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生病的土地」,讓綠洲一號「吃掉」石油汙染

2020-09-23 儋州牧春巨菌草產業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主要被用作燃料和汽油,同時也是化學工業上重要的原料,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石油的需求也日漸增加。據統計,2019年我國年消費石油6.51億噸,成全球消費量第一,2020年我國石油年產量將超過2億噸。

由於石油開採洩漏、溢油事故、含油礦渣的堆置、藥劑汙染以及鑽井過程中產生的含油廢水、鑽井巖屑、運輸、排放是產生石油類汙染物質的重要環節,而這些環節也造成每年約60萬噸的石油汙染物進入自然環境,而且汙染面積逐年擴大,大慶、華北、勝利等大型油田區土壤均受到汙染,含油率達23%。

各種石油汙染物質在土壤環境中遷移和沉積,土壤中的石油類物質大量積累,有研究表明在我國大慶油田、勝利油田油井附近100米土壤其含油量遠超過國家標準臨界值(500mg/kg)

當含油量超過10000mg/kg時,土地受到嚴重汙染將無法進行耕作,而且汙染物質隨著時間推移汙染物質沉積越難降解,需要五十年之久才能恢復。因此,目前我國石油開採造成的土壤汙染不容忽視,仍有非常大面積的石油汙染土壤有待淨化和修復。

石油汙染的危害:

石油類汙染物質具有粘度大、不易溶於水的特點,會引起土壤通透性和持水力下降,土壤總氮和總磷含量減少、造成土壤生物多樣性降低、土壤生態功能退化,進而影響土壤的生產能力,植物的生長發育與產量。

不僅如此,石油汙染物經過逐級累積與傳遞進入食物鏈後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另外土壤中的石油物質揮發和滲透,隨著水土流失進入地表和地下,也會造成空氣及水體的汙染。

近幾年來我國國內對石油汙染的植物修復研究十分活躍,利用綠洲一號的生命代謝活動等方法和機理來減少或降低土壤汙染物、降解石油汙染毒性物質、提高修復效率改善土壤生態環境,是改良石油汙染土壤中被認為具有較高發展前景的植物,它成本低、實踐性高、二次汙染程度低等優點成為了「新寵」。

綠洲一號對油汙土壤的共代謝降解:

綠洲一號栽種簡單、生物量大,第一年平均畝年產鮮草3~5噸,第二年以後進入豐產期,畝年產鮮草9~15噸左右。

巨大的生物量使得其莖葉枝幹多,當葉子枯黃時,其落葉作為天然有機質在分解後能夠提高土壤肥力,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氮、磷等養分和能量來源,進而改善土壤的養分狀況,調節油汙土壤碳氮比,刺激土壤微生物數量增加與土壤酶活性增強,提供土壤石油汙染物的共代謝底物,為促進土壤石油汙染物的降解提供了先天的優勢。

綠洲一號對油汙土壤的修復與去除:

利用綠洲一號的生命代謝活動加速對石油汙染物的吸收、轉化、降解或去除,降低汙染物的濃度或達到安全範圍之內,以此來改善土壤環境。

綠洲一號耐寒、耐旱、耐貧瘠、耐受性強、根系發達,其中發達的根系會釋放一些根際分泌物和酶到土壤中,包括大量糖類、醇類和酸類等有機物質,為石油汙染物共代謝提供大量的共代謝基質,也刺激了根區微生物的活性。

研究表明綠洲一號發達的根系可使根際微生物密度增加,這些增加的微生物能促進對有毒化學物質的降解。而且綠洲一號的根系分泌物為微生物提供養分,微生物在綠洲一號根際區代謝活動增強,生物量增加,也為有毒物質的降解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條件。

另外綠洲一號根系,如側根、細根的腐解也向土壤中補充了有機碳,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天然培養基,這些有機碳的增加可阻止石油汙染物向下轉移,刺激了細菌的轉化作用也增加了微生物對汙染物的礦化。

綠洲一號對油汙土壤吸附的作用:

綠洲一號直接吸收石油有機汙染物的機理是根據汙染物的親水能力進行吸附和運輸,而石油屬於疏水性汙染物,易於被根表強烈吸附而直接被運輸到綠洲一號體內,加上綠洲一號通過本身代謝或礦化作用對汙染物進行分解和轉化為二氧化碳、水和無毒性的中間代謝物如木質素等,從而達到去除石油汙染物的目的。

