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破譯人體天書

2020-12-07 新華網客戶端

    1953年,人類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翻開了記載著生命奧秘的人體天書的第一頁;50年後,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經過13年努力,共同繪製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實現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所有目標,將這本人體天書完整地呈現在人類面前。作為唯一一個參與其中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承擔了天書「破譯」1%的工作,即3號染色體上3000萬個鹼基因的測序任務。「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測序部分的圓滿完成,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整個中國都應該為此驕傲。」在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掌門人」柯林斯博士看來,中國科學家由零起步,短短兩年時間裡,高效高質地完成了承擔的測序任務,足以讓全世界為之矚目。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一項全球科學家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在這個劃時代的裡程碑上,已經重重地刻下了中國和中國人的名字。

    從參與1%的項目到收穫100%的意義

    人類基因組是指合成有功能的人體各類細胞中蛋白質及(或)多肽鏈和RNA所必須的全部DNA順序和結構,包括人類的23對染色體上全部的DNA所攜帶的遺傳信息的總和,即30億個鹼基對的序列,估計含約10萬個基因。

    人類基因示意圖

    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是要測定這30億個鹼基對組成的核苷酸序列,從而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並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及其序列,達到破譯人類遺傳信息的最終目的。該計劃是人類生命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與曼哈頓原子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並稱為人類科學史上的三大工程,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計劃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生命科學領域一系列基礎研究的發展,闡明基因的結構與功能關係、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細胞發育、生產、分化的分子機理,疾病發生的機理等,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為醫藥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促進生命科學與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和與高新技術產業相結合,刺激相關學科與技術領域的發展,帶動起一批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基因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技術、資料庫及生物學資源,還將推動對農業、畜牧業(轉基因動、植物)、能源、環境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改變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和環境的面貌,把人類帶入更佳的生存狀態。

    人類基因組圖譜

    我國雖然只參與了「1%項目」,但這卻在中國科技史上意義非凡。首先它改變了國際人類基因組研究的格局,提高了我國人類基因國際合作的形象,受到了國際同行,特別是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各個中心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歡迎和稱頌。其次,「1%項目」使我國理所當然地分享「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全部成果與數據、資源與技術,建立了我國自己的、接近世界水平的基因組研究實力。通過參與而分享了國際人類基因組的資源與技術,我國在短短的6個月內,走過了別人積累10年的歷程,縮短了與其他先進國家的差距。再次,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人類基因組中心日產數據量,相當於世界上最強的兩個中心在1993年的年產量。我們已建立了一支訓練有素的能打硬仗的隊伍,建立了有自己特點的全套系列與技術,積累了世界級大規模中心的運作管理經驗,奠定了進一步發展的堅實基礎。最後,參與「1%項目」建立我國基因組測序的強大實力,與國際上其他公司抗衡,是保護、發展、利用我國豐富的生物資源的重要前提,也為21世紀的中國生物產業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從完成1%的項目到實現50%的貢獻

    早在1990年,全球「人類基因組計劃」便在美國正式啟動。起初中國並未參與其中,當時基因測序工作的昂貴時間、資金成本讓國內多數科學家心存疑慮,然而一個民營科研所卻勇敢地接下了這個挑戰。

    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領域「研究聖地」的英國桑格基因組研究中心門前曾貼著一張大海報,寫著:「buy one or get one free?」意思是即使要花錢,也必須選擇參與進來,而不是等待一個免費共享的結果。這種科研理念極大地觸動了創建華大基因的中科院教授楊煥明、海歸留學生汪建等人。於是,1999年,他們懷揣一腔對生命科學的熱忱和愛國情懷,以中國代表的身份,自發地向「人類基因組計劃」提交了註冊申請,讓中國拿到了繼美、英、日、德、法後的第六張全球頂尖基因科研圈的「入場券」,承擔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中1%的工作。

    第一個中國人基因圖譜

    為順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中國部分」,1999年9月,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註冊成立。克服了艱苦的環境和設備不足帶來的種種阻礙,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華大基因研究中心與中科院、南方基因組中心、北方基因組中心共同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工作。2000年6月,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完成,而楊煥明等人通過網絡遞交的一個測序片斷,因誤差率僅為百萬分之六,創造了世界紀錄。

