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液、冷泉和鯨落,被稱為海底生命的三大「綠洲」,海底熱液是海底火山頻繁活動地帶的洋中脊山頂噴湧而出的高溫液體,海底冷泉則是水、碳氫化合物、硫化氫、細粒沉積物等以噴湧或滲漏方式從海底溢出的流體,海底熱液和冷泉都因為其複雜的成因和豐富而多樣的化學成分,為海底生命提供了豐富的養分以及繁衍生息的溫床,成為海底生命的綠洲。

以上兩者都是地質現象,而作為海底生命三大綠洲之一的鯨落,則是一種生物奇蹟。鯨魚生活在海洋裡,但卻不是「魚」,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龐然大物的鯨魚死去後會慢慢落入海底,從慢慢下沉到最終坐底海洋深處,鯨魚的軀體慢慢腐爛分化。

海洋深處往往得不到充足的有機物輸入,鯨魚龐大的軀體發生一系列變化的同時,也為海底生物提供了饕餮大餐和獨特的生態系統,科學家把這個過程稱為鯨落。目前在這個蔚藍星球上大概發現有50餘座鯨落,珍貴而稀少,今年初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3米左右長的鯨落,一時引起振奮。

一隻鯨魚逝去,一個延續百年的樂園歡起
鯨魚死亡後軀體下沉過程會持續長達幾個月之久,沉底後開始形成一套神奇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顧客光臨。

第一階段是「移動清道夫」階段,因為剛沉底的鯨魚有大量的肉和脂肪,這個階段主要是一些遊動的食腐生物光臨,比如盲鰻,睡鯊,鼠尾魚還有螃蟹等等,這些移動的清道夫會成群覆蓋在鯨魚軀體上享用大餐,一座鯨落每天可以為食物匱乏的深海提供40-60公斤的珍貴養分。這個階段長短,要看鯨魚有多大,5噸重的小鯨大概要4個月,如果是35噸的巨鯨,則可以讓訪客們飽餐9個月,甚至是2年。

當這些移動的清道夫在鯨魚身上已經找不到太多殘留食物,紛紛離開的時候,鯨落生態進入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的訪客就小多了,主要以多毛綱、漣蟲目和一些蝸牛為主組成的軟體動物大軍,食腐生物離開後,覓食環境就安全多了,它們成群結隊過來撿漏,主要吃上一波訪客留下的碎屑,所以這個階段被稱為「機會主義者階段」。在這些渺小的機會主義者面前,鯨魚殘骸的體量可謂巨大,所以機會主義者們可以在這個快樂家園暢遊4到5年之久。

當鯨魚肉被蠶食殆盡,鯨魚化身一座皚皚白骨,鯨落也進入第三階段,這時候大量的厭氧菌登場,厭氧菌慢慢分解骨骼中的脂質,排出黃色的硫化氫,所以這個階段被稱為「硫化階段」。雖然對人類和一些海洋生物來說,硫化氫是有毒的,但對海螺、蛤蜊、貽貝和帽貝等生物來說,卻是理想的養分,它們在鯨魚骨架周圍攀附生長,蔚為壯觀。這個硫化的過程相當的緩慢,可能需要50年,長的甚至需要上百年!

當鯨魚被從裡到外被啃食消化殆盡,一些科學家認為鯨落這個神奇的存在並沒有走完最後一程,而是進入了第四階段,鯨魚骨骼褪去原來魚骨的輪廓,化成一座焦巖,直至變為沙粒,過客們再也看不見鯨魚的任何痕跡,只留下各種深海生物在其中棲息遊動,這個階段沒有明確的終點,鯨魚又以另一種方式回到藍色海洋的懷抱中去。

美麗死亡的背後,是最大方的回饋
不是每一種死亡,都如此壯麗而持久,鯨魚的死亡伴隨著以上這些過程,給深海海洋生物帶來了巨量食物,為底棲生物提供了快樂家園,促進了有機物向相對貧瘠的海底深處的輸送,甚至還促進了獨有新物種的產生。一隻鯨魚的逝去給深海生態帶來了無限生機,以至於科學家為這個過程取了個動人的名字叫「鯨落」。鯨魚來自於海洋,而又以這種動人的方式消逝於海洋,可謂「一鯨落,萬物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