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以冀中平原某石油類汙染場地為例,從汙染源分布勘察、場地水文地質模型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的現場調查人手,採用物探、坑探、鑽探綜合調查技術和定深取樣等一些取樣方法,對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機汙染進行調查和樣品分析。結果表明:整個場地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30m深度內包氣帶和飽水帶已被汙染,50m深度的地下水中有有機汙染物檢出,石油類場地的汙染特徵主要表現為土壤及其地下水中含有高濃度單環芳烴和滷代烴。且單環芳烴在土壤與地下水中的濃度高於其它有機汙染物。
國外對場地的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已經作出了很多成功的範例。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廷克空軍基地的儲油罐汙染土壤與地下水的調查是場地有機汙染調查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它對石油烴在土層及地下水中的分布做了系統的調查,為治理提供了數據支持⋯ 。國內在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國家環保總局於2002年開啟的《典型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探查研究》項目,採用樣品採集送實驗室的傳統方法,對長三角和珠三角進行了土壤汙染程度調查評估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在應用物探技術探測土壤汙染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圈定了地質雷達探測汙染的適用範圍。
國外對石油類汙染場地的調查貢獻豐富,但目前還未看到有關取樣前場地篩查方面的報導。國內偏重於區域性的土壤無機汙染調查,有機汙染調查方面還比較薄弱,物探應用於有機汙染調查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本文探索性地採取了汙染源追蹤、土壤氣測試、分層調查、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對場地的汙染狀況進行調查,查明了表層土壤汙染狀況,在縱深上找到土壤的最大汙染深度,利用鑽探取樣對物探調查有機汙染的方法進行了驗證和修正。
1 汙染場地概況
本文調查的汙染場地位於冀中平原中部,太行山東南衝洪積扇的扇緣平原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C,年均降水量550mm。場地所在的大區域地下水流場大致為由北向南方向,而場地內的小範圍流場與區域流場相異,為東南一西北方向,估計為局部抽水造成的流場差異。該場地為某石化企業的生產車間所在地,面積約為0.127kin 。該企業建於20世紀70年代,以石油化工為主。
2 汙染源識別
地表汙染源主要是以減油池和廢油井的形式存在,利用汙染源追蹤的方法,發現減油池、廢油井和處理池之間通過地溝或管道相互連接,形成一個網狀的汙染物流動系統。進一步調查發現原油汙染區、催裂化汙染區、常減壓汙染區和瀝青汙染區都是白成系統的汙染物流動網絡,最終進入各自區內的減油池。上述四個汙染區的減油池由一個頂部覆蓋水泥板的暗溝聯結,最終匯人到汙水處理廠的大減油池(圖1)。
3 場地水文地質模型
該場地位於太行山南麓衝洪積平原的一個古河道及其擺動區內,巖性結構為粉土、砂層、粉質粘土互層分布,地下水平均埋深在17.5m,16— 18.5m為地下水的波動帶。場地地下水利用的75m深度內,交互分布著15個不同的巖層,其中含水層段為6個,分布於砂層和粉砂粉土相間層中,其它層為透水性差的粘土層和粉土層。地下水位之上分布一個幹砂層,厚約5~6m,是場地有機汙染物的氣相賦存區域。
該區域飽水區為非均質含水層,各向異性明顯(圖2),含水層的導水係數為3.28×10~ ~3.77×10 1.12 /s,貯水係數為8.15×10~ ~8.56×10~,滲透係數為7.29×10~ ~8.38×10 1"12 /s。根據水位降深曲線可以看出地下水總體呈wS—EN流向。最大水力傳導方向(NE—sw 向)的導水性是最小水力傳導方向(Nw—sE向)導水性的3倍左右。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