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整合|地下水汙染處理技術方法研究

2020-12-08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隨著工業生產的高速發展,我國地下水汙染的問題日益突出,地下水汙染所帶來的對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日益顯露。因此,加強對地下水汙染的治理和相應技術的開發就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客觀上講,我國目前在地下水汙染調查及地下水汙染物遷移轉化模式方面做了不少基礎性工作,但在具體的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方面做的工作卻不多,而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地下水點源汙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且逐漸發展形成較為系統的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歸納起來主要有:物理處理法、水動力控制法、抽出處理法、原位處理法。

地下水汙染處理技術方法研究

1、物理法

物理法是用物理的手段對受汙染地下水進行治理的一種方法,概括起來又可分為:

(1)屏蔽法

該法是在地下建立各種物理屏障,將受汙染水體圈閉起來,以防止汙染物進一步擴散蔓延。常用的灰漿帷幕法是用壓力向地下灌注灰漿,在受汙染水體周圍形成一道帷幕,從而將受汙染水體圈閉起來。其他的物理屏障法還有泥漿阻水牆、振動樁阻水牆、板樁阻水牆、塊狀置換、膜和合成材料帷幕圈閉法等,原理都與灰漿帷幕法相似。總的來說,物理屏蔽法只有在處理小範圍的劇毒、難降解汙染物時才可考慮作為一種永久性的封閉方法,多數情況下,它只是在地下水汙染治理的初期,被用作一種臨時性的控制方法。

(2)被動收集法

該法是在地下水流的下遊挖一條足夠深的溝道,在溝內布置收集系統,將水面漂浮的汙染物質如油類汙染物等收集起來,或將所有受汙染地下水收集起來以便處理的一種方法。被動收集法一般在處理輕質汙染物(如油類等)時比較有效,它在美國治理地下水油汙染時得到過廣泛的應用。

2、水動力控制法

水動力控制法是利用井群系統,通過抽水或向含水層注水,人為地改變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從而將受汙染水體與清潔水體分隔開來。根據井群系統布置方式的不同,水力控制法又可分為上遊分水嶺法和下遊分水嶺法。上遊分水嶺法是在受汙染水體的上遊布置一排注水井,通過注水井向含水層注入清水,使得在該注水井處形成一地下分水嶺,從而阻止上遊清潔水體向下補給已被汙染水體;同時,在下遊布置一排抽水井將受汙染水體抽出處理。而下遊分水嶺法則是在受汙染水體下遊布置一排注水井注水,在下遊形成一分水嶺以阻止汙染羽流向下遊擴散,同時在上遊布置一排抽水井,抽出清潔水並送到下遊注入。同樣,水動力控制法一般也用作一種臨時性的控制方法,在地下水汙染治理的初期用於防止汙染物的擴散蔓延。

3、抽出處理法

抽出處理法是當前應用很普遍的一種方法,可根據汙染物類型和處理費用來選用,大致可分為三類:

(1)物理法。包括:吸附法、重力分離法、過濾法、反滲透法、氣吹法和焚燒法等。

(2)化學法。包括:混凝沉澱法、氧化還原法、離子交換法和中和法等。

(3)生物法。包括:活性汙泥法、生物膜法、厭氧消化法和土壤處置法等。受汙染地下水抽出後的處理方法與地表水的處理相同,需要指出的是,在受汙染地下水的抽出處理中,井群系統的建立是關鍵,井群系統要能控制整個受汙染水體的流動。處理後地下水的去向有兩個,一是直接使用,另一個則是用於回灌。用於回灌多一些的原因是回灌一方面可稀釋受汙染水體,衝洗含水層;另一方面還可加速地下水的循環流動,從而縮短地下水的修復時間。

4、原位處理法

原位處理法是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研究的熱點,不但處理費用相對節省,而且還可減少地表處理設施,最大程度地減少汙染物的暴露,減少對環境的擾動,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原位處理技術又包括物理化學處理法及生物處理法。

