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03]鹽度是沙漠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關鍵決定因素

2021-01-16 TASK lab

     大約有1/10的地球上所有旱地表面遭受鹽鹼化的影響,鹽鹼化面積由於降水少,地表灌溉高和農業管理不善而增加。土壤鹽分是一種有影響力的環境壓力源,加上有限的水分供應和對代謝活動有毒的高濃度細胞內離子。土壤中的高鹽分會抑制植物的生長,降低植物的光合能力,並對植物群落的組成,分布和多樣性產生強烈影響。地下微生物對於碳分解和養分循環至關重要,但是人們對土壤鹽分對地下微生物群落的潛在影響知之甚少。

   古爾邦通古特沙漠是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的一部分,是中國第二大沙漠。由於沙漠中不利的環境條件限制了植物的生長,因此該生態系統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受植物的影響較小。此外,該區域包括自然鹽度梯度,這可以為研究鹽度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提供理想的簡化環境。這項研究的目的是(i)確定沙漠生態系統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組成如何隨自然鹽度梯度變化;(ii)研究鹽度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系統型和表型;以及(iii)探索鹽度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組裝過程。


    我們首先探索了微生物α多樣性(觀察到的OTUs和費思的系統發育多樣性)和15個環境變量(表S1)之間的關係。使用逐步多元回歸模型分析,我們發現鹽度始終是觀察到的OTUs和系統發育多樣性的最佳預測因子,分別解釋了觀察到的OTUs和系統發育多樣性的22.5%和18.2%(表1)。此外,鹽度與觀察到的OTUs和系統發育多樣性呈強負線性關係(圖1)。基於距離的多元線性模型分析表明,鹽度是決定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最重要因素,解釋了微生物群落結構總變異的9.35%(表S2)。

    此外,利用多元回歸樹分析探討環境變量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儘管所有15個測得的環境變量都包括在分析中,但只有鹽度含量將樹分開,並將樣品分成三個鹽度梯度(圖S3)。微生物的Bray-Curtis差異也顯示出與土壤鹽分差異顯著的負相關關係(圖2),這表明兩個地點之間的鹽度差異越大,這兩個地點的微生物群落結構越不相似。由於地理距離也是引起微生物群落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控制空間距離和其他環境距離(不包括鹽度)後,使用部分曼特爾試驗來估計鹽度距離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儘管鹽度和地理距離對微生物群落結構有顯著影響,但鹽度的影響大於地理距離(表2)。綜上所述,這些觀察強烈表明,鹽度是形成沙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關鍵因素。

    平衡樹方法顯示了微生物OTUs沿鹽度梯度的明確生態位分化(圖3A和3B)。高鹽度OTUs (535到4601μs/cm)逐漸被低鹽度OTUs(46.2 ~ 535μs/cm),由樹的頂部平衡形成線性趨勢(圖3C)。為了從樹的頂部平衡中提取分類單元信息,發現屬於滷細菌、腈水解酶、紅熱菌、γ蛋白酶原細菌和α蛋白酶原細菌的270個分類單元在高鹽度場所更豐富,而屬於α蛋白酶原細菌、放線菌、嗜熱菌、桿菌和嗜酸微生物的3,136個分類單元在低鹽度場所更豐富(圖3D)。使用BugBase,我們預測了9種潛在的表型,包括需氧型、厭氧型、含移動元素型、兼性厭氧型、生物膜形成型、革蘭氏陰性、革蘭氏陽性、潛在致病型和應激耐受型。在所有的表型中,厭氧表型的相對豐度與鹽度呈顯著的正相關,耐鹽表型的相對豐度與鹽度呈極顯著的負相關。

    此外,為了弄清鹽度是如何影響微生物群落組裝過程的,我們使用了群落內(最近分類單元指數[NTI])和群落間(βNTI)零模型。我們發現NTI和鹽度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係(圖5A),這表明鹽度增加了細菌群落系統聚類。雖然鹽度與βNTI沒有顯著關係,但βNTI的絕對值都小於2,隨機性過程主導了群落的裝配。


     我們通過對沙漠生態系統中沿自然土壤鹽分梯度的16S rRNA基因進行測序來表徵土壤微生物群落。我們的結果為鹽度對微生物群落組成和聚集的影響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將闡明沙漠生態系統如何應對持續的鹽鹼化。為了推進我們對這些嚴重鹽鹼化條件下生態系統動態的理解,今後應努力建立廣泛的數據集,用於探索微生物如何應對鹽度增加的一般規律。


Zhang, K. P., Shi, Y., Cui, X. Q., Yue, P., Li, K. H., Liu, X. J., . . . Chu, H. Y. (2019). Salinity Is a Key Determinant for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 Desert Ecosystem. Msystems, 4(1). Retrieved from <Go to ISI>://WOS:000460343800016


https://doi.org/10.1128/mSystems.00225-18.

