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Nature的拒稿信,還是諾獎成果

2020-09-25 愛思德學術

來源:中科幻彩

搞科研,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之外,心理素質也要過硬,要在被拒稿n次後,依舊堅強。但實際上,很多諾獎級別的研究,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比如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得主,就曬出了自己1992年收到的Nature拒稿信。

1992 年,牛津大學年輕的教授 Peter J. Ratcliffe (將「低氧狀態下的基因反應機制」投稿給Nature雜誌,卻遭到無情的拒稿,而2019年他與哈佛醫學院William G.Kaelin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Gregg L.Semenza,由於在低氧感應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而榮獲 2019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接下來我們看看審稿人給出了怎樣的拒稿理由:

審稿人一:

While it is clear from the essentially favorable comments of reviewer 1 that your finding will be of interest to others in the field.

審稿人二:

reviewer 2 is not persuaded that they represent a sufficient adv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genetic response to hypoxia to justify publication in Nature.

多麼熟悉的扎心的感覺啊!原來大佬們也曾被Diss,原來我們竟然跟科研大牛一樣,收到過差不多內容的拒稿信,只不過大佬投是Nature…最終,本文被PNAS雜誌接收,Nature也因當年的拒稿,而錯失2019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曾在歷史上拒絕過一大批諾獎成果,那些年被拒稿的諾獎研究,甚至都能編輯成冊了

195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Nature以「檔期排滿了」為理由拒稿,結果該項研究成果在影響因子很低的《酶學》雜誌發表。

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

JACS的審稿人給出的拒稿......

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

被Science和Nature兩大世界頂刊的審稿人同時看走眼~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一共有39個拿了諾貝爾獎的研究曾經慘遭拒稿,或許,是審稿人「眼神」不太好吧……

