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現狀與展望

2021-01-08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油氣田開發過程中的油井洩漏、原油管線以及儲油罐洩漏、海洋溢油等造成石油類物質落於地面土壤之上,造成土壤汙染,特別是海洋溢油,對海岸線和海洋造成破壞性的影響。

關於洩漏石油毒性尤其是對土壤環境的汙染,一直是眾多研究團隊關注的焦點。眾多研究表明,土壤中含油量對於其中生物如細菌、蚯蚓和植物均會產生毒害作用,含量為1%時,細菌的抑制率接近100%;含量2%對於蚯蚓毒害作用可達10.57%,7d後蚯蚓的死亡率為90%;含油量大於3%的土壤中沒有蚯蚓存活;在含油量為3%的土壤中,植物的萌發過程受到抑制,玉米和小麥的發芽抑制率分別為51.3%和48.4%。根系生長也表現出類似的趨勢,即高濃度的石油抑制根系生長。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有利於環境的修複方法以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汙染物。到目前為止,有多種可用於石油汙染土壤的修復技術,從應用技術如溶劑萃取、生物修復,到新興技術如電動修復技術、超聲波修復技術。而生物技術因其投資低、環境風險小、適應能力強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修復技術之一。

1、生物修復技術

所謂生物修復是通過供給細菌所需的營養、氧氣,並調控外界條件(如pH、溫度等參數),以加速土壤中石油烴的降解。

生物修復油汙土壤始於20世紀40年代,其推廣普及始於生物用於修復80年代瓦爾迪茲號漏油事件形成的油汙土壤。表1顯示了迄今為止在石油汙染土壤修復中的生物修復研究。目前所應用的生物修復技術從原理上可分為三類,即生物強化、生物刺激和生物通風。

1.1生物強化

生物強化是指通過添加特定代謝活性基因工程菌以提高微生物種群的性能,增加土壤中原油降解效率。

生物強化關鍵是選擇生理和代謝能力強的微生物作為工程菌,因此土著微生物就顯得至關重要。實際土壤修復中,如果環境條件不是限制因素,土著微生物可以完成石油類汙染物的自然衰減。在受汙染的場地獲取這些微生物,並通過與場地類似的條件富集培養得到的土著微生物,能更好地降解石油汙染物,Roy等通過控制環境條件,利用土著原油降解菌降解土壤中的石油,經過24w的測試,在細菌和營養物質共同作用下原油降解率達到80%(初始汙染體積分數為2%)。因此對於生物強化來說,通過篩選土著微生物,經過富集培養再進行接種是目前常用的修復技術。

1.2生物刺激

前述表明,土著微生物在土壤修復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條件允許下,如何提高土著微生物菌團降解活力亦是油汙土壤生物修復的一項關鍵技術,生物刺激就是基於這一原則進行研究。所謂生物刺激是指通過調節環境參數(如添加肥料等營養成分、調節pH、添加藥劑改善油和土壤吸附性能等)用於刺激土著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生長,從而提高現場天然微生物降解速率。

目前生物刺激主要手段包括添加營養鹽和表面活性劑。營養鹽對於土壤中石油汙染物生物降解的影響是明顯的,Chaineau等對比施肥和未施肥土壤為期150d的石油類汙染物降解效果,添加氮、磷、鉀營養鹽土壤中石油降解率最高為62%,未施肥的土壤降解率僅為47%。Abed等人也通過實驗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上述原因在於添加營養鹽成功影響生物刺激,溫度升高會進一步刺激在沙漠土壤嗜石油降解菌的活性,而未加營養鹽組由於溫度提高導致水分的揮發致使鹽度升高,則可能造成氧氣和碳氫化合物的溶解度改變,從而減緩細菌的生長和降解能力。Emami等的研究表明,營養鹽的類型在石油降解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不同形態氮肥(NO3-N和NH4-N)對汙染土壤中石油的去除有不同的影響,結果表明NH4-N具有更好的除油效率,分析其原因在於其能使土壤提高植物發芽能力和增加植物呼吸值。用於石油降解的肥料種類不限於氮肥,目前的研究還表明,各種生物垃圾包括大豆餅、家禽糞便、油棕櫚果和甘蔗渣、已成功地製作成肥料應用於石油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

無毒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的生物表面活性劑是生物刺激研究的另一個方向,其通過分散石油增加微生物底物的生物利用度,並能增加細胞表面的疏水性,使疏水底物自由地與細菌細胞相互作用,從而加速生物降解能力。目前研究最多的表面活性劑是長效β-環糊精和鼠李糖脂,Gruiz採用長效β-環糊精修復柴油和礦物油濃度分別為46290和47170mg/kg的汙染土壤,與空白對比去除率分別提高了2.6%和4.8%。同時研究表明其可以減少土壤毒性並增強植物根系的進一步增長,增長長度大約為5~20mm。

