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技術介紹——微生物修復技術

2020-11-26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修復技術中的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是一種利用土著微生物或人工馴化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在適宜環境條件下,通過自身的代謝作用,降低土壤中有害汙染物活性或降解成無害物質的修復技術。相較於化學修復技術和物理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應用成本較低,對土壤肥力和代謝活性負面影響小,可以避免因汙染物轉移而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產生影響。

土壤微生物修復原理

重金屬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原理主要包括生物富集和生物轉化等作用方式,生物富集主要表現在胞外絡合、沉澱以及胞內積累等三種形式,生物轉化的主要機理包括微生物對重金屬的生物氧化和還原、甲基化與去甲基化以及重金屬的溶解和有機絡合配位降解轉化重金屬,改變其毒性,從而形成某些微生物對重金屬的解毒機制。

微生物降解有機汙染物主要依靠兩種作用方式:其一,通過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降解;其二,汙染物被微生物吸收至其細胞內後,由胞內酶降解。微生物從胞外環境中吸收攝取物質的方式主要有主動運輸、被動擴散、促進擴散、基團轉位及胞飲作用等。微生物降解和轉化土壤中有機汙染物,通常依靠氧化作用、還原作用、基團轉移作用、水解作用等基本反應模式來實現的。

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方法

從修復場地來分,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主要分為兩類,即原位微生物修復和異位微生物修復。

原位微生物修復不需將汙染土壤搬離現場,直接向汙染土壤投放氮、磷等營養物質和供氧,促進土壤中土著微生物或特異功能微生物的代謝活性,降解汙染物。原位微生物修復技術主要有生物通風法(改變生物降解環境條件,將空氣強制注入土壤中,然後抽出土壤中的揮發性有機毒物)、生物強化法(改變生物降解中微生物的活性和強度)、土地耕作法(儘可能地為微生物降解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化學活性柵修復法(摻入汙染土壤的化學修復劑與汙染物發生氧化、還原、沉澱、聚合等化學反應,從而使汙染物得以降解或轉化為低毒性或移動性較低的化學形態)等幾種。

異位微生物修復是把汙染土壤挖出,進行集中生物降解的方法。主要包括預製床法(農耕法的延續,使汙染物的遷移量減至最低)、堆製法(利用傳統的堆肥方法,將汙染土壤與有機廢棄物質等混合起來,使用機械或壓氣系統充氧,同時加入石灰以調節pH值,經過一段時間依靠堆肥過程中微生物作用來降解土壤中有機汙染物)及泥漿生物反應器法(將汙染土壤轉移至生物反應器,加水混合成泥漿,調節適宜的pH,同時加入一定量的營養物質和表面活性劑,底部鼓入空氣充氧,滿足微生物所需氧氣的同時,使微生物與汙染物充分接觸,加速汙染物的降解,降解完成後,過濾脫水)。

總之,在選擇汙染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時,應充分考慮各種修複方法的優缺點,結合汙染物的類型、汙染場地、汙染狀況等因素,充分發揮每種微生物修複方法的長處,加以靈活運用。

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的問題與局限性

首先,與其他方法相比,這一技術治理汙染土壤的時間相對較長。由於微生物遺傳穩定性差、易發生變異,一般不能將汙染物全部去除,很多情況下去除率也不如其他方法。

其次,特定的微生物只能降解特定化學物質,一旦化合物狀態有所改變,就可能不會被同一微生物酶所降解,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土壤中的汙染物形態種類各異且可能並不穩定。

最後,微生物對重金屬的吸附和累積容量有限,而且須與土著菌株競爭,受環境影響顯著。而微生物體內吸收的汙染物可能會因為其新陳代謝或死亡等原因又釋放到環境中。

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目前,在中國已構建了農藥高效降解菌篩選技術、微生物修復劑製備技術和農藥殘留微生物降解田間應用技術;也篩選了大量的石油烴降解菌,復配了多種微生物修復菌劑,研製了生物修復預製床和生物泥漿反應器。近年來,我國也開展了很多有機砷和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多氯聯苯和多環芳烴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工作。目前已成功分離到能將PAHs 作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如假單胞菌屬、黃桿菌屬等,以及可以通過共代謝方式對4 環以上PAHs 加以降解的如白腐菌等。建立了菌根真菌強化紫花苜蓿根際修復多環芳烴的技術和汙染農田土壤的固氮植物——根瘤菌——菌根真菌聯合生物修復技術。

