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2021-01-12 中國水網

地下水為人類提供著寶貴的水源,也是自然界水循環與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有400餘個城市以地下水為供水水源,有些城市地下水甚至成為唯一的供水水源。然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及工業的迅猛發展,礦產資源的開採、冶煉等環節,地下水重金屬汙染問題日益突顯。重金屬汙染分布和特點問題,國內外有學者已進行相關研究。重金屬汙染與礦產資源的開採、冶煉密切相關,如在湖南、陝西、青海等礦石開採業較為發達的省份,部分地區地下水重金屬超標嚴重。

地下水汙染尤其是重金屬汙染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目前重金屬汙染評價及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地表水與沉積物,關於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較少。地下水關乎人民健康,重金屬汙染事件一旦出現,其造成的危害無法估量,因此研究出針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治理的技術迫在眉睫。

本文將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分為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修復技術2大類。目前研究及應用中,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主要以原位修復為主,因此重點介紹了抽出-處理技術及幾種原位修復技術,並結合實際工程應用,對各技術的優缺點進行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原位生物修復技術中,Geobacter和Shewanella等微生物在特定條件下課產生納米線,可遠距離傳輸電子,大大提高了降解效率。

1、汙染現狀

喬曉輝等對華北平原地下水重金屬汙染分布特徵,研究區地下水PH為5.4-9.4,平均為7.721,Fe含量超標嚴重,平均高於GB5749-2006標準300μg/L;Se、Cr含量部分地區出現超標,超標率分布為3.54%和1.77%。張兆吉等的研究也發現,華北平原地區有7.6%的地下水遭受重金屬汙染,其中砷、鉛等重金屬呈點狀分布;其中又以鉛汙染最為嚴重,砷含量普遍較高,淺層、深層地下水砷超標率分別達12.97%、5.12%。

張妍等研究黃河下遊引黃灌區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水平以及健康風險評價,調查魯、豫兩省11種重金屬元素(Ba、Cd、Cr、Cu、Fe、Mn、Mo、Pb、Se和Zn)含量,其中Fe、Mn、Zn和Se出現超標現象,發現飲水和皮膚暴露途徑中,Cr汙染對個人年風險均影響最大,但低於最大可接受風險。

文冬光等對我國東部主要平原地區開展地下水質量與汙染評價,發現重金屬檢出普遍,呈點汙染特徵,超標率0.2%-9.3%,其中砷、鎘、鉛超標率分別為9.3%、3.5%和1.5%。

地下水中重金屬來源有多種途徑,一是含有重金屬的生活汙水和未經處理的工礦廢水,排放入河流,經過灌溉進入地下水而造成地下水環境汙染,如金屬電鍍、採礦、化肥生產、電子電池生產,造紙以及農藥的生產等;二是金屬礦山開採與冶煉活動,大量巖石裸露地表,進入到礦區及周邊地區的地表水體及地下水體含有大量重金屬元素。

按照汙染場地劃分,地下水汙染場地分為工業、市政、農業及特殊汙染場地。其中重金屬汙染場地主要是含重金屬的工業汙廢水排放汙染場地、工業固體廢棄物填埋汙染堆放場地、礦產開採汙染場地。目前修復技術主要針對的是工業類的汙染場地修復。

重金屬是一類典型的環境汙染物,其相對原子質量在63.5-200.6,密度大於5.0,包括汞、鎘、鉛、鉻和類金屬砷等生物毒性顯著的重元素,及鋅、銅、鈷、鎳、錫等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屬。水中重金屬以多種形式存在,主要有離子交換態、金屬鹽結合態、有機物結合態和殘渣態等,其中以結合態、交換態的毒性最大,殘存態的活性毒性最小,如甲基汞要比汞的其他形態毒性要強。

重金屬不易被生物降解,可在身為體內富集,如重金屬Cd元素是致癌物質,進入人體後能長時間滯留,在生物體內的半衰期長達20-40a。汞可與生物體內蛋白質中的巰基高度親和,生成硫醇鹽,進而抑制蛋白質的合成。Cd會導致骨礦密度降低,增加骨折發生機率,人體攝入過量會引起各器官一系列病變。

重金屬元素本身的富集性及不可降解性,地下水的不斷遷移和循環,以及含水介質的差異性和複雜性,多種因素造成地下水重金屬汙染具備如下特點:汙染早期不易被覺察,汙染範圍難以圈定。

2、修復技術

國內外已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進行調研,並對典型重金屬去除方法取得一定成果。如抽出-地表處理技術、植物修復技術等。目前治療重金屬地下水汙染的途徑主要有2種:1種是改變金屬離子存在形態,使其變成單質或者化合物沉澱,增強其穩定性,降低其在環境中的遷移性;另1種是改變金屬離子價態,大大降低其毒性。修復技術可分為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修復技術2大類。

