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諾貝爾獲獎者桑格:追求熱愛之事,換來無盡激情

2020-10-18 醫學顧事

◆我有閒,有錢,有船,還獲得兩個諾貝爾獎。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自然》雜誌都登了同一條訃告。

諾貝爾委員會官網也放上一張黑白照,以示悼念。

這個普通的日子裡,因他去世,世界顯得格外灰暗。

他叫弗雷德裡克·桑格。

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卻締造了一段幾乎不可能的傳奇。

01

桑格,一開始不過是平平無奇的英國富二代。

1918年出生。

父親是當地知名醫生,母親是棉花製造商的千金,舉家衣食無憂。

桑格不愁吃穿,家裡也變著法地培養他的能力。

奈何夫妻倆都沒時間,便花錢僱傭了一位家庭教師,專門陪兒子採集動植物標本,教他閱讀生物學書籍。

桑格在少年時代來臨前,便積累了豐富的生物科學知識。

然而他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天才,桑格在人群中幾乎毫不起眼。

就連考入劍橋,選專業時,也因水平受限抓耳撓腮。

物理不行,數學不擅長,那麼只能選化學。這時恰逢生物化學興起,桑格一下子找了興趣落腳點。

劍橋大學高手如雲,桑格就讀期間,一次獎學金也沒拿過,幸好家底殷實。

就算全款付學費,他也能一路讀到博士。

他一直留在校園,純粹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然而轉眼間博士也讀完了,他又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桑格思來想去,還是認為做實驗更適合自己。

於是,他四處寫信給各大高校,爭取一些研究員職位。

老實巴交二十多年的桑格,頭一回給自己留了個心眼。他在自薦信裡顯著聲明:

我不缺錢,可以不拿工資。

送上門來的免費勞力,還是劍橋高材生,一時間桑格所向披靡,徵服了不少教授。

最後他還是進了劍橋大學生物化學系實驗室,回到了自己逐夢的原點。

小小研究員到二次諾貝爾獎得主,聽起來不可思議。

且看桑格如何探囊取獎。

02

科學界講究論資排輩,初出茅廬的桑格被安排在條件最差的實驗室。

那是一間暗無天日的地下室,和其他數位研究員共用,真正屬於桑格的只有一張工作檯。

而這張工作檯被棄置在角落,緊挨著飼養小白鼠的籠子,氣味令人作嘔。

一份沒薪水的工作,極度惡劣的辦公環境,堂堂富二代屈居於此,桑格圖什麼?

這個問題很快有了答案。桑格找到了科研目標——給蛋白質測序。

80年前,人類對於蛋白質的了解,僅限於知道其成分複雜,對生命很重要,此外該領域一片空白。

桑格想進一步揭秘蛋白質,必須了解它的結構。

因為那時他幾乎是自費做研究,只能買市面上最多、相對便宜的胰島素,作為研究蛋白質的對象。

因而,胰島素成為了往後十幾年裡,他在這間陰暗的實驗室裡,最熟悉又陌生的實驗室夥伴。

測序這項工作,前無古人,他還得給自己搭橋。

發明測序專用試劑,後來被命名為「桑格試劑」。

然而在桑格試劑的誕生過程中,桑格經歷了重重阻隔。

他在發明試劑時,無意間影響到了其他人,導致整個實驗室的生物製品都成了鮮紅色。

桑格被憤怒的同事們投訴到了學校,一度被迫中止研究。儘管如此,他仍然找不到第二個地方,能比實驗室更吸引他。

攻克了試劑難題後,他才開始真正測序。

而測序的難度相當於把數千片拼圖打亂,再蒙著眼睛復原。

在常人眼裡,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桑格一遍遍拼接、測試、重來,再拼接、測試、重來。

1951年,他才摸清了胰島素是由兩個長肽鏈構成,A鏈是酸性,B鏈是鹼性。

又過了4年,1955年,桑格終於解析出牛胰島素的精確結構。

世人首次穿過蛋白質是大分子的簡單定義,看到了它複雜萬象的內在。

為了這層淺淺的跨越,桑格耗費了12年時間。

屈居於這間多人共用的地下室實驗室,一直在自費進行試驗。

1958年,桑格將諾貝爾化學獎收入囊中,這是他應得的榮耀。

03

已經拿到了一次諾貝爾獎,這該是桑格的人生巔峰了吧,可他卻不這麼想。

「因為你一旦獲得了一次諾獎的認可,舒心的工作設備、投契的合作夥伴便會紛至沓來,再難的研究工作似乎也變得不那麼艱巨了。」

確實,桑格拿了諾貝爾獎之後,學校終於請他搬出地下實驗室,安排了最新的頂樓實驗室,且供他專人使用。

此前名不見傳的他,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又榮升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教授,還被授予新成立的蛋白質化學部門主管頭銜。

