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基因組學之父」桑格:測序,測序,測序—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本報記者 郝俊

 

「桑格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基因組學之父』,他的工作為人類讀取和理解基因代碼奠定了基礎,徹底變革了生物學並極大促進了當今的醫學發展。」、

 

有一天,65歲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突然停下手中的試驗,轉身走出實驗室,宣布自己正式退休。那一年是1983年。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年紀已經足夠大了,需要開始另一種生活。

 

此後,在家專心打理花園的桑格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直到30年後的2013年11月19日,他在沉睡中於英國劍橋郡阿登布魯克醫院安然離世,享年95歲。弗雷德裡克·桑格這個名字,以及與他有關的種種傳奇往事,再度被世人的記憶所喚醒。

 

在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學科領域的教科書中,以桑格的名字命名的試劑、測序法是無法繞過的經典教學內容,桑格也由此被今天的年輕學子們奉為「祖師爺」級的人物。

 

事實上,兩次獲諾貝爾獎,就足以說明桑格在世界科學界所擁有的分量和地位。因完整測定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桑格獨享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上世紀70年代末,他提出快速測定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技術「雙脫氧終止法」,即被稱作「桑格法」的雙脫氧核苷酸鏈終止法,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共享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

 

在科學史上,桑格成為繼瑪麗亞·居裡、萊納斯·鮑林、約翰·巴丁之後,第四位兩度獲頒諾貝爾獎,且是迄今為止唯一兩次獲得化學獎的科學家。

 

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主席傑裡米·法萊爾評價:「桑格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基因組學之父』,他的工作為人類讀取和理解基因代碼奠定了基礎,徹底變革了生物學並極大促進了當今的醫學發展。」

 

從認識蛋白質開始

 

1918年8月13日,桑格出生於英國格洛斯特郡,父親是一名內科醫師,曾作為傳教士在中國短暫工作,後因健康原因返回英國,母親則是從事棉花加工生意的商人後代。

 

桑格原本打算跟隨父親的步伐邁入醫學界,但高中畢業進入劍橋大學學習後,轉而對生物化學產生了濃厚興趣,決定成為一名科學家。而當時的劍橋,正好擁有諸多生物化學先驅。

 

上學時桑格表現平平,從中學一直到博士畢業之前,他幾乎沒有獲得過任何獎學金,然而父母也沒有一味要求他在考試中取得高分,而是儘量給他一個寬鬆的家庭環境,父親的劍橋背景和富裕的家境幫了他不少忙。

 

1944年,桑格在劍橋取得化學專業的博士學位,留校跟隨正在研究胰島素的生物化學系新任教授阿爾伯特·查爾斯·奇布諾爾開始了博士後研究,專注於為胺基酸排序的工作。

 

胰島素在人體的糖代謝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胰島素分泌不足,就有可能導致糖尿病。科學家開始關注胰島素的生化性質,不僅僅因為它具有醫學的應用前景,還因為它是當時僅有的幾種能夠被提純的蛋白質。

 

在桑格涉足胰島素研究之時,世界生物學界對於蛋白質的認知存在較大分歧,一種觀點認為,蛋白質沒有明確的化學組成和結構;而另一派則堅持認為蛋白質具有結構,並且可以通過化學方法測定胺基酸的排列順序。

 

桑格以牛胰島素作為樣本,開始確定胰島素分子中的51個胺基酸序列。他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截斷連接胺基酸鏈的「橋」,這使得他可以研究單個的胺基酸片段,然後他又將這些片段重新組合成胺基酸長鏈,進而推導出完整的胰島素結構。1953年,桑格成功地測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洪國藩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桑格在科學界對蛋白質的認識還很匱乏的情況下,不但明確回答了蛋白質具有結構,而且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搞清楚其胺基酸排列順序的人。

 

1965年,我國科學家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蛋白質的人工合成。在洪國藩看來,我國科技史上這項與「兩彈一星」齊名的偉大成就,是桑格的研究與中國科學最為直接而緊密的連接點。

 