(1)物理化學處理法

①加藥法。通過井群系統向受汙染水體灌注化學藥劑,如灌注中和劑以中和酸性或鹼性滲濾液,添加氧化劑降解有機物或使無機化合物形成沉澱等。

②滲透性處理床。滲透性處理床主要適用於較薄、較淺含水層,一般用於填埋滲濾液的無害化處理。具體做法是在汙染羽流的下遊挖一條溝,該溝挖至含水層底部基巖層或不透水粘土層,然後在溝內填充能與汙染物反應的透水性介質,受汙染地下水流入溝內後與該介質發生反應,生成無害化產物或沉澱物而被去除。常用的填充介質有:a.灰巖,用以中和酸性地下水或去除重金屬;b.活性炭,用以去除非極性汙染物和CCl4、苯等;c.沸石和合成離子交換樹脂,用以去除溶解態重金屬等。

③土壤改性法。利用土壤中的粘土層,通過注射井在原位注入表面活性劑及有機改性物質,使土壤中的粘土轉變為有機粘土。經改性後形成的有機粘土能有效地吸附地下水中的有機汙染物。

(2)生物處理法

原位生物修復的原理實際上是自然生物降解過程的人工強化。它是通過採取人為措施,包括添加氧和營養物等,刺激原位微生物的生長,從而強化汙染物的自然生物降解過程。通常原位生物修復的過程為:先通過試驗研究,確定原位微生物降解汙染物的能力,然後確定能最大程度促進微生物生長的氧需要量和營養配比,最後再將研究結果應用於實際。現在所使用的各種原位生物修復技術都是圍繞各種強化措施來進行的,例如強化供氧技術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生物氣衝技術。該技術與原位物化法中的氣衝技術相似,都是將空氣注入受汙染區域底部,所不同的是生物氣衝的供氣量要小一些,只要能達到刺激微生物生長的供氣量即可。

②溶氣水供氧技術。這是由維吉尼亞多種工藝研究所(VirginiaPolytechnic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開發的技術,它能製成一種由2/3氣和1/3水組成的溶氣水,氣泡直徑可小到55μm。把這種氣水混合物注入受汙染區域,可大大提高氧的傳遞效率。

