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從「荒地」到「沃土」,有機農業拯救了大片土地!

2020-12-04 關於認證那些事兒

長期以來,人們對農業的印象都有個又髒、又累、收入又低的行業,並且農業的發展速度也較為滯後。但隨著有機農業的出現,這一切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不得不說,我國的有機農業發展確實趕上了一個好的時候。

先是城鎮化進程加快,帶動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導致人們對食品安全、營養健康的關注度顯著增長;再者是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並且五次重點提到「有機農業」。

可以說,有機農業能有良好的發展,不僅得益於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更是利益於國家大力支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

一、有機農業,讓更多土地成為「沃土」

發展有機農業,第一步就是要培育符合有機標準的土壤,即對種植區的土壤進行改造。很多有機生產者在開始種植之前都必須要做這一步。

試想一下,如果用來發展有機農業的土壤養分失衡,那麼種植出來的農作物就容易營養不良;如果土壤被重金屬汙染,那種出來的農作物也可能被重金屬汙染。

因此培育健康、肥沃的土壤,對於發展有機農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大部分的有機生產者會直接挑選沒有開墾過的荒地進行培育;但也有一些種植者會等待種過的土地度過一定時間的轉換期之後,再將其培育成合適的沃土,進行有機種植。

二、有機農業,如何給土壤注入生命力?

當常規農業種植出的農作物無法滿足人們對健康和安全方面的需求,人們就只能寄希望於更健康的有機農業。那有機農業是如何給土壤注入更加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的呢?

1、禁用化肥、使用有機肥,給予土壤更全面的養分

培育更肥沃的土壤,需要補充土壤中的各種營養成分。

有機生產者可以通過收集農場內的秸稈、樹枝、樹葉和雜草作為原料,通過科學的方法堆積腐熟成有機肥。

再將有機肥施用到土壤中,給土壤補充更加全面、充足的養分,並且這樣做不能收穫一定的防治病蟲害的效果。

還可以通過其他方法,讓土壤更肥沃。

例如,在田地裡種植綠肥植物,將植物種植中不可缺少的氮引到土壤中,以及通過綠肥植物發達的根系提升土壤耕層的活力。

等到綠肥植物成熟之後,就可以再將其翻耕到土壤中,讓其自然腐解,成為土壤的營養成分。

2、休耕輪作,保持土壤肥沃

有機農業生產過程尤其注重土壤的健康。只有土壤健康,種出來的農作物才有足夠豐富的營養。因此,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注意設置合理的休耕時間。

通常,土地在有連續3-4年的種植期之後,就應該休耕一年,並且根據作物的生長特性和季節,採用輪作的方式,輪換種植其他種類的作物。

這樣可以保障我們的土壤得到合理充分的修養,也就能夠讓土地保持肥沃。

3、禁用除草劑,保護微生物

常規農業是需要通過除草劑來消滅農作物周邊的雜草,以免雜草與農作物爭奪土壤中的營養成分。但,除草劑中含有化學物質,如果有機農業也使用它,就違背了「有機」的初衷。

因此,有機農業是禁止使用除草劑的。禁止使用化學全成的除草劑,以於土壤來說,還能夠避免殺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讓土壤保留豐富的微生物。

有了豐富的微生物群落,土壤也會更加肥沃。

4、維護生物多樣性,提升土壤環境

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足夠豐富,則說明土壤足夠肥沃、健康。

為了保持土壤中生物的多樣性,有機生產者們可以通過放養蚯蚓來幫助疏鬆土壤,利用蚯蚓糞良好的吸收和保持營養的能力來提升土壤的質量,保持土壤的肥沃。

另外,還可以通過利用害蟲的天敵,例如,瓢蟲和蜉蝣的幼蟲來保護植物不受到害蟲的侵害。通過維護生物多樣性來為有益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打造更優質的土壤環境。

5、發展有機農業,拯救大片土地

有機農業未被大眾認識之前,很多耕地都荒廢了。年老的農民種不動地了,而年輕一代又不願意繼續留在農村種地了。因此,越來越多的耕地成為了荒地。

而有機農業為了保持真正的有機,反而需要發掘更多年久荒廢的土地來保持原生態的種植。有機農業對土壤的質量要求也非常高,因此通過一系列的改良之後,土壤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肥沃度也比之前更加高。

