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汙染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僅給人類帶來病痛的折磨,更重要的是現在幾乎沒有治理的可能。因為治理汙染的代價太大了,尤其是地下與地上還不一樣。根據水質檢測結果顯示,我國地下水汙染嚴重,治理地下水汙染的技術方法有哪些呢?下面金標準小編為你介紹一番:
物理法
1.屏蔽法
是在地下建立各種物理屏障,將受汙染水體圈閉起來,以防止汙染物進一步擴散蔓延。常用的灰漿帷幕法是用壓力向地下灌注灰漿,在受汙染水體周圍形成一道帷幕,從而將受汙染水體圈閉起來。其他的物理屏障法還有泥漿阻水牆、振動樁阻水牆、塊狀置換、膜和合成材料帷幕圈閉法等。適合在地下水初期用作一種臨時性的控制方法。
2.被動收集法
是在地下水流的下遊挖一條足夠深的溝道,在溝內布置收集系統,將水面漂浮的汙染物質收集起來,或將受汙染地下水收集起來以便處理的一種方法。在處理輕質汙染物(如油類等)時比較有效。
抽出一處理法
抽出一處理法是最早使用、應用最廣的經典方法,根據汙染物類型和處理費用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三類。在受汙染地下水的處理中,井群系統的建立是關鍵,井群系統要控制整個受汙染水體的流動。處理地下水的去向主要有兩個,一是直接使用,另一個則是多用於回灌。後者為主要去向,用於回灌多一些的原因是回灌一方面可以稀釋受汙染水體,衝洗含水層;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地下水的循環流動,從而縮短地下水的修復時間。此方法能去除有機汙染物中的輕非水相液體,而對重非水相液體的治理效果甚微。此外,地下水系統的複雜性和汙染物在地下的複雜行為常常幹擾此方法的有效性。
水動力控制法
水動力控制法是利用井群系統通過抽水或向含水層注水,人為地區別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從而將受汙染水體與清潔水體分隔開來。根據井群系統布置方式的不同,水力控制法又可分為上遊分水嶺法和下遊分水嶺法。水動力法不能保證從地下環境中完全、永久地去除汙染物,被用作一種臨時性的控制方法,一般在地下水汙染治理的初期用於防止汙染物的蔓延。
原位處理法
1.加藥法
通過井群系統向受汙染水體灌注藥劑,如灌注中和劑以中和酸性或鹼性滲濾液,添加氧化劑降解有機物或使無機物形成沉澱等。
2.滲透性處理床
適用於較薄、較淺含水層,一般用於滲濾液的無害化處理。在汙染羽流的下遊挖一條溝,該溝挖至含水層底部基巖層或不透水黏土層,然後在溝內填充能與汙染物反應的透水性介質,受汙染地下水流人溝內後與該介質發生反應,生成無害化產物或沉澱物而被去除。
3.土壤改性法
利用土壤中的黏土層,通過注射井在原位注入表面活性劑及有機改性物質,使土壤中的黏土轉變為有機黏土。經改性後形成的有機黏土能有效地吸附地下水中的有機汙染。
4.衝洗法
對於有機烴類汙染,可用空氣衝洗,即將空氣注入到受汙染區域底部,空氣在上升過程中,汙染物中的揮發性組份會隨空氣在上升過程中,汙染物的揮發性組份隨空氣一起溢出,再用集氣系統進行收集處理。
5.生物處理法
原位生物修復的原理實際上是自然生物降解過程的人工強化,它是通過採取人為措施,包括添加氧和營養物等刺激原生微生物的生長,從而強化汙染物的自然生物降解過程。另外,強化措施還可以從微生物的角度人手。在地表設施中對微生物進行選擇性的培養,然後通過注射井注入到受汙染區域。一般情況下,原位生物修復要與井群系統配合進行,即通過抽水機與注水井的配合,以加速地下水的流動及氧和營養物的擴散,從而縮短處理時間。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