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糠強化微生物降解石油汙染土壤修復研究

2021-01-10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採用菌糠協同高效石油烴降解菌 Microbacterium.sp.Q2 進行石油汙染土壤修複試驗研究,分別設置菌糠固定化微生物組(SIM)、菌糠-游離菌組 (SMSB)、菌糠單獨組(SMS)和對照組(CK)4 組修復實驗。考察不同處理方式下對石油汙染土壤微生物數量、酶活性和石油烴降解效果的差異性並確定 石油汙染土壤的最佳修複方案。結果表明:不同修複方式下,SIM 組的土壤呼吸強度、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較其他組有明顯提高,其對石油烴去除率分別 比其他 3 組提高 11.84%、22.15%、54.09%。土壤中脫氫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活性與石油烴降解率的相關性顯著,此外菌糠固定化微生物對石油汙染土壤修復具有生物強化和生物刺激協同的作用機制。

關鍵詞:菌糠;固定化微生物;土壤修復;石油烴降解

近年來,石油行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在對石油 的勘探、開發、儲運與加工及使用過程中,原油和原 油製品跑、冒、滴、漏等造成採油區和煉廠附近大 面積土壤汙染[1]。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克服了傳統方法修復過程中的缺點[2],不僅可以提高菌密度,還有利於屏蔽環境的毒害作用,增強外源菌競爭優勢,提 高降解效率,在石油汙染土壤治理領域中應用越來 越廣泛[3 4]。

菌糠是收穫食用菌後廢棄的培養基質,據統計 每出產 1kg 食用菌約產生 5kg 菌糠,每年約有 8000 多萬 t 廢棄菌糠通過焚燒、填埋等方式處理,不僅佔用了大量土地,燃燒過程中還會產生甲烷等溫室氣 體或有毒化合物(如二噁英)等。研究發現菌糠中富含 有機質、鉀、鈣、鎂、氮、磷以及銅、鋅、鐵等多 種營養元素,加工處理後可用於作物肥料和土壤調理劑[5],同時其結構疏鬆多孔,表面較粗糙,含有較多官能團和真菌菌絲體,能夠分泌漆酶、錳過氧化物酶 等,可以吸附染料、重金屬、石油烴等多種汙染物質[6],改善土壤肥力。

目前,對於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將其作為載體材料固定化微生物,在修復有機汙染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7 8],但由於其只具備單一的吸附性能, 降解有機物能力相對較弱。而菌糠不僅可以作為微生物載體,又可以通過細菌-真菌-酶體系強化降解有機汙染物[9 10],發揮雙向優勢,提高汙染物去除效率,因此探究菌糠的綜合資源化利用方式處理環境汙染問題值得探討。

將菌糠與高效石油烴降解菌結合,通過花盆實驗模擬菌糠固定化微生物、菌糠-游離菌以及菌糠單獨添加對石油汙染土壤原位修復,探究修復過程 中對土壤呼吸強度、微生物數量、微生物區系以及 土壤生態毒性的影響差異,確定最優修複方式,為菌糠修復石油汙染土壤的應用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撐 和理論依據。

1.實驗部分

1.1 實驗材料

實驗土樣取自勝利油田 0~20cm 附近石油汙染土壤,將土樣壓碎翻動至鬆散,風乾後過篩,取 40~80 目之間的土壤,即去除較大雜質和直徑過小的細土, 篩分後的土壤於-20℃低溫冷凍保存。

新鮮菌糠選自山東青島天農食用菌有限公司, 初始溼重 15%,過 40 目篩於-20℃低溫冷凍保存。

1.2 實驗菌株

實驗菌株 Q2 是以勝利油田汙染土壤為菌源,勝利原油為唯一碳源篩選馴化所得土著菌,經 16S rDNA 生物分子學鑑定為 Microbacterium sp.Q2,在原油質量濃度為 1000mg/L 的無機鹽培養基中,微杆 菌 Q2 在 7d 內對石油烴降解率為 45.52%。

1.3 修復實驗設計

採用盆栽(pot experiment)模擬實驗進行石油汙 染土壤修復研究。用磷酸二氫鉀和硝酸鈉調節土壤 C、N、P 的質量比為ω(C):ω(N):ω(P)=100:10:1,修復過程中可直接採用減重法調節各個花盆中的含水 率,使之保持在 18%左右[11]。

