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自從A.C.Tunstall等於本世紀初相繼發現了茶樹根系中菌根的存在後,泡囊叢枝狀菌根(VA菌根)的研究已成為茶園土壤微生物研究中非常活躍的一個領域。
關於vA菌根在茶樹上的存在部位和種類以及增強茶樹吸磷能力方面的作用和途徑已有比較詳盡的綜述。
研究表明,VA菌根不僅增強茶樹的吸磷能力,同時對氮、鉀、鎂、銅、鐵、鋅的吸收也具有促進作用,而且能協調茶苗對磷和鋅的吸收,使磷和鋅的拮抗作用得以消除或減輕。
近年來,關於茶園土壤微生物區系的組成和數量的研究則側重於酸性茶園土壤中的耐酸和嗜酸性微生物。據研究,茶樹耐酸鋁不但與其生理特性有關,還受微生物的影響。
從酸性土壤中分離得到耐高濃度H-和鋁的桿菌屬細菌,這種細菌有利於改善酸性土壤性質,可以降低酸性土壤中的離子態鋁的濃度,同時保護原有的土壤生態系統。這為消除或減輕作物酸鋁毒害開闢了新途徑。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方面,茶樹根際的自生固氮菌數量較豐富,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部分氮素營養;另一方面,硝化作用也是土壤氮素循環的重要環節,其結果會加劇土壤氮素的淋失。
茶園土壤硝化活動是自養硝化細菌重要的結果,其硝化活動與土壤pH值呈高度正相關關係。研究表明,微生物碳素和氮素在垂直方向上越接近地表越多,在水平方向上越靠近茶株基部越多,茶株基部表層土壤最多。
(安根團隊摘自呂毅:氟與茶葉品質化學和微生物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