③過氧化氫供氧技術。該技術是把過氧化氫作為氧源注入到受汙染地下水中,過氧化氫分解以後產生氧以供給微生物生長。過氧化氫常常要與催化劑一起注入,催化劑用以控制過氧化氫的分解速度,使之與微生物的耗氧速度相一致。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地下水汙染的水體修復和處理方法
    一般水體修復是指陸上水和地下水,陸上水流動性大且可見,修復難度低。這裡說的水體修復是指地下水修復。如果我們關注某個地方的一個地下水汙染個案,而其中環境衛生風險或者預期開發成為處理方法決定性因素的話,就可以採用土壤修復的方法標準化水體修復程序。
  • 治理地下水汙染的技術方法有哪些
    因為治理汙染的代價太大了,尤其是地下與地上還不一樣。根據水質檢測結果顯示,我國地下水汙染嚴重,治理地下水汙染的技術方法有哪些呢?下面金標準小編為你介紹一番:物理法1.屏蔽法是在地下建立各種物理屏障,將受汙染水體圈閉起來,以防止汙染物進一步擴散蔓延。
  • 地下水汙染的危害及處理方法
    此外,農用和醫用抗生素用量不斷增大,伴隨動物排洩、土壤滲透等發生的抗生素汙染也需警惕。地下水循環緩慢,自淨能力弱,汙染情況不好改善。地下水一旦汙染,危害的將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工業生產:汙染還會使地下水硬度增加,在生產過程中易增加設備消耗,還易產生殘次品,因此企業往往需要對硬度強的水進行軟化處理。但這一步驟增加了生產成本。地下水汙染的治理成本很高,效果也不好,所以治理要從源頭抓起。堵住汙染源的關鍵是把現有的法律法規落實好。我國《水汙染防治法》適用的對象不僅包括地表水,還應包括地下水。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地下水汙染尤其是重金屬汙染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目前重金屬汙染評價及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地表水與沉積物,關於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較少。地下水關乎人民健康,重金屬汙染事件一旦出現,其造成的危害無法估量,因此研究出針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治理的技術迫在眉睫。本文將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分為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修復技術2大類。
  • 【乾貨】地下水汙染修復技術篩選步驟和方法
    由於實際地下水汙染場地的複雜性,只能通過分析、評估確定出比較優選的修復技術或技術組合。修復技術的篩選存在著主觀性,有可能出現多解性。修復技術的篩選沒有固定的模式,篩選評估方法也不盡相同。筆者參考美國「基於風險評估和非風險考慮的修復技術選擇標準指南」,提出一種較為簡單、易行的篩選方法,具體篩選步驟如下:1) 不適宜修復技術的剔除首先列出目前可用於地下水汙染場地修復的技術清單,針對具體的地下水汙染場地,對各種修復技術進行「剔除」排查,該階段要求發現那些明顯不符合目標場地修復要求的技術,並把它們排除在進一步評估之外,以縮小可供篩選技術的範圍。
  • 地下水中三氯乙烯(TCE)汙染修複方法
    TCE在環境中易發生遷移,可通過揮發、容器洩漏、廢水排放、農藥使用及含氯有機物成品的燃燒等途徑進入環境,汙染大氣、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是美國環境保護局(USEPA)列出的重點汙染物之一。三氯乙烯不僅汙染環境,對人體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具有「三致」作用,其降解產物二氯乙烯(DCE)和氯乙烯(VC)也都是有毒致癌物質,威脅人類健康。所以必須重視和控制TCE對環境的汙染,特別是對地下水源的汙染。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形勢嚴峻,汙染場地數量巨大、類型複雜,相應的管理和修復技術體系仍然滯後。監控自然衰減(MNA)作為一種基於汙染風險管控的場地修復和長期監測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中較為經濟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實現修復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近幾年來MNA在美國汙染場地修復中的應用比例約佔30%左右,場地修復的平均成本為數十萬美元。
  • 汙染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PRB)技術研究進展
    汙染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PRB)技術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地下水汙染已成為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治理汙染地下水工作迫在眉睫。綜述了PRB技術的原理、結構類型、活性填料、修復機理和工程應用,指出PRB系統長期有效運行存在的技術問題,以及PRB技術的應用前景和重點研究方向,以期為PRB技術在我國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及地下水汙染治理提供參考。關鍵詞:可滲透反應牆(PRB);地下水汙染;零價鐵(ZVI)近年來,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導致城市地下水受到嚴重汙染。
  • 「技術交流」氯代烴汙染地下水綠色高效修復新方法
    吉林大學石油化工汙染場地控制與修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暨南大學劉娜教授團隊,聯合寶航環境修復有限公司研發團隊,通過科學研究首次證實了四氯乙烯可在硫化物共存環境中,在艾草基生物質炭的催化作用下發生高效降解,為氯代烴汙染地下水修復提供了新方法。
