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網狀化學引入農業化學 孫大文院士團隊成果在頂級期刊發表

2021-01-11 網易

2020-12-04 09:48:10 來源: 現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舉報

  近日,化學領域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發表了由孫大文院士團隊撰寫的文章「Introducing reticular chemistry into agrochemistry」。文章首次圍繞網狀化學中兩個重要多孔材料MOFs和COFs,論證了將網狀化學作為一種易於使用的化學工具箱引入農業化學技術中的可能性。據悉,這也是近年來農業化學領域研究首次登上世界頂級化學綜合類期刊。

  文章由華南理工大學現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孫大文院士作為通訊作者,孫大文院士和博士生黃倫傑作為共同第一作者,蒲洪彬副教授和馬驥博士後作為共同作者。在這篇系統性綜述中,作者展示了網狀化學如何在農業傳感、農業生態保護和再利用、農藥配方、智能室內農業和農業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中逐步塑造農業化學的未來,將引起多孔材料、網狀化學、農業化學、食品化學和環境科學等研究領域的普遍關注。

  

  網狀化學是一種通過分子構件的連結將分子化學擴展到精確的框架的化學。網狀化學可以製造多種網狀材料(RMs),包括金屬有機骨架(MOFs)、沸石咪唑酸酯骨架(ZI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自從其發明以來,MOFs被發現可用於許多領域,包括能源、生物醫學、傳感、環境科學和食品安全等,而COFs由於其化學性質的多樣性也在多個領域嶄露頭角。

  現代農業通過養活70億人口,為人類的生存做出了貢獻。農業化學通過操縱植物、動物、昆蟲、微生物及其環境之間的核心關係,承擔了農業生產、監測、保護、修復等方面的基本任務,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引擎。與水、土壤、光照和空氣的自然或人工配置相比,現代農業依賴農用化學品和各種功能材料的幹預。農用化學品可以增強土壤肥力,控制病蟲害和病原體,並改善農作物和牲畜的生長和健康,從而提高食品、飼料、纖維和燃料的生產率。

  另一方面,為了追求高生產率,這些曾經被稱為「靈丹妙藥」的農用化學品也導致了嚴重的負面危害,包括土壤退化、有毒物質暴露、抗生素耐藥性、生物多樣性喪失、氣體排放和水汙染。隨著現代農業的進一步集約化,面對農業生產質量和安全性方面的高要求,當今的農用化學策略在技術上和環境上均不可持續。因此,通過引入最先進的化學和材料技術來重建農業化學,以滿足農業系統的產量、質量和可持續性要求,會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

  華南理工大學現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來,聚焦新技術、新方法、新應用在農業工程和食品工程領域的技術革新,下設智能檢測控制所、先進冷凍冷鏈所和新型物理加工所。智能檢測控制所以光譜成像智能感知技術為研究主體,自2016年以來,結合新型納米材料技術,研究領域延伸到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網狀化學材料、碳量子點、聚集誘導發光(AIE)和納米酶等在農業和食品領域的應用。目前已累計發表相關SCI論文近40篇,總被引次數達到1100餘次,開拓了農業化學和食品檢測領域的邊界,為納米材料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圖文/現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編輯/盧慶雷)

  附:作者簡介

  孫大文教授,華南理工大學現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波蘭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國際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科學院院士,國際製冷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食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食品冷凍冷鏈和食品新型物理加工。2015年至2020年連續六年榮獲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稱號。獲2014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6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8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8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黃倫傑,自2018年起,在華南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網狀化學在農業和食品化學中最前沿的應用。迄今為止,已發表同行評閱論文30餘篇,H指數為16。

  蒲洪彬副教授,廣東省農產品初級加工裝備創新團隊專題專家,廣東省農業廳農產品保鮮物流共性技術創新團隊專題專家,省級現代農業(農產品無損檢測及精深加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入選2019-2020年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1項、省市科技計劃項目3項、中央高校項目2項。累計發表SCI論文65篇(其中ESI高被引論文15篇),授權專利15項。獲2018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6年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和第二十二屆全國發明展覽會「發明創業獎項目獎」金獎。

  馬驥,2019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8-2019年比利時魯汶大學聯合培養博士;2020年任職於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唐本忠院士課題組博士後。近5年發表SCI論文22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ESI高被引論文5篇,總被引用969次,h指數為16。申請發明專利9項,其中授權專利7項,授權軟體著作權2項。

