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亟待加入中國元素—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見習記者 郭爽

近幾年,隨著基因概念股在股市上的熱浪,國際癌症基因組計劃完成的消息,啟動又停止、停止又啟動的高通量測序的唐氏篩查工作等等。每天不斷更新的消息使得基因測序這個產業和概念成為了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

在「創新中國智庫專題講座」上,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所技術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任魯風作了《基因測序技術在中國應用前景》主題講座。他主要從基因到底是什麼?測序是幹什麼?基因測序到底能解決我們什麼問題以及測序技術、應用在中國及全球的發展態勢等方面解讀了基因測序的相關內容。

什麼是基因測序

「首先做一個基本概念的科普。把地球比作生命之樹的話,那麼人只是大樹末端的一個枝節。就動物而言,全球有1000萬種動物,其中哺乳類就有5000。人只是其中一種。」任魯風介紹。

據了解,幾乎每個生命體都由細胞組成,這個細胞裡有一個細胞核,細胞核包裹著遺傳物質,從父母那兒遺傳的染色體,把它鬆散拉直之後,就是平常所說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即通過核苷酸作為基本單位,排列形成生命密碼。

任魯風表示,在細胞DNA轉化為RNA(核糖核酸)之後,通過RNA在細胞核外面的翻譯,生產出蛋白質。而蛋白質也是通過DNA和RNA的排列順序,構成生命體的不同結構。在這裡所有生命活動都是來源於這個順序,關注這個順序就可以解決生命的發生和發展問題。

DNA與RNA只有四種基本組成單位,也就是核苷酸,這四種核苷酸僅僅在化學分子結構上具有細微的差異,而這四種不同化學結構的分子在DNA鏈上的排列順序,決定了所有生命活動的本質,「測序」就是把這個順序決定出來。

「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只有千分之一,就是這個排列的順序只有千分之一的差別,這種差別引發了無數的遐想,這些遐想促進了生命科學和醫學等一系列科研和應用的不斷前行。」任魯風說。

測序技術發展了40年,已經走過了四代技術階段。第一代測序技術已經趨於穩定,在特定市場裡保持著獨佔性應用。第二代測序技術從2006年推向市場後,10年來產生了諸多激烈的競爭,國內廠家也有參與。而第三代和第四代技術,現在還都是處於技術有待成熟和發展階段。所以近年來主要的競爭還將集中於第二代技術上。

基因測序能做什麼

「成本的進一步降低,讓基因組學衍生出更多的組學相關研究,並延伸至極為廣泛的基礎研究和實踐應用中。」任魯風說。

「在涉及生命科學的領域目前都用得到這項技術,目前用基因測序逐漸開始解決實踐應用的問題,成本也已經達到實踐應用的要求。」任魯風表示,這項技術應用領域包括檢驗檢疫,食品安全、種質鑑定、臨床診斷、環境檢測、疾病防控、微生物的進化。在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領域,測序技術也已經開始應用其中。

任魯風介紹,現在突發傳染病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但不會再出現像2003年SARS疫情時長時間不能準確判別病原的情況了。基因測序技術能夠在新突發傳染病發生的72小時內獲得病原的確切信息。

法醫鑑定方面早已將測序技術作為基本物證鑑別手段。在國家安全層面,基因信息的安全性和生物反恐都是值得注意的發展領域。實際上這些都是細分領域,目前已經開始呈現市場容量急劇擴張的趨勢。「基因測序在應用市場裡的蓬勃發展和爆發式的增長將從2015年開始。」任魯風說。

基因測序重在醫學

據悉,歐巴馬在國情諮文裡邊提到,要啟動精準醫學計劃,要把所有人基因組全都測完,指導後期的健康分析。這被定義成醫學上的一個劃時代的開端。

那麼究竟什麼是精準醫學呢?任魯風介紹,根據大量數據積累和分析,得到一個資料庫,這樣就會得到不同的基因型和疾病與用藥之間的關係,之後通過每個人不同的基因或基因表達水平的不同,與這個資料庫去對照,會發現每個人每一種疾病的預防、發生、發展、治療、預後均和基因具有顯著的相關性,這樣直中靶心,採取有針對性的不同的治療方法,這就是所謂的精準醫學。

在目前這個初級階段,基因測序可能更多集中在遺傳病的診斷,傳染病的病原檢測,腫瘤的個體化治療以及藥物基因組學方面,也就是根據基因來判斷病因是什麼、藥物能不能用和好不好用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基因組和臨床相關性研究,是目前精準醫學首先要做的工作。」任魯風說。

