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性病害」核盤菌對禾本科植物有益—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核盤菌在小麥中內生,具有促生抗病特徵。華中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rnal)在線發表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姜道宏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揭示,核盤菌可以在小麥、水稻、大麥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內生生長,是禾本科植物的互惠性內生真菌,為尋找新型有益微生物資源控制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

論文通訊作者姜道宏介紹,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典型的死體營養型植物病原真菌,可以寄生75個科400多種植物。自1837年首次被描述以來一直都是以毀滅性病原菌的面目出現。由其引起的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首要病害,對油菜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生產上,小麥常常作為非寄主植物與油菜輪作以降低菌核病對油菜的危害。

論文第一作者田斌年介紹,他們發現,核盤菌在小麥上內生改變了小麥中與抗病途徑相關的防衛反應、光合作用、葉綠素和生長素合成等途徑相關基因的表達。

該研究中,感染真菌病毒的核盤菌菌株喪失了對油菜的致病能力,但仍然可以在小麥上內生性生長,其促進小麥生長和抗病的能力與正常的核盤菌菌株沒有顯著區別。該團隊將感染真菌病毒的核盤菌菌株處理小麥種子進行了田間試驗,發現小麥抗赤黴病和銹病的能力最高可以提高58.79%和73.4%,小麥產量最高可以提高17.19%。

姜道宏介紹,感染真菌病毒的核盤菌在小麥或其他禾本科植物上的應用,可以實現「一石兩鳥」的效果。一方面,促進小麥抗病增產;另一方面,在小麥上生長的感染真菌病毒的核盤菌可以向田間釋放真菌病毒,有利於抑制核盤菌對油菜、大豆和向日葵等作物的危害。

