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對「化學農業」的反思

2021-01-20 和訊網

  邵海鵬

  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農藥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汙染源之一。有機農業的出現,稱得上是對當今農業生產模式的反思。

  停留在「化學農業」階段的中國農業,產業鏈呈線性。換句話說,農業只具有提供食物的功能。農產品(000061,股吧)生產主要靠化肥、農藥及激素類催長劑等物質來催產、催效,天然成分降低。

  不能簡單地將不道德的標籤貼向農業生產者。事實上,這是全社會在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只重視經濟發展速度而忽視發展質量的後果埋單。

  「一家兩地」的生產

  如果完全按照有機概念來衡量,一旦土壤、水、空氣已經受到汙染,能夠安全提供農產品的地方就少之又少。

  同時,由於農產品價格偏低,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付出的勞動性價比相對也不高。

  由於農村勞動力流失的緣故,勉強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如老人、婦女等,因為勞動效率不高,也不得不更加依賴化肥、農藥、地膜。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說,除草幾乎佔據了農田管理的一大半時間,也是農活中最辛苦的。能用10元一瓶的除草劑解決的事,農民幹嗎還要費時費力地進行人工除草呢?

  因為違規的成本不高,或者根本就沒有什麼成本,農業生產者開始濫用化肥、農藥、除草劑。考慮到食品安全問題,農民為自我保護而催生出「一家兩地」。

  「一家兩地」簡單來說,指一個家庭使用兩種食物模式,對農民來說則是兩套生產模式。

  例如,農民會為自家留一塊地,給市場使用另一塊地。「為生活而生產」的地塊主要滿足家庭消費,就會少施肥少打藥,甚至不打藥,生產出安全產品。

  為市場生產的食品,則儘可能用化學辦法替代人工。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周立認為,雖然在道德上「一家兩地」明顯不合理,但是在利益的驅動下卻是可以理解的。

  破解「雙軌制」難題的關鍵是耕者有其利,讓農業生產者能夠獲得與之付出勞動相匹配的合理報酬。

  蚯蚓「喜歡」這裡

  於20世紀70年代起源於瑞士,並在日本得到最初發展的CSA模式,是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建立的經濟合作關係。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共同需求。花費比「化學農業」更多的勞動力,自然需要更多的回報。這傳導到食物端,就直接導致有機食物的高價。

  生產者的勞動需要認可有機理念、信任生產者的消費群體來為之埋單。當然,二者共同埋單的還有汙染的減少、生態環境的改善。

  事實上,有機食物種植的過程也正是修復生態系統的工作。以蚯蚓為例,以土壤中的種植物碎屑為食的蚯蚓,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分解者。耕地裡有蚯蚓,莊稼或蔬菜都會長得比較好。

  比如說,在有機果園裡,20釐米表土層內平均蚯蚓數量高達1315條/立方米,而普通果園只有27.5條/立方米,僅為有機果園的2%。在使用農藥化肥的農戶土地裡,經常是挖了半天沒有任何蚯蚓,而且土壤顏色淺。有機土地上,一鐵鍬下去就挖出來一條很粗的蚯蚓,又挖幾鍬還有很多小蚯蚓。

  由於有機食品的價格高昂,自然很容易吸引各種資源流入這個領域。從業者各懷目的,其中也不排除一些資本下鄉大面積圈地,或為騙取補貼,或非農化、非糧化,從事房地產開發,運作度假旅遊項目。

  選址的講究

  在自然環境有可能已被汙染的背景下,如何選址是建立農場的第一步。這對不同群體來說困難也是不同的。如果從業者家裡是農村人,土地租用、生產的問題不大,困難就在於銷售渠道。如果從業者是城市人,可能就反過來了。

  蔣高明認為,關鍵是生態環境要好。還需要有會種莊稼的農民、與目標市場的運輸半徑要儘可能小,這樣成本才會最低。當然,民風淳樸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即使條件如此嚴苛,蔣高明認為,弘毅生態農場的存在,更多的原因是因為那裡是他成長的地方,有群眾基礎,對當地有感情,更希望改變當地的環境。

  不過,即使是選擇在自己成長的農村進行這樣的試驗,也有農民質疑蔣高明。「一個教授跑到農村來種地養牛,有什麼出息。」

  首先土地就不容易解決。起初,就沒有人願意將土地流轉給他,即使後來勉強流轉到手的30畝,也是貧瘠的低產田。

  多次的磨合和周折後,蔣高明總結,與農民打交道關鍵是,儘量少與農民發生衝突,不與農民爭利。除此以外,還需要通過村集體組織出面協調具體糾紛。

  與之類似,易新鮮生態有機農場的創始人曹巖松也選擇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來進行農場生產。

