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Yaravirus(暗斑)感染阿米巴蟲。圖片來源:MICROSCOPY CENTER UFMG-BELO HORIZONTE

病毒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生物之一。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巴西米納斯聯邦大學病毒學家Jonatas Abrahao是研究者之一,他表示,這些發現表明關於病毒「我們還有多少需要了解」。

Abrahao是在搜尋巨大病毒時有了這一發現的。細菌大小的巨大病毒於2003年首次在阿米巴蟲中被找到。在當地一個人工湖中,Abrahao和同事不僅發現了新的巨大病毒,還找到了另一種病毒,這種病毒體積小,不同於大多數感染阿米巴蟲的病毒,研究者將其命名為Yaravirus

 Yaravirus的大小並不是唯一奇怪的地方。研究小組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報告說,當研究人員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時,發現沒有一個基因與之前科學家遇到的相匹配。

在廢水和呼吸系統中搜尋病毒的美國紐約大學的Elodie Ghedin對這種病毒並不感到驚訝。她說,汙水數據中超過95%的病毒「與資料庫中的參考基因組不匹配」。「我們似乎一直在發現新病毒。」

Abrahao說,一些Yaravirus的基因看起來像是巨型病毒的基因,但目前還不清楚這兩者間的關係。他和同事仍在研究這種新型病毒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

Abrahao追蹤病毒時,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病毒學家Christopher Buck和研究生Michael Tisza正在撒下一張更廣闊的網。他們廣泛地在動物組織中尋找能使自身遺傳物質呈環形的病毒。所謂的環狀病毒包括乳頭瘤病毒,其中一種是可引起宮頸癌的人乳頭瘤病毒。

為找到這些病毒,研究人員從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數十個組織樣本中分離出病毒顆粒,並對它們進行環狀基因組篩選。通過尋找一種能編碼病毒外殼的基因,研究人員確認了DNA屬於病毒。這些基因序列往往無法識別,但Tisza編寫了一個電腦程式,預測哪些基因最有可能編碼這些外殼的獨特褶皺。

研究小組總共發現了約2500種環狀DNA病毒,其中大約600種是新發現的。研究小組在eLife上報告說,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微生物對人類健康有什麼影響。但Buck 說,這些數據應該可以讓醫生和科學家能夠建立這種聯繫。Abrahao說,這種方法「是了解成百上千個病毒基因組分布的重要工具」。

這項新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找出哪些病毒會導致疾病。一些人體內的病毒可能有助於人們保持健康,而另一些病毒則有助於循環利用必要的營養,保持生態系統的平穩運行。「沒有它們,我們無法生存。」未參與任何一項研究的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環境病毒學家Curtis Suttle說:「發現和鑑定病毒有巨大的好處。」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1/2020.01.28.923185