「如果沒有桑格搞清楚胰島素的結構,我們就沒有辦法進行人工合成。」洪國藩說,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科學家成功實現胰島素的人工合成,反過來支持並證明了桑格蛋白質測序的正確性。

 

桑格測定蛋白質序列的方法至今仍有應用,而他所使用的2,4-二硝基氟苯此後被稱為「桑格試劑」,該試劑與自由氨基的反應則被稱作「桑格反應」。這項工作為他贏得了第一個諾貝爾獎。

 

「測序,測序,測序」

 

獲得195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之後,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學和學術報告邀請紛至沓來,而桑格卻並不打算離開自己所鍾愛的實驗室生活,他一一婉拒,繼續躬耕實驗。

 

1962年,桑格參與籌建了隸屬於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後來成為世界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聖地」,迄今為止誕生了1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然而作為創建元老的桑格,卻始終沒有擔任太多職務,因為「參與管理事務太痛苦了」。

 

在研究年鑑上,桑格曾以「測序,測序,測序」作為題目總結自己一生的工作。上世紀70年代,隨著生命科學研究的深入,桑格將注意力轉向RNA和DNA的測序研究。

 

而對於桑格此後致力於發明一種全新的DNA測序方法,英國同行之間流傳著一段頗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曾在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的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福告訴記者,當時有很多科學家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排隊測序,桑格也不例外。然而有一天,排隊等待的低效率讓桑格很是煩惱,於是,他決心要從漫長的隊伍中離開,自己去發明一種更為快速的測序方法。

 

「原本排著隊就能在Nature或Science這樣的雜誌上發篇論文,可是桑格說他不排隊了,要去做一個創新性的新方法。」高福說,桑格的選擇,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英國科學界優良的創新型研究傳統。

 

桑格最先想到了自己曾用於蛋白質測序的「拼圖法」,但他很快發現這種手段在面對信息量龐大的DNA時毫無用武之地。自認為並不聰明的桑格,曾說自己「只是個一輩子在實驗室裡瞎胡混的傢伙」,埋頭實驗室成為他的「成功密鑰」。

 

最終,後來被稱為「桑格法」的「雙脫氧終止法」測序技術應運而生,他利用該技術成功定序出一種噬菌體的基因組序列。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完整的基因組定序工作。相較於當時其他的DNA測序方法,桑格的技術使用了較不具毒性的材料。這一系列工作,為他贏得了第二次諾貝爾獎。

 

桑格兩次獲諾獎的研究,都涉及生物大分子的一級結構及其測序,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前主任科林·布萊克莫爾評價,桑格發明的兩項技術打開了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大門。

 

隨著基因組研究的飛速發展,科學家開始想要破解上帝留給人類的基因「天書」。而作為第一代測序技術的「桑格法」,成為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

 

因為厭煩了排隊,桑格轉而自己研究起新的DNA測序方法。關於這段有些傳奇色彩的故事,高福認為它對當下中國的科學界有很大啟發。「如果桑格只是排著隊在Nature上發了幾篇論文,那麼相對於發明一種新的測序方法來說,究竟哪個貢獻大呢?」

 

儘管桑格幾十年來一直身處實驗室一線並且成名很早,但如今若要在公共檢索系統中查找,他一生發表的論文和評述不會超過百篇。即便在他一年之內發表論文最多的1969年,文章總數量也僅有5篇。然而,他於1977年與人合作撰寫的關於DNA測序的文章,發表至今已被引用超6萬次。

 

「在我們當前的科學環境中,大家急急忙忙多發了幾篇論文,數量上去了不少,但是對於科學的真正貢獻究竟在哪裡呢?」在高福看來,桑格的追求和成就值得今天的中國科學家深思。

 

「高級技術員」的歷史價值

 

桑格被認為是「20世紀英國科學的英雄人物」,他在65歲時宣布退休的決定讓很多人詫異。而他解釋說,到了這般年紀還作研究,如果達不到自己期望的水準心裡會覺得不安,不如把位置讓給年輕人。

 

