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抵達三亞,本科考船自3月10日出發,在22天裡,「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連續執行了22個潛水任務,此次科考最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
鯨落(Whale Fall)是指鯨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在漆黑冰冷的海底,生物無法利用光能產能能量,而一頭死去的鯨魚,如同一個巨大的能量庫,可維持數以萬計的生物生活數十甚至上百年,大大促進了深海生命的繁榮。
鯨落生態系統的演化階段:移動清道夫階段、機會主義階段、嗜硫階段和礁巖階段。
1、移動清道夫階段(mobile-scavenger stage):鯨魚死後在沉入海底的過程中,90%的組織將被海洋生物吃掉,這一階段根據鯨魚的大小,一般持續數月到數年。
從鯨魚屍體最初落入海底0.5-1.5個月後開始,動物聚集在一起享用鯨魚的軟組織。體型從1.5米到3.5米不等的睡鯊,是第一批到達這裡並吃掉鯨魚組織的鯊魚,他們吃掉的組織比其他任何種類的鯊魚都要多。
緊隨其後的是數百條來自1-2平方公裡區域的海鰻;當剩餘的組織碎片逐漸變小時,它們會被相繼變小的清道夫消耗掉,鼠尾魚,接著是兩足動物,最後橈足類會移除剩下的組織。當所有的軟組織都從鯨魚的屍體上移除時(接近鯨魚溼重的90%),移動清道夫階段就接近尾聲了,這可能需要4個月到5年的時間(取決於鯨魚的體型)。
2、機會主義階段(enrichment opportunist stage):鯨魚組織被吃掉後,海洋蠕蟲和甲殼類動物將在遺骸上和裡面定居並快速繁殖,形成與周圍環境截然不同的生態系統。
3、嗜硫階段(sulphophilic stage):細菌分解鯨魚骨骼內的脂質儲備,釋放硫化物,而硫化物使能夠讓化能自養(從無機化學物質中獲取食物)的物種繁衍生息。細菌、食肉動物和其他耐受高硫化物水平的生物體也佔據鯨魚骨骼。這是一個長期的階段,持續15到50年不等。
4、礁巖階段(reef stage):由於嗜硫階段持續的時間過長,礁巖階段是後來發現的,在此階段有機物質從鯨魚身上全部消除,只剩下骨骼中的礦物質,此時鯨骨被浮遊生物佔據,成為他們的「落腳點」。一般來說,小的鯨骨在到達這一階段之前可能就被分解,而大鯨骨成為礁巖需要幾十年。
當鯨魚這種巨大的生物死亡時,有些可能擱淺在岸上,另一些可能漂浮起來,很快被其他動物吃掉,但至少有50%的鯨魚會沉到海底,到達海洋深處的鯨魚屍體通過提供大量的有機物質,大大提高了海底生物的多樣性,鯨落它是生態循環留是給海洋最後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