2.1 異位修復技術

地下水異位修復技術是將汙染水體通過收集系統或者抽提系統轉移到地面上,進行處理後使水體達到排放要求的技術。

針對重金屬汙染的修復,異位修復技術主要是抽出-地表處理技術(pump-and-treat method),即在汙染場地布置一定數量的抽水井,用水泵將受汙染的地下水抽提至地上的處理設備進行處理,出水根據當地實際的地質情況進行排放,通常適用於處理高強度、突發性或汙染暈埋藏深的場地。該技術處理周期短、效果好,但需要續的能量供給及定期的監測和維護,因此運行成本較高。

異位修復技術中,抽出-地表處理技術應用最為廣泛,根據美國環保局的統計,在1982-2002年間,相對其他修復技術,其在工程應用上的使用比例高達68%。但有時可能會出現拖尾和反彈現象。

2.2 原位修復技術

由於異位修復技術投資及運行成本較高,因此重金屬汙染的原位修復技術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原位修復技術指不破壞土體和地下水自然環境,對汙染的地下水進行原地修復,該技術處理費用低、地表處理設施少、環境擾動性小,包括可滲透反應牆技術、原位電動修復技術、原位化學修復技術和原位生物修復技術。

2.2.1 可滲透反應牆技術

1982年,美國環保局提出了可滲透反應牆技術(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根據美國環保局(USEPA)的定義,「通過在地下安裝活性材料牆體,將汙染物羽狀體加以攔截,在反應介質中經吸附、沉澱、降解等反應將汙染物轉化為環境能夠接受的另一種形式,使得汙染物最終含量達到國家規定的允許排放值」。

PRB技術中,活性材料決定反應時間和速度,並影響治理的效果和反應格柵所使用的時間。用於反應的充填介質包括零價鐵、活性炭、磷灰石、泥炭、微生物、鋸屑或其它物質。當汙染羽較寬或者較深,會引起的牆體的尺寸過大,對此可先用低滲透性的隔斷牆先引導地下水流,進而可採用更小的反應器替代反應牆,即「漏鬥-通道系統(funnel-and-gate system)」。

PRB技術中反應介質起主要作用,因此必須具有以下特徵:吸附降解能力較強,能長時間保持活性;在水力和礦化作用下保持穩定;處理汙染物過程中沒有有害物質產生;抗腐蝕性強。

PRB法可原位降解或者截留汙染組分,不需抽出處理過程。單身在長期處理過程中,系統容易造成堵塞,因此需要對反應介質進行更新,從而保證其長期有效的作用。而且,PRB技術通常採用的是通過土體開挖和反應材料回填的辦法進行施工,開挖深度一般在8m以內,超過8m施工費用較高,需採用其他如高壓噴射等方法。德國與美國對這方面有較多的研究。此外,PRB的設計須根據汙染物特徵分析,地下土壤特性及地下水運行特性,因此在設計前,需要進行大量的前期調查及建立工作模型。

2.2.2 原位電動修復技術

原位電動修復技術(Electromotion repairing technique)是通過施加直流電壓形成電場梯度,使汙染物質在電場作用下遷移至電極兩端,具體是各種形態的重金屬汙染物先轉化為可溶態,然後在電場作用下通過離子遷移和電滲定向遷移出地下水。含水介質的土壤層更利於汙染離子的遷移,因此該技術目前大多應用於含水介質的土壤層汙染的原位修復上。

與其他修復技術相比,電動力學修復技術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處理發生在2個電極之間,汙染修複目標性很強;金屬離子移向電極兩端而去除,不會引入新的汙染物質。但需控制穩定合適的酸性環境,另外,活化極化、電阻極化和濃差極化的存在,可能會使電流降低。

電化學技術還可以強化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復,利用電動力學效應加速汙染環境中微生物運動,提高汙染物的生物降解速率。

2.2.3 原位化學修復技術

原位化學修復技術(In-situ chemical remediation technology)主要是利用氧化還原試劑與土壤及地下水中汙染物反生反應從而降低汙染物含量的一種原位修復技術。可分為原位化學氧化技術(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 ,ISCO)和原位化學還原技術(In Situ Chemical Reduction ,ISCR)。

