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這個發現讓科學家們興奮不已。在4月2日,中科院的「探索一號」船搭載「深海勇士」號潛水器順利抵達三亞,這次航行過程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了一個長約3米的鯨落。目前國際上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而且專家表示這個鯨落具有長期觀測的價值,鯨落是什麼呢?為什麼會讓科學家們如此興奮?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不難理解,指的就是鯨落下的過程,當一頭鯨魚死後就會沉入海底。當然鯨落可不只這些意思,它還代表了一種生態系統,因為鯨魚落在深海以後,各種食肉動物,從鯊魚到小蝦都會趕來搶奪這場「盛宴」,鯨魚的屍體會被成千上萬種生物吃掉,還會促使新物種的產生,因此構成了深海當中一種獨特的生態系統。
為什麼科學家們發現鯨落後會如此興奮呢?因為鯨落非常少見,科學家們無法預測一頭鯨魚什麼時候會死掉,什麼時候會沉入海底。如果一直在海面上觀察,那就類似於大海撈針,畢竟地球上70%都是水,海洋的面積也非常巨大。要想找到一個鯨落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鯨落的發現就全憑運氣了,科學家們這次運氣不錯,航行碰到一個鯨落,當然會非常興奮了。
那麼鯨落究竟會給深海帶來怎樣的改變呢?我們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陸地上的植物還能依靠陽光來完成自己的生命,可是深海就不一樣了,深海沒有陽光,到處都是一片漆黑,所以深海裡的生物無法接受陽光的恩惠,只能尋找其它的能量來源。體積較大的生物比如鯊魚還能捕食其它生物來維持生存,但是非常小的生物就只能在鯊魚飽餐離去之後來啃食剩下的殘羹。
如果把深海比作一片沙漠,那麼鯨落就相當於一片綠洲。鯨落就像是賜予海底生物的一種巨大恩惠。當一頭鯨魚的屍體沉落海底,就會迅速吸引一些鯊魚和深海蟹等生物,它們會吃掉鯨魚90%的軟組織,這頓每餐也夠它們維持長達五個月的時間,甚至一年。大型腐蝕者離去之後,小型生物就開始享受它們的食物殘渣,這也是它們將近兩年的「存糧」。
你以為鯨魚被啃食完之後就沒下文了?當然不是,這僅僅是個開始。當鯨魚被啃食地只剩下一個骨架時,大量的細菌就會趕來分解鯨骨深處的脂類物質,一些無脊椎動物也會巧妙地利用細菌分解產生的能量,因為脂類的分解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所以一個大型鯨落可以海底各種各樣的生物提供養分,這個過程大概會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當鯨魚體內的有機物被消耗殆盡時,鯨魚的礦物遺骸就會變成海底的礁巖,許多甲殼類,軟體類動物和植物會在上面生長,最後又會變成一個充滿生機的珊瑚礁。誰也不會想到,這曾經是一頭翻江倒海的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