 https://doi.org/10.7554/eLife.5197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首個真菌多組分DNA病毒—新聞—科學網
    環狀單鏈DNA病毒是一個大的病毒類群,可以從環境、真菌、植物和動物樣品中鑑定到,其編碼的複製相關蛋白(Rep)擁有共同進化起源。該類病毒被劃分為很多病毒科,其中之一就是已發現多種重要植物病毒的雙生病毒科。 本次發現的病毒FgGMTV1屬於類雙生病毒科,在進化關係上與雙生病毒科最接近。
  • 科學家在巴西發現全新神秘病毒,90%的基因無法識別
    近日,科學家在巴西一人工湖中發現了一種神秘病毒,其基因組對科學家來說幾乎是全新的,在人類的病毒研究中從未得到過記載。科學家們將這種病毒命名為雅拉病毒(Yara virus),雅拉是巴西神話中的水女王,既讓人生畏,又讓人感到神奇。
  • 巴西發現神秘的、全新的病毒,90%的基因組成無法識別
    據今日俄羅斯2月10日報導,科學家在巴西發現了一種神秘的、全新的病毒,該病毒90%的基因組成無法識別,這些基因信息此前從未被記錄在案。據ScienceAlert報導,科學家在巴西的Lake Pampulha人工湖中發現了一種神秘的病毒Yaravirus,其90%的基因根本無法識別。它由80納米大小的顆粒組成,對目前已知的超過8500個公開可用的宏基因組的搜索發現,僅有6個與Yaravirus有親緣關係。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 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基因型—組織表達項目 15項研究講述了科學家10年的努力
  • 巴西全新神秘病毒,90%基因無法識別,構成病毒新譜系
    雖然科學家們一直以來在與病毒進行著生命的賽跑,但是至今為止,我們又對病毒真正知道多少呢?近日,科學家在巴西一人工湖中發現了一種神秘病毒,其基因組對科學家來說幾乎是全新的,在人類的病毒研究中從未得到過記載。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猜想:溫度與性別間存在媒介 通過研究發現,紅耳龜在31℃以上的高溫條件下,產出的蛋都是雌性的,而在27℃以下的低溫條件下,產出的蛋都是雄性的。性別作為生物界最顯著的性狀之一,它和溫度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直是浙江萬裡學院葛楚天教授等人關心的問題。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
  • 蝙蝠如何在6500萬年裡戰勝病毒—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OLIVIER FARCY  蝙蝠一直在感染與新冠病毒相似的病毒,卻沒有任何已知症狀。現在,最新的對橫跨蝙蝠家族樹的6個物種的基因組測序,顯示了它們在6500萬裡是如何戰勝病毒的。7月22日,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科學家將合成生物學理念融入Cre-loxP重組酶系統中,開發出了一系列調控式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如化學方法誘導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和紫光/藍光誘導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但這些誘導系統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且紫藍光的組織穿透性差,極大地限制了Cre-loxP重組酶系統在動物體內的應用。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報導,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被稱為hnRNP-A2B1的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該工作開闢了天然免疫與炎症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
  • 我國學者發現延緩衰老「基因療法」—新聞—科學網
    「基因療法」。儘管已有研究報導了一系列細胞衰老相關基因,但仍可能存在大量未知衰老調控基因。針對這些衰老調控基因,能否發展幹預個體衰老進程的靶向操控手段也缺乏系統研究。 「我們的研究歷時6年多,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技術、人早衰症間充質幹細胞研究體系,鑑定了百餘個新的人類細胞衰老促進基因,並對排名前50的基因進行了功能驗證,最終證實,敲除這些基因可延緩人間充質幹細胞的衰老。」
  • 在新冠病毒中,科學家剛剛發現了一個神秘的重疊基因
    研究人員已經在新冠病毒(SARS-CoV-2)的遺傳密碼中發現了一個神秘基因,該基因實際上隱藏在病毒基因組的視野中,至今仍被人們忽略。 重疊的基因很難在基因序列中識別出來,因為基因掃描系統在瀏覽一串遺傳密碼時常常會錯過它們:被編程為拾取單個基因,但不一定看到序列中相鄰基因的核苷酸之間共有的總體指令。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科學網—抗病基因與植物病毒的智能戰
    ,該類病毒包含(禽)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伊波拉病毒等極具危險性的人畜共患病毒;也包含對農業生產具有嚴重威脅的植物病毒,特別是番茄斑萎病毒屬(Tospovirus) 和纖細病毒屬(Teniuvirus)病毒在農業生產上危害尤為嚴重。
  • 武漢病毒所發現RNA幹擾具有抗病毒免疫作用—新聞—科學網
    這項工作由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周溪研究員課題組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完成。國際同行評價,該工作完善了對哺乳動物抗病毒免疫機制的認識,為相關抗病毒藥物設計或免疫療法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RNA幹擾(RNAi)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轉錄後基因沉默機制。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科學家建立用於抗原表位精細作圖的肽生物合成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0月9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徐萬祥研究員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謝毅課題組合作,在抗原表位作圖和抗體識別精細表位鑑定的免疫學領域建立了肽生物合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