任魯風把健康相關領域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疾病易感性,一個是藥物敏感性,疾病易感性是指每個人都有患某種疾病的風險,這個風險來自本身的遺傳物質。如果醫生可以看到病人的基因組譜,就可以提前獲知和進行幹預。

當然,除了預防還要治病。「藥物對這個疾病有治療作用,還沒有毒性,這是最好的情況。如果沒有治療作用,藥毒還可能對病人有損傷,對於患者而言就是災難。但通過基因水平來判斷,就可以選擇既沒有毒性又起作用的藥物。」任魯風說。

基因測序應加快自主研發

「在基因測序方面,中國現在處於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期。」任魯風告訴記者。基因組學從概念的出現到現在只不過二三十年的時間。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內外信息互通,讓中國的科學家有更多與國外同行直接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加之大量的海外高水平人才回國,使中國在基因組學基礎研究,測序技術領域並不比西方國家落後多少。

2011年的統計顯示,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以後,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意味著通過38億美元的投資,獲得了將近8000億美元經濟帶動作用,創造了31萬個工作崗位,到2013年,對美國經濟的帶動作用達到了1萬億美元。

據悉,中國第一臺測序儀是由深圳華因康公司生產的,而華大基因從美國收購CG公司,也是看中了其測序技術在未來的應用前景。

「雖然中國的測序技術剛起步,但包括LifeTech和Illumina這兩家測序技術巨頭,在通過貼牌方式進入中國醫療市場,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自主研發的進程。」任魯風表示。

在測序技術這一領域,自主研發,自主原理,自主技術平臺的缺失一直造成我國應用領域永遠給國外這種廠商打工的局面,從機器、軟體甚至數據分析方面都要依託外國。

「中國有廣泛的醫療資源和人群,最基礎的醫療資源是不缺的,缺的是沒有一項是自主創新的技術。」任魯風說。例如,生物技術必要的功能性軟體,所有進行基因數據分析的算法基本上均來源於國外原創性的基礎算法。中國的高性能計算硬體資源已經達到了先進水平,但對於數據解讀、挖掘和資料庫建立等方面還落後很多。另外一個問題在於,我國的基礎研究和基礎數據積累方面,碎片化嚴重,無法形成統一有效率的研究計劃和數據挖掘,這些有待於國家層面的科學布局規劃。

在技術發展層面,據了解,美國對基因測序技術的研發,從2004年到2014年持續進行資助,從第二代測序技術到目前的第四代測序技術,累積已經投入超過2億美元。而我國的國家級別支持的基因測序技術研發經費一共大概2000萬元人民幣。

「這項技術是決定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關鍵,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需要在這方面有所考慮。」任魯風說。還有就是目前有一些飲鴆止渴的現象,除了華大收購的CG還算是國產,其他獲得國產醫療器械證書的測序產品,均來自於國外。

「我們已經堅持了六七年的時間來做基因測序技術,目前已經完成了產品樣機的生產,即將給國內客戶進行免費試用。」任魯風介紹。另外,其領導的科研團隊正在策劃針對應用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樣品處理、測序、數據分析等流程的全自動化實現,「用戶可以在對樣品進行測序和數據分析中實現無人操作,通過雲計算和自主研發的算法,可以解決數據的有序積累和挖掘過程」。