如果土地長期保持有機種植,那麼人們不僅能夠收穫健康的食物、綠色的環境,土地也能夠保持很高的肥沃度,得到良好的、可持續的利用。

當有機農業大規模發展起來之後,被科學合理利用的土地將越來越多,真正讓土地發揮一個良性、循環、持續的利用。

可以說,有機農業其實是拯救了更多的土地,讓更多的「荒地」成為了有價值的「沃土」。土地健康了,不僅是一件利於農業、利於消費者的事,更是一件利於地球環境的事。

相關焦點

  • Science:新月沃土中沒有農業的單一起源地
    這一發現意味著從覓食到農耕的過渡在整個新月沃土或「文明搖籃」地區發生在大約相同的時候。直到最近,來自政治的壓力限制了人們對東部新月沃土或現代伊朗的考古遺址的挖掘,但在其西部的發現——例如在賽普勒斯、敘利亞、土耳其和伊拉克等遺址——為人們提供了有關農業起源的詳細線索。
  • 中醫與有機農業(五)——雜草,大自然不允許浪費
    作者簡介:郝冠輝,從事有機行業十年有餘,作為一名中醫愛好者,從十年前就堅信,可以用中醫的理論作為有機農業的指導。經過十年的實踐和思考,終有所領悟。近期會有一系列關於中醫與有機農業的文章在沃土可持續農業發展中心連載。歡迎廣大中醫愛好者和有機農業從業者一起參與討論,不足之處還望大家指正。 有關本文的任何問題,歡迎加我們微信號與我們進一步探討。
  • 理解了土壤微生物,才叫懂得有機農業!
    簡單來說,土壤微生物就是幫助土體改善自身肥力的一種「藥物」, 將土壤中一些不能被作物直接利用的物質轉換成可利用的狀態,就跟人體微生物一樣,只是介質變成了土地。土壤微生物與土壤肥力有密切的關係,肥沃的土壤裡微生物多,貧瘠的土壤裡微生物少,沒有微生物的土壤就成了死土。
  • 有機農業:對「化學農業」的反思
    邵海鵬  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農藥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汙染源之一。有機農業的出現,稱得上是對當今農業生產模式的反思。  停留在「化學農業」階段的中國農業,產業鏈呈線性。換句話說,農業只具有提供食物的功能。農產品(000061,股吧)生產主要靠化肥、農藥及激素類催長劑等物質來催產、催效,天然成分降低。
  • 新月沃土文明的存在,要謝謝那些不起眼的小小塵埃
    該地圖展示了黎凡特地區(橙色陰影部分),即整個「新月沃土細粒塵埃被風從撒哈拉沙漠吹到黎凡特,而粗粒塵埃(黃土)被風從內蓋夫沙漠吹到較近的加利利山脈地帶。十多萬年前,當早期人類開始走出非洲進入歐亞大陸時,地中海東部土地肥沃的黎凡特(Levant)地區是北非和歐亞大陸之間的重要門戶。
  • 【產業探究】我們為什麼要大規模發展有機農業?
    可以說有機農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伴隨著消費者對食品越來越高的品質方面需求,有機農業就更是成為了保障人們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環。 但與此同時也有人提出,有機農業相比常規農業成本更高,很難大規模發展起來。那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 土壤健康對發展有機農業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國土上,耕地不過佔12.68%,用全國1/10左右的土地,養活世界上1/5的人口,這實在是不小的挑戰。保持土壤健康對發展有機農業有何意義?1、保障有機產品安全大概有95%的食物都來源於我們的土壤,尤其是有機農業對土壤的要求更高。健康的土壤中含有的養分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土壤越健康,作物生長就越有機、越安全。健康的土壤可以生長出更健康的有機產品。
  • 「康平舊事」康平的土地開發史
    康平縣士地源豐高,原為蒙古族遊牧區,1802年(嘉慶七年)開始移民到1880年(光緒六年)康平建縣時,已發展成農業地區。 清朝,康平地區為蒙古王公地,土地歸王公所有,直到1938年以前,農民種地要向蒙古地局交租。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農民オ成為土地的真正主人。
  • 守著肥沃的土地,非洲黑人為何總挨餓?
    而且非洲的土壤是標準的沃土,你知道東北黑土地肥沃,四川盆地肥沃,爪窪的火山灰土地肥沃,但你不知道非洲也是一篇沃土,絕對優於我們的四川盆地和東北。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土地都是無農藥、無化肥的純有機土地!  原因很簡單,氣候好的逆天啊,豐沛的水和溫溼氣候,大量有機物在土壤裡繁殖。當然,非洲是分雨季和旱季的,你看到電視裡,裂縫都能掉下去小孩的土地,那正是旱季!
  • 農村土地確權就是個坑?如何追回被別人確權的土地呢?
    為什麼說農村土地確權就是個坑呢?提到確權,相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可真正了解荒地確權知識的人很少,下面就帶你來了解下荒地30多年了怎麼確權,如何追回被別人確權的土地。