原本桑格是科學界最底層的研究員,一夜之間,他成了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全英國的生物化學精英都受他領導。

不過這群人已經不研究蛋白質了,他們正在對DNA發起科學的衝擊。

學術會議上,一群人七嘴八舌地高談闊論,桑格總是安靜地坐在角落。

耐心聆聽各位同仁的見解,他的內心也在苦苦探尋新的研究方向。

有一天,桑格忽然想通,在蛋白質測序時,也涉及到了DNA測序。但那時他無暇顧及,現在何不繼續測序DNA呢。

一找到了研究方向,桑格第一時間把各項行政工作都推掉。

他又沒日沒夜地泡在實驗室裡,跟熱愛的事業打交道。

像桑格這種級別的學術大咖,其實不用親力親為做實驗,多招收幾個學生助理,幫他驗證想法即可。

但桑格很反對這種做法,比起把任務分配給別人,他喜歡自己擺弄。

然而測序DNA,遠比測序蛋白質更複雜、更漫長。

他在研究筆記上寫得最多的結論便是:「這個方案就是浪費時間嗎,得從頭再來」。

終於1977年,桑格為測序DNA也搭好了一座橋,他發明出遠遠領先時代的高效測序方法,後被稱為「桑格法」。

這種方法事半功倍,讓DNA測序容量有了質的飛躍。

當時科學家們所能測序的核苷酸數量最多只有80個,而擺在桑格面前的是21713個核苷酸序列分析,他全都摸清了。

所以,桑格採用的這種測序方法,為後來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奠定了實驗方法。

英國《泰晤士報》發表評論:「這個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可能是通向科學終極目標的大門——通過搞清人體內每個基因的化學成分,書寫生命的天書。」

如果說基因是生命的天書,而桑格無疑是破解天書的揭秘者。

1980年,桑格再一次接到來自瑞典的通知,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當年諾貝爾化學獎。

這一年,他才62歲。兩次改變世界,兩次推開科學界新方向的大門。

可他自認為不過是一個熱愛實驗室的老頭。

04

很多人認為,這樣居功至偉的科學家,一定是天才。

然而桑格最反對這樣的揣測。

「即使能夠回憶起實驗室裡發生的激動人心的時刻,也都是一些很小的進步。」

他所有成就,都是日積月累的試錯和千萬次的重頭再來,才艱辛取得的。

桑格在科研這條路,忍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寂寞。

尤其是他還是一位富二代,抵禦的世俗之樂更比常人要多。

他有一艘船,但是很少駕駛出海,只是隔三差五坐在上面思考,任它靜靜地漂在淺灘。

他也幾乎沒有娛樂活動,為了調劑實驗室生活,特地招來一位愛唱歌的助理,還有一位幽默感十足的助理。

桑格大半輩子時間都關在實驗室裡,給蛋白質、DNA測序。

連寫論文發表的時間都沒有,也因此在學術界只留下為數不多的理論篇章。

這也側面證明,他搞科研純粹出於熱愛,錢財、名利則根本不能打動他。

能讓桑格停止實驗的,只有他自己。

這個古怪的科學巨人,在1983年的某一天,終止了手頭工作,大步走出了實驗室,向眾人宣布退休。

桑格65歲了,這個意料之中的決定突然到來,還是令人大吃一驚。

劍橋大學為了紀念他的學術成就,成立了桑格中心,後來這裡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因組研究機構之一。

雖然該中心以桑格命名,可桑格因為怕麻煩,在劍橋沒有任何頭銜,直到退休還只是博士身份。

退休後,他照樣喜歡無官一身輕,因此拒絕了英國女王授予的爵士勳章。

理由也很孩子氣,「我不喜歡以後別人都叫我『老爺』。」

21世紀,基因越來越成為研究主流,人類基因組計劃也正式成立,不少人說桑格是「基因學之父」。

可他卻自嘲:「我只是個一輩子在實驗室裡瞎胡混的傢伙。」

在桑格家裡,不擺沒有任何獎章和獎盃,他像普通人打理花園,柴米油鹽,過得簡單而知足。

直到2013年11月19日,這個快樂而古怪的科學巨匠,在夢中安然離世。

身後是他曾為之付出半生的生物化學王國。

05

桑格的故事,給我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出身富庶之家的公子哥,有千萬條路可以選擇,讓他過上輕鬆的一生。