    華大基因大樓

    2003年4月14日,包括我國在內的6國科學家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繪製成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所有目標全部實現,已完成的序列圖覆蓋人類基因組所含基因區域的99%,精確率達到99.99%。其中,人類基因組「中國卷」的繪製工作於2001年8月26日宣告完成。

    華大基因工作人員正在做實驗

    在完成了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工作後,華大基因又陸續完成了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水稻基因組計劃、家蠶基因組計劃、家雞基因組計劃、抗SARS研究、炎黃一號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工作,並在《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一流的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

    水稻基因組計劃

    短短10幾年時間,華大基因從支持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發展到在世界基因測序上的貢獻超出50%。為中國和世界基因組科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奠定了中國基因組科學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裡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個人版DNA圖譜首度破譯
    環球在線消息:人體所有遺傳信息都存在於基因中,自「人類基因組」計劃展開以來,人體遺傳密碼正在被逐步破譯。如今,世界第一份「個人版」基因組圖譜也將出爐,它的主人就是曾在「人類基因組」圖譜繪製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這份量身打造的「生命天書」已經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
  • 全國懂「基因天書」的臨床醫生不足5%
    「說基因檢測報告是『天書』一點也不誇張。」武漢晚報10月7日03版一則《精英女花4萬元買了本「基因天書」》的報導引起不少市民共鳴。患癌機率有多大?基因報告怎麼解讀?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遺傳諮詢師將成為一個新興金領職業。然而目前這個角色在國內多由臨床醫生承擔,全國能勝任這個工作的臨床醫生還不到5%。
  • 量測序儀的問世,極大加速了人類對「生命天書」的破譯和解讀
    導讀「基因測序產業的上遊--測序設備及配套生物試劑的技術壁壘較高,目前基本被國外企業壟斷,國內市場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國家衛計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說。
  • 科學家破譯最後一個染色體 人體生命被完全解密
    最後一個染色體成功破譯  人類完全解密「生命之書」   美國和英國科學家18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了人類最後一個染色體———1號染色體的基因測序,解讀人體基因密碼的「生命之書」宣告完成。科學家們認為,成功破譯1號染色體將為研究和治療癌症、帕金森氏症和老年痴呆症等350餘種疾病提供指引。  一個染色體測序十年功  在人體全部22對常染色體中,1號染色體包含基因數量最多,塊頭最大。其基因數目多達3141個,是平均水平的兩倍,共有超過2.23億個鹼基對,破譯難度也最大。
  • 剛解鎖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島城科學家又破譯大毛蛤「基因天書」
    產業擴大但質量下降 破譯基因組意義重大日前,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王崇明研究員團隊、楊愛國研究員團隊與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赫爾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Umberto Rosani博士等合作,成功破譯魁蚶基因組,研究成果於7月9日正式發表在GigaScience
  • 基因領域:最重要的是讀懂「天書」
    左手技術,右手資本,毫無疑問,基因科技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寵兒。從最近十幾年的發展來看,人類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超越了「摩爾定律」:上世紀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項目計劃花費30億美元,用十三年時間完成一個人類全基因組的測序,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
  • 基因測序報告成了讀不懂的「天書」,怎麼辦?
    國內各種基因測序公司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刺溜一下就冒出來了。基因測序本身是個非常好的東西,正在迅速改變大家的生活,我舉雙手雙腳贊成靠譜測序的的應用推廣,尤其是在癌症(比如遺傳基因檢測),優生優育(比如測罕見遺傳病),和微生物學(比如感染診斷)。癌症是目前基因測序的第一大市場。現在對很多癌症病人,尤其是乳腺癌、肺癌、直腸癌病人,基因檢測幾乎是必做的。
  • 首份個人DNA圖譜 60億對鹼基序列全破譯
