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土壤微生物之VA菌根菌

2021-01-17 騰訊網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自從A.C.Tunstall等於本世紀初相繼發現了茶樹根系中菌根的存在後,泡囊叢枝狀菌根(VA菌根)的研究已成為茶園土壤微生物研究中非常活躍的一個領域。

關於vA菌根在茶樹上的存在部位和種類以及增強茶樹吸磷能力方面的作用和途徑已有比較詳盡的綜述。

研究表明,VA菌根不僅增強茶樹的吸磷能力,同時對氮、鉀、鎂、銅、鐵、鋅的吸收也具有促進作用,而且能協調茶苗對磷和鋅的吸收,使磷和鋅的拮抗作用得以消除或減輕。

近年來,關於茶園土壤微生物區系的組成和數量的研究則側重於酸性茶園土壤中的耐酸和嗜酸性微生物。據研究,茶樹耐酸鋁不但與其生理特性有關,還受微生物的影響。

從酸性土壤中分離得到耐高濃度H-和鋁的桿菌屬細菌,這種細菌有利於改善酸性土壤性質,可以降低酸性土壤中的離子態鋁的濃度,同時保護原有的土壤生態系統。這為消除或減輕作物酸鋁毒害開闢了新途徑。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方面,茶樹根際的自生固氮菌數量較豐富,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部分氮素營養;另一方面,硝化作用也是土壤氮素循環的重要環節,其結果會加劇土壤氮素的淋失。

茶園土壤硝化活動是自養硝化細菌重要的結果,其硝化活動與土壤pH值呈高度正相關關係。研究表明,微生物碳素和氮素在垂直方向上越接近地表越多,在水平方向上越靠近茶株基部越多,茶株基部表層土壤最多。

(安根團隊摘自呂毅:氟與茶葉品質化學和微生物學的研究)

