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建茶園對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

2020-11-24 騰訊網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植保、加工、營銷、品牌等各個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集成生物技術,為復興國茶產業而努力。

土壤微生物是聯繫土壤與植被生態系統的紐帶,其在參與土壤形成與發育、養分吸收轉化、有機物分解與轉化、能量物質傳輸及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被認為是整個土壤生態系統中最具生命力的核心部分。細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數量最多的類群(約佔微生物數量的80%)。在土壤養分匯源轉化和植被養分吸收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群落結構與組成不僅能夠反映出土壤性狀的變化趨勢,而且能直接影響土壤生態功能的發揮。一般而言,在穩定良好的土壤生態環境中,土壤細菌數量較高,群落結構和多樣性豐富,對外界的脅迫具有更強的恢復能力。同時,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及多樣性會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如耕作措施(施肥、連作障礙及農藥等)。土壤理化性質、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其中土壤環境和植被變化是形成土壤細菌群落結構的主要因素。

茶園是我國亞熱帶丘陵山區重要的土地利用類型,大多由自然撂荒地或林地開墾而成。林地開墾為茶園後,受茶樹自身物質循環(凋落物分解和修剪枝條還園)及高強度持續栽培管理措施(施肥、清耕作業和農藥)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土壤酸化嚴重,鈣鎂等鹽基離子和微量元素相對缺乏,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茶園土壤生態環境。

討 論

大量研究表明,林型轉換、林地開墾及退耕還林(草)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會改變土壤結構、養分狀況及水熱條件。從而影響土壤細菌的群落結構及多樣性。本研究採用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對土壤細菌進行測定,結果發現林地轉換為茶園對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影響明顯。與林地相比,新墾3年茶園土壤細菌多樣性指數明顯降低,而隨著植茶年限的增加,植茶30年茶園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豐富度卻未顯著降低。這與韓文炎等利用螢光PCR定量方法對茶園土壤細菌的研究結果相似;林地與茶園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差異較大,植茶30年茶園土壤細菌多樣性顯著高於新墾3年茶園;但兩者的細菌群落結構卻相近,說明植被類型對土壤細菌群落結構的影響較大。

土壤中巨大的微生物數量意味著其群落結構的複雜性,群落結構的變化趨勢以群落組分變化為基礎,不同植被類型土壤細菌群落組分的不同意味著環境變化為這些細菌提供了特異性的生存環境,菌群重新進行了生態適應或者選擇性改變。

本研究中,不同樣地和土層深度的土壤樣品細菌優勢菌群有明顯差異,變形菌門和酸桿菌門是林地0-20cm土層土壤中的優勢細菌類群轉變為厚壁菌門和變形菌門,這是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對開墾幹擾直接響應的結果;在20-40cm土層,林地土壤細菌優勢菌群轉變為厚壁菌門和變形菌門,茶園土壤細菌優勢菌群為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這可能與茶園栽培管理措施主要集中於上層土壤,對下層土壤擾動相對較小有關。從屬水平上看Gp2及Gp1是林地土壤中的優勢菌屬,而新墾3年茶園中這兩類菌屬相對豐度較低,說明林地開墾過程中這類菌屬明顯減少。這可能是由於茶園建園過程中均需使用機械進行挖溝和梯壁建設,整地措施使得土壤結構受到嚴重破壞,林地原有的優勢菌屬相對豐度下降明顯。隨著植茶年限的增加&受施肥、耕作及茶樹根系分泌物的影響,大量的凋落物(修剪枝條和老葉)歸還於土壤中分解轉化,土壤物理性狀逐漸恢復,土壤有機質及速效養分含量增加,原有的優勢菌屬相對豐度在逐漸降低,同時伴隨著其他微生物類群出現。本研究中植茶30年茶園土壤中普氏菌屬和埃希氏桿菌屬相對豐度較高,而這類細菌一般被認為是土壤中的致病菌,這也說明長期植茶也可能存在連作障礙。同時,3種樣地類型土壤屬水平中其他細菌相對豐度達到了16.0-60.78%。這說明土壤中含有一定數量潛在的新種和細菌分類,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除了地表植被外,土壤基本性質、茶園管理措施和茶樹樹齡等對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和多樣性也有影響。本試驗結果表明,土壤有機質、速效氮和土壤體積質量是影響土壤細菌群落相對豐度和多樣性的主要土壤因子。這與Xun等和schlatter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冗餘分析結果也表明,土壤體積質量、有機質和鹼解氮對土壤細菌群落結構的影響較大,其影響程度為土壤體積質量>有機質>鹼解氮,這說明土壤碳、氮等營養元素對細菌多樣性有顯著影響。以往研究表明,土壤Ph是細菌群落結構演變的主要影響因子。儘管在長期植茶過程中土壤Ph明顯降低,但由於3個樣地土壤Ph均較低,強酸條件下土壤細菌可能已經存在某種適用機制,因而3種樣地土壤細菌對Ph下降響應不顯著。