    ***未來可人手一份「生命天書」  這次沃森的圖譜繪製採用了新的測序技術,不但極大地提高了效率,而且只花費了不到200萬美元。1990年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用了10年時間才完成草圖繪製,而且成本超過40億美元。吉布斯博士表示,耗時和成本的大幅縮減,意味著「個人版」DNA圖譜走向公眾將很快成為現實。
  • 破譯人體密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意義及其對生物學研究的影響
    已經耗資2.5億美元並且還在不斷追加研究經費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登月發射。在支持者眼中,人類基因組計劃至少可以讓我們了解人體的各種運作指令,它還將使癌症和抑鬱症等各種疾病的發現、預防和治療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甚至還有可能幫助我們克服衰老。在批評者看來,人類基因組計劃可能會破壞個人隱私並在保險和就業等問題上導致「基因歧視」的出現。
  • 人類染色體全部破譯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美英科學家18日宣布,成功完成對人類最後一個染色體的基因測序  美國和英國科學家18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了人類最後一個染色體——1號染色體的基因測序。至此,解讀人體基因密碼的「生命之書」,在歷時16年後宣告完成。
  • 中外專家聯手破譯「木本經濟作物全基因組」
    一項由中外專家聯合主持的「木瓜全基因組測序計劃」近日正式啟動。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對木本經濟作物全基因組進行破譯。  這項由南開大學與美國夏威夷大學聯合主持的項目,也是我國科學界繼參與人類基因組和超級雜交水稻全基因組破譯後的第三個大型基因組破譯工作。
  • 探訪英國桑格基因測序中心
    這些機器目前可同時讀取20個人的基因樣本,操作時間僅需45分鐘。《環球》雜誌記者/桂濤(發自倫敦)  英國桑格研究所是世界最著名的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心之一。它建於1992年,成立初衷是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大規模基因測序,現在的使命則是通過基因測序技術讓人類更加了解生命本身,診斷和治療疾病。
  • 染色體證實與黑猩猩同源 人類基因序列破譯完成
    袁婷 據法制晚報報導,近日,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宣布,對人類第2號、第4號染色體的詳細破譯工作完成。「這不僅標誌著人類基因組項目的分析、測序工作已全部完成,也是人類基因研究的重大突破。」日前,中國科學院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董偉博士對記者說。
  • 神秘天書伏尼契手稿,全世界頂級密碼專家都無法破譯!
    1912 年,美國書商威爾弗雷德·伏尼契在羅馬購買下了一本神秘書籍,這本厚達230多頁的天書以奇特字體寫成的手稿,手稿中還有許多植物、天體等怪異圖片
  • 法國科學家破譯草履蟲基因組
    新華社電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日前宣布,法國科學家成功破譯了草履蟲的基因組,這一成果對研究生物進化將會有所幫助。 法國科學家的研究顯示,草履蟲基因組含有約4萬個基因,遠遠多於人類基因組的25萬個基因。科學家分析說,草履蟲基因組之所以擁有如此眾多的基因,原因在於整個基因組經過了至少3次複製。
  • 基因測序解開黃魚之謎
    科研人員將對其進行部分基因測序,其結果將有助於揭開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浙江海洋大學就開展了這方面的專題研究。近日,錢江晚報記者來到位於舟山長峙島的浙江海洋大學,探尋有關大黃魚基因研究的一些趣聞和科普故事。
  • 華大智造在漢首發基因組學最新解決方案,可滿足百萬級規模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需求
    武漢晚報10月28日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麥絲綺)28日,華大智造在漢首發「大人群基因組學一站式解決方案」,能滿足百萬級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需求。未來人類將進入「人人基因」的時代,這是很多產業內人士抱有的願景。10月26日,為期一周的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首次來到武漢,海內外院士共讀這本「天書」。
  • 我國基因測序產業上遊發展「困」與「惑」
    梳理基因測序產業發展的裡程碑事件,難以繞開九年前在深圳海關通關的普通一單:涉及產品為128臺(套)高通量測序儀HiSeq2000,買入方是我國華大基因公司,賣出方為美國Illumina公司。「這就是其(華大)發展的重要資本。」像投資學者楊寶忠在某分析文章中寫道的一樣,大多網絡文章會選擇性地、只以交易的一面界定這張訂單的作用。
  • 人體全基因測序研究獲突破:時間縮短為1天
    人體全基因測序,將來一天就搞定  在人體的基因中,有30億個鹼基對,共有4個類型,每個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就是由鹼基對排列差異造成的。為了測出它們是怎麼排列的,科學家們歷時13年,耗資數十億美元才完成人類第一代的基因測序。
  • 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已知真核物種基因組
    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已知真核物種基因組 劉傳書/科技日報 2018-04-25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