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技術在食品檢測領域的應用

2020-08-30 大數華創

基因測序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研究和生物工程領域一項重要的基礎技術手段。近年來,測試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檢測通量有了革命性的改進,同時大大降低了測序成本。此外,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無論是生產者、消費者還是監管檢測機構,都需要開發更精確、更高效的檢測方法,基因測序技術正迎合了這樣的需要,故而,基因測序技術與食品檢測領域的結合也應運而生。



基因測序技術在食品成分檢測中的應用

任何人為或者意外導致的食品摻假和汙染都是不可接受的,但各種食品原料(如各種禽畜肉類、水產類)間巨大價差所帶來的豐厚利潤,使得此類事件層出不窮,國內國外都屢見不鮮。食品中摻入的其他未標註成分也增加了食品過敏的風險,從國內的「掛羊肉賣鴨肉」到歐洲的「馬肉風波」,各種食品危機、食物過敏和食品欺詐的發生將摧毀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信心,也傷害了行業的健康發展。生產者、消費者、監管機構對食品供應鏈潛在風險的警覺意識大大提高。

利用PCR技術對食品中的成分進行基因檢測,陽性結果用測序技術加以驗證,這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技術。我國的很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都採用了這種技術來應對食品摻假欺詐及對過敏成分進行檢測,如:

GB/T 20190-2006《飼料中牛羊源性成分的定性檢測定性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法》;

GB/T 23815-2009《豬肉製品中植物成分定性PCR檢測方法》;

GB/T 23814-2009《蓮蓉製品中芸豆成分定性PCR檢測方法》;

SN/T 2978-2011《動物源性產品中雞源性成分PCR檢測方法》;

SN/T 3730.4-2013《食品及飼料中常見畜類品種的鑑定方法 第4部分:驢成分檢測 實時螢光PCR法》;

SN/T 3730.5-2013《食品及飼料中常見畜類品種的鑑定方法 第5部分:馬成分檢測 實時螢光PCR法》;

SN/T 3730.2-2013《食品及飼料中常見畜類品種的鑑定方法 第2部分:狗成分檢測 實時螢光PCR法》;

SN/T 2867-2011《飼料中魚源性成分定性檢測方法PCR方法》;

SN/T 3731.1-2013《食品及飼料中常見禽類品種的鑑定方法 第1部分:鵪鶉成分檢測 PCR法》;

SN/T 3731.2-2013《食品及飼料中常見禽類品種的鑑定方法 第2部分:鵝成分檢測 PCR法》;

SN/T 3731.3-2013《食品及飼料中常見禽類品種的鑑定方法 第3部分:鴿子成分檢測 實時螢光PCR法》等。


基因測序技術在食品特定物種分析的應用

即便是同類原料,由於產地不同、品種不同,其價值會有巨大差異,但普通消費者又很難通過外觀、口感等加以區分,尤其當原料經過加工後,如水產品被去頭、去皮、去骨後,甚至再經煙燻、醃製等工藝。即便是專業人士,想要準確無誤地判斷產地、品種也非易事。

利用PCR技術,以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擴增魚類樣品的16S rRNA或其他特徵基因片段,用測序技術分析其基因序列,再與權威發布的基因組資料庫進行比對,從而在基因層面上,確定原料的品種、產地信息。

運用這種技術製作物種鑑定的DNA條形碼,在技術層面上杜絕這類混淆品種的食品欺詐行為,是各國食品監管部門和檢測機構的手段之一。



基因測序技術在食品食源性微生物分析的應用

食品工業的規模化進程、食品流通的廣泛性和快速性、農場生產模式的轉型、飲食習慣的變化,甚至國內和國際旅遊人群的增加都是食源性疾病發病率升高、擴散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食源性疾病已經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在發達國家,每年患食源性疾病的人數高達30%;在美國,每年每6人中就有1人因為食用被汙染的食品而生病,每年僅是沙門氏菌感染造成的直接醫療費用損失就達到3.65億美元,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更加令人擔憂。

食源性疾病作為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凡是通過攝食進入人體的,引發人體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其中包括由食品微生物汙染和化學性物質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組成。因此,有必要加強對食源性致病菌在基因水平上的深入研究。要把預防和控制產業鏈中食源性致病菌汙染作為重點,降低致病菌汙染率。