國內科研專家利用綠洲一號修復石油汙染土壤取得良好的修復效果,試驗結果顯示綠洲一號對汙染物的降解率可達61.2%。用微生物與綠洲一號聯合修復被石油汙染的土壤,發現有75%汙染物被吸附,其中在種植綠洲一號的地塊上加混合菌液進行修復被石油汙染的土壤,汙染物降解率高達81%。

在同一石油汙染的土壤地塊上種植紫花苜蓿、沙棘、檸條、艾蒿作對比,綠洲一號的修復效果顯著高於其他四種植物,且對石油汙染物有較好的清除效果。

石油造成的土壤汙染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我國已十分嚴重,合理的治理不僅要去除土壤中的汙染物,還應恢復土壤生產力,實現土地的再利用。

綠洲一號具有較強的耐受能力,在降解和改良被石油汙染的土壤中均能生根、發芽和生長,因此綠洲一號作為被石油汙染土壤的種植修復植物,既安全可靠、經濟成本低,綠色環保兼景觀價值等優點而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是石油汙染土壤治理的一個重要手段。

相關焦點

  • 天然的空氣「過濾器」:綠洲一號
    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給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大氣環境在各種汙染源影響下質量每況愈下,大氣汙染成了當前人們亟待解決的環境危機之一。近年來全國煙塵排放量逐年升高,大氣汙染趨勢還在持續性惡化。目前我國大氣環境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大氣汙染類型是以二氧化硫(SO)、煙塵(PM)、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為代表的煤煙型大氣汙染。在低碳環保、生態節能的大時代背景下,利用植物對大氣汙染物的吸附、吸收、轉化、同化、降解等功能來進行空氣淨化是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
  • 摘錄:從「荒地」到「沃土」,有機農業拯救了大片土地!
    先是城鎮化進程加快,帶動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導致人們對食品安全、營養健康的關注度顯著增長;再者是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並且五次重點提到「有機農業」。可以說,有機農業能有良好的發展,不僅得益於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更是利益於國家大力支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
  • 修復攻略 | 石油烴汙染修復技術之「好氧微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基本原理微生物修復技術是指通過向汙染土壤或地下水中投加高效降解微生物或營養物質,同時為微生物創造適宜的水分、氧氣、pH等生長條件,促進微生物降解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或降低汙染物毒性,達到修複目的。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鯨落—深海生命的「綠洲」
    2020年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抵達三亞,本科考船自3月10日出發,在22天裡,「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連續執行了22個潛水任務,此次科考最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
  • 石油的開採拯救了瀕危的抹香鯨
    說白了,煤油就是石油製成的。在此之前的中國,一般都是使用動植物油當作燃料,比如豆油、菜籽油,這些老式的燃油不僅燈光效果差,而且還有刺鼻的異味和黑煙。清末,煤油開始傳入,這種燃油不僅燈光強,還沒有異味和黑煙,所以很快普及到了中國平常百姓家中。
  • 洗澡、加熱、排毒……讓「生病」土壤變成綠水青山!
    「對症下藥」 轉危為安土壤汙染修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李書鵬說:「如果把被汙染的土地比喻成一個病人的話,土壤汙染修復就像給這個病人做一次複雜的手術。不僅要求技藝高超,還得對症下藥。」就像醫生做手術之前要先診斷病情一樣,在確定運用哪項修復技術之前也要進行精密地採樣、評估。
  • 紫外藍光波段,油膜反射率高於海水,可用紫外掃描儀監測石油汙染
    紫外藍光波段,油膜反射率高於海水,可用紫外掃描儀監測石油汙染。包括細菌、黴菌或真菌在織物上的繁殖和生長,目前抗菌織物正逐漸為醫護工作者和普通消費者所認識。抗菌織物不僅可用於醫療用品,如輕傷淺表傷口敷料、手術服等,還可用於醫藥衛生、食品、飲食行業的工作服、日常生活中的內外衣、枕套、褥罩、口罩、婦女衛生巾及鞋襪和運動服等。
  • 沙漠中崛起的石油綠洲——塔中油田
    據最新的資源評價,塔裡木盆地可探明的油氣總資源160億噸,其中石油資源量8O億噸,天然氣資源10萬億立方米,被中外地質家稱為21世紀中國石油戰略接替地區。中國最大的沙漠油田——塔中油田就座落於此。 20世紀50年代,塔裡木盆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油氣勘探。