  • 預處理方式對氧化-還原聯合技術修復硝基苯汙染地下水的影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為了探究氧化與還原預處理對氧化-還原聯合技術修復硝基苯汙染地下水的影響,選取2,4-DNT (2,4-二硝基甲苯)為研究對象,構建過硫酸鹽/鐵炭修復技術體系,分別設置2個試驗槽,一個試驗槽以過硫酸鹽作為氧化預處理聯合以鐵炭作為還原後處理,另一個試驗槽以鐵炭作為還原預處理聯合以過硫酸鹽作為氧化後處理,對比研究構建的氧化-還原聯合系統中不同氧化與還原預處理方式對
  • 應用地球物理方法於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如何做到高效高解析?
    一、汙染場地環境地球物理方法應用前提由於地質體在環境發生變化時,會產生相應的地球物理效應,引起汙染場地中的地下水和土壤化學性質和物理特徵發生變化,地球物理方法就是通過對這些物理場的觀測,從而達到汙染場地調查的目的。
  • 地下水汙染怎麼辦 京津冀地下水環境管理這樣做
    針對京津冀地區地下水汙染形成機制及演變趨勢不清、戰略布局和關鍵技術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水專項「京津冀地下水汙染特徵識別與系統防治研究」課題著眼京津冀地下水汙染防控與修復,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席北鬥研究員擔任課題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同濟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清華大學
  • 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應用技術分享交流(上)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什麼是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所謂的物理勘探,即物探,是為了測量地層物理量(如:速度、密度、電阻率等等),結合已知地質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達到推斷地質狀況的目的。相比之下,通過地層的化學特性進行測量的,就是化探。
  • 場地修復之地下水抽出處理技術
    場地修復之地下水抽出處理技術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地下水抽出處理,英文名稱:Groundwater Pump and Treat2技術適用性1) 適用介質:汙染地下水。2) 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用於處理重度汙染地下水區域中多種汙染物類型。3) 應用限制條件:治理時間長,難以將汙染物徹底去除;抽出井群影響半徑有限;不宜用於吸附能力較強的汙染物,以及滲透性較差或存在NAPL(非水相液體)的含水層;汙染地下水抽出處理後的後續處置問題較難解決。
  • 環境保護部關於印發《全國地下水汙染
    地下水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導致相關基礎數據信息缺乏,科學研究滯後,基礎設施不完善、治理工程不到位,難以滿足地下水汙染防治工作的需求。地下水環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順,缺乏統一協調高效的地下水汙染防治對策措施,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和預警應急體系不健全,地下水汙染健康風險評估等技術體系不完善,難以形成地下水汙染防治合力。上述問題,嚴重製約了地下水汙染防治工作的開展。
  • 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汙染風險分級評價
    關於我國地下水汙染風險的研究開始晚了,關於地下水汙染風險的研究主要引用了外國理論和方法。我們的科學家在評估垃圾場地下水汙染風險方面所做的研究主要考慮到當地含水層脆弱對汙染水平的總體影響。這個國家目前主要使用DRASTIC模型來研究含水層的脆弱性,並評估地下水汙染風險以及汙染源的風險。
  • 關於地下水汙染及其防治措施探討
    關於地下水汙染及其防治措施探討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地下水汙染會因為生活汙染、工業汙染、生活汙染與自然汙染導致水質下降,具體的處理上需要考慮實際情況差異,因地制宜的提升汙水處理效果,降低汙水防控成本。要做好宣傳,優化技術,做好監督管理,由此保證整體效果的有效開展。
  • 海洋石油汙染處理方法
    在當代,石油作為全球性的汙染物,正以大大超過其它汙染物的量進入海洋,使石油海洋汙染成為海洋汙染的主要類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已經成為海洋水生環境最大的破壞因素。當前治理海洋石油汙染的關鍵在於如何有效的處理溢油汙染,然而這是一項很困難的工作。譬如在石油汙染海洋後,只有在海上看的見的石油可以處理掉,但是石油可以垂直滲透到海岸以下3m處,甚至更深。
  • 生態環境部:關於印發地下水汙染防治實施方案的通知
    根據地下水汙染源荷載、脆弱性、功能價值、汙染現狀評估的指標體系,收集相關數據資料,並開展必要的補充調查工作。(二)地下水汙染源荷載、脆弱性和功能價值的指標體系評估。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採用各指標體系的評估方法,開展地下水汙染源荷載分區、地下水脆弱性分區、地下水功能價值分區等工作。(三)地下水汙染現狀評估。
  • 納米零價鐵複合材料修復氯代烴汙染地下水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
    為了推動我國汙染地塊環境風險管控與原位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進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通過高精度環境調查、精準定位監測,構建了場地汙染物遷移與暴露概念模型,應用三維空間地下水流動與溶質遷移數值模型解析了汙染源特徵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研發與製備了高效、綠色、低耗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基於精準風險管控原理構建的新型滲透式反應屏障(PRB)的工程示範為解決我國氯代烴類高風險汙染地下水修復提供了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