TASK lab:Trees and Soils Key Laboratory ,旨在交流樹木功能性狀、土壤微生物組、土壤生態過程、根土互作關係等領域研究進展,關注樹木地上地下部分的協同機制,探索樹木對逆境脅迫的適應策略,為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提供科技支持。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被打開
    本報訊(記者李晨)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
  • 科研 | 山東農業大學SBB:相似的驅動因素但是不同的影響導致了不同的土壤細菌群落和古細菌群落的生態模式
    導讀細菌和古細菌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陸地生物的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通常共存於各種土壤生境中。然而,在同一土壤生境中細菌和古細菌的生態模式仍然不清楚。在這裡,我們比較了不同植被覆蓋下散裝土壤中兩個域的群落特徵。通常,細菌的豐度和α多樣性都高於古細菌,並且在農業土壤中的差異比在非農業鹽漬土中更明顯。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與作物產量的關係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摘要】茶樹多年宿根連作後茶園土壤退化嚴重,茶葉產量和品質大幅下降,嚴重製約了我國茶葉的可持續生產。面對如何維持茶樹高產高質這一科學難題,連作障礙機制及其調控措施成為當前茶樹栽培中急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 科研 | Ecology: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和時間更替與原始熱帶森林的功能無關
    導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和時間更替在陸地生態系統中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謎。然而,要將微生物群落納入生態預測和生態系統模型中,關鍵在於確定這些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在生態系統和微生物譜系中變化。為了研究未受擾動土壤細菌和真菌豐度、多樣性、組成和功能的時間變化,在熱帶雨林中從4個成熟的原生林小區收集土壤,時間跨度為兩年。抽樣設計允許檢測空間(200米以內)和時間(季節和年)的變化。
  • 南京土壤所揭示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徵
    土壤與巖石的差別,在於土壤中棲息著難以計數的微生物,使得土壤成為一個活的生命體,支撐了植物生長,維繫了人類發展。然而,土壤形成過程最長可達上億年,在漫長的地球歷史演化過程,棲息於土壤中的微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形成了穩定的群落區系,迄今仍未有明確的結論。其中的主要難點是,土壤發生的歷史條件不可複製,形成過程不可逆轉,發育過程很難模擬。
  • 鹹海岸上土壤微生物與植物內生菌對土壤地球化學響應差異及原因
    研究湖域退縮與湖水鹹化對鹹海湖岸生態組演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有助於解釋湖岸生態組與環境條件間的相互作用。伴隨鹹海湖面退縮,乾涸的湖床出露地表,被逐漸風化為土壤,形成廣泛的現代環境參數梯度(如鹽度),鹹海是研究湖岸生態組響應湖域退縮的理想場所。
  • ISME: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褚海燕組揭示關鍵菌群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作物...
    在農業生態系統中,施肥被普遍用來提高作物產量,但同時也潛在影響了土壤生物多樣性在維持作物增產中的作用。施肥能改變土壤生物的多樣性和群落組成,並且不同施肥管理對微生物群落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因此,加深對土壤生物多樣性在調控土壤過程和農田作物生產力方面的認知將為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 科研 | PNAS:宏基因組學揭示了熱帶空氣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群落遵循一個精確的循環
    儘管只有9 - 17%的序列可以注釋到物種,但空氣中存在的微生物多樣性足以與地球上其他生態系統的複雜性相匹敵。空氣中的微生物遵循一個明顯的精確的循環,環境參數是主要的驅動因素,且其中溫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一天內分類學多樣性的變化大於不同天之間和不同月之間的變化。不同時間序列的環境樣品揭示了空氣微生物群落中存在一個保持13個月不變的核心微生物類群,暗示其具有長期穩健性。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青藏高原所揭示凍土成土年齡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
    微生物活動驅動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功能變化能夠深刻影響凍土融化過程中的有機質分解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表明,不同年齡凍土的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學界尚不確定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響更大的因素是凍土成土年齡還是融化程度。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這些進入土壤中的微塑料,在長期的風化作用、紫外照射及其與土壤中其他組分的相互作用下,表面逐步老化、粗糙,顆粒或碎片裂解,粒徑變小,比表面積增大,吸附位點增加,表面官能團增多,疏水性增強,辛醇/水分配係數升高,在土壤pH、鹽度、有機質和離子交換等複雜因素的調控下,對土壤中重金屬和多環芳烴、多氯聯苯、農藥、抗生素等有機汙染物的吸附能力顯著增強,從而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影響土壤生態系統健康。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和維持機制,以及養分循環、有機物分解、植物生產力維持和公共衛生等關鍵生態系統過程的調控機制。憑藉高通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的發展(圖1A)和日益增長的研究興趣(圖1B),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圖1)。當前,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了海洋、土壤和淡水等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組成的生態驅動因子(圖1A)。
  • 土壤微生物裡 也有「超級英雄」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國際著名綜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該校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有關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研究成果。由於土壤微生物的種類複雜,又難於培養,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生態功能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來概括。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對於理解微生物群落調節生態系統水平功能的機制十分重要。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共同決定了微生物群落裝配,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裝配過程會對微生物成員施加約束並影響微生物的功能。但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對剖面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的相對貢獻及其造成的土壤有機碳(SOC)動態變化尚不明確,限制了對深層土壤SOC動態變化機制的解析。
  • 林地建茶園對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
    土壤微生物是聯繫土壤與植被生態系統的紐帶,其在參與土壤形成與發育、養分吸收轉化、有機物分解與轉化、能量物質傳輸及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