  • 拯救白色汙染,有人發現了一種「愛吃」塑料的蟲子
    把這些蟲子放入聚乙烯薄膜中,四十分鐘後,薄膜就會出現被吃掉後產生的洞。我們使用的塑膠袋每年都會超過一萬億個,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會被當做垃圾埋入地中,汙染環境。由於這些塑膠袋是由合成聚合物製成,而這些聚合物大多數卻不能進行生物降解,所以很有必要去尋找一種有效的方法來消化這些危害物,減輕環境的負擔。
  • 海洋石油汙染處理方法
    北極星環保網訊:海洋石油汙染成為海洋汙染的主要類型,對海洋水生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而溢油成為石油進入海洋的主要方式,如何對溢油事故進行有效的預防和處理成為治理海洋汙染的關鍵所在。隨著對海洋認識的深入,人類認識到海洋資源是本世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資源。
  • 俄石油工人被棕熊活活吃掉 場面慘不忍睹(圖)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8日報導,近日,俄羅斯發生了一起棕熊襲人事件,一名石油工人被棕熊開膛破腹活活吃掉。事件發生在烏連戈伊和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潘戈德村之間,該石油工人在此區域被棕熊制服、殺害,並且最終殘忍吃掉。
  • 菌糠強化微生物降解石油汙染土壤修復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採用菌糠協同高效石油烴降解菌 Microbacterium.sp.Q2 進行石油汙染土壤修複試驗研究,分別設置菌糠固定化微生物組(SIM)、菌糠-游離菌組 (SMSB)、菌糠單獨組(SMS)和對照組(CK)4 組修復實驗。考察不同處理方式下對石油汙染土壤微生物數量、酶活性和石油烴降解效果的差異性並確定 石油汙染土壤的最佳修複方案。
  • 海洋石油汙染有哪些危害?
    海洋石油汙染不僅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降低海濱環境的使用價值、破壞海岸設施,還可能影響局部地區的水文氣象條件和降低海洋的自淨能力。據實測,每滴石油在水面上能夠形成0.25平方米的油膜,每噸石油可能覆蓋5×106平方米的水面。油膜使大氣與水面隔絕,減少進入海水的氧的數量,從而降低海洋的自淨能力。
  • 偏振遙感:新方法監測石油汙染
    在石油的開採、煉製、貯運、使用過程中,原油和各種石油製品進入環境而造成的汙染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因此,建立探測系統,對油田區進行監測和管理,特別是對石油汙染所發生的位置、溢油量和擴散趨勢等的監測尤為重要。
  • 白色汙染危害地球,3個拯救世界的發明,還我們一個綠色地球!
    人們在使用越來越多塑料製品的同時,塑料垃圾也如同潮水一般,湧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環境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眼裡,今天帶大家看看3件拯救世界的發明。塑料餐具是汙染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印度每年消耗的塑料餐具達1200億個。
  • 為什麼海上石油汙染危害巨大? 石油對海洋環境有哪些危害?
    為什麼海上石油汙染危害巨大? 石油對海洋環境有哪些危害?時間:2018-03-18 11:44   來源:科普中國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海上石油汙染危害巨大? 石油對海洋環境有哪些危害?
  • 死亡之海與沙漠綠洲:絲綢之路穿過的新疆兩大盆地的沙漠你愛哪個
    然而它卻擋不住人們對它的探索之心,隨著1989年10月,勘探隊探測出石油開始,埋藏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之下的寶藏被人們發現,接著到1992年的3月,這裡又被發現儲量豐富的天然氣。為了保障石油和天然氣的運輸,塔裡木油田在這片死亡之海上修通了一條生命的大動脈——塔裡木石油公路,讓這片有著死亡之海之稱的大沙漠從此有了生命的奇蹟。
  •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以冀中平原某石油類汙染場地為例,從汙染源分布勘察、場地水文地質模型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的現場調查人手,採用物探、坑探、鑽探綜合調查技術和定深取樣等一些取樣方法,對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機汙染進行調查和樣品分析。
  • 我國石油滲漏汙染問題亟需引起重視
    石油滲漏汙染成為我國環境保護中面臨的新問題。 什麼是石油汙染?石油汙染是指石油開採、運輸、裝卸、加工和使用過程中,由於洩漏和排放石油引起的汙染,主要發生在海洋。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