1.3生物通風

生物通風實際上是生物刺激的一種,通過在土壤空隙添加氧刺激微生物的生長。氧氣的存在對微生物生存是必要的,因為有氧條件可以提高有機物質的代謝,產生更多的能量。Thomé等人採用生物通風修復質量分數為4%的柴油燃料汙染的土壤,經過60d的處理,最大的降解效率為85%,而自然衰減的效率為64%,這表明氧氣流能夠增強微生物活性和增加汙染物的降解率。

前述研究表明通過生物強化、生物刺激和生物通風等手段,開展油汙土壤生物修復有很高的成功潛力。但也有研究表明,通過添加營養素/外部微生物未必增加除油效率,通過投加水溶性營養素處理德拉瓦灣岸線上原油,與自然衰減相比,油去除率沒有明顯提高,原因在於該地區土壤氮含量高,足以支持生物降解石油。因此通過生物修復土壤三種機制控制條件分析對比,量身定製生物修復計劃對於油汙土壤修復是必要的。

2、生物修復技術的優點和局限性

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的應用已被廣泛研究,到目前為止,有許多在實驗室和現場規模研究的生物修復技術。這些技術的主要優勢在於,可在原位和易地修復石油汙染土壤,降解石油汙染物的同時不會留下任何對環境不利的長期毒素影響。此外,生物修複方法成本低,對環境沒有破壞,其美觀和低成本亦被社會廣泛接受。但其缺點亦明顯,一是治理時間長,有些修復需要持續長達幾年的治理,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去除結果。二是高濃度的石油汙染物影響微生物群落的活動將導致低的去除效率。

Margesin等人報導,當土壤中初始柴油汙染從2500mg/kg增加到20000mg/kg時,土壤中總石油烴去除率下降60%,降解效率下降的原因在於高含油量導致土壤環境的高毒性,不利於微生物的活動。另外,生物技術高度依賴汙染土壤參數和氣候參數,如溫度、pH、鹽度、汙染物成分、濃度和風化作用的影響。例如,高溫會影響微生物的濃度,而土壤極端pH值可能對細菌和/或真菌有毒害作用。石油的風化作用也影響生物修復的效率。

3、未來研究方向

3.1高效降解菌劑開發

生物修復關鍵在於適宜的微生物,不同的生物在不同受汙染的場地活性並不相同,因此進行生物修復成功的策略是通過實驗室試驗選擇接種的微生物。對於原地作業,生物修復前通過篩選微生物進行接種能夠增加成功的機率。目前土壤修復生物篩選最成功的方法是Kim等提出的DNA診斷———寡核苷酸微陣列方法,其通過原位診斷檢測適合該地點修復的微生物菌株,用於原位土壤修復。

從DNA診斷結果表明,汙染土壤的修復可以成功實施,通過這種診斷將能夠減少許多試驗和錯誤,因為它可以確定生物修復的候選位點,同時評估生物修復的進展。其次在進行生物菌劑修復同時,開展石油對微生物降解影響的研究,對於菌種篩選也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表明,微生物與油類汙染物長期相互作用將改變微生物某些特性,如細菌與柴油長期接觸後,二者相互作用會產生天然柴油表面活性劑,主要是由於疏水性,與柴油表面活性劑的相互作用後,Zeta電位和脂肪酸發生顯著變化,從而影響了遺傳修飾編碼基因成分,導致對長期受到石油汙染物作用後的細菌遺傳物質產生影響。其次原油也會對微生物生物量、組成和功能產生影響,通過元蛋白質組分析來確定石油汙染和微生物群落之間的功能和系統發育關係,能夠加深對生物降解機理的認識,從而從遺傳學、基因學等角度篩選合適的菌劑。

3.2環保的營養添加劑

無機營養物質的加入,能夠成功地協助生物修復,但這些營養物質會浸出到地下水或任何水源,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對水質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尋找這些無機營養素的替代是研究熱點,目前研究集中在直接加入植物或動物的有機物質代替無機營養鹽。Horel等研究了植物(互花米草)和魚組織(鯖森的突起部分)作為營養添加劑處理亞熱帶沉積物風化的柴油,42d後添加魚組織油降解率提高104%,添加氮磷無機養分降解率提高了57%,植物有機質降解率提高7%。由此可見,添加動物基有機材料可以提高烴降解率,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營養添加物對於土壤修復成功具有一定的意義。

其次各種易降解的、產生較低毒性的、高溫和鹼性條件下能保持穩定的生物表面活性劑也是研究熱點。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尋找新的促進石油烴降解的生物表面活性劑,Ayed等已成功地從一株芽孢桿菌分離出生物表面活性劑,對於溫度、pH值、鹽度具有較強適應性,同時對柴油的溶解度分別比SDS和吐溫80提高10%,生物降解效率提高30%。這表明生物菌株分離的表面活性劑在石油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中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3.3生物修復新技術