1993年,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和醫學研究理事會在劍橋大學成立了桑格中心,後改名為桑格研究院。有趣的是,這所以桑格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研究機構有一項觀光項目,就是帶著大家去欣賞桑格退休後精心打理的花園。

 

回望科學生涯,桑格在為自己所寫的唯一一篇自傳中總結道:「對於科學家來說,行動就是做實驗。」

 

因為桑格的重要貢獻都是在生物大分子的測序技術方面,曾有另一位諾獎獲得者對桑格作出這樣的評價:「他是一個高級技術員。」

 

「這樣的評價其實並沒有錯。桑格確實擁有很強的技術能力,而且,他所發明的技術非常重要。」高福說,對於科學家而言,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的角色至關重要。

 

而在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於軍看來,技術有其「時效性」的問題,儘管桑格的蛋白質測序技術和DNA測序技術今天還有應用,但使用範圍已經非常有限。因此,桑格的貢獻,要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來理解。

 

「諾貝爾獎頒發給從事技術方法研究的科學家,這種情況並不多見,更多的是因為科學發現而獲獎。」於軍說,桑格發明的測序技術正是他在科學界能夠擁有獨特地位的標誌性特徵。

 

「沒有桑格對測序技術的發明,就沒有基因組學的概念出來。」正致力於新一代測序儀研究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研究員任魯風評價說,「桑格法」是一個裡程碑式的DNA測序技術。

 

1980年,應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時任所長王應睞的邀請,桑格曾來到中國進行短暫訪問。「參觀交流中他發現,有些實驗藥品、生物製品我們買不到,桑格就一一記下來,回到英國後的一個禮拜之內,他就把那些用品寄往中國。」洪國藩院士回憶。

 

洪國藩在劍橋進修期間曾跟隨桑格從事研究,兩人結下深厚友誼。在他的印象中,桑格性格溫和,但也不是很多人以為的沉默寡言。「每當聽到你有新的科學想法,他就會非常高興。」洪國藩認為,正是興趣和專注成就了桑格輝煌的科學人生。

 

《中國科學報》 (2013-12-20 第5版 人物周刊)