結 論

本試驗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了林地轉變為茶園對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及多樣性的影響,結果表明,林地轉變為茶園,新墾3年茶園土壤細菌多樣性顯著降低(p<0.05)。而植茶30茶園土壤細菌多樣性得以恢復。不同樣地和土層土壤細菌優勢菌群明顯不同,林地土壤中優勢細菌門為變形菌門和酸桿菌門,茶園土壤中的優勢細菌門為厚壁菌門和變形菌門。相關性分析和冗餘分析結果表明,土壤有機質、土壤體積質量和鹼解氮是影響土壤細菌群落豐度和多樣性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關焦點

  • 茶園之「隱秘的角落」——產生溫室氣體的「真兇」
    但是,自然生態系統向人工林的轉化會引發問題,如改變當地水文、加速土壤侵蝕、威脅生物多樣性及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而對天然林地向茶園土壤土地利用方式轉變過程中N2O排放及「看不見」的幕後「真兇」卻鮮為人知。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摘要】茶樹多年宿根連作後茶園土壤退化嚴重,茶葉產量和品質大幅下降,嚴重製約了我國茶葉的可持續生產。面對如何維持茶樹高產高質這一科學難題,連作障礙機制及其調控措施成為當前茶樹栽培中急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 首份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繪成
    首份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繪成 五百餘種細菌成科學家未來研究重點 2018-01-22 科技日報 劉海英 【字體:大 中 小】
  • 科研 | 山東農業大學SBB:相似的驅動因素但是不同的影響導致了不同的土壤細菌群落和古細菌群落的生態模式
    原名:Similar drivers but different effects lead to distinct ecological patterns of soil bacterial and archaeal communities譯名:相似的驅動因素但不同的影響導致了不同的土壤細菌群落和古細菌群落的生態模式
  • 「技術交流」生物炭對土壤酶活和細菌群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對於生物炭影響土壤細菌的原因,Lehmann 等的研究認為土壤中添加生物炭能夠促進細菌與其他菌根形成共生體,改善土壤生態系統中的細菌多樣性;同時Ameloot 等的研究發現生物炭能夠為土壤細菌提供一個舒適的棲息環境,因此而刺激土壤細菌功能和群落多樣性發生變化;也有研究指出生物炭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群落結構是由於生物炭可以改變微生物定殖棲息地的理化性質。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通常在少量的土壤中就能發現數百萬個物種和數十億個生物個體,包括一些微小的生物,例如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等,以及一些肉眼可見的土壤動物,例如馬路、蜈蚣等。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了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通常,較小的生物具有較短的代時和較快的突變速率,從而導致其具有較大的種群數量和物種多樣性。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共同決定了微生物群落裝配,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裝配過程會對微生物成員施加約束並影響微生物的功能。但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對剖面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的相對貢獻及其造成的土壤有機碳(SOC)動態變化尚不明確,限制了對深層土壤SOC動態變化機制的解析。
  • 茶園土壤微生物之VA菌根菌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自從A.C.Tunstall等於本世紀初相繼發現了茶樹根系中菌根的存在後,泡囊叢枝狀菌根(VA菌根)的研究已成為茶園土壤微生物研究中非常活躍的一個領域。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因此,探討土壤細菌和植物群落對氮沉降響應的異同及互作機制,對預測未來氮富集背景下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長期施肥影響土壤固碳細菌多樣性
