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磨一劍,五次被拒稿,交大博士堅持稿件申訴,終發表學科頂刊

2020-11-02 材料material

三年磨一劍,經歷五輪審稿被拒,

他堅持不懈,

最終申訴成功發表物理頂刊;

厚積薄發、精益求精,

他潛心科研,

2年內發表6篇高水平論文,是國際期刊審稿人;

思源致遠、勇往直前,

他心懷夢想,

榮獲交大學術之星、勵志典型人物

國家獎學金等多項榮譽

……

他是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

2016級博士研究生王耀



做科研就要「盡全力,再堅持一下」

王耀師從金賢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量子模擬與拓撲光子學領域。目前,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高水平論文6篇,其中3篇發表在物理學權威期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特別是量子關聯的拓撲保護的研究成果受到美國 Science 雜誌高級主編撰文推薦;提交專利1項。博士期間,受邀為國際期刊 Optica 審稿,學校推薦並受邀參加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GYSS 2020),獲評交大學術之星、勵志典型人物、國家獎學金等榮譽。


榮譽的背後並非一帆風順,他讀博第一年就開始第一個實驗課題,從樣本製備到搭建樣本測試平臺,再到編寫用於處理測試結果分析的程序,製備了上千的樣本,並逐一測試……反覆調整和測量了五六個月,結果卻不是最理想的。不服輸的他在和導師討論之後還是決定繼續做下去。正是一次次的堅持定位問題解決問題,才終於獲得了理想的實驗結果。在博士的第三年,經歷長達一年之久的修改和打磨之後,王耀第一次投稿,卻經歷了5輪審稿,是那份期刊所允許的最大次數。但是他和導師依然不肯放棄,選擇了稿件申訴。正是他的不甘心和堅持,成果最終申訴成功,並在物理學的權威期刊上發表。


面對一輪又一輪轟炸般的質疑,我也曾萌生放棄的念頭。這時候我會去思源湖邊喂喂鴿子,去哈樂餐廳吃一份紅燒肉,最後再睡上一覺。醒來時問自己一句:是不是可以再堅持一下,把面對的質疑化作自我完善的動力。而這次經歷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一些曲折,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全力,我們可以接受失敗,但是不能去接受因放棄而得到的失敗。

——王耀


參加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GYSS 2020)


點滴進步就是科研本來的樣子


在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王耀作為高年級學生代表發言,分享他的科研感悟。談起科研王耀說:「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因為好奇這個世界,所以會在一個問題上不停地探索。」他認為,無論是什麼專業,無論將探索哪些地方,其實都是在回答自己對這個世界未知的好奇。點滴進步就是科研本來的樣子,量變引起質變才是科技改變世界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王耀最喜歡和別人交流。他認為大家看事情的角度總是不同的,所以在交流中總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我的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在和別人的交流中逐漸完善的。」王耀說,在交大勤奮是種氛圍,「我並不是最聰明的,但我可能是比較努力的,我們組裡的人都很努力,因此我們也發現了不少校園裡的小秘密:交大的鳥開始鳴叫時間是四點鐘,環衛阿姨在五點鐘就開始工作了,交大的清晨特別漂亮。」

與諾獎得主Klaus von Klitzing教授合影 與導師在雪梨大學訪問


閒暇時間,王耀愛閱讀一些經典書籍,如《三體》、《平凡的世界》等,也會選擇看場電影或看些新聞。「我沒有刻意挑時間放鬆,只是當某一時候做什麼都效率很低甚至不想做了,就是自己該放鬆的時候了。」 「吾日三省吾身」,隨時自我總結,未雨綢繆,他認為這些都是科研人必備的素質。


參加學生代表大會


「生活不只有科研,身為交大人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建設交大。」在交大期間他連續三年擔任大學物理助教課程的助教及助管,多次獲評優秀助教,同時作為學生代表大會常任代表積極參與學生工作,為校園建設積極提交建議。交大的家國情懷,鐫刻在心裡,也實現在他每一天的奮鬥中。