  原文連結:http://news.scut.edu.cn/2020/1202/c41a43229/page.ht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孫大文院士團隊在CHEM SOC REV (IF = 42.846) 發表論文
    近日,世界頂級綜述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IF = 42.846)收錄了由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院士團隊撰寫的文章Introducing reticular chemistry into agrochemistry(DOI:10.1039/C9CS00829B)。
  • 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院士綜述闡述植物激素在果蔬採後貯藏期內研究
    原標題: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院士最新綜述系統闡述植物激素在果蔬採後貯藏期內應用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日前,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院士在食品領域國際頂級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IF = 7.862)在線發表題為「Phytohormones
  • 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時間:2020-09-15 來源: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的最新學術論文
  • 祝賀:江漢大學科研團隊在化學學科國際頂級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 是國際公認的化學領域頂級期刊,全世界從事化學研究的人,都希望能將自己的工作發表在期刊上。相關研究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CN109369694)。該研究工作獲得了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創新團隊項目,湖北省引智創新示範基地以及江漢大學人才科研經費等項目的支持。
  • 青島農業大學: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魯網9月16日訊近日,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源性致病菌與真菌毒素防控團隊的最新學術論文《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ree-dimensional graphene-based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 短短半年時間,湖南這個教授團隊在4個頂級期刊發表最新成果!
    & Interfaces)等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1月,劉平樂教授團隊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連續發表了2篇論文。&34;發表在《應用催化B》(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為14.229),第一作者是熊偉副教授,通訊作者是劉平樂教授。
  • 食品頂級期刊CRIT REV FOOD SCI出版孫大文院士專刊
    近日,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頂級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出版了最新一期第59卷第5期。本期收錄的7篇論文,全部由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院士作為通訊作者發表。其中,以華南理工大學作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的論文有5篇。
  • 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張軍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最近,國際頂尖材料類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自然指數頂級期刊,影響因子12.124)在線發表了以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劉寶倉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張軍教授和高瑞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的學術論文「Few Layered N, P DualDoped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化學期刊發表論文,手性分子檢測方面
    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車順愛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新型手性純無機材料的研究,利用無機材料的各種手性響應性實現手性分子的識別和檢測。日前,課題組研究人員利用手性納米結構金膜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手性各向異性實現手性分子的檢測的成果以「Enantiomeric Discrimination by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Chiral Anisotropy of Chiral Nanostructured Gold Films」為題,發表於國際頂級化學期刊Angew. Chem. Int.
  • 長江師範學院黃輝勝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JACS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近日,長江師範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黃輝勝教授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曾曉成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的Joseph S. Francisco院士等在高能量密度材料及多氮化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J. Am. Chem. Soc.》上,該期刊最新影響因子14.357。
  • 山東農業大學「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
    山東農業大學不做「快餐」、「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寂寞堅守迎來累累碩果□ 本報記者 王桂利 本報通訊員 翟榮惠 王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山東農業大學與國際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來了一次全方位的「親密接觸
  • 化學化工學院碩士生在化學領域頂尖期刊《美國化學會志》發表研究...
    日前,化學化工學院2016級碩士生黃金晶的研究論文「Microporous 3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for Liquid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of Xylene Isomers and Ethylbenzene.」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 化學化工學院教師在國際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德國應用化學...
    新聞網訊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工業催化與能源化工團隊以青年教師張林林為第一作者,丁欣副教授、張立學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青島大學為唯一通訊作者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該團隊所設計合成的氧空位錨定鐵單原子的納米氧化錫催化劑具有較高的NRR和NOR催化活性,在酸性電解液中,NH3產率高達82.7μg h-1 mgcat.
  • 國際化學頂級期刊JACS和德國應化封面被上交大教授團隊霸屏
    讓世界多一點中國元素上海交大的科研壯舉如果說兩篇文章被國際頂級期刊所收錄比較常見的事情,但是同時被兩份國際頂級期刊選為封面文章的概率卻非常的低,而最近上海交大生命院微生物代謝國重實驗室許平教授團隊就完成了這一壯舉
  • 南工大一成果亮相國際化學頂級期刊 新技術智能「捕捉」二氧化碳
    南京工業大學供圖  原創  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環境問題已經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捕集二氧化碳成為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南京工業大學劉曉勤、孫林兵教授課題組研究出一種新型智能吸附劑,能夠實現對二氧化碳的低能耗和可控性捕集,這一成果不久前刊發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
  • 我校劉愛驊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JACS發表科研成果
    Chemical Society)發表了題為「Controllable Display of Sequential Enzymes on Yeast Surface with Enhanced Bi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 Efficient Enzymatic Biofuel Cells」 的研究論文(J.
  • ||西科「追光者」楊再文將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西安科技大學楊再文副教授課題組與美國科學院院士猶他大學Peter J. Stang教授團隊、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李霄鵬教授團隊合作,在超分子自組裝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Chemical Society》期刊發表。
  • 歐陽俊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文章
    作者:董成穩出處:化學與化工學院 供稿審核人:尚 明責任編輯:婁 峰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歐陽俊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中科院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25.245)上發表題為「Superparaelectric (Ba0.95,Sr0.05)(Zr0.2,Ti0.8)O3 Ultracapacitors
  • 江西理工大學科研成果在《Nano Energy》、《美國化學會志》發表
    重要研究進展,江西理工大學科研團隊成果在《Nano Energy》、《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生物增材製造團隊研究成果在《Nano Energy》上發表近日,我校帥詞俊教授領銜的生物增材製造團隊在骨缺損修複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 strawberry-like Ag-decorated barium titanate enhances piezoelectric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 東北石油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Angew.上發表論文
    近日,東北石油大學王寶輝吳紅軍教授團隊博士研究生李志達同學在單原子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Size-dependent Ni-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selective CO2 reduction(鎳基催化劑在二氧化碳還原中的尺寸效應)」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影響因子:1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