試驗分 4 組,每組 3 個平行,共 12 盆,每盆分別加 入 500g 質量分數為 4.57%石油汙染土壤,分別加入 菌糠(SMSB)、菌糠-游離菌(SMS)、菌糠固定化微 生物(SIM),其中一組為空白對照組(CK),將 3 個處理 組樣品放於 30℃、60% RH(Relative huity,空氣相 對溼度)的恆溫恆溼培養箱中,每天光照 10h,修復過 程中每隔 7d 採樣測定各花盆中石油烴含量,土壤呼 吸強度、微生物數量及土壤酶活性等指標,試驗周期 為 45d。

1.4 土壤呼吸強度及微生物數量的測定

土壤呼吸強度採用鹼液吸收法測定,稱取10g新鮮土壤於 200mL 燒杯中,其中插入含有 5mLNaOH(2mol/L)溶液的小燒杯,置於 30℃下密封 培養 24h,將溶液轉移至容量瓶中定容,分別以酚酞 和甲基橙為指示劑,用 0.1mol/L HCl 溶液滴定,根據 消耗量計算出土壤呼吸產生 CO2 [mg/(kg⋅h)]的量。

採用稀釋平板計數法測定微生物數量, 稱取 5g 土壤於盛有 100mL 無菌蒸餾水的錐形瓶中,充分振 蕩後進行逐級稀釋於培養基中塗布,牛肉膏蛋白腖固體培養基用於計數細菌數量,孟加拉紅培養基用 於計數真菌數量。將塗布好的培養基置於 30±2.0℃ 恆溫培養箱中培養 5d 後計數。

採用 DNA 提取-PCR 擴增-DGGE 電泳的分子 生物學方法,在修復的第 7d、第 21d 和第 45d,分別 採集 4 組盆栽中的土樣,提取其總 DNA,對 16SrDNA 的V3可變區進行PCR擴增,擴增產物由變形梯度凝 膠電泳(DGGE)進行檢測,研究土壤的微生物區系動 態變化。

1.5 土壤生理生化參數及生態毒性測定

土壤中漆酶活性測定採用 ABTS-紫外分光光 度法,以檸檬酸-磷酸氫二鈉緩衝溶液(pH=4.5),於 420nm 波長下測定吸光度;錳過氧化物酶活性採用 愈創木酚-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磷酸為緩衝液(pH= 7.0),於 470nm 波長下測定吸光度,定義吸光度每分 鍾變化 0.01 為一個酶活單位(U)。

儲存在活細胞中的螢光素二乙酸酯(FDA)能夠 被細菌以及酯酶等非專一性酶類水解,釋放出螢光素,因此 FDA 水解酶能夠較好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 以及土壤質量的變化[12]。脫氫酶是微生物呼吸過程 中分泌的胞內酶[13],它們與微生物種群密切相關,對 環境擾動非常敏感.因此,考察這兩個指標不僅可以 表徵土壤的生態毒性,還能從側面反應汙染物的降 解效果。

其中 FDA 水解酶以螢光素二乙酸酯為底物,採 用分光光度法於 490nm 處測定吸光度;脫氫酶活性 採用三苯基四氮唑氯化物(TTC)還原法於 485nm 處 測定吸光度數值來表示酶活性大小。

1.6 土壤石油烴含量的測定

土壤中石油烴含量採用超聲-索氏萃取-重量 法測定。具體步驟為準確稱取 5.00g 土樣於離心管中, 以二氯甲烷為萃取劑,振蕩,超聲萃取 15min,重複 3 次,萃取結束後離心分離,將上清液倒入燒瓶,於 54℃ 旋轉蒸發至幹且恆重,燒瓶前後質量差即為石油烴含量。

1.7 土壤石油烴降解動力學方程

一級動力學方程,土壤剩餘石油烴含量時間變 化動力學模型回歸方程為:


v> 式中:C0 為初始石油烴含量;C 為時間 t 下石油烴含 量; t 為修復時間;k 為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數。