本文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大研究生會」。

相關焦點

  • 三年磨一劍,五次被拒稿,博士小哥堅持所愛,在交大「追光」逐夢!
    三年磨一劍,經歷五輪審稿被拒,他堅持不懈,最終申訴成功發表物理頂刊;厚積薄發、精益求精,他潛心科研,2年內發表6篇高水平論文目前,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高水平論文6篇,其中3篇發表在物理學權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特別是量子關聯的拓撲保護的研究成果受到美國《Science》雜誌高級主編撰文推薦;提交專利1項。博士期間,受邀為國際期刊《Optica》審稿,學校推薦並受邀參加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GYSS 2020),獲評交大學術之星、勵志典型人物、國家獎學金等榮譽。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真實與價值的體現基礎科研的價值體現就會SCI論文的影響力,浙江大學袁輝球教授用求是的真實精神和價值體現實現了重大科研突破,這也是袁輝球教授在加盟浙江大學後發表的第二篇《nature》主刊論文,十年磨一劍的基礎研究終現成果,重費米子體系具有豐富的物理內涵,是研究演生量子態和量子相變的理想材料體系,袁輝球教授團隊在未知的物理領域中抹黑前行
  • 發表一作論文3篇,獲各種獎學金,上海交大博士分享論文發表之路
    薛中華,上海交通大學2016級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系博士研究生,師從李新昊教授。博士期間獲得研究生優秀獎學金,趙朱木蘭博士獎學金(一等)以及海外校友博士生獎學金。博士期間,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3篇,其中包括能源材料類頂級期刊Adv. Energy Mater.(IF=24.884)一篇(ESI高被引論文),化學類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麼原因?
    當辛辛苦苦寫作的SCI文章被期刊拒稿的時候;當你滿心期待卻收到期刊編輯拒稿信的時候;當大大小小修改無數次之後依舊被拒稿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都盡力做好了,為什麼還是會被拒?那麼,你是否想過為何你的稿件會被拒?
  • SCI論文被拒稿的所有問題都在這裡
    總之,被拒稿的結果千篇一律,被拒稿的理由卻各不相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編輯沒有告知任何原因,沒有送審而直接拒稿?很多人建議文章被拒,不如抓緊改投其他期刊,但是有些小夥伴對拒稿的原因持懷疑態度,搞不清楚為什麼苦苦修改後的結果還是被拒,不甘心得到這樣的結果。實在想申訴還是可以的,只要申訴程序規範,態度好一點,寫一份申訴書遞過去沒有問題。文章被拒幾次後可以放棄?
  • 沒有Science,也沒有娃,上海交大博士談科研經歷爆笑全場
    8 篇:其中一作論文四篇,包括物理領域頂刊 2 篇 受邀為國際期刊Optica審稿 作為組織者和雪梨大學合辦會議 1 次 參加國內外會議 10 餘次,累計會議報告 4 次 學校推薦並受邀參加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 下面是王耀在交大就業指導會上的發言
  • 博士寫不出好論文?上海交大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來分享經驗了!
    5篇,累計IF>24,近兩年內單篇最高被引用>40次;就多體系中的金屬-石墨烯界面問題撰寫長篇綜述至材料領域頂級綜述期刊Prog.如何寫好論文Q1:什麼時候開始寫博士論文?A:每年交大會在3/6/9/12月份分別有一次學位評定機會。
  • 拒稿率82%,諾獎得主也不例外:這本中國期刊何成領域頂刊
    壞消息是,就在同一天,他收到《光》拒稿信,最新論文被拒。「經常被拒稿,但是很高興。」峰迴路轉,不久之後,一份剛剛獲得影響因子的新刊通過快速通道將其發表。數據顯示,這篇文章發表6年來,被引超過940次,引發諸多文章跟進。
  • 發表11篇SCI的博士科研之路:從「問題生」到本科一作發14分頂刊
    大四一作發頂刊JAS(IF=14.6),2017年至今已發表SCI論文11篇,入選第70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次)、唐立新獎學金、美國化學會ACS上海分會研究生學術成就二等獎、上海市先進材料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十大三好學生標兵」等榮譽稱號。
  • 高曉攀三年磨一劍 春晚「處女秀」等觀眾驗收
    春晚舞臺上的「處女秀」作品,讓高曉攀三年磨一劍,用「既有歡笑也有幸福淚水」這句話形容今年的作品一點不為過,並希望得到觀眾的認可。每年央視春晚都是一場浩大的工程,不僅籌備期數個月之久,僅是除夕之前的帶觀眾彩排就達六次之多,而能登上春晚舞臺的歌手、演員也都是這一年行業中的佼佼者。
  • Transfer Desk | 被拒稿並不意味著結束
    Transfer Desk | 被拒稿並不意味著結束
  • 你見過三十年前Nature的拒稿信嗎?拒的還是諾獎成果...
    心理素質也要過硬要在被拒稿就曬出了自己1992年收到的Nature拒稿信Nature雜誌,卻遭到無情的拒稿接下來我們看看審稿人給出了怎樣的拒稿理由,結果該項研究成果在影響因子很低的《酶學》雜誌發表。
  • 三十年前Nature的拒稿信,還是諾獎成果
    來源:中科幻彩搞科研,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之外,心理素質也要過硬,要在被拒稿n次後,依舊堅強。但實際上,很多諾獎級別的研究,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比如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得主,就曬出了自己1992年收到的Nature拒稿信。
  • 他是交大直博生,發表多篇論文:科研就是探索,專注會更享受科研!
    目前,王耀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已經發表三篇(PRL 2篇,Optica 1篇),作為共同作者發表論文三篇,作為主要完成人提交專利申請一項。「科研就是探索」「我是做物理的,我認為科研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無論你的專業是什麼,無論你將探索哪些地方,其實都是在解決未知。
  • 超越影響因子,拒稿率82%,諾獎得主也不例外:這本中國期刊何成領域頂刊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
    壞消息是,就在同一天,他收到《光》拒稿信,最新論文被拒。「經常被拒稿,但是很高興。」陸延青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笑稱,「說明出版要求越來越高,已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頂刊。」數據顯示,這篇文章發表6年來,被引超過940次,引發諸多文章跟進。後來,數字編碼超材料入選了美國光學學會2016年最激動人心的30項光學成果,入選ESI的1‰熱點文章,也成為崔鐵軍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代表作。
  • 七年磨一劍!發表世界頂級論文的蘭大女博士馬天瓊,近況如何?
    初出茅廬,就是巔峰  2018年的時候,有關於馬天瓊的這樣一則消息不脛而走,她在世界頂級刊物美國的《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名字叫做《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ructures of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 sci編輯拒稿原因
    論文投稿sci期刊後,被編輯拒稿是難以避免的一種審稿結果。sci編輯拒稿,有一定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是作者需要了解,並在以後投稿發sci過程中要避免的。關於sci編輯拒稿原因,很多很多,常見的主要是以下幾種情況。
  • 收到拒稿不要慌,您還可以這樣做 | Transfer Desk
  •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
    「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記者注意到,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欄目刊文《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紹:孫光宇,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 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的修成記,我被拒稿4次後終被錄用
    和大多數研究生的擔憂一樣,我也一直懷疑自己的論文到底能不能發表到核心期刊,尤其是當論文一次又一次地被意向的期刊拒稿之後,發表論文的信心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擊。然而,堅持就是勝利,在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之後,我終於發表了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回想論文從選題、構思、收集數據到開始寫初稿、反覆修改、投稿的全過程,我覺得當初的所有努力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