相關焦點

  • 你知道菌根菌嗎?
    菌根菌是植物根系和土壤的某些真菌之間的共生體。
  • 林地建茶園對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
    細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數量最多的類群(約佔微生物數量的80%)。在土壤養分匯源轉化和植被養分吸收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群落結構與組成不僅能夠反映出土壤性狀的變化趨勢,而且能直接影響土壤生態功能的發揮。一般而言,在穩定良好的土壤生態環境中,土壤細菌數量較高,群落結構和多樣性豐富,對外界的脅迫具有更強的恢復能力。
  • 關於松樹菌根菌的介紹
    菌根的形成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生態現象。雖然人們發現這種現象已經有百年歷史,但在農林業中應則用是近30年來才迅速發展的。目前國內外十分重視生產菌根的研究。 菌根伍紅corrhiza)是植物根部和真菌形成的共生體。
  • 張延旭等:接種菌根對採煤沉陷區苜蓿生長及土壤改良影響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年來,菌根微生物在礦區生態修復中的潛在作用已經被逐漸認識,並成為礦區復墾研究的熱點。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集中於實驗室研究或野外較短時間內應用效果,而對野外沉陷礦區內接菌後較長時間生態效應報導較少。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摘要】茶樹多年宿根連作後茶園土壤退化嚴重,茶葉產量和品質大幅下降,嚴重製約了我國茶葉的可持續生產。面對如何維持茶樹高產高質這一科學難題,連作障礙機制及其調控措施成為當前茶樹栽培中急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3.1 微生物修復微生物修復是研究最多、應用也最為廣泛的一種生物修複方法。由此產生一系列生物修復技術如土耕法、生物通氣法、預製床法、堆肥法、生物反應器等。微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土壤中的土著菌或向汙染土壤中接種選育的高效降解菌,在優化的環境條件下,加速石油汙染物的降解。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微生物修復技術
    而微生物體內吸收的汙染物可能會因為其新陳代謝或死亡等原因又釋放到環境中。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在中國已構建了農藥高效降解菌篩選技術、微生物修復劑製備技術和農藥殘留微生物降解田間應用技術;也篩選了大量的石油烴降解菌,復配了多種微生物修復菌劑,研製了生物修復預製床和生物泥漿反應器。
  • 奇妙的土壤微生物
    與以上幾種菌類不同的是,它更適於在鹼性環境下發揮作用,一般說來,酸性的土壤中多以放線菌和黴菌起作用,鹼性土壤中就主要靠這些藻類微生物來維持輔助作用了。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及調節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較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 和原生動物等。數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
  • 「真菌王國科普系列之三」「小」菌根的「大」作用
    與植物共同生活的真菌多數存在於土壤中,而這些真菌與植物共生的結構稱之為菌根(mycorrhiza)。菌根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共生現象,是由土壤中的菌根真菌與高等植物根系建立的相互有利的一種共生體。Van Der Heijden et al. (2015)外生菌根菌(Ectomycorrhiza fungi,EMF),菌絲在根的表面形成菌絲網(稱為哈氏網,Hatig’s net),同時在根表蔓延形成菌絲套,幫助植物吸收營養元素、水分和碳水化合物,同時有助於植物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 細說土壤和土壤微生物
    「搖籃」、農業之本,還是糧食安全、水安全和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安全的基礎。同時,土壤還具備了各種微生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水分、空氣、酸鹼度、滲透壓和溫度等條件,為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可以說,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養基」,是最豐富的菌種資源庫。1克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1畝地耕層土壤中的微生物重量可達幾百斤到上千斤。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據此,腐植酸之微團聚體的形成過程,賦予了土壤有機無機複合體鮮活的生命力,是穩定土壤結構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土壤生態系統功能主要包括:土壤中物質轉化和能量流通的能力和水平、土壤生物的活性,土壤中營養物質和水分的平衡狀況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等。腐植酸是土壤有機質中最活躍的部分,對土壤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①土壤形成和土壤肥力的積極參與者與促進者。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人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 土壤修復「法寶」:菌根共生生態生理研究回顧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菌根概述:概念、分類及生態重要性菌根(Mycorrhiza)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高等植物與微生物共生的現象。1885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Frank首次用Mycorrhiza來描述一些樹種的根與真菌形成的聯合體,至今菌根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微生物肥料的分類及功效特點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微生物肥料的使用率已佔到其國家肥料使用量的20% 以上。國內20 世紀30 年代我國對微生物肥料研究剛剛起步,張憲武率先對大豆根瘤菌接種技術進行研究,他從我國東北各地土壤樣本中分離到130 個固氮菌菌株並推廣150萬公頃,使當時大豆平均增產10% 以上。70~80 年代開始了對叢枝菌根的部分真菌與植物根形成的共生體系的研究。
  • 解密腐植酸與土壤微生物的微妙關係!
    1 土壤腐植酸(1)土壤生命之本腐植酸是土壤中最深刻的「暗色物質」,其生命的每一個周期皆與生命體相關聯。據此,腐植酸之微團聚體的形成過程,賦予了土壤有機無機複合體鮮活的生命力,是穩定土壤結構的核心和關鍵所在。(3)土壤功能之要土壤生態系統功能主要包括:土壤中物質轉化和能量流通的能力和水平、土壤生物的活性,土壤中營養物質和水分的平衡狀況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等。
  • 土壤微生物對作物生長影響有多大?你必須了解一下!
    要說土壤中什麼生物最多,非微生物莫屬。據研究發現,每一克土壤中微生物數量有幾億到幾百億。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原生生物及顯微藻類等。土壤中如此多的微生物對作物生長有哪些作用和影響呢?
  • ...北京):畢銀麗——煤礦微生物復墾區灌木林下土壤養分的空間異質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創新點(1)微生物復墾技術近年來已成為礦區土地復墾新的研究方向,新建人工生態系統正向趨於穩定。微生物復墾5年後,接菌持續促進了土壤養分含量提高,土壤養分呈現明顯的空間格局變異性。
  • 茶園之「隱秘的角落」——產生溫室氣體的「真兇」
    人類施加的過量氮肥,促進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微生物能夠將各種氮素轉化為N2O。土地利用變化不僅會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生物學特性,而且也會影響土壤溫室氣體的排放,這也是近年來國內外環境與生態方面的研究熱點。茶(Camellia sinensis)是我國一種重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連年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