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不做「快餐」、「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
寂寞堅守迎來累累碩果
□ 本報記者 王桂利
本報通訊員 翟榮惠 王靜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山東農業大學與國際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來了一次全方位的「親密接觸」:
3月13日,盧從明教授參與研究的成果發表在《細胞》主刊,深度闡釋了葉綠體蛋白運輸和分選機制。
3月19日,段巧紅教授作為第一作者的文章刊登在《自然》主刊,文章在分子與生化水平上解析了被子植物有性生殖機理,為解決小麥、玉米、蔬菜、果樹等作物雜交育種中的「卡脖子」問題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4月10日,山東農大作為唯一通訊單位的成果登上《科學》主刊,孔令讓團隊在全球首次找到並克隆抗赤黴病關鍵基因Fhb7,為解決小麥赤黴病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這是我國小麥研究領域在《科學》主刊上的首篇文章,也是我國小麥重要功能基因研究領域首篇CNS三大主刊文章。「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高度評價孔令讓團隊的成果,認為這是一個禾穀類作物種質改良和創新的難得基因,將有力提升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水平,為產業提質增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3項成果的3位首席專家,既有學校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也有學校自己培養的本土學者。記者了解到,2017年以來,山東農業大學先後從北京、南京、武漢等地引進高層次人才20餘人。同時,「這些年,學校自己培養的國家傑青、長江學者、泰山學者等50多名『寶貝』幾乎沒有流失。」山東農大黨委書記徐劍波說。
為鼓勵教師潛心從事農業科研,學校明確了以「五個優先」為代表的系統性支持舉措:優先引進和配備農業科研人才團隊,支持農業專家招收博士研究生等人才資源;從事農業科研的專家優先推薦申報泰山學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等高層次人才計劃;農業科研項目優先申報國家和省農業科技計劃、獎勵和重點項目;農業科研項目優先使用重點實驗室、公共平臺及建設試驗示範基地;優先解決從事農業科研專家亟須實驗設備的招標採購等。
在美國做博士後研究期間,段巧紅收到過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拋出的「橄欖枝」。但是在2017年決定回國發展時,她選擇了山東農業大學。「當年我7月底到校,8月初上班,使用經費、儀器設備,一路綠燈,20萬元以下的通過競價系統幾天完成,實驗室很快就建設起來正常運行了,這在其他單位是很難想像的。」段巧紅告訴記者,「在和學校領導、學院領導以及學院專家深入討論幾次後,我將科研方向定位為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有性生殖領域,重點研究花粉管與雌蕊的相互作用機制。大家在一起幹事,氛圍特別融洽。」
孔令讓是山東農大1981級農學專業學生,1988年碩士畢業留校工作,很快在青年教師中脫穎而出。在國外學習10多年後,2008年孔令讓又重回母校。「我從2000年就開始開展赤黴病的研究,相關課題申請到了四五個,生活也舒適,兒子讀高一那年我決定回來,他一度很不理解。但是只有回到自己的國家,尤其是回到母校,我才有踏實的感覺,才能安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孔令讓說。
每一項重大成果的取得,都來自於長期的探索,來自於寂寞地堅守。對大成果進行耐心培育,對堅持基礎研究的人真情鼓勵,一直是山東農大的優良傳統。1997年,該校「冬小麥矮稈、多抗、高產新種質『矮孟牛』的創造及利用」項目,獲當年唯一一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這是李晴祺、包文翊教授團隊26年的成果。獲得大獎時,兩位專家都已近古稀之年。
「要出大成果,就要耐得住寂寞,還要穩得住方向。永遠要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立項攻關,不趕時髦、不做『快餐』。『十年磨一劍』出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才可能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發揮作用。」山東農大校長張憲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