總體上,微生物修復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篩選和馴化特異性高效降解微生物菌株,提高功能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壽命和安全性,修復過程參數的優化和養分、溫度、溼度等關鍵因子的調控等方面。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因能保障功能微生物在農田土壤條件下種群與數量的穩定性和顯著提高修復效率而受到青睞。

在未來,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還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1)在挖掘現有高效微生物資源的基礎上,繼續篩選和馴化新的降解菌株,開展典型汙染物微生物降解的基因組研究,以揭示其微生物遺傳多樣性與功能基因,在全面掌握汙染物降解菌生理生化、遺傳學特性基礎上,重組構建汙染物降解關鍵酶和功能優化的基因工程菌等。

(2)由於土壤複合汙染的普遍性、複雜性和特殊性,往往需要多途徑、多方式的修復手段,發展微生物修復與其他現場修復工程的嫁接和移植技術,以達徹底修復之目的,在重金屬和有機汙染土壤的修復中顯示出很好的應用前景。

(3)實驗室的微生物修復研究因修復條件較為理想化,被幹擾因素極少,其修復可能很好,而放大到現場條件下,幹擾因素複雜。因此,微生物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必須融合環境工程、水利學、環境化學及土壤學等多學科知識,構建出一套因地因時的汙染土壤田間修復工程技術,並設計出針對性強、高效快捷、成本低廉的微生物修復設備,以實現微生物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電動力學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電動力學修復技術是處理汙染土壤的一項新的化學技術方法,已進入現場修復應用階段。電動力學修復是通過電化學和電動力學的複合作用(電滲、電遷移和電泳等)驅動汙染物富集到電極區,進行集中處理或分離的過程。近年來,中國先後開展了銅、鉻等重金屬、菲和五氯酚等有機汙染土壤的電動修復技術研究。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3、有機汙染修復技術 針對有機汙染土壤已發展了的一系列修復技術,歐洲國家與美國先後對汙染土壤進行修復和治理,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到目前為止,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汙染土壤修復技術,並應用於實踐中。 常用的降解方法包括物理修復法、化學降解法、生物修復法和化學–生物聯合修復法等。
  • 修復攻略 | 石油烴汙染修復技術之「好氧微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基本原理微生物修復技術是指通過向汙染土壤或地下水中投加高效降解微生物或營養物質,同時為微生物創造適宜的水分、氧氣、pH等生長條件,促進微生物降解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或降低汙染物毒性,達到修複目的。
  • 農藥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目前,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利用活的生物體對農藥汙染土壤進行修復是一種十分安全可靠的方法。本文將從動物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這三個方面來深入分析農藥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以供參考。
  • 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之鉻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鉻汙染土壤治理技術1.化學固定化/穩定化法固定化和穩定化是將被鉻汙染的土壤與某種粘合劑混合(也可以輔以一定的還原劑,用於還原六價鉻),通過粘合劑固定其中的鉻,使鉻不再向周圍環境遷移。在眾多的粘合劑中,水泥和矽土被認為是一種有效、易得和價廉的產品。
  • 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現狀與展望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有利於環境的修複方法以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汙染物。到目前為止,有多種可用於石油汙染土壤的修復技術,從應用技術如溶劑萃取、生物修復,到新興技術如電動修復技術、超聲波修復技術。而生物技術因其投資低、環境風險小、適應能力強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修復技術之一。
  • 微生物修復(ISSA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河道治理技術的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採用「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來消除水中汙染物,修復遭到破壞的水生態系統,治理水體富營養化,改善水體環境,豐富群落種類,優化種群結構,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淨能力,維持水生態系統的穩定健康發展。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光催化降解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修復技術中的土壤光催化降解(光解)技術是一項新興的深度土壤化學修復技術,可應用於汙染源為農藥等有機汙染物的土壤的修復過程。光催化氧化法在正常環境條件下(常溫、常壓),能將揮發性有機物(VOCs)分解成CO2、H2O和無機物質,反應過程快速高效,易於操作,價格相對不高且無二次汙染問題,因此具有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已成為VOCs治理技術中一個活躍的研究方向。因此,光催化被廣泛地應用於土壤中農藥多氯聯苯及石油汙染物等的降解。在80年代後期,光化學降解法開始應用於環境汙染控制領域。
  • 內蒙古扎魯特:微生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試驗示範效果良好