相關焦點

  • 探訪英國桑格基因測序中心
    這些機器目前可同時讀取20個人的基因樣本,操作時間僅需45分鐘。《環球》雜誌記者/桂濤(發自倫敦)  英國桑格研究所是世界最著名的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心之一。它建於1992年,成立初衷是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大規模基因測序,現在的使命則是通過基因測序技術讓人類更加了解生命本身,診斷和治療疾病。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 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另一方面,小麥的基因組包含三套高度相似的亞基因組,來自於三種原本獨立的麥類植物,這些複雜性嚴重製約了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
  • 《自然》解碼美基因組測序新「神器」—新聞—科學網
    迎接千美元個人基因組時代
  • 科學網—人類基因組測序先驅欲進軍生物醫療測序領域
    Craig Venter(中)希望通過利用基因組學實現對抗衰老的目標。圖片來源:Brett Shipe 美國人類基因組測序先驅J. Craig Venter將和其新創立的公司Human Longevity Inc.(HLI)進軍生物醫療測序領域。
  • 什麼是基因測序?
    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徵及行為合理。基因測序技術能鎖定個人病變基因,提前預防和治療。最早的時候,基因測序只是應用於科研,是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一個重要的科研工具。
  • 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專利布局中的「中國力量」—新聞—科學網
    高通量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是將分離的單個細胞的微量全基因組DNA進行擴增,獲得高覆蓋率的完整的基因組後進行高通量測序。較之於組織樣本測序,單細胞基因測序能夠獲取更全、更準的異質性信息。 由於高覆蓋率、高保真性與高速性,採用高通量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僅需要兩天就可以完成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篩選工作,而採用常規B細胞單細胞克隆技術則耗時較長。
  • 基因測序:亟待加入中國元素—新聞—科學網
    ■本報見習記者 郭爽 近幾年,隨著基因概念股在股市上的熱浪,國際癌症基因組計劃完成的消息,啟動又停止、停止又啟動的高通量測序的唐氏篩查工作等等
  • 《自然》社論:人類基因組測序十年記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另一方面,小麥的基因組包含3套高度相似的亞基因組,來自於3種原本獨立的麥類植物,這些複雜性嚴重製約了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
  • 925個PacBio測序注釋的細菌基因組現已上線,拿走不謝!
    Trust Sanger Institute) 三方合作的NCTC 3000項目公開了新項目進展,已上線了925個注釋的細菌基因組,NCTC 3000項目為「Public Health England reference collections」項目工程的一個主要部分,計劃通過PacBio SMRT測序技術完成英國公共衛生部國家標準菌庫NCTC的3,000 株菌株的基因組測序。
  • 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1977年,Sanger提出了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學酶解法,第一代測序技術誕生。  1998年,毛細管測序技術問世,基因測序速度提速10倍,原計劃15年才能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進度大幅加快。
  • Nature子刊發布重磅測序技術:基因組和轉錄組平行測序
    研究人員用G&T-seq對220個小鼠和人類細胞進行測序,獲得了空前詳細的信息。他們首次觀察到,當細胞丟失或獲得染色體拷貝時,該區域的基因表達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減少或增加)。   「在單個細胞中同時測序基因組和轉錄組,我們可以看到基因變異的功能性影響,」文章的通訊作者之一,魯汶大學和Wellcome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的Thierry Voet,教授說。
  • 新軟體讓單細胞測序更簡單—新聞—科學網
    《自然》雜誌報導指出,一般而言,RNA測序數據能被以指令的形式輸入到Unix作業系統中進行分析。數據文件會從一個軟體包傳輸到另外一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工具都要對每個步驟進行處理:例如基因組比對、質量控制、識別突變體等。而這個過程非常複雜。 但對於大量的RNA測序而言,研究人員可以利用算法對每個步驟進行處理,而且他們也非常清楚每個過程的運行狀況。
  • 我國科研團隊率先完成菊花基因組測序—新聞—科學網
    12月7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發中心宣布,由該聯合團隊發起的菊花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大進展,利用納米孔測序技術突破複雜基因組測序,該團隊在世界首次完成了菊屬植物菊花的全基因組測序
  • 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瓊森綜合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月29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專刊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首次完成了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這也是截至目前對單個癌症細胞系所做的最為徹底的測序分析。
  • 為保持物種多樣性,地球基因組計劃啟動,對 150萬個物種進行測序
    為保持物種多樣性,地球基因組計劃啟動,將對 150萬個物種進行測序「地球基因組計劃」最早是美國加州大學與中國華大基因練合倡議,將對目前所有的150萬個動物、植物和真菌測出完整的DNA編碼來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目前威康桑格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也都參與其中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究其原因,除了技術層面的進步,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也體現了科學研究對生命體極大的尊重。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項新興技術。一、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什麼會興起?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 AI技術運用基因測序 助力基因組計劃
    新年伊始,號稱引領全球基因組學的英國政府宣布在接下來五年內將完成「100萬人組基因計劃」;美國政府也在兩年前宣布啟動為期十年的任何18歲以上美國人都可以參與的「all of us」基因組計劃;2016年12月中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各國政府紛紛啟動了自己國家的大規模基因組計劃,開始朝著精準醫療的目標邁進。
  • 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原標題: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本報訊 (記者 李星婷 實習生 王濛昀)數千年來,家蠶只以桑葉作為唯一的食物。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9月23日,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桑樹全基因組測序成果,成功分析出桑樹的染色體基數,以及各種基因的網絡和功能,為推動傳統蠶桑業的轉型、建立現代桑樹學奠定了科研基礎。
  • 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分析
    2016年,精準醫學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作為精準醫學的排頭兵——基因組學也被納入「十三五」百大項目名單,要「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了《關於第一批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建設方案的復函》(發改辦高技〔2016〕534號),27個基因測序(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得到正式批覆。目前,各省市的國家基因測序(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先後開始建設或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