利用測序技術可在信息缺乏或多種微生物存在的情況下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進行檢測判定,可在基因序列的背景下更科學地認識食源性致病菌的遺傳特性、代謝能力、致病機制等,為食源性微生物疾病預防和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據。

小結

相對其他的食品檢測技術,測序技術在食品檢測和食品安全監管領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測序技術將更多地普及到各行各業,甚至成為未來實驗室分析以及食品安全檢測的常規檢測手段。

相關焦點

  • 2015年基因測序領域產業格局分析
    與醫藥相關的包括:第31 項: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第52 項: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負責的藥品行政保護證書的核發。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鬆綁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變事前審批為事中事後監管。預計未來,由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的第二類醫療技術實施準入審批也將逐步取消。輕審批,重監管的趨勢明確。
  • 基因晶片技術在轉基因食品檢測中的應用
    基因晶片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前沿性生物技術。該技術具有快速、高效、大規模、高容量、高並行性等特點。轉基因食品是用轉基因生物技術生產和加工的食品,也叫基因修飾食品(GMF),具體包括2類:包含基因修飾組分的食品和食品基料;由基因修飾生物生產,但並不包含基因修飾組分的食品。轉基因食品作為一種新型的食品種類,其安全性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熱點。
  • 讓微生物無處遁形「下一代測序技術」發力食品檢測
    本報訊 (記者羅晨)近日,在北京京協和醫院學術會堂舉辦的第22期「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之「科技讓醫學更神奇」專場上,北京協和醫院博士黃晶晶在「下一代測序技術——讓微生物無處遁形」主題推介中,介紹了「下一代測序技術」在食源性疾病暴發中食品汙染源檢測的應用。
  • 我國基因測序技術在醫療領域前景廣闊
    2001年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以來,測序技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測序成本演變圖中可以看到,第一代測序技術的改良基本符合摩爾定律。但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出現使得測序成本大幅降低。第二代測序技術與第一代技術原理完全不同,是顛覆式的創新。
  • 臨床質譜檢測行業:診斷領域中的 另一個「基因測序」
    主要應用在什麼領域?哪些企業將是優先布局者?哪些企業有望首先分享這個市場?本文作為市場首篇質譜行業報告,我們將和您一同探討這個市場的潛力。我們認為質譜有望成為診斷市場中的下一個「基因測序」,是具有很大市場空間的平臺型技術。2018年有望成為中國質譜行業發展元年,先布局的企業如迪安、安圖、金域等有望率先成為吃螃蟹的人,分享這個潛在的大的新技術市場。
  • 基因測序技術發展歷程
    基因組攜帶了個體的全部遺傳信息,基因測序能夠加深對疾病尤其是惡性腫瘤的分子機制理解,在診斷與治療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人類基因組學計劃完成後,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更加迅猛,在臨床實踐和基礎研究中的應用更加廣泛。
  • 基因測序是顛覆醫療的技術
    在基因領域的創業者又該注意哪些?請聆聽來自的許總的精彩分享。其靈敏度高達0.001%,能克服核酸降解的不利影響,非常適合稀有樣本中核酸的精確檢測。多種測序技術的對比,臨床金標準qPCR一次只能針對一個已知位點進行檢測,而一代測序可以同時檢測多個位點。晶片技術和二代測序的通量都非常高,可以同時檢測多個基因的多個位點,但是晶片技術的敏感度和準確性都遠不及二代測序。
  • 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  近幾年來基因測序技術不斷進步:測序時間大幅縮減、檢測成本大幅下降,形成「超摩爾定律」之勢。測序市場亦飛速發展,從2007年的7.9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 53億美元。根據BCC Reasearch預測,全球基因測序市場2020年預計達13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8.70%。
  • 華大基因張曉平:測序技術如何助推精準醫學
    導語:6月18號,我國唯一一個獲批建設的國家級基因庫投入試運行,目前數據和樣本儲存在華大基因總部。而前不久,華大基因已在武漢發布測序應用整體解決方案BGISEQ-500n,這是全球首次大批量列裝「中國造」。測序技術在精準醫療中的應用方向有哪些?
  • 下一代測序技術臨床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
