,再利用顯微鏡實時觀測螢光的強度變化來實現序列的測定。納米孔測序是利用電泳來驅動單個分子逐一通過納米孔來實現的,根據不同鹼基穿過時電導的微小改變,通過電信號的差異,檢測通過的鹼基類別來實現測序。

第三代測序技術可以直接檢測RNA序列及DNA甲基化序列,由於其測序速度快,無需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避免了覆蓋度不均一和PCR假象,且準確性高,同時儀器設備相對便宜及操作較簡單,

所以在單細胞水平上尋求信息變異、細胞異質性、表觀遺傳、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腫瘤細胞的演化等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前景廣闊。其代表是單分子測序平臺(tSMS)、單分子實時合成(SMRT)技術測序平臺、基於螢光共振能量傳遞(FRET)技術測序平臺與納米孔單分子技術測序平臺。

隨著測序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應用領域也在逐漸擴展,該技術對遺傳性疾病的研究與診斷顯得尤為重要,在人類已知的疾病中,有4000多種疾病與基因異常有關,利用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在全基因組水平上檢測與人類疾病相關的單核苷酸變異(SNVs)、插入缺失(InDels)、拷貝數變異(CNV)、結構變異(SV)、RNA表達差異、甲基化異常等突變信息,進而找到致病突變並研發出有效的治療藥物,為臨床診斷及人類健康提供幫助。