  • 入侵在中國多年的豚草,霸佔我國3萬畝土地,「危」力驚人
    豚草,這種植物,很多人沒聽過,但在中國的農村地區,或者是荒地,路邊,都廣泛的存在著這種雜草,這是一種高度在1m以下,莖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葉一至二回羽裂,邊緣具小裂片狀齒的雜草,一般生長在荒地、路邊、溝旁或農田中,這是一種非常容易泛濫的雜草,在中國已經入侵多年。
  • 東北黑土地保護:黑土形成、地位、威脅與措施
    高排放且不採取適應性措施下的2050年「世界飢餓地圖」耕地,自古以來都是寶貴的自然資源,關係到最基本的民生發展。保障糧食安全,需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相比之下,農業技術在穩步上升,而耕地成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的嚴峻挑戰。由於近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持續深入推進,在社會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耕地危機面臨的危機值得擔憂。
  • 非洲土地很肥沃,為何農業卻不發達
    然而對於像我這年齡的人來說,貧困往往只是一個書本上的概念,似乎都不太能理解它為什麼會複雜到足以成為一門學科。 為此,我專門去了一趟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國家莫三比克,從農業的角度去理解一下貧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甘肅靖遠土地鹽鹼化現狀調查
    沃土地變成鹽鹼地 治理遭遇資金不足  ——甘肅靖遠土地鹽鹼化現狀調查  新華社記者郭剛 程楠  昔日土質肥沃的土地如今變成白茫茫的鹽鹼地,在陽光的照射下晃得人睜不開眼。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這些都充分表明國家層面已認識到開展鹽鹼地治理改良和農業高效利用對保障糧食、耕地、農產品供給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土壤鹽鹼化問題已經成為全球變化研究框架下的重要內容。最新研究表明:未來全球土壤鹽鹼化表現為區域性凸顯與全球加劇並存、溼潤半溼潤區次生鹽鹼化與乾旱半乾旱區鹽鹼地並存、局地鹽鹼化減緩與加劇並存、新技術應用推廣與舊田間管理體制並存等特徵。
  • 治理沙漠、礦山和荒地,光伏發電助力實現綠水青山的長遠目標
    在多年的探索中,光伏前輩們摸索出了很多光伏應用場景,光伏治理沙漠、光伏治理礦山、光伏治理荒地……如今,在中國的土地上,一片片藍色的海洋正拔地而起。光伏治理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在內蒙古磴口縣的佔地面積為426.9萬畝。如何讓廣闊的沙海變為「沙金」,使茫茫大漠成為「聚寶盆」?這是國家和政府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 我國有機農業國家標準
    有機農業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採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採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我國有機農業國家標準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於2005年1月19日正式發布,並於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
  • 世界四大黑土地,你知道幾個?
    儘管它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中面積最小、氣候條件最寒冷、農業開發條件最惡劣的,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舉全國之力,只用了六十多年的時間,成為「中華大糧倉」,累計生產糧豆3922億斤,其中商品糧為3065億斤,糧食商品率為87.2%。
  • 化學農業的貢獻已到盡頭!土地經不起我們再折騰了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大約8億農民,糧食是一切發展的根本。人要是吃不飽肚子,一切都是空談,因此,現代農業發展是國家大事,關係到每一個國人的溫飽問題。 有機肥與化肥的貢獻與缺點 奉獻: 我們所說的化學農業就是指:依靠化學肥料,農藥種植獲得的產量!我國化學農業高速發展時期至今已有近40年,不可否認化學農業給我國糧食增產作出了巨大貢獻。相關數據顯示: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糧食產量只有2264億斤,人均糧食產量僅209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