任魯風表示,在中國缺乏核心精密工業條件和高端生命科學儀器開發生產經驗的情況下,如何依靠和支持自主創新來抵抗國外技術蠶食中國市場,值得我們反思。

相關焦點

  • 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專利布局中的「中國力量」—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來自北京智慧財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IP」)的一份專利大數據檢索分析報告《科技「戰疫」專利洞察》(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和美國在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方面專利申請量居前;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謝曉亮團隊參與了該技術的多項專利申請,彰顯了中國在此領域的創新力量。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 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另一方面,小麥的基因組包含三套高度相似的亞基因組,來自於三種原本獨立的麥類植物,這些複雜性嚴重製約了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為了找出這些上述植物是如何進化出陷阱成為肉食性植物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計算與進化生物學家Jrg Schultz和植物生物學家Rainer Hedrich領導的研究小組對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後,將其與其他9種植物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其中包括一種肉食性豬籠草植物、非食肉性甜根菜和木瓜屬植物。
  • 解碼「基因組學之父」桑格:測序,測序,測序—新聞—科學網
    』,他的工作為人類讀取和理解基因代碼奠定了基礎,徹底變革了生物學並極大促進了當今的醫學發展。」 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主席傑裡米·法萊爾評價:「桑格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基因組學之父』,他的工作為人類讀取和理解基因代碼奠定了基礎,徹底變革了生物學並極大促進了當今的醫學發展。」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
  • 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首次發布—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綜合利用PacBio和Illumina測序及Hi-C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中國李參考基因組序列。組裝後的中國李基因組大小約284.2 Mb,其中274.4Mb的序列被錨定在8條染色體上,scaffold N50 為32.3Mb,contig N50為1.8Mb,BUSCO分析結果為95.70%。
  • 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新聞—科學網
    900名捐贈者 50種組織 大約20年前,當人類基因組被測序時,許多研究人員相信,他們能夠迅速找到導致糖尿病或精神分裂症等複雜疾病的基因。但很快,他們就止步不前了,部分原因是忽視了控制基因在體內表達位置和方式的系統。例如,正是這種調控使腫瘤有別於健康組織。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在植物整個生命過程中,根尖不斷分化發育,形成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質元素,參與植物與生物或非生物信號的互作,並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
  • 多國合作編纂「小麥字典」:六倍體小麥基因測序完成—新聞—科學網
    這一成果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牽頭,署名作者來自20餘個國家的70多家機構。 這本「字典」能幹嗎?小麥倒不倒伏、耐不耐旱、種子是大還是小、營養價值高不高,可都和它有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2005年加入此項研究的宋衛寧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就像破解人類基因密碼一樣,有了小麥的基因組圖譜,小麥的育種、遺傳研究就能向前推進一大步。」 不過,在眾多主要農作物裡,小麥的完整基因圖譜,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他們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通過整合1689份油菜的基因組及重測序數據,構建了首個油菜泛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生物信息平臺BnPIR。 有了這一平臺,研究人員可以更快捷、更方便地檢索和使用油菜泛基因組相關資源。為何建設油菜泛基因組平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資料庫?油菜相關的多組學數據研究進展情況如何?《中國科學報》對此進行了採訪。
  • 同卵雙胞胎基因組不一定相同—新聞—科學網
    冰島雷克雅未克deCODE基因/安進公司的CEO兼創始人Kari Stefansson說。 同卵雙胞胎來自一個單合子,這個合子是一個精子讓一個卵子受精後形成的。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細胞分裂會導致變異,但同卵雙胞胎的這種遺傳學差異來源此前從未被測量過。 Stefansson和同事對387對同卵雙胞胎和他們的父母、配偶、子女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從而追蹤變異的趨異性。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研究小組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報告說,當研究人員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時,發現沒有一個基因與之前科學家遇到的相匹配。 在廢水和呼吸系統中搜尋病毒的美國紐約大學的Elodie Ghedin對這種病毒並不感到驚訝。
  • 國家發改委: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構建和解析高質量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新聞—科學網
    雉雞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狩獵用鳥,也是中國農業農村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養殖量最高的特種珍禽。雉雞屬於性二態鳥類,常作為性選擇研究的重要模型。   研究人員採用第二代高通量測序、第三代單分子測序和Hi-C輔助基因組組裝技術,對家養雉雞進行了從頭測序、組裝和注釋,獲得了染色體層級高質量雉雞參考基因組。
  • 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分析
    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行業巨大的發展空間,使得基因測序產業將迎來黃金髮展期。為了解掌握我國基因測序技術、產業現狀,本文從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入手,研究分析基因測序技術產業發展趨勢、重要研發機構、主要創新人才、重點發展區域等相關信息,以期為我國基因測序(檢測)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 科學網—小小的線粒體與強大的基因測序技術
    因為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一次並行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DNA分子進行序列測定,高覆蓋度的測序使得細胞中多備份的線粒體基因組上攜帶的SNP能夠被準確而高效地檢測出來,用於深入解析隱藏在線粒體基因組中的變異和進化信息。 物種的測序 現代人類飼養的家畜,是被人類高度馴化的動物,與人類生產生活密不可分。
  • 《自然》社論:人類基因組測序十年記
    科學家應該努力將測序結果應用於人類健康方面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反向工程驗證等手段揭示了與耐受性提高相關的關鍵途徑和關鍵基因。首次發現了3個與大腸桿菌對檜烯的耐受性有關的基因:ybcK、ygiZ 和scpA。該工作的研究策略和結果為生物合成其它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