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塔中油田的沙漠公路
這樣一個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地方,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據最新的資源評價,塔裡木盆地可探明的油氣總資源160億噸,其中石油資源量8O億噸,天然氣資源10萬億立方米,被中外地質家稱為21世紀中國石油戰略接替地區。中國最大的沙漠油田——塔中油田就座落於此。
20世紀50年代,塔裡木盆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油氣勘探。上個世紀80年代,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把目光投向油氣資源豐富的塔裡木盆地,1989年4月10日,塔裡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在新疆庫爾勒市成立。隨後,中國各大油田的兩萬多人以及相應專業設備,移師西進塔裡木,在廣袤的戈壁沙漠中,打了一場高水平和高效益的油氣勘探開發大會戰。
在這場石油大會戰中,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來到塔裡木,來到沙漠深處的塔中油田,在這裡開始了他們的理想,開始了他們嶄新的生活。
9月的新疆秋高氣爽,瓜果飄香,而位於新疆塔裡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依舊赤日炎炎、酷熱難耐。穿越沙漠公路,我們來到了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塔中油田。在這裡,見到了前線的石油工人,他們向我們講述著在沙漠中的工作和生活。
生產區
李廷光今年37歲,1990年大學一畢業就來到新疆,已經在這茫茫戈壁待了15年。李廷光是個地地道道的南方人,由於對新疆缺乏了解,在來新疆的火車上還鬧出笑話來,回憶起當年的趣事,他不由得笑了起來:「當時,我和另一位同學一起來新疆,剛來的時候最怕的就是新疆缺水。一上火車時我就和他說了,別的都不怕,就把水備齊。不吃都可以,但不能不喝。於是,我們弄了很多水,把能盛水的東西全都裝滿了水,把口袋裡的錢都拿來買水了。」
直到火車駛進新疆,他們對新疆的理解已不再是乾旱缺水,李廷光描述著當時進新疆他眼中新疆的另一番情景:「過了蘭州,越走越荒涼,但到了新疆哈密,看到這裡綠化很好,沿線有啤酒花、葡萄等綠色植物,挺好的!到了庫爾勒後,感覺比想像的要好的多,想像的庫爾勒是沒有人煙,沒有植被,什麼都沒有。」
還沒有來得及多想,李廷光就來到了塔裡木油田的井隊,在井隊的日子艱苦而枯燥。沙漠中氣候惡劣,時常會颳風。每當颳大風時,此起彼伏的沙浪漫天飛舞,仿佛汪洋大海中翻滾的巨浪。對於生長在南方的李廷光來說,這樣的風沙太罕見了,他卻沒有被殘酷的現實嚇倒,他下定了決心:在這個沒有生命的地方,我們要讓生命駐留、延續。」
堅定的戰鬥信念下,他們探油、打井……在嚴酷的環境中,一口口油井噴射出烏黑的原油。不僅如此,塔裡木人還築起全世界最長的沙漠公路——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它把相隔千裡的新疆天山與崑崙山連接起來,把從新疆和田地區到烏魯木齊的距離縮短了600多公裡。
辦公生活區
如果把全長522公裡的沙漠公路比作一條樹幹,那麼總長1380多公裡的10多條油田專用公路則是樹枝。幹枝相連,縱橫交錯,龐大的輸出通道伸向塔裡木探區所有的油田、井場和綠洲鄉村。如今,這些沙漠公路已經成為塔裡木盆地的經濟大動脈。
一條條公路,帶活一片片沙漠。曾是生命禁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崛起一座嶄新的石油城——塔中油田。進入塔中油田作業區,除了高高的石油生產設施,還有樓房、操場、綠地,你很難想像這是一座在沙漠腹地的綠洲小城市。
李廷光對此感慨萬千:「油田公司這麼多年的發展,變化比較大。我見證了油田公司的15年的發展,尤其是從公司剛開始建設,到現在一切都進展的很順利完善到這個程度,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一步一步、一手一手的把它帶大,無論是誰,都會非常有感情的。」
看著單位一天天成熟,李廷光心裡無比高興。可提起愛人和孩子,他卻一時無語,他覺得虧欠孩子、愛人太多太多。由於工作原因,愛人帶著孩子在老家重慶,從孩子出生到現在13歲了,他沒給孩子過過一次生日。也只有在休假的時候,他才能趕回幾千公裡外的老家,和家人團聚。
如果說李廷光見證了塔中的發展,是這裡的元老,那在塔中作業區聯合站工作的文章就是油田建設的新生力量。2004年7月從河北科技大學畢業後,他來到了新疆塔中油田。儘管學的是工業自動化這個非石油專業,但進到石油單位,是他由來已久的願望:「我來到塔中油田,是有一個石油情節的,因為爸媽都是石油人,他們參加過新疆吐哈油田的大會戰。高中的時候,就下定決心到石油行業,沒想過幹別的。」
職工食堂
侯澤森今年8月初來到塔中,他也是非石油院校非石油專業的大學生。選擇石油行業,他看中的是塔中油田的發展潛力:「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相比,塔中油田還正處於青年,這裡有很多年輕人發展的機會,加上『西部大開發』,這裡的人才也比較缺乏,所以我選擇來這裡。中國有句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我非常慶幸,我選對行了!我覺得: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和侯澤森一樣,喻鋼是今年7月從浙江大學畢業的大學生,來到塔中不過一個多月。剛從學校出來,喻鋼看起來還像個孩子。中國有句俗話:兒行千裡母擔憂!離開家幾千公裡,最擔心的就是父母。怕他不適應新疆的生活,父母時常會打電話詢問這邊的生活、工作情況。因為兒子來到新疆,他們還經常通過電視加強對新疆的了解,喻鋼告訴記者:「我媽從電視上看到新疆,看到庫爾勒那麼美,尤其是漂亮的孔雀河,他們都不敢相信。因為以前沒來過新疆,對新疆了解特別少,總覺得新疆很荒涼,其實不是這樣的,雖然這裡是沙漠中心,但這裡也有樹,也有草,是很不錯的。」
然而十幾年前,即使是在百花爭豔的春天,塔克拉瑪幹沙漠也沒有一絲報春的綠意。力經10年綠化試驗,研究沙漠的科學家與石油人共同研究篩選出70多種適宜在沙漠生存的花草樹木,並在塔中油田周圍建起3200多畝的「生物圈」。紅柳、梭梭、刺槐和沙拐棗等沙漠植被,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鳥兒飛來了,沙鼠、狐狸和野兔等動物也不時出沒於叢林中,營造著人與自然合諧發展的氛圍。
體育鍛鍊
塔裡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讓沙漠變綠了!投資2.2億元的工程於2003年8月開工,整個工程穿越流動性沙漠436公裡,今年4月全線植樹造林完畢。塔裡木石油人為戈壁沙漠播種了綠色,沙漠公路變成了一條綠色走廊。
歷經15個年的發展,塔裡木石油已成為中國屈指可數的石油生產基地。2002年7月4日全線開工建設的全長1485公裡的西氣東輸工程,又將塔裡木地層深處的寶庫之門打開。
2004年12月30日全線商業供氣的西氣東輸工程,是我國迄今為止建設的距離最長、管徑最大、壓力最高、輸氣量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輸氣管道工程。這一工程將新疆塔裡木盆地的天然氣送往中國河南、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區,輸氣規模設計為年輸商品氣120億立方米。作為中國進入新世紀後的第一個重大建設項目和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西氣東輸工程將載入史冊。(張雷 董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