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英國桑格基因測序中心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在研究所的實驗室裡,一臺臺讀取基因組序列的白色方形機器整齊排列,看起來就像是一臺臺複印機。這些機器目前可同時讀取20個人的基因樣本,操作時間僅需45分鐘。

《環球》雜誌記者/桂濤(發自倫敦)

  英國桑格研究所是世界最著名的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心之一。它建於1992年,成立初衷是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大規模基因測序,現在的使命則是通過基因測序技術讓人類更加了解生命本身,診斷和治療疾病。

  桑格研究所的主要贊助者、英國最大的慈善基金惠康基金會邀請《環球》雜誌記者前去探訪,同行的還有來自法國《世界報》、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的駐英記者。

  研究所位於劍橋郊外,附近是一個18世紀的獵場。將研究機構建在偏遠的農村,應該有「地遠心自偏」的期待。從倫敦驅車一個半小時來到研究所,記者們的第一感覺是,這裡像是個社區中心——湖畔、草坪、酒吧,看不到穿白大褂的科學家。探尋生命秘密的人只有在走進那幾棟玻璃幕牆中的實驗室時,才會戴上護目鏡和橡膠手套。

  研究所以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的名字命名。桑格被稱為「基因組學之父」,曾兩度獲得諾貝爾獎,他的工作為人類讀取和理解基因代碼奠定了基礎。

  研究所副主任茱莉亞·威爾森告訴記者,研究所成立時,這裡只有不到50人,如今已超過1000人,其中有80名博士生、120名博士後。研究所的資金主要來自贊助,以5年為一個贊助周期。在2016年至2021年的贊助周期內,桑格研究所從惠康基金會獲得了4.5億英鎊的贊助,另外預計將從第三方獲得1億英鎊的贊助。

  威爾森說,研究所主要開展四方面研究:癌症與基因變異、細胞遺傳學、人類基因學和寄生蟲與微生物。目前一些新的研究項目包括為人體繪製一份谷歌地圖、對人體內37萬億個細胞中的一些進行測序和分析。

  基因學家們認為,癌症的發生源於基因序列出現異常,因此基因測序可以提前發現患癌風險,並通過藥物改變變異基因,最終目標是徹底治癒癌症。

  研究所裡的基因測序大樓裡,玻璃幕牆後放著一層層裝滿基因數據的硬碟,上面的綠色顯示燈不斷閃爍。工作人員說,那裡面存儲的數據如果轉換成MP3音樂能連續播放5萬年。弄清人體的基因及其序列,就能破譯人類遺傳信息。因為數據量巨大,每層硬碟上都是近一層樓高的冷卻循環設備,以確保硬碟運轉時產生的熱量及時散發出去。在研究所的實驗室裡,一臺臺讀取基因組序列的白色方形機器整齊排列,看起來就像是一臺臺複印機。這些機器目前可同時讀取20個人的基因樣本,操作時間僅需45分鐘。

  我們來到一個新建的小花園,那是為了慶祝桑格研究所建立25周年剛剛修建的。不久後,一棵蘋果樹幼苗將被栽種到花園裡,它來自劍橋那棵著名的「牛頓的蘋果樹」。

  花園緊挨著一間貼著「社會與倫理研究」字樣的工作室。很明顯,桑格研究所在開展研究的同時,始終意識到基因研究的爭議性。工作室用於聯結贊助方、研究者、公眾和立法者,以儘可能確保信息順暢、決策科學。研究所裡張貼的海報特別強調,歡迎來訪者在這裡「獲取事實、參與辯論」。目前許多國家都推出了人體基因檢測商業項目,但桑格研究所內所有供測序的基因樣本均為匿名,以研究為目的。

  研究所安排記者們和幾個基因學家一起吃午餐。《環球》雜誌記者拿著三明治、端著橙汁,與尼克·湯普森教授和羅貝託·阿瑪託博士聊了起來。

  湯普森的妻子從小被領養,但通過基因檢測,她了解了在自己家族基因中遺傳的疾病,並為可能要面對的患病風險做好了準備。但湯普森也談到,未來人體基因測序技術一旦普及應用,可能會出現「檢測權」的問題,如果出現僱主要求僱員進行基因檢測並公開可能的疾病風險時,這將十分讓人不安。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選擇是否接受基因檢測。