1.8 數據統計分析

實驗所得數據採用Excel 2010和origin 9.0進行處理和製圖,採用 SPSS 22.0 軟體進行主成分分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石油汙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因石油汙染物的性質及土壤環境條件限制,石油汙染土壤中的石油降解微生物普遍存在數量偏少和活性不足的問題,導致其自然淨化能力較低,且速度緩慢。多種原位強化技術可提高石油降解微生物的降解能力,主要包括生物投加法、生物刺激法、生物通風法及微生物燃料電池等。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不同碳源對微生物修復石油汙染土壤的促進作用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 為解決石油汙染土壤(含油土壤)中以石油為唯一碳源的土著微生物生長緩慢的問題,研究了分別添加玉米澱粉、玉米粉、可溶性澱粉和葡萄糖4種碳源對土樣細菌總量和石油烴降解率的影響。[關鍵詞] 石油汙染土壤(含油土壤);生物修復;碳源;玉米澱粉我國的煉油工業每年約產生百萬噸含油汙泥,主要來源於儲油罐的清洗過程[1]。含油汙泥中石油烴的成分十分複雜,主要包括烷烴、環烷烴、 烯烴以及芳香烴等,傳統的物理、化學方法很難使環境中的石油烴完全降解[2-4]。微生物修復法操作簡單,成本低,無二次汙染,已引起國內外很多學 者的關注[5]。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所以未來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研究優勢降解菌的降解能力及對汙染物的適應機理,通過宏基因測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構成以及群落功能和代謝通路,提高菌種對石油烴、多環芳烴和滷代烴的降解效率。為自然環境條件下複合有機汙染物的降解提供數據支持與理論依據。
  • 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現狀與展望
    目前所應用的生物修復技術從原理上可分為三類,即生物強化、生物刺激和生物通風。1.1生物強化生物強化是指通過添加特定代謝活性基因工程菌以提高微生物種群的性能,增加土壤中原油降解效率。生物強化關鍵是選擇生理和代謝能力強的微生物作為工程菌,因此土著微生物就顯得至關重要。實際土壤修復中,如果環境條件不是限制因素,土著微生物可以完成石油類汙染物的自然衰減。
  • 修復攻略 | 石油烴汙染修復技術之「好氧微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基本原理微生物修復技術是指通過向汙染土壤或地下水中投加高效降解微生物或營養物質,同時為微生物創造適宜的水分、氧氣、pH等生長條件,促進微生物降解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或降低汙染物毒性,達到修複目的。
  • 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發布日期:2020-09-27通信作者: 王加寧,男,博士,研究方向為汙染控制與環境修復。,生物修復是改善汙染現狀最具潛力和生命力的技術。本文綜述了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以及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認為目前國內外在生物修復應用中存在缺乏高效降解菌株、降解效率低下等問題,未來應向篩選高效降解菌株和提高降解效率等方向發展。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微生物修復技術
    原位微生物修復技術主要有生物通風法(改變生物降解環境條件,將空氣強制注入土壤中,然後抽出土壤中的揮發性有機毒物)、生物強化法(改變生物降解中微生物的活性和強度)、土地耕作法(儘可能地為微生物降解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化學活性柵修復法(摻入汙染土壤的化學修復劑與汙染物發生氧化、還原、沉澱、聚合等化學反應,從而使汙染物得以降解或轉化為低毒性或移動性較低的化學形態)等幾種。
  • 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前景
    通過文獻調研方法,系統論述了國內外微生物燃料電池在環境汙染治理方面的研究及應用情況,分別從重金屬汙染、有機汙染、非重金屬無機汙染等方面論述了微生物燃料電池在土壤修複方面的應用,並且從電極材料、大小、間距、排列方式、外阻和土壤性質等方面闡述其影響因素,最後探討了微生物燃料電池的應用前景和不足之處。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1950年,Zobell研究發現脂肪烴類汙染物的生物降解作用顯著,後來研究認為更複雜的脂環烴和芳香烴有著類似的降解機制。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發現石油烴可以在地下有氧和無氧環境中進行生物降解,這促進了石油類等汙染物自然衰減機制的研究和應用。
  • 農藥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目前,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利用活的生物體對農藥汙染土壤進行修復是一種十分安全可靠的方法。本文將從動物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這三個方面來深入分析農藥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以供參考。