ISCO技術是採用一定方式將化學氧化劑投放地下,使重金屬氧化為低毒、低移動性產物的修復技術。目前,二氧化氯、高錳酸鉀、臭氧和Fenton試劑是4種最為常見的氧化劑。如在修復As3+汙染地下水時,加入氧化劑可使As3+轉化為毒性較低的As5+。另外,由於As3+的溶解度大於As5+,As3+轉化為As5+可顯著降低As在地下水中的遷移性。ISCO技術也可作為生物修復和自然生物降解的預處理。

ICSR技術是利用一些化學修復藥劑的強還原性,通過還原、吸附、沉澱或隔離等作用,將地下水中重金屬類物質還原為低價的穩態或單質形式,以達到降低其毒性和穩定性的目的。常用於地下水中的鉻(VI)、砷(V)等重金屬修復。

原位化學修復技術具有去除重金屬效率高,投入成本相對較低,修復周期較短等優勢。然而,如果地下水中伴有多種重金屬汙染,採用該法去除一種重金屬汙染時,可能會造成另外一種重金屬汙染。另外,氧化還原劑本身的健康與安全問題以及可能引起重金屬遷移等問題也限制了原位化學修復技術的應用。

2.2.4 原位生物修復技術

原位生物修復技術(In-situ Bioremediation)是指基本上不破壞原始地下水自然環境,利用地下水中原有的或者人工培養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群,原位降解地下水中汙染物的技術。如汙染場地土壤和地下水中往往分布著產鹼菌屬(Alcaligenes)、芽孢桿菌屬等多種可以使鉻酸鹽和重鉻酸鹽還原的微生物,可將高毒性的Cr6+轉化為低毒性的Cr3+。

利用趨磁細菌去除重金屬汙染也取得良好的效果,趨磁細菌能夠吸收外界環境中的鐵元素,並在體內形成具有磁性的鐵化合物,在外界磁場的作用下,該菌能沿著磁力線的方向作定向移動,將趨磁細菌加入廢水中,吸附完成後在磁場分離器中將其分離。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法可將含Fe2+廢水、Cr3+廢水以及含Ni2+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去除95%以上。

對於含重金屬的酸性礦井廢水,利用自然界硫循環原理進行厭氧生物處理和原位修復技術,具備無二次汙染,處理效率高等優勢,其中利用硫酸鹽還原菌進行修復備受關注。硫酸鹽還原菌(SRB)能把硫酸鹽、亞硫酸鹽等硫氧化物以及元素硫還原成硫化氫。該菌降解重金屬主要有4條途徑:(1)厭氧條件下,SRB將SO4 2-異化還原為H2S,重金屬離子與H2S結合生成金屬硫化物沉澱;(2)SO4 2-轉化為S 2-的同時PH升高,進而利於重金屬離子生成氫氧化物沉澱;(3)SRB產生的胞外聚合物吸附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4)SRB分解有機物生成CO2,部分重金屬和CO3 2-反應生成不溶性的碳酸鹽沉澱。

除SRB還原菌外,Charles等對比SRB和硒酸鹽還原菌(Selenite-reducing bacteria ,SeRB)去除硒酸鹽,以醋酸作為電子供體,發現降解途徑為SRB將硒酸鹽還原為硫化硒沉澱,SeRB將硒酸鹽還原為硒單質,2者均能有效的將硒酸鹽汙染物去除。

自2005年,Reguera等發現胞外呼吸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DL1的菌毛具有導電性,並將這種生長在細胞周邊的聚合蛋白微絲命名為「微生物納米導線」(microbial nanowires),由此引發了關於微生物納米導線的研究熱潮。之後研究發現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Synechocystis PCC6803、Pelotomaculum thermopropionicum 類似的長十幾微米的生物導線。在汙染修復領域,Geobacter和Shewanella 金屬還原菌利用納米導線電子傳遞機制,可遠距離傳輸電子,使菌體擺脫了需要直接接觸電子受體才能進行電子傳遞空間限制,提高了電子傳遞效率。如Geobacter可通過菌毛將電子從細胞內傳遞到胞外,將U(VI)還原成不溶性的U(VI) ,並將U(VI)吸附在菌毛周圍,形成不溶性的納米粒。

除異位和原位修復技術外,還有監測天然衰減技術(Monitoring Natural Attenuation Technology ,MNA)MNA技術通過修復場地的自然衰減作用,使汙染物的含量和總量得以減少,從而使特定地點的汙染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汙染修復。該技術具備生物修復技術的優點,但要求修復場地本身有較高的自然衰減能力。因此MNA技術適用於汙染程度較輕、自然衰減能力較強的地區。