    在過去十多年,NGS不斷進化,人類基因組測序成本已經下降至1 000美元/人。一、NGS技術平臺、發展趨勢及臨床應用現狀國內臨床應用短讀長NGS技術主要基於邊合成邊測序(sequencing-by-synthesis, SBS)的Life平臺和Illumina平臺。
  • 推進第四代基因測序技術應用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聞坤)本屆高交會上,深圳市儒翰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基於固態納米孔的第四代基因測序儀首次公開展示。據悉,這是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首臺新型納米孔的第四代基因測序設備,填補了國內基因測序最新技術領域的空白。 基因測序核心技術壁壘高,一直被歐美發達國家的少數公司所壟斷。
  • 基因測序技術大升級
    基因測序就是要測定未知的序列,確定重組基因的方向與結構,對突變進行定位和鑑定比較的研究。    第一代基因測序技術誕生於1977 年,是由美國生物化學家A.M.Maxam和W.Gilbert發明的化學降解法。這種方法僅從化學領域觸發,科學家將一個DNA 片段的5 端磷酸基作放射性標記,再分別採用不同的化學方法修飾和裂解特定鹼基,從而產生一系列長度不一而 5 端被標記的DNA片段。
  • 淺談基因測序領域的創新和定位
    1NGS技術本質上是持續性創新基因測序並不是一項新的技術,傳統的基因測序是Sanger法測序,目前廣為談論的基因測序,基本上說的是高通量測序(NGS)。從顛覆式創新的定義來看,NGS並不符合這一概念,它本質上還是對傳統基因測序的改進(傳統Sanger法測序「被一代化」且逐漸被取代),一開始的客戶也並非傳統基因測序領域裡的低端客戶。如果能創造一個全新的市場,則屬於顛覆式創新。舉另一個例子,剛剛出現的以CRISPR技術為代表的基因編輯很可能是顛覆式創新。
  • 新一代基因測序:在腫瘤和遺傳學領域的應用正在造福人類健康
    3月16日,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CMS)敲定對晚期癌症患者使用新一代測序(以下簡稱NGS)診療的醫保覆蓋認定,其中涵蓋診斷性實驗室檢測。二代測序技術能實現多基因平行檢測,更真實地還原腫瘤變異全景。
  • 2018單細胞測序應用領域突破性成果盤點
    ,它越來越多被應用在科研領域。2018年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研究成果涉及到腫瘤微環境、免疫治療,動植物胚胎發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等眾多領域,單細胞檢測新技術也是層出不窮,博奧晶典日前對該領域的突破與變革進行了盤點。  單細胞測序之腫瘤微環境  1.
  • 我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穩定增長 主要應用於腫瘤診斷及治療領域
    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基因檢測開始應用於商業領域。目前基因測序技術已經發展了四代,第一代基因測序儀於1977年推出,第二、三代基因測序儀分別於2005年、2008年推出,最新的第四代儀器在2012年推出,降低了生產成本,但是精確度不如第一代基因測序儀。基因測序產業鏈上遊主要為測序儀器和測序試劑耗材等;下遊包括醫院、製藥企業和政府研究機構等相關應用領域。
  • 「十三五」食品領域對分析儀器的需求
    「十二五」食品安全科技支撐計劃碩果纍纍,集中在食品安全高新檢測技術研究與產品研發、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關鍵技術研究、食品安全溯源控制及預警技術研究與推廣示範、食品非法添加物篩查技術和裝備研發等領域。「十三五」還在緊張的制定中,具體規劃內容仍無從得知,然而中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科學家吳永寧在會議中透露了「十三五」重點研究計劃總體思路。
  • 國家發改委: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新聞—科學網
    國家發改委: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 基因圖譜技術VS第三代測序技術,誰是贏家?
    自2015年精準醫學風行全球,基因測序技術開始進入大爆發期­—臨床轉化加快驅動市場打開已是形勢所趨。隨之而來的還有政策的推動和政策的監管。另外,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也是推動市場逐漸成熟的必要條件。 sanger測序,其測序成本高,通量低等方面的缺點,嚴重影響了其真正大規模的應用。二代測序,簡稱NGS,較Sanger測序有了巨大的突破,也稱之為高通量測序。
  • 一文讀懂基因測序技術的前世今生
    隨著人們對自身基因遺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使得基因檢測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基因檢測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這些年測序技術的發展歷程。測序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對基因組研究,疾病醫療研究,藥物研發等領域的巨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