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抗病基因與植物病毒的智能戰

2020-11-30 科學網

 

■本報通訊員 陳潔 王亦凡 記者 李晨

負鏈RNA 病毒是一類嚴重威脅生命健康的病原微生物,該類病毒包含(禽)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伊波拉病毒等極具危險性的人畜共患病毒;也包含對農業生產具有嚴重威脅的植物病毒,特別是番茄斑萎病毒屬(Tospovirus) 和纖細病毒屬(Teniuvirus)病毒在農業生產上危害尤為嚴重。

近日,國際植物病理學權威雜誌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植物病毒學實驗室的綜述論文,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番茄斑萎病毒屬病毒如何劫持和利用寄主因子成功侵染植物以及病毒與寄主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博弈過程,並對該領域今後的研究方向和內容進行了展望。

論文第一作者、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敏告訴記者,番茄斑萎病毒屬病毒及其典型成員番茄斑萎病毒每年在全球範圍內造成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被列為世界上為害最嚴重的植物病毒。該屬病毒對我國雲南等省份的番茄、辣椒、馬鈴薯、花生、萵苣、花卉和瓜果等作物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及國際貿易的日益頻繁,傳播該番茄斑萎病毒屬病毒的昆蟲介體薊馬得以迅速蔓延,因此我國的番茄斑萎病毒病也有擴散甚至爆發的趨勢。

另外,同為植物多分體負鏈RNA 病毒的纖細病毒屬及典型成員水稻條紋病毒則在我國廣大稻區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危害,在病毒流行年份僅江蘇省發病面積就達2000 萬畝,佔江蘇省水稻總面積的70%。

朱敏介紹,植物病毒基因組僅編碼少數幾個蛋白,它們必須依賴於寄主植物才能完成自身的侵染和增殖。因此植物病毒大多通過其編碼的蛋白來劫持或者利用寄主因子來完成自身的生命過程。與此同時,寄主植物在感知病毒的種種入侵性行為後,則會啟動自身的防禦體系來抵抗病毒侵染,於是植物與病毒之間為了各自的生存「鬥智鬥勇」。

論文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陶小榮團隊圍繞番茄抗病蛋白Sw-5b就寄主植物抵禦病毒侵染的防衛機制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Sw-5b在寄主植物對病毒的防禦戰中扮演著核心的「分子開關」的角色。在沒有監測到病毒時,Sw-5b 這一分子開關處於深度抑制狀態(關閉態);而一旦監測到病毒,這個分子開關就轉換為激活狀態(開放態),進而發動對病毒的防禦戰,以一種精確的「自殺式自救」的方式保護植物不被病毒侵染。

這篇綜述論文回顧了相關研究成果。該團隊2017年的研究發現,Sw-5b對一些番茄斑萎病毒屬成員具有廣譜抗性,並解析了Sw-5b發揮廣譜抗性的分子機制,提出了一種植物抗病蛋白廣譜抗性的新模式。團隊近期剛發表的研究成果發現,抗病蛋白Sw-5b 進化出兩個功能域並通過兩步識別機制監測病毒入侵,第一步特異性識別病毒,打開一層開關,第二步再特異性識別病毒,再打開一層開關,通過雙重保障,準確識別病毒並精確激活分子開關,進而發動一場對病毒的精確打擊。

陶小榮對今後的研究如何在控制番茄斑萎病毒病上發力進行了展望,闡述了幾種可以作用的途徑,包括突變或敲除病毒侵染所必需的特定植物蛋白,從而抑制病毒侵染的能力;利用最新基因編輯技術(例如CRISPR-Cas9)將Sw-5b等抗病基因導入感病植物中使它們產生抗病性;參照現有的一些具有廣譜抗性抗病基因的特徵,對抗病基因進行分子設計和改造,使其具有更廣的抗性譜,以抵抗更多不同種類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細菌和真菌,等等。

本論文的第一署名單位為南京農業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Irene Louise van Grinsven博士和Richard Kormelink副教授參與了文章部分內容的撰寫。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DOI:abs/10.1146/annurev-phyto-082718-100309

《中國科學報》 (2019-04-09 第5版 農業科技)