3、結語與展望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與人民群眾健康密切相關,重金屬具有不可生物降解、易於在生物體內富集以及生物毒性等特點,加上地下水地質條件的複雜性,造成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更具危害性和隱蔽性。隨著對修復技術研究的不斷加深,目前各種修復技術已經成功運用於地下水汙染治理。綜合國內外研究進展,結合我國國情,提出地下水重金屬汙染防治以下思路:

(1)土壤和地下水密切相關,在土壤-地下水重金屬汙染遷移轉化規律方面,根據遷移模型,可先修復土壤重金屬,進而防止汙染地下水體或減輕後續處理強度。

(2)除PRB技術和電化學修復技術已經商業化應用外,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目前多著重於實驗室的模擬修復,在應用於實踐方面還有待於進一步增強。注重篩選高效、降解特定重金屬的微生物,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的實踐應用。

(3)值得關注的是原位生物修復技術,在尋找降解特定重金屬的微生物過程中,結合現代基因手段修飾G sulfurreducens 等產納米導線的微生物,從而提高重金屬汙染修復效率。

現代修復技術應該是綠色意義的,完成地下水汙染修復的同時,維護正常的地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同時,地下水汙染修復影響因素較多,單一的修復技術都有各自的適用範圍,因此,在實踐過程中,聯合物理、化學和生物修復的多種方法,高效、低能耗的實現修複目標。