相關焦點

  • 基因組測序原理及其發展歷程
    本文將介紹當前的基因組測序原理及其發展歷程。
  • 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2005年,454 Life Sciences公司開發出全球第一臺商業化邊合成邊測序測序儀,第二代測序儀誕生,由此拉開了基因產業發展的序幕。  2008年,Helicos Biosciences推出了首臺單分子測序儀,標誌第三代測序技術來臨。2011年,PacificBiosciences也推出單分子實時測序系統PacBioRS。
  • 基因圖譜技術VS第三代測序技術,誰是贏家?
    自2015年精準醫學風行全球,基因測序技術開始進入大爆發期­—臨床轉化加快驅動市場打開已是形勢所趨。隨之而來的還有政策的推動和政策的監管。另外,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也是推動市場逐漸成熟的必要條件。 sanger測序,其測序成本高,通量低等方面的缺點,嚴重影響了其真正大規模的應用。二代測序,簡稱NGS,較Sanger測序有了巨大的突破,也稱之為高通量測序。
  • 一文讀懂基因測序技術的前世今生
    隨著人們對自身基因遺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使得基因檢測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基因檢測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這些年測序技術的發展歷程。測序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對基因組研究,疾病醫療研究,藥物研發等領域的巨大推動作用。
  • 基因測序是顛覆醫療的技術
    多種測序技術的對比,臨床金標準qPCR一次只能針對一個已知位點進行檢測,而一代測序可以同時檢測多個位點。晶片技術和二代測序的通量都非常高,可以同時檢測多個基因的多個位點,但是晶片技術的敏感度和準確性都遠不及二代測序。用一個成語來比喻測序技術就是「守株待兔」,那麼不同的技術和平臺有各自的特點。
  • 基因測序助益精準醫學高峰論壇
    基因測序是精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基因檢測的核心領域,被認為是未來經濟的12大顛覆技術之一。2017年10月21日,由中國康復技術轉化及發展促進會主辦、中國康復技術轉化及發展促進會精準醫學與腫瘤康復專業委員會承辦,以「準+時代」為主題的基因測序助益精準醫學高峰論壇在成都隆重召開。本次會議邀請到來自全國各地四百餘位臨床專家、科研人員、行業同仁共同參加。
  • 基因測序技術的3種劃分和4大突破
    NGS測序技術,使得基因組研究進入高通量時代,促進了基因組學科學研究及技術轉化應用。一些學者認為單分子測序、實時測序以及核心方法有別於已有技術的方法,應是三代測序技術的定義性特徵。目前,三代測序通常是指無需DNA擴增的單分子測序技術4。這種技術從原理與特點來看,有其自身優勢(比如測序能夠獲得較長的讀長,有望解決單倍體基因組組裝和結構變異識別),是測序技術發展的重要思路。
  • 基因測序技術大升級
    基因測序技術的前世今生    單分子螢光測序技術被譽為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若要明白其「高明之處」,不妨先了解一下前兩代基因測序技術。    基因是生物體內一道道蘊含「機密」的密碼,蘊藏了生物絕大部分遺傳信息,人類自發現了基因就無一日不想破解它的秘密。
  • 「單細胞測序」技術發展迅速,實現產業化還要多久?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文丨vb動脈網,作者丨曹弦提及2019年基因測序領域的發展,「單細胞測序」毫無疑問是其中關鍵詞。單細胞測序(SCS)發展歷程:(圖片來源: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of Single-Cell Sequencing Technologies、動脈網繪製)在高通量測序領域,以試劑盒、微流控設備研發為核心的企業如尋因生物(2015年)、微著生物(2017
  • 盤點近期我國基因測序產業發展十大動態
    測序儀器國產化 奠定基因測序行業創新發展基礎  5月26日,北京舉辦了「基因測序賽道掃描沙龍」會,從事醫療投資和基因組醫學研究的學者對基因測序產業發展道路上可能碰到的技術瓶頸進行了相關討論,明確了國產基因測序的產業現狀,規劃了未來產業發展的路線,希望通過實現測序設備國產化
  • 我國基因測序產業上遊發展「困」與「惑」
    「在中國的測序市場扎穩腳跟,這單交易對Illumina公司也至關重要。」基因慧創始人汪亮是少數更全面的產業持續研究者,4月13日,他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指出,高通量測序產業化2007年才開始,2010年時市場還未培育成熟,後續基因測序的商業模式更無法確定。產業未穩,Illumina就從這筆大單中得到了發展的資本和市場知名度。
  • AI技術運用基因測序 助力基因組計劃
    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近一年多來我國地方政府也紛紛啟動基因組測序計劃:江蘇、福建已經啟動百萬基因組測序計劃,而在北京更大範圍的基因測序也在進行。有關預計顯示,2020年我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將達到180億元,約佔世界基因測序市場總規模的1/5。不少科技公司看準基因大數據行業爆發性增長趨勢,開始積極布局搶佔基因測序市場。除了華大基因之外,人工智慧企業也在躍躍欲試。
  • 基因測序,破譯人體天書
    作為唯一一個參與其中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承擔了天書「破譯」1%的工作,即3號染色體上3000萬個鹼基因的測序任務。「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測序部分的圓滿完成,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整個中國都應該為此驕傲。」在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掌門人」柯林斯博士看來,中國科學家由零起步,短短兩年時間裡,高效高質地完成了承擔的測序任務,足以讓全世界為之矚目。
  • 2016年中國基因測序產業鏈發展現狀及主要企業業務布局分析
    基因測序行業發展迅速,二代測序為主流技術。現下,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由於通量較低、測序時間較長,已經不能滿足研究應用的需要,以高通量低成本為特徵的二代測序技術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測序技術,測序時間相較於一代技術大大降低。
  • 超百億的「基因測序」行業發展潛力可期,誰能在賽道中脫穎而出?
    從基因測序的技術發展來看,市場上已經有了四代基因測序方法: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Sanger),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NGS),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TGS)和第四代基因測序技術(納米孔基因測序技術)。從上世紀50年代DNA、基因編碼概念的出現,到當前第三代、四代測序技術應用於科學研究中,基因測序行業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基因測序技術在食品檢測領域的應用
    基因測序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研究和生物工程領域一項重要的基礎技術手段。近年來,測試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檢測通量有了革命性的改進,同時大大降低了測序成本。此外,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無論是生產者、消費者還是監管檢測機構,都需要開發更精確、更高效的檢測方法,基因測序技術正迎合了這樣的需要,故而,基因測序技術與食品檢測領域的結合也應運而生。
  • 我國基因測序技術在醫療領域前景廣闊
    2001年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以來,測序技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測序成本演變圖中可以看到,第一代測序技術的改良基本符合摩爾定律。但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出現使得測序成本大幅降低。第二代測序技術與第一代技術原理完全不同,是顛覆式的創新。
  • 什麼是基因測序?
    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徵及行為合理。基因測序技術能鎖定個人病變基因,提前預防和治療。最早的時候,基因測序只是應用於科研,是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一個重要的科研工具。
  • 做中國人原創的基因測序產品
    2013年,中國的新一代癌症基因測序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遠在加拿大的邵陽和團隊決定將自主研發的、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癌症基因測序技術帶回國內創業,當時,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如今,6年過去了,他們在南京創辦的世和基因已經成長為國內腫瘤基因測序精準醫學領域的佼佼者,公司融資超過5億元,並於2018年入選南京首批「培育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
  • 基因測序行業深度研究:前景廣闊 相關公司發展不確定性高
    基因測序技術孕育巨大市場空間。基因測序技術的飛躍發展,檢測成本的大幅下降,為其商業化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從產前無創篩查到腫瘤的個性化用藥,新一代測序技術的應用範圍正逐步拓寬,作為傳統治療與健康管理方式的革新,正孕育著巨大的市場空間。據BBC Research預測2018年全球市場達到117億美元,5年CAGR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