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粘細菌對黃瓜根分泌物的趨化性。南京農大供圖

粘細菌響應植物根際分泌物向根部遷移並定殖,同時通過捕食作用驅動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從而降低病害發生。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論文通訊作者崔中利介紹,在微生物群落中,粘細菌具有多細胞群體行為特徵,是一種通才型捕食性微生物類群,被認為是高等的原核生物。

粘細菌能夠「捕食」活的微生物細胞(細菌與真菌)或者其他生物大分子獲取營養;能夠響應外界營養閾值,進而調控營養細胞分化為抗逆性強的粘孢子;還能根據外界環境的營養閾值進行自我調整。

科研人員通過粘細菌—黃瓜—土壤微生物互作關係研究發現,在根際分泌物的驅動下,粘細菌EGB對麥芽糖和麥芽糖醇具有較強的趨化作用,使其向根部定向遷移並定殖,並在遷移過程中通過捕食作用調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

研究還發現,粘細菌處理組土壤中,捕食性微生物的相對豐度顯著高於其它處理組,而尖孢鐮刀菌的數量明顯下降,從而抑制病害的發生。

研究成果揭示了粘細菌在土壤中向植物根部遷移的時空分布規律,提出並驗證了粘細菌的捕食行為驅動土壤中作物有益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從而降低病害發生的研究假設。

崔中利說,該項研究首次證明粘細菌對植物根際分泌物的響應機制,解析了粘細菌捕食行為的生態學功能,對於了解捕食性微生物—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關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並為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該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國家重大基礎研發等項目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0-00824-x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來概括。
  • 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
    清華大學等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7-11 彭科峰  日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周集中研究團隊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鄧曄研究員等學者合作,發現了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受溫度調控的規律。相關成果發布於《自然—通訊》。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孫波課題組針對中亞熱帶典型的貧瘠旱地紅壤,設置4種不同施肥試驗處理,在5個土壤剖面深度(0-80cm)研究細菌群落的裝配機制及SOC代謝功能。結果表明,隨著土壤深度增加,細菌群落裝配由確定性選擇主導轉變為隨機性擴散主導。β-零偏差模型和遷移率證實深層土壤中擴散影響相對較大的科學假設。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固碳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稻田土壤約佔我國總土壤固碳潛力的40%,因此,探討稻田土壤碳循環和固碳機理對於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土壤固碳的能力一般是通過考察碳庫變化、團聚體形成、腐殖質形成等過程來評估,但鮮有研究表徵團聚體之間和內部的碳通量。
  • 土壤微生物群組
    日本科學家從約1.4 萬種土壤微生物中發現一種新興天然抗生素 Lysocin E,可有效殺死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美國與德國科學家從土壤微生物中篩選出一種新型抗生素Teixobactin,可殺死多種病原菌,且細菌很難對該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宏基因組學技術是人們獲得未可培養微生物資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採用該技術,科學家們已經從土壤中獲得多種新型抗生素。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人類活動導致的氮沉降上升威脅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
  • 科學網—微生物:土壤健康的「生力軍」
    其實,土壤中棲息的數量巨大的微生物是消除土壤環境汙染、恢復土壤健康、重建生態系統過程中不可或缺又無法替代的生力軍,它們將在汙染農田修復、安全農產品生產和可持續的農田生態系統構建中發揮巨大作用。 重金屬在土壤中有難降解、毒性強、易累積等特點,它們或通過滲漏進入地下水,或在土壤中直接被植物吸收進入食物鏈,最終對生態環境以及人類和動物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而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使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 不難看出,土壤重金屬的危害及汙染治理是當今土壤、環境、生態、生物以及醫學等眾多學科領域科學工作者關注的焦點,也是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點和當今環境汙染防治的重點。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和維持機制,以及養分循環、有機物分解、植物生產力維持和公共衛生等關鍵生態系統過程的調控機制。憑藉高通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的發展(圖1A)和日益增長的研究興趣(圖1B),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圖1)。當前,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了海洋、土壤和淡水等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組成的生態驅動因子(圖1A)。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姜衛紅研究員課題組在工業微生物鏈黴菌中創建了一種便捷、普適、自發驅動的動態調控系統,可以同時對多個基因進行強度可調的動態轉錄幹預
  • 微生物技術將給農業帶來光明前景—新聞—科學網
    」,該計劃旨在所有的生態系統、大自然及人造世界裡推動最前沿微生物科學的研究與技術創新水平。 微生物組是由包括細菌、古細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它存在於生態系統的各個角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一計劃開啟了研究團體、聯邦政府和產業界之間的複雜對話。美國政府已承諾,將撥款1.21億美元帶頭啟動一系列微生物科學領域新的研究項目。與此同時,大學、產業界及私人基金會等也有望投入共計4億美元用於推動基礎研究。
  • 細菌「土味」吸引動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土壤細菌可能會釋放獨特的氣味來吸引動物,以幫助自身在周圍環境中傳播。相關論文4月6日刊登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產生的許多揮發性化合物可以被較大型動物感知,包括人類。鏈黴菌是一組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它們會產生土臭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土」味,在雨後會產生典型的泥土氣息。但是,鏈黴菌產生土臭素的原因一直不為人知。
  • 首份地球微生物多樣性數據集出爐—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
  • 奇妙的土壤微生物
    它通常分為兩類,一類稱自養細菌,它有同化二氧化碳的能力,所以這個種群的作用是直接影響土壤的理化性質,平衡土壤的酸鹼度高低。另一類稱異養細菌,這一類細菌通常都是以和作物共生的狀態存在,對作物生長有直接促進作用,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等,具強大的固氮作用,產生明顯的增產效果。
  • 土壤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五大應用
    土壤中蘊藏著高度的微生物多樣性,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功能,加強對土壤微生物資源的綜合管理與開發應用是提升生態系統穩定件與生產力及農產品質量的重要途徑
  • 腐植酸能改良土壤性狀—新聞—科學網
    天然礦物腐植酸主要是動植物遺骸經過微生物分解轉化後形成的有機物質,普遍存在於土壤、泥炭和風化煤中,對植物的生長和土壤生態系統具有重要作用。 腐植酸類肥料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腐植酸,其次是一些大量、中微量、微生物等營養元素。腐植酸的複雜結構及特性,自然就決定了腐植酸類肥料是一種多功能的有機肥料。其中,改良土壤性狀是腐植酸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 ​[2021-01003]鹽度是沙漠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關鍵決定因素
    由於沙漠中不利的環境條件限制了植物的生長,因此該生態系統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受植物的影響較小。此外,該區域包括自然鹽度梯度,這可以為研究鹽度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提供理想的簡化環境。這項研究的目的是(i)確定沙漠生態系統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組成如何隨自然鹽度梯度變化;(ii)研究鹽度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系統型和表型;以及(iii)探索鹽度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組裝過程。
  • 地球上存在「吃土」細菌,它們將巖石吃成了土壤
    同時如此廣闊的面積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思考,如此多的土壤是怎麼形成的?是伴隨著地球的形成而出現的嗎?行星科學家並不這麼認為,通過對地外巖質星球的研究,他們認為巖質星球形成之初地表幾乎都被巖層所覆蓋,也就是說土壤後期演化出現的。那麼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界有這麼一種說法,土壤是巖石通過風化作用形成的,尤其是生物風化。
  • 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