編輯:李丹

相關焦點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形勢嚴峻,汙染場地數量巨大、類型複雜,相應的管理和修復技術體系仍然滯後。監控自然衰減(MNA)作為一種基於汙染風險管控的場地修復和長期監測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中較為經濟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實現修復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近幾年來MNA在美國汙染場地修復中的應用比例約佔30%左右,場地修復的平均成本為數十萬美元。
  • 汙染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PRB)技術研究進展
    汙染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PRB)技術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地下水汙染已成為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治理汙染地下水工作迫在眉睫。可滲透反應牆(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技術是汙染地下水修復的新興技術,具有治理效果好、造價低廉、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等特點,能夠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機氯化物、重金屬和無機離子等。PRB技術在美國已廣泛應用到工程領域並實現商業化,在我國目前處於實驗室研究和現場示範應用階段。
  • 2016重金屬汙染防治及土壤與地下水修復最佳可行技術高級研討會...
    2016年5月26日至28日,「2016重金屬汙染防治及土壤與地下水修復最佳可行技術高級研討會」在青島召開,朗鐸科技全國土壤銷售經理彭鋮先生、朗鐸科技技術部經理馬金波先生出席會議。
  •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是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自然資源,據統計,我國受鎘、鉻、鉛、汞、鋅等重金屬汙染的耕地面積近 2000 萬公頃 ,約佔總耕地面積的六分之一 。
  • 【百強技術展示】用於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特異型重金屬修復材料MetaPro
    現開通「百強技術展示」專欄,展示遴選出的先進實用的環保技術。用於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特異型重金屬修復材料MetaPro®固化穩定化是國內外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較為成熟、使用頻率較高的技術。相關修復材料為該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核心和基礎。
  • 方法整合|地下水汙染處理技術方法研究
    客觀上講,我國目前在地下水汙染調查及地下水汙染物遷移轉化模式方面做了不少基礎性工作,但在具體的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方面做的工作卻不多,而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地下水點源汙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且逐漸發展形成較為系統的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歸納起來主要有:物理處理法、水動力控制法、抽出處理法、原位處理法。
  • 【乾貨】地下水汙染修復技術篩選步驟和方法
    筆者參考美國「基於風險評估和非風險考慮的修復技術選擇標準指南」,提出一種較為簡單、易行的篩選方法,具體篩選步驟如下:1) 不適宜修復技術的剔除首先列出目前可用於地下水汙染場地修復的技術清單,針對具體的地下水汙染場地,對各種修復技術進行「剔除」排查,該階段要求發現那些明顯不符合目標場地修復要求的技術,並把它們排除在進一步評估之外,以縮小可供篩選技術的範圍。
  • 「技術交流」重金屬面源汙染生態攔截與修復技術研究與集成
    降雨和融雪產生的礦山面源汙染物對於周邊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都會產生嚴重的汙染,而且相對於其他礦山廢水,礦山面源汙染物的治理程度更低。在治理技術方面,相對於研究相對比較廣泛和充分的農業營養物面源汙染治理,礦山重金屬面源汙染治理在機理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導 讀:近年來,中國重點行業場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汙染十分突出,已成為土壤環境治理修復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多介質界面是控制場地系統複合汙染物環境行為的關鍵。因此,開展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機制研究,對於認知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修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之鉻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鉻汙染來源及危害鉻及其化合物在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廣泛應用,是冶金工業、金屬加工電鍍、製革、油漆、顏料、印染、製藥、照相製版等行業必不可少的原料。六價鉻多溶於水中,主要以HCrO4-和 CrO42-兩種形態存在,其化學活性大,毒性強,是造成地下水汙染的主要汙染物,在工業廢水中,主要以六價鉻的形態存在。
  • 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二次汙染與防治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 美國汙染場地修復經驗表明,78% 的汙染場地存在重金屬汙染。針對重金屬汙染場地,常用的修復技術有 固化/穩定化、淋洗、水泥窯協同處置、植物修復等。我國固化/穩定化技術應用,佔所有修復技術 33% 。重金屬汙 染場地修復需全面考慮二次汙染問題。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同時,汙染土壤中的汙染物在一定的環境下可通過雨水衝刷進入地表水或地下水,汙染水環境;或通過植物生長進入食物鏈,危害生物甚至人類的安全。 目前,常見的土壤複合汙染形式有重金屬複合汙染、有機汙染物複合汙染、重金屬–有機汙染物複合汙染;其中,土壤有機複合汙染主要與有機農藥的生產、使用和工業「三廢」的排放有關,較為常見的汙染物為有機氯農藥(OCPs)、多環芳烴(PAHs)、多氯聯苯(PCBs)以及石油烴(TPHs)等。據統計,我國目前至少有3600萬公頃土壤受到農藥、石油烴和多環芳烴等有機化合物的汙染。
  • 【專家觀點】水合硫酸亞鐵修復六價鉻汙染土壤、地下水- 你所不知...
    導讀:鉻汙染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鉻主要以六價鉻和三價鉻兩種價態形式存在,其中三價鉻毒性低、穩定性較高,而六價鉻毒性強易遷移,為了達到降低鉻毒性和遷移性的目的,最常用的修復技術為化學還原法。  2.1 自身二次汙染  市面上常見的工業級FeSO4·xH2O的來源多為工業副產品,其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品質問題,通過分析水合硫酸亞鐵中重金屬雜質的浸出濃度,與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 )相比,涉及多種重金屬元素超標。
  • 關於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土壤修復丨綠色保護土壤和水乃「萬物之本、生命之源」但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發展,大量含有重金屬的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汙水排放到環境中,對大氣、土壤和水環境造成了嚴重汙染。拿什麼保護使遭受汙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就需要採用土壤修復這樣的技術措施,而無害化處理重金屬汙染已成為當今最為主要的環境問題。
  • 納米材料修復鉻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納米材料修復鉻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  來源:《2016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  作者:郭凱璇等  2017/3/1 13:53:55  我要投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隨著城市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土壤汙染狀況不容樂觀。
  • 地下水汙染怎麼辦 京津冀地下水環境管理這樣做
    針對京津冀地區地下水汙染形成機制及演變趨勢不清、戰略布局和關鍵技術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水專項「京津冀地下水汙染特徵識別與系統防治研究」課題著眼京津冀地下水汙染防控與修復,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席北鬥研究員擔任課題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同濟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清華大學
  • 姚俊:金屬礦山微生物地球化學原位礦化修復研究進展
    ----缺乏環境風險評估與預測模型----缺乏有效的減量化、資源化技術* 1999年,河池城東水廠重金屬汙染事件,造成三千多人中毒。(二)現役尾礦庫,由於浮選廢水及雨水浸泡,廢渣和尾礦在水、氧氣及微生物的作用下,重金屬大量溶出。----缺乏重金屬汙染的原位控制技術(三)無主或已閉庫的尾礦庫,缺乏有效管理,重金屬淋溶及外滲嚴重,汙染周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
  • 駱永明:中國土壤汙染與修復科技研究進展和展望
    2.2 、土壤汙染管控與修復技術研究與發展現狀近 20 年來,在國家「863」計劃項目等支持下, 我國土壤汙染修復技術研究,於「十五」起步,「十一 五」進步,「十二五」發展,「十三五」跨越;20 年的進展,帶動了土壤修復技術應用和綠色修復產業化發展,在修復技術、裝備及規模化應用上與先進國家的距離在加快縮短。
  • 15種常見土壤地下水修復技術大盤點
    【導讀】十五種修復技術適用於各種不同程度的汙染土壤和地下水,但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更適合我國的修復技術才是最實用的。
  • 盧曉霞:修復六價鉻汙染地下水的生物牆技術室內模擬研究
    2000-2005年先後在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和美國環境保護局地下水與生態系統修復部從事博士後研究。2005-今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工作,主要從事汙染物的環境行為與健康效應、汙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復研究。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發表論文70多篇,發明專利4項,軟體著作權2項。獲教育部科學技術獎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