    然而,目前關於固碳自養菌cbbL基因的分子生態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旱作系統,對於稻田土壤,特別是長期不同施肥制度對稻田土壤固碳自養菌群落及多樣性影響的研究未見報導。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研究組以湖南寧鄉、桃江、望城國家級稻田肥力變化長期定位試驗為平臺,採用PCR-克隆測序和實時螢光定量(Real-time)PCR技術,研究不施肥(CK),氮磷鉀肥(NPK)和秸稈還田(NPKS)3種長期施肥制度對稻田土壤固碳自養菌群落結構及數量的影響。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中生物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影響生物物種的生理屬性及其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並最終影響生物群落的動態變化,例如選擇、擴散、漂變等。然而,在土壤微生物生態學中,關於體型大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微生物的群落構建仍缺乏研究,從而制約了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多功能性之間協同機制、以及土壤生物系統對環境變化響應機制的深入認識。
  • PNAS|榿木在巖石風化中的新作用—引起土壤細菌群落的變化
    Perakis and Pett-Ridge在PNAS上發表的文章指出由於過量的氮元素導致了巖石風化的加速從而引起了土壤酸化的產生。該作者對榿木對於巖石風化的影響提出了不同的論調。在該研究中,作者主要關注榿木不同的生長時期土壤中細菌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變化。根據榿木生長的階段將其劃分為幼齡期、壯齡期和成熟期。對榿木生長的土壤中主要元素的形態、化學風化程度和主要元素的富集和消耗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即使榿木經過幾十年的生長巖石風化速率和模式仍然保持相似。
  • 長期施肥下土壤固氮菌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農業施肥管理顯著影響土壤固氮菌多樣性與群落組成,然而,施肥對固氮菌群落構建的影響鮮有報導。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以安徽蒙城長期施肥定位試驗為研究平臺,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了長期施肥對土壤固氮菌群落構建過程的影響。
  • Chemosphere:植物-微生物修復汙染土壤過程中細菌群落對PAHs的響應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鞏宗強研究員團隊通過根箱試驗分析了多環芳烴汙染土壤中黑麥草、大豆聯合外源菌株的植物-微生物修復潛力。相關成果發表於Chemosphere(IF=5.778)。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SBB | 氮素富集對草地地下群落的影響:土壤氮素有效性vs.土壤酸化
    DOI: 10.1016/j.soilbio.2015.06.028摘  要: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正在接收越來越多的生物活性氮(N)。這種有意或無意的施肥可能會對地上和地下群落產生重要影響。
  • pH驅動鹼性沉積物細菌群落空間變異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悉,該所褚海燕團隊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作,深入研究了青藏高原鹼性湖底沉積物細菌群落的空間分布及其驅動機制
  • SEL:土壤不同粒徑團聚體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導 讀 本研究採用磷脂脂肪酸法分析不同恢復階段土壤團聚體的微生物分布。結果表明,百裡香群落的總PLFA量是撂荒草地的10倍。在自然恢復35年的百裡香群落土層中,總PLFA隨土壤團聚體粒徑的增大而增大。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科研 | Ecology: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和時間更替與原始熱帶森林的功能無關
    只有磷獲取酶活性與隔、分解者真菌豐度的變化有關,酶不受真菌或細菌組成或多樣性的影響。由於微生物群落的更替並沒有改變分解酶的功能庫,雖然組成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明顯的變化,但該生態系統中類群之間的功能冗餘可能很高。熱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緩慢時間更替和巨大的功能冗餘表明,特定功能群豐度的變化可能比這些異質生態系統的組成更準確地捕捉生態系統功能。
  • ​[2021-01003]鹽度是沙漠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關鍵決定因素
    大約有1/10的地球上所有旱地表面遭受鹽鹼化的影響,鹽鹼化面積由於降水少,地表灌溉高和農業管理不善而增加。土壤鹽分是一種有影響力的環境壓力源,加上有限的水分供應和對代謝活動有毒的高濃度細胞內離子。土壤中的高鹽分會抑制植物的生長,降低植物的光合能力,並對植物群落的組成,分布和多樣性產生強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