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

2020-12-02 北極星環保網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以冀中平原某石油類汙染場地為例,從汙染源分布勘察、場地水文地質模型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的現場調查人手,採用物探、坑探、鑽探綜合調查技術和定深取樣等一些取樣方法,對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機汙染進行調查和樣品分析。結果表明:整個場地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30m深度內包氣帶和飽水帶已被汙染,50m深度的地下水中有有機汙染物檢出,石油類場地的汙染特徵主要表現為土壤及其地下水中含有高濃度單環芳烴和滷代烴。且單環芳烴在土壤與地下水中的濃度高於其它有機汙染物。

國外對場地的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已經作出了很多成功的範例。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廷克空軍基地的儲油罐汙染土壤與地下水的調查是場地有機汙染調查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它對石油烴在土層及地下水中的分布做了系統的調查,為治理提供了數據支持⋯ 。國內在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國家環保總局於2002年開啟的《典型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探查研究》項目,採用樣品採集送實驗室的傳統方法,對長三角和珠三角進行了土壤汙染程度調查評估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在應用物探技術探測土壤汙染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圈定了地質雷達探測汙染的適用範圍。

國外對石油類汙染場地的調查貢獻豐富,但目前還未看到有關取樣前場地篩查方面的報導。國內偏重於區域性的土壤無機汙染調查,有機汙染調查方面還比較薄弱,物探應用於有機汙染調查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本文探索性地採取了汙染源追蹤、土壤氣測試、分層調查、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對場地的汙染狀況進行調查,查明了表層土壤汙染狀況,在縱深上找到土壤的最大汙染深度,利用鑽探取樣對物探調查有機汙染的方法進行了驗證和修正。

1 汙染場地概況

本文調查的汙染場地位於冀中平原中部,太行山東南衝洪積扇的扇緣平原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C,年均降水量550mm。場地所在的大區域地下水流場大致為由北向南方向,而場地內的小範圍流場與區域流場相異,為東南一西北方向,估計為局部抽水造成的流場差異。該場地為某石化企業的生產車間所在地,面積約為0.127kin 。該企業建於20世紀70年代,以石油化工為主。

2 汙染源識別

地表汙染源主要是以減油池和廢油井的形式存在,利用汙染源追蹤的方法,發現減油池、廢油井和處理池之間通過地溝或管道相互連接,形成一個網狀的汙染物流動系統。進一步調查發現原油汙染區、催裂化汙染區、常減壓汙染區和瀝青汙染區都是白成系統的汙染物流動網絡,最終進入各自區內的減油池。上述四個汙染區的減油池由一個頂部覆蓋水泥板的暗溝聯結,最終匯人到汙水處理廠的大減油池(圖1)。

3 場地水文地質模型

該場地位於太行山南麓衝洪積平原的一個古河道及其擺動區內,巖性結構為粉土、砂層、粉質粘土互層分布,地下水平均埋深在17.5m,16— 18.5m為地下水的波動帶。場地地下水利用的75m深度內,交互分布著15個不同的巖層,其中含水層段為6個,分布於砂層和粉砂粉土相間層中,其它層為透水性差的粘土層和粉土層。地下水位之上分布一個幹砂層,厚約5~6m,是場地有機汙染物的氣相賦存區域。