  • 拯救「生病的土地」,讓綠洲一號「吃掉」石油汙染
    當含油量超過10000mg/kg時,土地受到嚴重汙染將無法進行耕作,而且汙染物質隨著時間推移汙染物質沉積越難降解,需要五十年之久才能恢復。因此,目前我國石油開採造成的土壤汙染不容忽視,仍有非常大面積的石油汙染土壤有待淨化和修復。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光催化降解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修復技術中的土壤光催化降解(光解)技術是一項新興的深度土壤化學修復技術,可應用於汙染源為農藥等有機汙染物的土壤的修復過程。光催化氧化法在正常環境條件下(常溫、常壓),能將揮發性有機物(VOCs)分解成CO2、H2O和無機物質,反應過程快速高效,易於操作,價格相對不高且無二次汙染問題,因此具有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已成為VOCs治理技術中一個活躍的研究方向。因此,光催化被廣泛地應用於土壤中農藥多氯聯苯及石油汙染物等的降解。在80年代後期,光化學降解法開始應用於環境汙染控制領域。
  • 科學網—微生物:土壤健康的「生力軍」
    其實,土壤中棲息的數量巨大的微生物是消除土壤環境汙染、恢復土壤健康、重建生態系統過程中不可或缺又無法替代的生力軍,它們將在汙染農田修復、安全農產品生產和可持續的農田生態系統構建中發揮巨大作用。 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的主要技術包括化學、物理、工程以及生物治理法,微生物修復是通過微生物對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的吸附、吸收、絡合、沉澱及成礦等作用降低其活性,減少農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達到修復汙染的效果。微生物修復具有環境風險小、成本低、效率高等優點。
  • 納米材料在有機汙染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展望
    近年來,有機汙染土壤修復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傳統有機汙染土壤修復包括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等。化學修復技術主要包括土壤淋洗和化學氧化還原技術等,這些技術對面積小和汙染重的土壤修復效果較好,但對滲透性差的土壤修復效果不明顯,會破壞原有的土壤結構和生態系統,亦有引起二次汙染的潛在危害。
  • 土壤重金屬汙染原位修復實用性技術研究
    通過相關的研究表明,將桃園地區20~40cm的裡土和0~20cm的表土進行混合之後,土壤中的鎳和鎘的總含量降低至原濃度的25%~33%。這樣就能達到植物能夠進行正常生長的生存標準。但經過相關的研究發現,進行種植後植物具體生長情況並不樂觀。有學者提出,這是由於土壤的生態系統被破壞所導致的,建議休耕2~3年。深耕只將土壤內部的金屬濃度進行稀釋,無法從根本上對其汙染問題進行解決[2]。
  • 【技術盤點】汙染土壤生物堆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技術介紹1 技術名稱技術名稱:生物堆英文名稱:Biopile2 技術適用性2.1 適用的介質汙染土壤、油泥2.2 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石油烴等易生物降解的有機物。2.3 應用限制條件不適用於重金屬、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汙染土壤的修復,粘土類汙染土壤修復效果較差。3 技術介紹3.1 原理對汙染土壤堆體採取人工強化措施,促進土壤中具備汙染物降解能力的土著微生物或外源微生物的生長,降解土壤中的汙染物。
  • 「2020綠色技術應用十佳案例」部分參選項目 | 多環芳烴汙染農田土壤生物修復技術集成與示範
    該技術是針對多環芳烴汙染農田土壤治理的綠色修復技術,其技術組成包括固定化微生物修復、表面活性劑強化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等技術,具有經濟、環境友好特徵,適宜多環芳烴汙染農田土壤的治理,是當前國際土壤修復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其中固定化微生物修復技術是基於高分子量多環芳烴高效降解菌株,以土壤無機膠體蒙脫石礦物為載體,製備固定化微生物菌劑。
  • 土壤有機物汙染及其治理技術
    關鍵詞:土壤有機物汙染;治理技術引言儘管國內外已經開發出幾十種物化和生物方法用於治理石油汙染土壤,但由於汙染物和土壤本身性質的多樣性使得每一種治理方法只能用於特定的治理場地。因此整合各種土壤治理技術,提高治理效率,減少土壤的二次汙染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 駱永明等:重視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 發展源頭管控和環境降解修復...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海洋微塑料汙染作為新型環境問題受到全球重視。相對地,土壤特別是農用地微塑料汙染尚未引起廣泛關切。文章綜述了土壤中微塑料的來源、積累、降解、遷移及其生態環境和食物鏈的潛在風險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提出了相關的加強研究和監管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