    該技術改變傳統的礦山生態修復技術,採用微生物技術進行礦山生態修復,修復過程中全部使用「禾神元」功能性微生物菌劑、微生物菌肥、微生物土壤修復劑。可將三年的種植任務,縮短為一年完成,第二年即可進行生態維護。    據在扎哈淖爾煤業公司露天煤礦排土場的試驗示範項目中,其當年即可實現多年生禾本科草覆蓋率逾85%。    此外,該技術不需要使用噴淋灌溉設施。
  • 微生物和納米技術將成為環境修復的「利器」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在本次環境保護暨綠色發展峰會上,胡勇有教授和來自華南師範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的方戰強教授,分別就微生物和納米材料在環境修復中的運用做了精彩演講,並對這些環保創新技術的發展前景做出展望。
  • 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之熱解吸修復技術
    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之熱解吸修復技術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本文主要介紹了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之熱解吸修復技術。熱解吸修復技術是指通過直接或間接熱交換,將汙染介質及其所含的有機汙染物加熱到足夠的溫度,以使有機汙染物從汙染介質上得以揮發或分離的過程。
  • 土壤重金屬汙染原位修復實用性技術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受到重金屬的汙染會對農作物的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本文就汙染土壤的相關修復技術對受到重金屬汙染的土壤進行修復,並且對其技術的實用性進行總結和分析。
  • 石油汙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研究進展
    生物投加法主要包括高效微生物、固定化微生物及植物-微生物的投加等方法;生物刺激法主要包括營養物質、生物表面活性劑、共代謝生長基質、電子受體的投加等方法。系統分析了各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的作用機理及研究、應用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電動-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微生物燃料電池-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及固定化材料納米粒子的應用是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未來的研究方向。
  • 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DOI: 10.3976/j.issn.1002-4026.2020.05.013張騰飛,黃玉傑,季蕾,王加寧*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 山東省科學院生態研究所 山東省應用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103收稿日期:2019-12-08 出版日期:2020-10-08
  • 「技術交流」腐植酸參與修復土壤的原理與技術
    土壤修復技術概覽  土壤修復是指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汙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汙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  在土壤修復行業,已有的土壤修復技術達到一百多種,常用技術也有十多種,大致可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方法。
  •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前景
    1 微生物燃料電池的修復原理微生物燃料電池(MFCs)是一項以電極表面的產電細菌為催化劑, 把儲存於化合物中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技術。MFCs在環境修複方面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大, 應用前景也越來越廣。英國植物學家POTTER於1911年提出利用微生物作為燃料電池催化劑這一概念。MFCs應用於汙水的處理技術已經日趨成熟, 目前研究者試圖將MFCs應用於海底的沉積汙泥、生活汙水和有機汙泥的處理, 同時直接獲得電能, 從汙水淨化到廚餘垃圾處理, 再到汙染土壤修復。
  • 泰谷生物:以生物技術推行土壤修復工作 提升耕地質量
    以2013年啟動「長株潭地區土壤重金屬汙染修複試點」的湖南省為例,作為湖南省內首家掛牌上市的生物農業企業—湖南泰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430523),已經在微生物農環修復上開始發力,憑藉其多年堅守在生物農業領域經驗,在農業環境治理、土壤修復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
  • 【技術盤點】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技術介紹1 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土壤植物修復英文名稱:Soil Phytoremediation2 技術適用性2.1 適用的介質汙染土壤。2.3 應用限制條件不適用於未找到修復植物的重金屬,也不適用於2.2 中指明之外的有機汙染(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汙染土壤修復;植物生長受氣候、土壤等條件影響,本技術不適用於汙染物濃度過高或土壤理化性質嚴重破壞不適合修復植物生長的土壤。
  • 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技術介紹1 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土壤植物修復英文名稱:Soil Phytoremediation2 技術適用性2.1 適用的介質汙染土壤3 技術介紹3.1 原理利用植物進行提取、根際濾除、揮發和固定等方式移除﹑轉變和破壞土壤中的汙染物質,使汙染土壤恢復其正常功能。目前國內外對植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多數側重於重金屬元素,因此狹義的植物修復技術主要指利用植物清除汙染土壤中的重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