該區域飽水區為非均質含水層,各向異性明顯(圖2),含水層的導水係數為3.28×10~ ~3.77×10 1.12 /s,貯水係數為8.15×10~ ~8.56×10~,滲透係數為7.29×10~ ~8.38×10 1"12 /s。根據水位降深曲線可以看出地下水總體呈wS—EN流向。最大水力傳導方向(NE—sw 向)的導水性是最小水力傳導方向(Nw—sE向)導水性的3倍左右。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汙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布點及採樣
    汙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的目標設定:汙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是在藉助系統、專業的方法基礎上,實施的對場地汙染情況確認、布點與採樣的調查活動。汙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需要經歷汙染識別、初步調查、詳細調查和汙染場地土壤參數調查四個過程。
  • 「案例分享」某生活垃圾焚燒企業用地土壤、地下水調查實例分析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某生活垃圾焚燒企業用地土壤、地下水調查實例分析作者:張滿成, 王 棟, 付益偉, 陶景忠, 王 水, 曲常勝(江蘇省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江蘇 南京 210036)
  • 應用地球物理方法於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如何做到高效高解析?
    一、汙染場地環境地球物理方法應用前提由於地質體在環境發生變化時,會產生相應的地球物理效應,引起汙染場地中的地下水和土壤化學性質和物理特徵發生變化,地球物理方法就是通過對這些物理場的觀測,從而達到汙染場地調查的目的。
  • 環境保護部關於印發《全國地下水汙染
    南方大部分地區水質較好,符合Ⅰ類-Ⅲ類水質標準的面積佔地下水分布面積的90%以上,但部分平原地區的淺層地下水汙染嚴重,水質較差。北方地區的丘陵山區及山前平原地區水質較好,中部平原區水質較差,濱海地區水質最差。根據對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區等地區地下水有機汙染調查,主要城市及近郊地區地下水中普遍檢測出有毒微量有機汙染指標。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形勢嚴峻,汙染場地數量巨大、類型複雜,相應的管理和修復技術體系仍然滯後。監控自然衰減(MNA)作為一種基於汙染風險管控的場地修復和長期監測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中較為經濟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實現修復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近幾年來MNA在美國汙染場地修復中的應用比例約佔30%左右,場地修復的平均成本為數十萬美元。
  • 我國汙染場地主要類型與特點
    我國汙染場地中主要汙染物有重金屬(如鉻、鎘、汞、砷、鉛、銅、鋅、鎳等)、農藥(如滴滴涕、六六六、三氯殺蟎醇等)、石油烴、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多氯聯苯、滅蟻靈、多環芳烴等)、揮發性或溶劑類有機物(如三氯乙烯、二氯乙烷、四氯化碳、苯系物等)及有機-金屬類汙染物(如有機砷、有機錫、代森錳鋅等)等。有的場地還存在酸汙染或鹼汙染,大部分場地處於復、混合汙染狀態。
  • LNAPL 汙染場地治理概述、汙染物的遷徙與分布
    LNAPL 汙染場地治理概述、汙染物的遷徙與分布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隨著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大量的有機物經由各種途徑進入地下環境系統,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今天主要帶大家了解一下石油類有機汙染物進入土壤水環境系統的其中一種形態--輕質非水相流體(LNAPL)。
  • 南京某化工企業搬遷場地土壤有機汙染調查及健康風險評價研究
    然而,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可能會對場區土壤造成汙染,特別是企業搬遷後,城區中留下了大量嚴重汙染的土地,若不加以監測評估和處理,勢必會對當地環境產生長期的影響。因此,對可能受汙染的場地進行汙染調查與風險評價是非常重要且有現實意義的。西方發達國家在汙染場地健康風險評價研究方面開展較早並處於較高水平。
  • ...分享」有機汙染場地修復工程中的大氣環境二次汙染防治及案例分析
    在歐洲,60%的汙染場地存在有機汙染;據美國超級基金統計,2011年在美國535個修復場地中,84%的場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機汙染;2005—2013年我國首次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工業企業用地中有高於30%的土壤受到汙染,其中以重金屬汙染為主,有機汙染次之,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3類有機汙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0.5%、1.9%和1.4%,多環芳烴類有機汙染在涉及化工業、礦業、冶金業等的多種地塊中屢屢出現
  • 地下水汙染怎麼辦 京津冀地下水環境管理這樣做
    基於對照值,選取三氮、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指標共45項,對京津冀平原區的淺層地下水汙染進行評價分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針對典型行業與地下水汙染關聯性分析,課題組基於地質統計學和貝葉斯方法構建了一套模型。通過對京津冀地下水監測數據進行採集、汙染指標關聯分析測算和評估資料庫構建,可以實現在線汙染來源概率分析以及汙染分級計算。
  • 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現狀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油氣田開發過程中的油井洩漏、原油管線以及儲油罐洩漏、海洋溢油等造成石油類物質落於地面土壤之上,造成土壤汙染,特別是海洋溢油,對海岸線和海洋造成破壞性的影響。關於洩漏石油毒性尤其是對土壤環境的汙染,一直是眾多研究團隊關注的焦點。
  • 關於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等3個重點專項...