研究生物修復的效率受以下參數影響:石油降解微生物;營養物質,如溶解氧、氮和磷等;環境因素。因此,當前石油汙染修復工程著重獲得最佳除油效率的操作參數,響應面法是優化生物過程的有效方法,lvarez等通過響應面法優化南極的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參數,優化後C∶N∶P=100∶17.6∶1.73,柴油去除率達到54.9%,而在未經優化的C∶N∶P比為100∶10∶1的去除率僅為27.8%,同時通過優化能夠減少肥料用量。可見響應面法對於生物修復土壤參數優化具有重要作用,下一步應該進一步優化響應面法應用於優化修復參數的適應性。同時厭氧生物修復技術目前也獲得世界各地研究人員的青睞。

厭氧生物修復技術是微生物通過利用硝酸鹽、硫酸鹽、鐵和二氧化碳作為電子受體修復石油汙染土壤,相比於好氧生物修復工程向汙染場地提供氧源而造成的高成本,這是一個符合經濟效益的方法。通過對比硫酸鹽、硝酸鹽、甲烷和混合電子受體的條件下柴油(550mg/kg)汙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效率,表明混合電子受體條件下柴油降解效率達到81%,而單獨硫酸鹽或者硝酸鹽還原條件時柴油降解效率低於50%。這可能是由於在混合電子受體條件下細菌含量高所致。而對於不同電子受體混合條件,混合比例以及混合後降解機理研究相對較少。

4、小結

1)生物修復能夠有效降解石油汙染物,並不會留下任何對環境不利的長期的毒性影響,且其成本低,能夠永久消除汙染物並且不破壞環境;然而,這些技術需要長達幾年的持續時間治理,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去除結果。同時,高濃度的石油汙染物以及不利環境條件會降低微生物群落的活性,也會導致低的去除效率。