花天酒地、聲色犬馬,只要他想,墮落又快活再容易不過。

然而他知道,錢財能買來的快樂,終究有一天會厭倦。

如果追求熱愛之事,換來無盡激情和成就,則能不斷綿延人生的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說,桑格在科學成就上能得兩座諾貝爾獎,在做人境界上更是難以望其項背。

也許眼界真的決定成就,至少桑格是很好的例證。

相關焦點

  • 桑格:發展「鏈終止法」測定DNA序列
    弗雷德裡克·桑格(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是一位英國生物化學家,曾經在1958年及198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第四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以及唯一獲得兩次化學獎的人。 桑格在1955年將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完整地定序出來,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
  • 科學網—紀念恩師桑格
    他是一位研究方法學的科學大師,他發明了能測定蛋白質和DNA順序的方法,為此,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當代生命科學劃時代的開拓者之一。以他名字命名的英國劍橋桑格研究所現任所長Mike Stratton爵士說:「他的DNA測序方法改變了我們對地球上生命的理解,並為從遺傳病到開發新的癌症治療手段奠定了基礎。」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還提出了快速測定DNA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桑格法)。桑格因此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是第四位兩度諾獎得主,唯一兩獲化學獎的諾獎得主,唯一兩獲諾獎的英國人。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 【逝者】弗雷德裡克·桑格(圖)|諾貝爾化學獎|蛋白質|序列_網易新聞
    1918.8.13-2013.11.19生於英國格洛斯特郡  弗雷德裡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英國生物化學家,兩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也是科學史上第四位兩度獲諾貝爾獎之人。11月19日,桑格在英國劍橋郡阿登布魯克醫院離世,享年95歲。  和他極高的知名度「不相稱」的是,桑格在第一次獲得諾獎後,仍將大半生花在實驗室裡躬身勞作,似乎從來沒想過將研究任務分配給那些年紀尚輕、經驗尚淺的初級研究者。桑格說自己並不擅長想出一些實驗來讓別人來做,而在組織與教學方面,自己也似乎天資匱乏,「我在職位上或多或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那便是做研究。」
  • 弗雷德裡克·桑格(圖)|蛋白質|序列|諾貝爾化學獎_網易新聞
    弗雷德裡克·桑格1918.8.13-2013.11.19生於英國格洛斯特郡  弗雷德裡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英國生物化學家,兩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也是科學史上第四位兩度獲諾貝爾獎之人。
  • 一文讀懂諾貝爾化學獎:最年輕獲獎者是居裡夫人的女婿
    根據諾貝爾的遺願,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在化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進展的人」。183位獲獎者截至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共有184人次獲獎,而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在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此實際獲獎人數為183人。
  • 諾貝爾化學獎歷史趣聞:3人兩次獲獎,物理學家也來「搶獎」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於10月9日揭曉,有人「居華山之巔笑傲江湖」,體驗「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暢快與得意;當然,也有人與諾獎失之交臂,卻仍保持「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的豪情。一生致力於炸藥研究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世界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諾貝爾化學獎的百年歷史,也是在書寫一部「在化學領域作出最重大發現或貢獻的科學家」的編年史。
  • 解碼「基因組學之父」桑格:測序,測序,測序—新聞—科學網
    因完整測定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桑格獨享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上世紀70年代末,他提出快速測定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技術「雙脫氧終止法」,即被稱作「桑格法」的雙脫氧核苷酸鏈終止法,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共享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2位女性科學家獲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 錢雅卓)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 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的編輯方法」。
  • 諾貝爾獎120年來首次!3位女性獲物理和化學獎,共計僅10位
    8位獲獎者中,女性佔了3位,比例之高前所未有。長期以來,自然科學領域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比例一直偏低,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1901年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4 次,獲獎者共216人次,僅有4名女性獲此殊榮,她們分別是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2位女性科學家獲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 錢雅卓)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 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的編輯方法」。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一起回顧歷年獲獎者
    中新網10月8日電 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瑞典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頒獎方稱她的「詩意之聲」能夠「讓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得2021年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120年來首次!今年有3位女性獲物理和化學獎,共計僅10位
    北京時間10月7日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首次將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兩位女性科學家,同樣在10月6日晚間的物理學獎獲獎名單中,3位科學家中也有一位女性,至此,今年諾貝爾獎的三個自然科學類獎項8位獲獎者中,女性佔了3位,比例之高前所未有。
  • 諾貝爾物理獎55年來再頒給女性 獲獎者:不可思議
    •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網易科技訊10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55年來再次頒發給了一位女性,這位得主就是加拿大的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
  • 數字解讀諾貝爾文學獎 共110位獲獎者13位女性
    愛麗絲•門羅成為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第13位女性獲獎者。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用數字解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百年來的歷史:  106次頒獎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頒發106次,其中,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和1943年這7年未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