相關焦點

  • 「毀滅性病害」核盤菌對禾本科植物有益—新聞—科學網
    華中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rnal)在線發表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姜道宏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揭示,核盤菌可以在小麥、水稻、大麥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內生生長,是禾本科植物的互惠性內生真菌,為尋找新型有益微生物資源控制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
  • 植物抗病基因RP1進化研究獲進展
    植物抗病基因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簡稱R基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表現出複雜的進化模式。很多研究表明,植物R基因是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通常成簇排列從而形成複雜結構。經由旁系同源抗病基因間頻繁的序列重組和交換的一類抗性基因叫I型R基因,而較少或沒有經過旁系同源基因序列重組和交換的基因為II型R基因。
  • 植物抗爭之路: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
    因而,植物需要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的分子以了解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而這些「警報」必須傳遞到細胞內部,到達包括葉綠體在內的不同細胞區室。葉綠體為植物特有的,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同時也在調節植物對刺激響應中起著核心作用。這些「警報」信號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 。儘管對於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迄今為止,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尚不完全清楚。
  • 抗病小體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
    而我國科學家的這一重大發現意味著,利用這個「抗病小體」,人們可以想方設法更好提升植物免疫力,還能「從頭到腳」地去設計更為強大的抗病蟲農作物。農作物自身抗病能力提高了,化學農藥的施用量自然就會大大減少。 植物自身具有免疫力,抵禦來自病毒、細菌等侵襲 同動物一樣,植物在成長過程中,也會不斷受到來自病毒、細菌、真菌、昆蟲等的侵襲。
  • 植物如何發「警報」?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獲重大發現
    植物自身形成的抗病機制原理在於,植物首先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分子了解病原體的存在,並發出「警報」,這些「警報」再傳遞到細胞內部,到達包括葉綠體在內的不同細胞區室,「警告」葉綠體有威脅存在,緊接著,葉綠體通過「逆行信號傳遞」過程將這些信息傳遞至細胞核,從而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激活防禦,對抗入侵者。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植物抗爭之路: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因而,植物需要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的分子以了解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而這些「警報」必須傳遞到細胞內部,到達包括葉綠體在內的不同細胞區室。葉綠體為植物特有的,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同時也在調節植物對刺激響應中起著核心作用。這些「警報」信號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 。儘管對於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迄今為止,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尚不完全清楚。
  • 2018年我國在植物抗病與信號轉導領域取得了哪些進展?
    我們從評述中節選了植物抗性與信號轉導研究領域的進展,以方便從事該領域相關研究的朋友們查看。 抗性與基因沉默 在自然環境中, 植物會面臨多種生物脅迫。細胞自噬可調節免疫相關的程序性細胞死亡, 在植物對病毒感染的響應中起作用。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本報訊(見習記者何靜)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抗病小體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美麗中國·熱點)
    而我國科學家的這一重大發現意味著,利用這個「抗病小體」,人們可以想方設法更好提升植物免疫力,還能「從頭到腳」地去設計更為強大的抗病蟲農作物。農作物自身抗病能力提高了,化學農藥的施用量自然就會大大減少。  植物自身具有免疫力,抵禦來自病毒、細菌等侵襲  同動物一樣,植物在成長過程中,也會不斷受到來自病毒、細菌、真菌、昆蟲等的侵襲。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小體」
    植物細胞內數目眾多的抗病蛋白,是監控病蟲侵害的哨兵,也是動員植物防衛系統的指揮官。抗病蛋白被發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人們仍然不清楚它們的工作原理。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最近的聯合研究,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央廣網上海8月25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並產生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植物與人類的衣食住行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植物也需要面對來自周圍的各種威脅,會受到包括植物病原體(例如病毒和細菌)的攻擊,使植物生病甚至死亡。
  • 脫落酸誘導植物抗病研究獲得進展
    研究報導表明,ABA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參與調節植物非生物逆境脅迫適應生理過程,被稱為植物「脅迫激素」。然而,有關ABA在抗病方面所起的作用仍存在爭議。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譚紅團隊田間試驗發現,使用低濃度外源S-ABA (以下簡稱ABA,2~4 mg/L)處理作物後,可提高多種作物的廣譜抗病特性。
  • 最新 | 上海科研團隊成果登上《細胞》,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發現!
    文章揭示了植物中存在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抗病信號途徑,感知病原體威脅,從而誘導植物免疫防禦開啟。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植物細胞通過細胞膜識別特定的分子以感知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然後將信號傳遞到細胞內部包括葉綠體在內的不同細胞區室,最終到達細胞核以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儘管對於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科學家們尚未完全了解。該研究發現一些植物蛋白具有細胞膜和葉綠體雙重定位。
  •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來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3-09   今日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目前,雖然對植物如何識別並響應病原菌進行了廣泛的報導,但較少關注植物抗病的精細調控。因為所有的防禦都是為了植物自身更好的生存,過度免疫必定影響植物正常生長,這就為我們帶來一個思考:植物如何識別病原菌入侵是短期的偶然事件,還是持續的侵害,並作出正確的應對?其內在調控機制迄今尚未十分清楚。
  • 防禦有「道」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防禦有「道」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
  •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和人類一樣,植物感染病毒也會生病。植物病毒引發的病害是威脅農業生產的第二大病害,作物染上病毒將帶來毀滅性後果,輕則減產、重則絕收。  那麼,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抵禦威脅作物的大部分病毒,進而保障糧食穩產?  我國科學家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 科學網—抗病育種新途徑為手中「飯碗」保駕護航
    該校教授陳功友領銜的植物與病原菌分子互作研究團隊通過多年研究,揭示了病原菌效應蛋白這個「間諜」與植物感病基因「接頭人」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並提出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阻斷兩者之間的協同進化進程,從而使植物因喪失效應蛋白誘導的感病性(ETS)而獲得廣譜抗病(RLS)的新途徑。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