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和納米技術將成為環境修復的「利器」

2021-01-08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在本次環境保護暨綠色發展峰會上,胡勇有教授和來自華南師範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的方戰強教授,分別就微生物和納米材料在環境修復中的運用做了精彩演講,並對這些環保創新技術的發展前景做出展望。

微生物可實現 水體的原位修復

胡勇有教授在本次峰會上做了《河道水質改善技術》的主題演講,發表了其對汙染河道的看法,並提出汙染河道修復的總體目標和可行性方案。

胡勇有教授說,人類活動對河道自然形態和生態系統的幹擾破壞,以及過量的納汙導致河道水體供氧和耗氧失衡。在水體缺氧乃至厭氧條件下,汙染物不斷的轉化並產生氨氮、硫化氫、揮發性有機酸等惡臭物質以及鐵、錳硫化物等黑色物質,導致受汙染的河道水體出現黑臭。改善河道水質的基本思路是截汙、治水、清淤、補水和管理。其中治水的環節尤為重要,也是最大的難點之一。因為河道的水體長期受汙染,水體乃至整個河道的微生態和宏觀生態系統均已被嚴重破壞,在截汙和補水後,恢復其自然淨化功能,可能需要六十年的時間。

「英國泰晤士河在工業革命後,受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的雙重汙染,曾經臭氣燻天,喪失了水體和生態功能,為此英國政府前後總共治理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才使其恢復至正常。」胡勇有教授說,想要縮短河道治理的周期,必須採用多種技術針對不同汙染形態的河道進行系統治理。其中,強化河道微生態系統的重建和平衡是重要的技術環節。該技術的要點在於,在激活河道水體中「土著」微生物的同時,投入高效降解菌和調理菌劑,短期內實現水質改善,並通過建設生態河床和堤岸和生物操控技術,在河道中重新構建一個健康的微生態和宏觀生態系統,促進水體恢復自淨功能和生態功能。該技術應用方便,見效快,成本較低。

因此,在胡勇有教授看來,利用微生物對水體進行原位水質改善和修復將是河道治理的趨勢,類似碧沃豐這種專注從事環境微生物技術的環保公司,在河道水質治理方面將大展身手。

納米材料可快速吸走 汙染物中的重金屬

方戰強教授則與本次峰會的嘉賓和企業家們分享了納米材料對環境修複方面的應用成果,特別是製成納米材料的「零價鐵」,能針對河流和土壤中的「六價鉻」汙染起到很好的修復作用。

「河道水汙染的治理,在對水體進行基本的去黑除臭後,最後還要對水體當中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進行消除,才能保證水體的健康。」方戰強教授說,在國內大部分河道,尤其是珠三角的河道中,最常見的重金屬汙染是鉻,這是電鍍工藝帶來的常見汙染物。目前對鉻汙染的處理,主要的技術是吸附法,但傳統的吸附法需要用到沉澱池等汙水處理設備,無法在河道中實現水體的原位修復。因此,他帶領科研團隊將可與鉻發生快速化學反應的「零價鐵」製作成20—40納米的納米材料,大大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積。然後將材料撒到受汙染的水體或土壤中,在10到20分鐘以內,「零價鐵」即可將水體或土壤中的鉻還原並固定下來,然後使用磁鐵將還原固定在「零價鐵」顆粒上的鉻進行快速分離,避免遺留在水體和土壤中產生二次汙染。

此項技術不但可以運用在河道水體修複方面,還可以在環保應急處置和農業生產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方戰強教授舉例說,比如某個飲用水的取水口上遊發生重金屬洩漏事件,可在下遊某個斷面投入「零價鐵」對受汙染的水體進行修復,確保取水口的水質達標。在農業生產方面,主要做法是在受汙染土壤中撒下納米「零價鐵」,將土壤中的鉻固定,不讓鉻遷移到農作物的體內去,確保種出來的農作物重金屬含量沒有超標。

微生物技術將成為 治水的主流技術

雖然微生物在治水過程中起到水體原位處理和減少二次汙染的重要作用,但作為一門新興的治汙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也面臨著不少技術瓶頸。與會的專家表示,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和高新分子材料學快速發展,微生物治汙技術在結合了分子生物學和納米材料等新技術之後,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將成為一個新興的環保產業。