基於核盤菌這種在雙子葉植物是極具破壞性的病原真菌,而禾本科植物上是互惠性內生真菌的特點,該研究提出了「分裂營養型」的概念。分裂營養型的微生物可能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很多植物的病原真菌也極有可能是潛在的促進植物生長抗病的有益微生物,有潛在的利用價值,為挖掘植物有益微生物資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發現首例核盤菌DNA病毒
  • 病害用藥速查大全,不看後悔
    廣譜,保護和治療;對許多子囊菌和半知菌都有效,防治瓜類枯萎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霜黴病,葉斑病等;桃、菸草、番茄;麥類在始花期噴霧防治赤黴病;幼穗形成期至孕穗期噴藥可防治紋枯病;6、甲霜靈具上下傳導,保護和治療;殘效期10~14天;瓜類霜黴菌、疫黴菌和腐黴菌;7、腐黴利保護和治療;持效期長,且能阻止病斑發展;葉、根內吸;對葡萄孢屬和核盤菌屬所引起的病害有特效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粘細菌響應植物根際分泌物向根部遷移並定殖,同時通過捕食作用驅動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從而降低病害發生。 研究還發現,粘細菌處理組土壤中,捕食性微生物的相對豐度顯著高於其它處理組,而尖孢鐮刀菌的數量明顯下降,從而抑制病害的發生。 研究成果揭示了粘細菌在土壤中向植物根部遷移的時空分布規律,提出並驗證了粘細菌的捕食行為驅動土壤中作物有益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從而降低病害發生的研究假設。
  • 植物有毒 我有解藥—新聞—科學網
    植物的化學防禦不僅影響食草動物的生長發育,而且間接影響食物鏈中的下一個消費者。
  • 西南大學李加納/錢偉團隊揭示核盤菌侵染寄主的新機制
    奕梵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種毀滅性的壞死性真菌病原菌核盤菌通過促進寄主體內ROS的產生,誘導植物壞死成功地侵染寄主植物。銅離子是生物體必需的營養元素,是ROS清除相關酶的重要輔助因子。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環境...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環境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 聯繫方式 E-Mail:       電話: 0451*******       郵編: 0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新聞—科學網
    8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最新成果,他們闡釋了穀子DPY1基因作為油菜素內酯信號的「剎車基因」,調控葉片披垂與直立的分子機制,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它展示了植物如何控制激素信號的油門過大,也就是說植物如何對某個過大的信號進行剎車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講,DPY1就是個『剎車基因』。」刁現民說。 上述過程可以促進葉片中脈的遠軸厚壁細胞分裂及木質素的沉積,從而提高葉片的支撐力,使葉片趨向直立。 通過將玉米的DPY1基因回補到穀子的dpy1突變體中,該團隊證實,這種機制在禾本科作物中是保守和共享的。
  • 作物真菌病害,以及作物病毒病害對農作物的危害有哪些?
    一、作物真菌病害真菌寄生於植物並引致的病害叫真菌病害。真菌在營養生長階段的結構叫營養體,主要功能是吸收.輸送和貯存營養,為繁殖生長做準備。真菌的營養體還可以形成菌組織以及菌體的變態結構。已記載的植物病原真菌有8000種以上。
  • 作物真菌病害有多種,別再傻傻分不清!只此一篇,看完全懂!
    3、子囊菌亞門(1)引起病害外囊菌屬引起桃縮葉病;白粉菌類能引起多種植物的白粉病;黑腐皮殼屬引起蘋果樹腐爛病;黑星菌屬引起梨黑星病;鏈核盤菌屬引起桃褐腐病。另外該亞門真菌還能引起葡萄黑痘病,瓜類蔓枯病,多種果樹、花木煤汙病,蔬菜菌核病等。
  • 滲入到我們衣食住行,禾本科植物比你想的更神奇
    有沒有覺得稻子和麥子都長得像草一樣,這是因為它們都是禾本科大家族的植物,禾本科有700多個屬,約有12000種植物,是世界上被子植物物種數量最多的家族之一。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跟禾本科植物息息相關,我們吃的米飯、包子、麵包、刀削麵、過橋米線等等都來自禾本科植物,我們用來調味的白砂糖,睡起來舒服又涼爽的竹蓆,還有吃完飯後幫助我們清潔牙齒的牙籤,都來自禾本科,禾本科可以說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那麼你真正了解這些禾本科植物嗎?今天就讓我們從新認識一下它們吧。
  • 研究發現低藍光環境增強植物的向光性 —新聞—科學網
    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在自然環境中,光照條件是高度動態和異質的,鑑於光對植物生存的重要性,植物進化出複雜的光傳感系統來整合多種光信號。 對於喜陽光的植物,如擬南芥來說,茂密植被不利於植物生長。這時,植物就會通過感知較低的紅(R)與遠紅(FR)比值(LRFR),來檢測周圍的植物特徵,這是葉片反射遠紅外光的結果。
  • 禾本科植物——谷芽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藥用植物圖鑑,ID:yaoyongzhiwutuji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谷芽GuyaSETARIAE FRUCTUSGERMINATUS【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 (L.)Beauv.的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的炮製加工品。
  • 環保型納米微囊可高效防治番茄頸腐根腐病—新聞—科學網
    吡唑醚菌酯納米囊遞送系統在土傳病害防治中發揮重要作用         山東農大供圖 我國是世界上番茄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國家。近年來,一種新型土傳植物病害——番茄頸腐根腐病(FCRR)在我國有急劇蔓延之勢。 近日,《化學工程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劉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研製成功的吡唑醚菌酯納米囊,在防治番茄頸腐根腐病中取得了優異的效果。
  • 鑑別:識別真假禾本科植物白茅根
    【天地網訊】  白茅根又稱茅根、茅草根,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在全國幾乎都有分布,多生長在路旁、山坡、草地上,每年春、秋採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淨,曬乾後,揉去鬚根及膜質葉鞘即可入藥。其性寒,味甘,入肺、胃、小腸經,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吐血、衄血、肺熱喘急、胃熱噦逆、小便不利、水腫、黃疸等症。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植物或許也愛吃鉛。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 禾本科植物——白茅根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藥用植物圖鑑,ID:yaoyongzhiwutuji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白茅根BaimaogenIMPERATAE RHIZOMA【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
    6月6日,由雲南省科技廳主持,邀請有關專家,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進行認定,經專家組認真審查有關認定資料,聽取了團隊帶頭人李德銖的工作匯報。專家組認為,該創新團隊通過三年的實施培養,建立了有國際影響力的禾本科植物的比較功能基因組學與進化基因組學研究創新平臺,在竹亞科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 園林植保信息——園林植物病害識別診斷和防治措施-園林植物病害...
    園林植物病害診斷識別和配方用藥一、植物病害種類和診斷1、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環境條件的持續幹擾,其幹擾強度超過了植物能夠忍受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響,在生理上和外觀上表現出異常,這種偏離了植物正常生長狀態的植物就是發生病害了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鈣信號轉導被認為是植物抗寒和耐熱的關鍵,但其分子機制還不完全清楚。
  • 植物為何不再對茉莉酸敏感—新聞—科學網
    但伴隨生物進化,有的植物對這種激素不再敏感,單純地依賴茉莉酸無法激發自身的免疫反應。 南京農業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原來是植物茉莉酸信號途徑中的關鍵JAZ蛋白發生變異,導致蛋白的功能發生變化所致。這扇影響植物防疫機制重要「閘門」的揭示,對於改變傳統植物病蟲害防控思維,以及新技術的研發提供了重要依據。該研究結果於近日刊登在國際權威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