2)未來的工作應在特種微生物和轉基因微生物開展研究,通過DNA診斷方法,從遺傳學、基因學等角度篩選合適的菌劑開展生物修復。

3)開發更環保的營養添加劑以及更規範的生物修復參數將成為未來研究工作的重點。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摘要: 石油對土壤的汙染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生物修復是改善汙染現狀最具潛力和生命力的技術。本文綜述了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以及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認為目前國內外在生物修復應用中存在缺乏高效降解菌株、降解效率低下等問題,未來應向篩選高效降解菌株和提高降解效率等方向發展。
  • 石油汙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因石油汙染物的性質及土壤環境條件限制,石油汙染土壤中的石油降解微生物普遍存在數量偏少和活性不足的問題,導致其自然淨化能力較低,且速度緩慢。多種原位強化技術可提高石油降解微生物的降解能力,主要包括生物投加法、生物刺激法、生物通風法及微生物燃料電池等。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石油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具有成本低、簡便高效、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正逐步成為石油汙染治理研究的熱點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3、有機汙染修復技術 針對有機汙染土壤已發展了的一系列修復技術,歐洲國家與美國先後對汙染土壤進行修復和治理,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到目前為止,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汙染土壤修復技術,並應用於實踐中。 常用的降解方法包括物理修復法、化學降解法、生物修復法和化學–生物聯合修復法等。
  • 菌糠強化微生物降解石油汙染土壤修復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採用菌糠協同高效石油烴降解菌 Microbacterium.sp.Q2 進行石油汙染土壤修複試驗研究,分別設置菌糠固定化微生物組(SIM)、菌糠-游離菌組 (SMSB)、菌糠單獨組(SMS)和對照組(CK)4 組修復實驗。考察不同處理方式下對石油汙染土壤微生物數量、酶活性和石油烴降解效果的差異性並確定 石油汙染土壤的最佳修複方案。
  • 農藥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目前,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利用活的生物體對農藥汙染土壤進行修復是一種十分安全可靠的方法。本文將從動物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這三個方面來深入分析農藥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以供參考。
  • 土壤中汞的來源及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概述
    摘要:介紹了土壤中汞的來源,綜述了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包括2種常用修復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熱解析修復技術,3種新興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納米修復技術。最後對土壤汞汙染及其修復技術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修復攻略 | 石油烴汙染修復技術之「好氧微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基本原理微生物修復技術是指通過向汙染土壤或地下水中投加高效降解微生物或營養物質,同時為微生物創造適宜的水分、氧氣、pH等生長條件,促進微生物降解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或降低汙染物毒性,達到修複目的。
  • 不同碳源對微生物修復石油汙染土壤的促進作用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 為解決石油汙染土壤(含油土壤)中以石油為唯一碳源的土著微生物生長緩慢的問題,研究了分別添加玉米澱粉、玉米粉、可溶性澱粉和葡萄糖4種碳源對土樣細菌總量和石油烴降解率的影響。降解反應第40天時, 分別添加玉米澱粉、玉米粉、可溶性澱粉和葡萄糖的石油烴降解率分別為67.25%、48.60%、46.30%和28.57%。[關鍵詞] 石油汙染土壤(含油土壤);生物修復;碳源;玉米澱粉我國的煉油工業每年約產生百萬噸含油汙泥,主要來源於儲油罐的清洗過程[1]。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微生物修復技術
    原位微生物修復技術主要有生物通風法(改變生物降解環境條件,將空氣強制注入土壤中,然後抽出土壤中的揮發性有機毒物)、生物強化法(改變生物降解中微生物的活性和強度)、土地耕作法(儘可能地為微生物降解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化學活性柵修復法(摻入汙染土壤的化學修復劑與汙染物發生氧化、還原、沉澱、聚合等化學反應,從而使汙染物得以降解或轉化為低毒性或移動性較低的化學形態)等幾種。
  • 土壤重金屬汙染現狀及其治理進展
    本文針對現階段我國土壤重金屬汙染現狀加以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希望能夠保護我國土壤資源的良性發展。關鍵詞:土壤;重金屬汙染;汙染現狀;治理方法1、何為重金屬汙染重金屬汙染指由重金屬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環境汙染。
  • 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之鉻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鉻汙染土壤治理技術1.化學固定化/穩定化法固定化和穩定化是將被鉻汙染的土壤與某種粘合劑混合(也可以輔以一定的還原劑,用於還原六價鉻),通過粘合劑固定其中的鉻,使鉻不再向周圍環境遷移。在眾多的粘合劑中,水泥和矽土被認為是一種有效、易得和價廉的產品。
  • 土壤重金屬汙染原位修復實用性技術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受到重金屬的汙染會對農作物的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本文就汙染土壤的相關修復技術對受到重金屬汙染的土壤進行修復,並且對其技術的實用性進行總結和分析。
  • 納米材料在有機汙染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展望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伴隨著工農業生產過程,農藥以及多氯聯苯(PCBs)、多環芳烴(PAHs)和石油烴等典型有機汙染物被排入土壤環境,因其隱蔽性、滯後性和長期性等特點,人們一度忽視它們所產生的環境危害。大多數有機汙染物具有水溶性差、難降解和高毒性等特點,改變正常的土壤結構和功能,弱化土壤的生產能力,並通過生物富集作用對人體產生致突變、致畸和致癌的潛在危害。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形勢嚴峻,汙染場地數量巨大、類型複雜,相應的管理和修復技術體系仍然滯後。監控自然衰減(MNA)作為一種基於汙染風險管控的場地修復和長期監測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中較為經濟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實現修復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近幾年來MNA在美國汙染場地修復中的應用比例約佔30%左右,場地修復的平均成本為數十萬美元。
  • 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3 技術介紹3.1 原理利用植物進行提取、根際濾除、揮發和固定等方式移除﹑轉變和破壞土壤中的汙染物質,使汙染土壤恢復其正常功能。目前國內外對植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多數側重於重金屬元素,因此狹義的植物修復技術主要指利用植物清除汙染土壤中的重金屬。
  • 駱永明:中國土壤汙染與修復科技研究進展和展望
    簡要分析了中國土壤汙染狀況,介紹了國內外土壤汙染與修復技術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指出了我國土壤汙染防治科技研發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提出了今後我國土壤汙染與修復科技研究與發展的總體思路與主要方向等對策建議。我國土壤汙染防治形勢嚴峻。
  • 土壤有機物汙染及其治理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一種有限的自然資源,面對土壤汙染,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策略,根據我國發展現狀,建立相適宜的土壤汙染治理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關鍵詞:土壤有機物汙染;治理技術引言儘管國內外已經開發出幾十種物化和生物方法用於治理石油汙染土壤,但由於汙染物和土壤本身性質的多樣性使得每一種治理方法只能用於特定的治理場地。因此整合各種土壤治理技術,提高治理效率,減少土壤的二次汙染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 【技術盤點】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技術介紹1 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土壤植物修復英文名稱:Soil Phytoremediation2 技術適用性2.1 適用的介質汙染土壤。2.2 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重金屬(如砷、鎘、鉛、鎳、銅、鋅、鈷、錳、鉻、汞等),以及特定的有機汙染物(如石油烴、五氯酚、多環芳烴等)。
  • 多環芳烴汙染土壤的修復技術:可使用溶劑抽提、生物修復、光催化...
    各國的環境政策,包括荷蘭、丹麥、加拿大,都頒布了相關的多環芳烴汙染土壤修復要求的政策。治理多環芳烴汙染土壤,可使用溶劑抽提、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化學氧化、光催化降解、電動吸附技術、熱處理、聯合修復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