  阿瑪託來自義大利,他曾在東南亞研究瘧疾寄生蟲的耐藥性問題。他說,自己曾做過在英國十分流行的「23andMe」基因檢測,了解了自己可能會遭遇的疾病,但他不會建議自己的母親做同樣的檢測,因為擔心她沒法像自己那樣以科學家的冷靜來對待檢測結果。

  此外,即使是在桑格研究所這樣的「桃花源」,英國與歐盟的關係問題也牽動著許多人的神經。研究所但這裡的許多科學家來自歐洲,不少人已經在開始為「脫歐」做準備,填寫各種登記表格,申請英國護照。阿瑪託就是其中一員,他希望英國「脫歐」後,義大利與英國的雙重國籍讓他能在英吉利海峽兩側自由通行,就像現在一樣。

來源:2018年10月3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相關焦點

  • 解碼「基因組學之父」桑格:測序,測序,測序—新聞—科學網
    在科學史上,桑格成為繼瑪麗亞·居裡、萊納斯·鮑林、約翰·巴丁之後,第四位兩度獲頒諾貝爾獎,且是迄今為止唯一兩次獲得化學獎的科學家。 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主席傑裡米·法萊爾評價:「桑格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基因組學之父』,他的工作為人類讀取和理解基因代碼奠定了基礎,徹底變革了生物學並極大促進了當今的醫學發展。」
  • 這裡的硬碟藏著人類奧秘——探訪英國桑格研究所
    (新華社記者梁有昶攝)新華社倫敦9月22日電(記者桂濤)人體基因檢測商業項目屬於新鮮產業。在英國桑格研究所,作為全球基因測序領域名列前茅的機構,所有供測序的基因樣本均為匿名提供,僅供研究使用。桑格研究所以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命名。桑格獲稱「基因組學之父」,曾兩度獲得諾貝爾獎。
  • 兩度諾貝爾獲獎者桑格:追求熱愛之事,換來無盡激情
    01桑格,一開始不過是平平無奇的英國富二代。1918年出生。父親是當地知名醫生,母親是棉花製造商的千金,舉家衣食無憂。此前名不見傳的他,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又榮升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教授,還被授予新成立的蛋白質化學部門主管頭銜。原本桑格是科學界最底層的研究員,一夜之間,他成了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全英國的生物化學精英都受他領導。
  • 基因測序,破譯人體天書
    作為唯一一個參與其中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承擔了天書「破譯」1%的工作,即3號染色體上3000萬個鹼基因的測序任務。「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測序部分的圓滿完成,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整個中國都應該為此驕傲。」在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掌門人」柯林斯博士看來,中國科學家由零起步,短短兩年時間裡,高效高質地完成了承擔的測序任務,足以讓全世界為之矚目。
  • 925個PacBio測序注釋的細菌基因組現已上線,拿走不謝!
    近日由英國公共衛生部PHE(Public Health England), 太平洋生命科學公司PacBio (Pacific Biosciences) 及維爾康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Sanger(the Wellcome
  • DNA測序鼻祖桑格辭世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開創者、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於19日在劍橋一家醫院溘然辭世,享年95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類對於生命的認識開始聚焦於對生命運動的分子本質的理解,而首當其衝的,是要搞清DNA和蛋白質等重要分子的結構。
  • 為保持物種多樣性,地球基因組計劃啟動,對 150萬個物種進行測序
    為保持物種多樣性,地球基因組計劃啟動,將對 150萬個物種進行測序「地球基因組計劃」最早是美國加州大學與中國華大基因練合倡議,將對目前所有的150萬個動物、植物和真菌測出完整的DNA編碼來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目前威康桑格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也都參與其中
  • 科學家提出基因測序數據分類新標準
    科學家提出基因測序數據分類新標準新標準最終可使遺傳研究人員開發出更有效的疫苗,或有助於公共健康部門或安全人員更迅速地應對潛在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在10月9日的《科學》雜誌上,LANL遺傳學家派屈克·錢恩和他的同事提出了6個基因組測序數據標籤,可將基因測序數據按其完整性、準確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可靠性進行歸類。這些標籤可在公共資料庫中獲取,而目前使用的標籤僅為兩個。
  • 科學網—紀念恩師桑格
    ■洪國藩 驚悉我的老師、英國科學家桑格(FrederickSanger)博士於2013年11月19日不幸逝世,十分悲痛。往事湧上心頭,回顧並寫下我與桑格博士相處的往事,一是作為紀念,二是桑格的為人及其對待科學的態度,對我國科技界或許有所啟示。