  有機農業提高產量

  現實國情下,有機農業也有其必要性。目前,中國耕地的60%受到不同程度的乾旱、瘠薄、洪澇、鹽鹼等各種因素制約。

  蔣高明認為,要改造這些中低產田,必須藉助有機肥來培育地力,而無機肥只能使土地越種越「瘦」。「如果每畝施用5噸有機肥,即使減少一半的化肥用量,玉米產量也高於施常規化肥的產量。」

  目前我國年產秸稈6億~7億噸,如果充分利用起來,養牛、羊等反芻動物,相當於得到1億噸的活牛重,以54%的出肉率計算,就有5400萬噸純牛肉。

  根據1斤肉等於5斤糧的營養和熱量折算,也就意味著增加2.7億噸糧食。扣除育肥過程中消耗的1億噸糧食,淨增加糧食1.7億噸。

  「具體實踐中,如果能夠將50%的秸稈利用起來,就是很不錯的增產計劃了。」蔣高明說。

  在弘毅生態農場,蔣高明通過實踐證明,僅用50%的常規化肥,其餘以有機肥補充,得到了最大的玉米產量,畝產達到536.1公斤。這比100%施用常規化肥所得到的畝產478.7公斤還要高。這就意味著糧食安全並不會因為生態農業而受到影響。

  同時,生態農業解決的也不單純是糧食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環境問題的改善、農民收入的提高,最終也會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

(責任編輯:王旭 )