    場地土壤汙染調查監測與風險監管技術與設備  2.1 汙染場地土壤及地下水原位採樣新技術與新設備  研究內容:開發適用於我國場地土壤弱擾動原位採樣的高頻聲波鑽進設備、全液壓直推式鑽進設備,以及與之配套的低擾動土壤採樣、地下水快速建井採樣技術與裝備;研製揮發性有機汙染物(VOC)膜界面探測器等原位檢測工具,開發地下水分層快速取樣新技術與設備,制定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原位採樣技術規範
  • 2016重金屬汙染防治及土壤與地下水修復最佳可行技術高級研討會...
    ,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相繼出臺了《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等場地系列五項環境保護標準、《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土十條」及《土壤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行動計劃》等政策。此次會議旨在總結梳理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問題,學習國際土壤和地下水汙染機理研究經驗及先進防治技術,探討土壤和地下水汙染調查、評估、修復技術,加強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防治管理和科研水平。
  • 我國地下水汙染及環境監管現狀
    在過去近10年間我國實施了大批不同精度的地下水環境調查與評價項目,基本摸清了近55萬km2範圍內的地下水水質狀況,掌握了地下水汙染的分布範圍和汙染特徵(郭高軒等,2014年)。自2015年起,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我國首輪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工作,計劃到2015年完成主要區域的地下水汙染調查工作,掌握地下水汙染狀況。
  • 「案例分享」重慶某六價鉻汙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案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重慶某六價鉻汙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案例劉益風1,李 潔2,申源源1,張 建1,鄧 磊1,曹 俊1,龍 宇1(1重慶美天環保工程有限公司,;2重慶市固體廢物管理中心,)摘要選取重慶某六價鉻汙染場地治理修復工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修複方案設計、項目工程實施以及修復效果評估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 某重金屬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案例分享
    某重金屬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案例分享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按照汙染物的性質,可將土壤汙染物分為無機汙染物和有機汙染物兩大類,而重金屬汙染則在無機汙染中佔據了較大的比重,出現頻率較高。重金屬汙染對包括土壤環境在內的陸地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蓄積毒性,可以通過植物吸收、生物累積和和生物放大作用對人體和動物的健康造成危害。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系統分析了國內外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指出了目前該研究領域中存在的科學與技術問題,提出了我國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原理的研究思路與重點方向,以推動我國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及「退二進三」政策實施,重點行業退役、搬遷、遺留的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問題日漸突出,且汙染行為呈現多汙染物複合態勢。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地下水汙染尤其是重金屬汙染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目前重金屬汙染評價及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地表水與沉積物,關於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較少。地下水關乎人民健康,重金屬汙染事件一旦出現,其造成的危害無法估量,因此研究出針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治理的技術迫在眉睫。本文將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分為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修復技術2大類。
  • 【專家觀點】水合硫酸亞鐵修復六價鉻汙染土壤、地下水- 你所不知...
    在實際修復工程中,水合硫酸亞鐵(其中又以七水硫酸亞鐵為主)由於廉價易得,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滿足修復要求,儼然成為國內六價鉻汙染場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復使用頻率最高的化學還原劑,遠至幾年前河北某項目、近到眼下的中南某鉻鹽廠中試項目等等。但水合硫酸亞鐵存在的引入二次汙染、修復能力有限和長效性差等問題亟待引起有關各方的高度重視。
  • 「第七屆土壤與地下水國際研討會」會議通知
    擬邀請相關部委領導介紹我國土壤與地下水汙染防治的有關政策與措施;  2. 擬邀請兩院院士和知名專家學者,就土壤與地下水汙染風險管控與修復、環境調查等內容做主旨報告。分論壇學術議題:  (1)工業場地土壤汙染修復  召集人:黃沈發 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高  姜 林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李 輝 上海大學教授  徵文及研討的主要議題:場地環境調查監測技術與設備,汙染場地風險評估方法與基準;汙染場地風險管控適用技術與應用實踐;汙染場地治理修復適用技術與應用實踐;汙染場地修復功能材料與專業技術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