  • 測序技術找到對抗「超級細菌」耐藥性的基因突變
    科技日報倫敦6月24日電 (記者田學科)由英國、丹麥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發現了針對一種已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的治療方法,為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以劍橋大學和維康桑格研究所為首的國際研究團隊,使用基因組測序技術來確定哪些基因使MRSA受到這種藥物組合的影響,結果發現了一系列圍繞一個被稱為青黴素結合蛋白2a(或PBP2a)的基因突變。PBP2a對MRSA菌株至關重要,使它們在青黴素和青黴素衍生物等其他抗生素的存在下繼續生長。而這些突變使青黴素和克拉維酸的組合可以克服部分MRSA菌株對青黴素的耐藥性。
  • 解讀生命密碼——人類基因組計劃2003年4月10日
    1955 年,英國生物學家桑格發明鑑定蛋白質結構的電泳法,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1975 年,又發明一種叫做「加減法」用於測定 DNA序列,為此桑格和他的兩個合作者獲得了 1980 年諾貝爾化學獎。
  • 戰勝超級細菌的關鍵基因線索——質粒測序
    來自威爾康桑格研究所和牛津大學大數據研究所的基因組病原體監測中心的研究人員,一起使用基因組測序技術分析質粒和從歐洲醫院病人身上採集的肺炎克雷伯菌樣本中的細菌染色體。肺炎克雷伯菌通過獲得抗生素耐藥基因(碳青黴烯酶基因)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該基因編碼一種 「吞噬」 抗生素的酶。在肺炎克雷伯菌中,這些碳青黴烯酶基因通常存在於質粒上,質粒可以在不同菌株和不同種類的細菌之間 「跳躍」,這意味著抗生素耐藥基因可以迅速傳播,並推動全世界耐藥細菌感染的迅速上升。
  • 「千人基因組計劃」獲得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
    由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28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同時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了在基因研究技術手段上的收穫
  • 對話第80屆諾貝爾化學獎發明測序DNA的人破譯生命天書的技術
    弗雷德裡克·桑格 弗雷德裡克·桑格:「非常感謝諾貝爾獎!我是一位英國生物化學家,也是一位研究方法學的科學大師,我發明了能測定蛋白質和DNA順序的方法,為此,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當代生命科學劃時代的開拓者之一,但是我拒絕了英國女王的封爵位!」
  • 基因測序解釋RAS基因突變位點對於轉移性結腸癌患者復發率和生存率...
    基因測序揭示RAS基因突變位點對於轉移性結腸癌患者復發率和生存率的影響在過去30年中的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更清楚地了解癌症基因突變及其在癌症發生發展當中的影響,對於評估癌症發展程度,轉移風險及疾病預後有著極其積極的作用。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日前在醫院去世,享年95歲。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還提出了快速測定DNA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桑格法)。
  • 最詳盡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發布
    由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10月28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同時也在美國
  • 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1977年,美國科學家桑格和吉爾伯特發現了讀取基因序列的方法,並測定了第一個基因組序列,但由於工程過於龐大,並沒有人打主意「用這種方法研究整個人體基因的序列」。當時,更多的生物學家們,都忙於對單個基因的功能進行研究,比如也是1977年,瓦穆斯發現了第一個致癌的基因,引起世界轟動。
  • 【綜述】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續篇
    研究人員指出,大多數大腸癌進展的遺傳研究都涉及基因表達。他們建議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結直腸腫瘤如何轉移。為此,他們開發了一種測序方法,可同時分析單個細胞中的拷貝數變異,甲基化和基因表達-該方法將單細胞測序數據與來自染色體構象,表觀遺傳數據和腫瘤細胞其他特徵的信息結合在一起。
  • 2015年基因測序領域產業格局分析
    第一代DNA測序技術用的主要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爾森(Coulson)開創的鏈終止法。第二代DNA測序技術(NGS)目前使用最為廣泛,以Roche公司的454技術、Illumina公司的Solexa,Hiseq技術和Life公司的Solid技術為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