相關焦點

  • 我國有機農業國家標準
    有機農業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採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採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我國有機農業國家標準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於2005年1月19日正式發布,並於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
  • 化學農業的貢獻已到盡頭!生物農業已然到來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大約8億農民,糧食是一切發展的根本。人要是吃不飽肚子,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重視農業發展是國之大事。農業問題事關每一個國人! 化肥農藥的貢獻與弊端! 貢獻: 我們所說的化學農業就是指:依靠化學肥料,農藥種植獲得的產量!
  • 中國農業生產日益淪為化學農業
    依靠集體的力量把全國農田改造成大寨式的保持水土,旱澇保收的「海綿田」這種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道路顯然辦不到了。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已經變成了唯一的出路。於是,共和國後30年的農業,拋棄了共和國前30年主要通過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培育良種等方法發展農業,施用化肥、農藥只是起輔助作用生態農業模式,走上了一條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的「美國式」化學農業道路。由於中國耕地不到美國的一半,為取得更高的產量,今天中國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的單位數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數倍,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化學農業。
  • 發展綠色有機農業 加大優質農產供給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春生,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巡視員、中國投資協會農業和農村專業委員會會長胡恆洋,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方志強,國際有機聯盟亞洲理事會主席周澤江等全國有機領域和關心有機領域的專家學者、有機界代表,市領導袁超洪、符水俊、何明星、嚴明等出席開幕式。李春生在開幕式上致辭。
  • 摘錄:從「荒地」到「沃土」,有機農業拯救了大片土地!
    長期以來,人們對農業的印象都有個又髒、又累、收入又低的行業,並且農業的發展速度也較為滯後。但隨著有機農業的出現,這一切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不得不說,我國的有機農業發展確實趕上了一個好的時候。先是城鎮化進程加快,帶動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導致人們對食品安全、營養健康的關注度顯著增長;再者是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並且五次重點提到「有機農業」。可以說,有機農業能有良好的發展,不僅得益於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更是利益於國家大力支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
  • 【產業探究】我們為什麼要大規模發展有機農業?
    可以說有機農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伴隨著消費者對食品越來越高的品質方面需求,有機農業就更是成為了保障人們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環。 但與此同時也有人提出,有機農業相比常規農業成本更高,很難大規模發展起來。那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 「中國農業新聞網」央視:化學農業的貢獻已到盡頭!我們別再折騰...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大約8億農民,糧食是一切發展的根本。人要是吃不飽肚子,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重視農業發展是國之大事。農業問題事關每一個國人!化肥農藥的貢獻與弊端!貢獻:我們所說的化學農業就是指:依靠化學肥料,農藥種植獲得的產量!我國化學農業高速發展時期至今已有近40年,不可否認化學農業給我國糧食增產作出了巨大貢獻。
  • 生態農業是對化學化農業的撥亂反正
    殊不知,那種現代農業是不可持續的短視農業。如果中國放棄了自身農業優勢,一味學美國,長期下去是非常危險的。發展美國式現代農業能夠預見的後果必然是:農業生態環境持續出現退化,大量小農戶破產倒閉;越來越多的農民棄農經商、進城謀生;中國吃飯問題要靠國際市場滿足;社會將在食物鏈供應環節出現動蕩危機。
  • 綠色有機農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近年來,河南省南陽市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示範鄉鎮——方城縣廣陽鎮,積極打造綠色有機農業,使「綠色+有機」成為廣陽鎮農產品暢銷全國各地的新名片,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融合互促的可持續農業發展之路。
  • 土壤健康對發展有機農業的重要性
    保持土壤健康對發展有機農業有何意義?1、保障有機產品安全大概有95%的食物都來源於我們的土壤,尤其是有機農業對土壤的要求更高。健康的土壤中含有的養分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土壤越健康,作物生長就越有機、越安全。健康的土壤可以生長出更健康的有機產品。
  • 中國化學會農業化學專業委員會發布《化學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宣言》
    會議期間,中國化學會農業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和全體參會代表共同發表《化學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宣言》,呼籲全方位推動化學與農業深度結合,促進農業的綠色發展。大會主席、中國化學會農業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錢旭紅院士在開幕式上宣讀《化學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宣言》。《化學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宣言》化學創造了人類美好生活,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
  • 中國有機農業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17年版)
    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一詞最早出現在出版於**年的諾斯伯納勳爵(Lord Northbourne)的著作《Look to the Land》中。然而事實上,有機農業就是最古老的農業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農民們沒有從石油中提煉的化學製劑(合成的肥料與殺蟲劑),因此別無選擇。
  • 農業化學製品的生產
    農業化學製品的生產一、行業現狀。    使用肥料和農藥將使哈農業綜合體的勞動生產率提高30-50%,因此,農業化學產品生產是2020年前哈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優先方向。在加快工業創新發展國家綱要框架下,哈開始改造現有的農業化學產品生產企業並興建新的企業。
  • 歐洲議會通過投票將採用新的有機農業規則
    上周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規定,為有機農業制定新規則,466票贊成對124票發對。主要內容包括:   確保高品質的有機食品   嚴格的基於風險的檢查將沿供應鏈進行。由於議會的堅持,如果過去三年沒有發現欺詐行為,將在現場和所有運營商進行檢查,至少每年或每兩年進行一次檢查。
  • 2020年版中國有機農業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一般定義  有機農業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 我市綠色有機農業產值突破400億元
    「我們公司是長春市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園區,生產的都是綠色有機大米,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公司負責人介紹說,目前該公司綠色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10萬畝,帶動周邊了7個鄉鎮、6200多戶農民致富,大米遠銷北京、福建、四川、雲南等省市。
  • 遠東徐哲:中國農業需擺脫無節制化學物質投入
    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在我國也非常突出,從農業背景分析,環境汙染的主要問題是大量化肥、農藥及其他化學物質無節制的投入,以至於水、土、氣在農業環境和食物鏈遭受汙染,中國每年化肥使用量高達4100萬噸,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化肥中氮肥素肥料達51%,其消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  農業產業作為人類最基礎的產業,經歷了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 用創新技術破解化學農業難題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中國農業資源環境遭受著外源性汙染和內源性汙染的雙重壓力,農業可持續發展遭遇瓶頸。因此,農業部制定了化肥、農藥「雙減」計劃,以期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
  • 將網狀化學引入農業化學 孫大文院士團隊成果在頂級期刊發表
    在這篇系統性綜述中,作者展示了網狀化學如何在農業傳感、農業生態保護和再利用、農藥配方、智能室內農業和農業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中逐步塑造農業化學的未來,將引起多孔材料、網狀化學、農業化學、食品化學和環境科學等研究領域的普遍關注。
  • 化學農業的貢獻已到盡頭!土地經不起我們再折騰了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大約8億農民,糧食是一切發展的根本。人要是吃不飽肚子,一切都是空談,因此,現代農業發展是國家大事,關係到每一個國人的溫飽問題。 有機肥與化肥的貢獻與缺點 奉獻: 我們所說的化學農業就是指:依靠化學肥料,農藥種植獲得的產量!我國化學農業高速發展時期至今已有近40年,不可否認化學農業給我國糧食增產作出了巨大貢獻。相關數據顯示: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糧食產量只有2264億斤,人均糧食產量僅209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