據胡勇有教授介紹,微生物技術在汙水處理方面的運用至今不到一百年的時間,目前發現的微生物也只有1000種左右,其中已運用於水處理的微生物只有幾十種。而且如何固定微生物使其不在水體中流失,微生物在分解水體中的有機物之後如何對其有毒物質進行深度處理,都是微生物治水中出現的新課題和新挑戰。因此,利用微生物治水,需要結合分子生物學,不斷地去開發和利用新的微生物,使其在治汙水和恢復環境微生態平衡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方戰強教授認為,目前對汙水的處理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等三種方式,其中生物處理將成為汙水處理的主流技術。他建議,結合分子生物學和納米材料等高新技術,比如利用DNA修改技術,培養一些可快速分解汙染物的優勢菌種,並利用納米技術將微生物固定和封存,從而提高微生物治汙的效率。

據碧沃豐總經理範德朋介紹,在微生物固定方面,碧沃豐已經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創造性的發明獨特的酶處理技術和微膠囊封裝工藝。在投入水中之前,封存在15微米大小的微膠囊內的菌和酶就像被「冷凍」一樣,進入休眠狀態,停止自然生長和繁殖。這樣不同的菌和酶不但能共存,而且還仍能保持各自的活性。一旦微膠囊入水溶化後,菌和酶會迅速繁殖,各取所需,分別將汙水中的各種大分子團有機物質分解成小分子團,將其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效降解工業廢水的汙染物,使汙水達到排放標準。

延伸閱讀:

汙染治理要堅持正確理念才能行得遠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微生物修復(ISSA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河道治理技術的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採用「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來消除水中汙染物,修復遭到破壞的水生態系統,治理水體富營養化,改善水體環境,豐富群落種類,優化種群結構,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淨能力,維持水生態系統的穩定健康發展。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微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修復技術中的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是一種利用土著微生物或人工馴化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在適宜環境條件下,通過自身的代謝作用,降低土壤中有害汙染物活性或降解成無害物質的修復技術。相較於化學修復技術和物理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應用成本較低,對土壤肥力和代謝活性負面影響小,可以避免因汙染物轉移而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產生影響。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石油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具有成本低、簡便高效、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正逐步成為石油汙染治理研究的熱點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納米零價鐵與本地微生物聯合修復...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浙江大學何豔教授團隊採用納米零價鐵(nZVI)與本地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聯合修復被六氯環己烷異構體高度汙染的土壤。本研究採用納米零價鐵(nZVI)與本地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聯合修復被HCH異構體高度汙染的土壤。在「僅添加nZVI」處理和「無添加」處理中,總HCH的降解效率均約為50%,而添加nZVI和乙酸鹽的處理中,總HCH的去除率為85%。nZVI和乙酸鹽的添加導致厭氧微生物的富集。
  • 微生物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作用
    據估計每生產一噸蝦可水體中增加0.2噸的N無素和0.05噸的P元素,其結果是導致魚蝦病害和產量的瓶頸。因此改善水產養殖水域環境已成為養殖業生產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研究熱點。眾所周知,水產環境中化學藥品的使用會造成病原體產生抗藥性,藥品的殘留量,汙染水環境,同時會殺害水中有益細菌,造成水生生態的失調。
  • 修復攻略 | 石油烴汙染修復技術之「好氧微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基本原理微生物修復技術是指通過向汙染土壤或地下水中投加高效降解微生物或營養物質,同時為微生物創造適宜的水分、氧氣、pH等生長條件,促進微生物降解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或降低汙染物毒性,達到修複目的。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物理修復法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對有機汙染土壤進行治理修復,主要有熱脫附、氣相抽提、電動修復以及超臨界流體技術等修復技術;化學修複方法是利用化學作用將土壤中的汙染物分解成無毒小分子,從而達到土壤修復的目的,一般適用於高濃度汙染場地的處理,主要的修復技術包括土壤淋洗技術、化學氧化、等離子體降解和光催化降解等;生物修復主要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分解土壤中的汙染物,常見的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包括植物修復、動物修復以及微生物修復
  • 納米技術取得突破!逆轉衰老,「返老還童」或將成為可能
    近些年,科學技術越來越向微觀世界深入發展,人類認識和改造微觀世界的水平,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納米技術就是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科技。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指出,納米及納米以下的結構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下一個重點,會是一次技術革命,也將引起21世紀的產業革命。
  • 納米材料在有機汙染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展望
    近年來,有機汙染土壤修復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傳統有機汙染土壤修復包括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等。生物修復技術包括植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技術等,儘管具有物理修復和化學修復技術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費用較低,是環境友好型修復技術,但修復時間長,且任何一種技術都不能很好地對有機物汙染土壤進行單獨修復。這些傳統修復技術的缺點嚴重製約了有機汙染土壤修復的效率和發展。
  • 微生物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作用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
    因此改善水產養殖水域環境已成為養殖業生產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研究熱點。眾所周知,水產環境中化學藥品的使用會造成病原體產生抗藥性,藥品的殘留量,汙染水環境,同時會殺害水中有益細菌,造成水生生態的失調。
  •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前景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前景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能夠將有機物或無機物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在治理汙染的同時也提供電能,在修復汙染環境和生物產電方面有著很好的前景。
  • 「微生物-納米整合技術」將為我國鹽鹼地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9月23日,中農煦豐鹽鹼地治理吉林省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這標誌著治理鹽鹼地新技術——「微生物-納米整合技術」將為治理鹽鹼地新技術研究推廣提供科技支撐。公司以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依託,以首席科學家張世宏教授為核心,由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和反覆試驗,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治理鹽鹼地新技術——「微生物-納米整合技術」,為成功解決鹽鹼地改造過程中反覆出現的返鹽鹼和容易造成次生汙染難題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 淺談微生物菌劑對礦山修復的作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因此,在礦山的修複方面,人們更加的關注,也更加的重視。對於礦山的修復,簡單來說,就是將礦山在開採挖掘過程中所造成的破壞進行修復,實現土地資源的二次利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近年來,礦山修復的專家們研究出許多修復手段,進行了大量的修復實驗和效果對比,其中,微生物菌劑的修復技術是效果最好的一種。
  • 納米曝氣技術詳解
    黑臭水體究其成因,一是外源性汙染輸入,導致有機物和氨氮對水中氧的大量消耗,點源汙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排汙口雨汙混流,汙水直排問題;二是內源底泥中汙染物的釋放;三是水體不流動和水溫升高,而導致水體黑臭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水體缺氧,要治理黑臭水體需要從外源阻斷、內源控制、水質淨化、補水活水、生態修復五個方面開展,人工曝氣技術在水質淨化和生態淨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黑臭水體治理中作為綜合治理技術之一
  • 石油汙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研究進展
    生物投加法主要包括高效微生物、固定化微生物及植物-微生物的投加等方法;生物刺激法主要包括營養物質、生物表面活性劑、共代謝生長基質、電子受體的投加等方法。系統分析了各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的作用機理及研究、應用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電動-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微生物燃料電池-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及固定化材料納米粒子的應用是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未來的研究方向。
  • 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對汙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影響
    由於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具有特殊的理化特性,其在水環境中趨向於團聚,且團聚程度取決於粒徑大小、形狀、濃度、電荷、種類以及環境溫度,以團聚形式存在的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其在水體中的停留時間,而部分水解形成的納米金屬離子由於尺寸效應,對水中的生物具有更強的毒性。因此,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作為新型汙染物將會嚴重影響水環境生態安全。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根據美國環保局(USEPA)的定義,「通過在地下安裝活性材料牆體,將汙染物羽狀體加以攔截,在反應介質中經吸附、沉澱、降解等反應將汙染物轉化為環境能夠接受的另一種形式,使得汙染物最終含量達到國家規定的允許排放值」。PRB技術中,活性材料決定反應時間和速度,並影響治理的效果和反應格柵所使用的時間。用於反應的充填介質包括零價鐵、活性炭、磷灰石、泥炭、微生物、鋸屑或其它物質。
  • 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納米科學技術分會--納米環境技術專業委員會...
    由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納米科學技術分會納米環境技術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承辦的「納米科學技術分會納米環境技術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年會暨2017全國納米環境技術學術會議」將於2017年10月25-27日(暫定,會議具體日程以第二輪通知為準)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會議的主題為「納米環境材料與技術:機遇
  • 納米零價鐵複合材料修復氯代烴汙染地下水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
    【產品介紹】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歷史遺留汙染場地量大且跨介質複合汙染嚴重、異位土壤修復二次汙染風險高,缺乏具有科學依據的風險管控模式已成為我國城市汙染地塊安全開發的瓶頸。為了推動我國汙染地塊環境風險管控與原位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進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通過高精度環境調查、精準定位監測,構建了場地汙染物遷移與暴露概念模型,應用三維空間地下水流動與溶質遷移數值模型解析了汙染源特徵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研發與製備了高效、綠色、低耗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基於精準風險管控原理構建的新型滲透式反應屏障(PRB)的工程示範為解決我國氯代烴類高風險汙染地下水修復提供了可複製
  • 2029年人們將實現永生的方法 納米修復機器人和細胞逆生長技術
    納米機器人藉助最先進的晶片和納米技術,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精確地建造或者是操縱物體,實現對特定位置的藥物傳遞,甚至是對某個單獨細胞進行智能微手術.當然納米機器人並不是指機器人的尺寸是納米,而是指可以在納米級的範圍內實施作業,納米機器人的尺寸大部分在0.1-10微米之間,通常比我們的頭髮絲還要細幾十倍.科學家通常認為,納米機器人治療可以克服傳統治療方法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