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刪。

相關焦點

  • 你見過三十年前的拒稿信嗎?Nature給的,拒的還是諾獎成果
    在發表初期大概率也會被審稿人懟得很慘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比如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得主就曬出了自己1992年收到的Nature拒稿信原來三十年前的拒稿信是這樣子的「這項發現會引起該領域其他研究者的興趣」這個意見還算是比較委婉,也是極為常見的甩鍋式拒稿,言外之意就是您還是另投別家吧...
  • 你見過三十年前Nature的拒稿信嗎?拒的還是諾獎成果...
    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就曬出了自己1992年收到的Nature拒稿信原來我們竟然跟科研大牛一樣收到過差不多內容的拒稿信曾在歷史上拒絕過一大批諾獎成果那些年被拒稿的諾獎研究
  • 三十年前Nature拒稿信你見過嗎?拒的還是諾貝爾獎成果
    來源:如沐風科研維修站搞科研除了要有紮實的實驗技能,心理素質也要過硬,不僅要扛得住來自導師的各種嫌棄,還要在被拒稿n次後依舊堅強。但實際上,很多諾獎級別的研究,在發表初期大概率也會被審稿人懟得很慘,跟很多新手小白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拒稿信甚至更為扎心。
  • 學不來的狠人:論文被拒稿後,他怒幹一瓶病菌液
    當然,如果他們心情好的話,可能你只需要回到電腦前做一下修改,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是讓你感到絕望的一招 KO—— 直接拒稿。披星戴月、聞雞起舞的研究成果不被同行認可,直接被拒稿想必是科研生涯中最為痛苦的事情之一。或許多數人自認倒黴,就此放棄,但硬核的人會硬槓到底。
  • 拒稿率82%,諾獎得主也不例外:這本中國期刊何成領域頂刊
    壞消息是,就在同一天,他收到《光》拒稿信,最新論文被拒。「經常被拒稿,但是很高興。」數據顯示,這篇文章發表6年來,被引超過940次,引發諸多文章跟進。後來,數字編碼超材料入選了美國光學學會2016年最激動人心的30項光學成果,入選ESI的1‰熱點文章,也成為崔鐵軍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代表作。
  • 五問諾貝爾獎為什麼,拒領諾獎的大咖都有誰?
    拒領諾獎的大咖是真清高還是假清高,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諾貝爾獎是世界範圍內非常權威的一個獎項,如果獲得諾貝爾獎,可謂名利雙收。面對社會上的各種誘惑,他們拒領諾獎、拒絕採訪、隱於書後,是一群格格不入的「合群者」!
  • SCI拒稿原因有哪些?被拒後還能挽回嗎?
    學術研究人員或研究生在學術生涯中最常見的挫折之一就是被期刊拒稿,每次的論文投稿難免都會伴隨多次的拒稿。這的確令人沮喪,沒有成功投稿還是其次,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想法和熱情無法被審查委員所認可,如果一直無法成功刊登甚至會懷疑自己做研究的能力。這個過程有長有短,全都取決於自己怎樣去處理情緒的問題,以及後續的改正進步措施。
  • Transfer Desk | 被拒稿並不意味著結束
  • sci編輯拒稿原因
    論文投稿sci期刊後,被編輯拒稿是難以避免的一種審稿結果。sci編輯拒稿,有一定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是作者需要了解,並在以後投稿發sci過程中要避免的。關於sci編輯拒稿原因,很多很多,常見的主要是以下幾種情況。
  • 超越影響因子,拒稿率82%,諾獎得主也不例外:這本中國期刊何成領域頂刊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
    壞消息是,就在同一天,他收到《光》拒稿信,最新論文被拒。「經常被拒稿,但是很高興。」陸延青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笑稱,「說明出版要求越來越高,已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頂刊。」數據顯示,這篇文章發表6年來,被引超過940次,引發諸多文章跟進。後來,數字編碼超材料入選了美國光學學會2016年最激動人心的30項光學成果,入選ESI的1‰熱點文章,也成為崔鐵軍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代表作。
  • 諾獎熱背後,帶來4點冷思考
    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2015年,她們分享了生命科學突破獎;2016 年再次分享阿爾伯特獎。雖然證明了CRISPR-Cas9可以編輯哺乳動物細胞基因,但在前幾年那場著名的CRISPR專利大戰中,張鋒團隊已經明確表示,杜德納首先提出CRISPR 可能會在人類細胞上起作用的預測,自己團隊則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
  •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麼原因?
    當辛辛苦苦寫作的SCI文章被期刊拒稿的時候;當你滿心期待卻收到期刊編輯拒稿信的時候;當大大小小修改無數次之後依舊被拒稿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都盡力做好了,為什麼還是會被拒?那麼,你是否想過為何你的稿件會被拒?
  • 顏寧的deadline,36小時只睡2小時,搞定一篇《CELL》,一篇被拒
    CNS主刊論文最多的華人科學家,顏寧的高效率源自自身的努力,「36小時,兩杯咖啡,兩杯濃茶,兩杯紅酒,兩小時的睡眠:上線一篇論文《CELL》,被拒一篇論文,投出兩篇論文。。。。。修養一下,接著吵架(大牛被拒稿,一定會和reviewer進行探討,尋找被拒稿的原因,畢竟科研大牛們自己本身就是很多頂級期刊審稿人,性格較真有強迫症的顏寧,把與reviewer的交流戲稱為吵架)」。
  • 一人不幸一人幸:引力波獲諾獎背後,LIGO三十年悲喜劇
    自2016年2月11日LIGO團隊宣布成功探測到引力波,完成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後一塊拼圖後,諾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只是因為結果公布比當年的諾獎提名截止時間晚了10天,LIGO晚了一年獲獎,刻在科學最高榮譽殿堂裡的名字也有了些許改變:羅納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沒有出現。
  • 《Nature》:論文被拒,如何翻篇?
    作為科研人員,每一篇論文的誕生猶如生孩子般:從實驗設計到數據採集,從奮筆疾書到刪除大改,終於完成的作品卻不能保證投稿即中,因此拒稿難以避免,Reject或許是每個科研人最痛恨的一個單詞。來自牛津大學的Lucy A. Taylor在《Nature》撰文,分享了如何去面對被拒稿的三種方法。
  • 諾獎熱背後帶來的冷思考: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爭議。首當其衝的便是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緣諾貝爾化學獎。與此同時,人們仍在期待中國的下一個諾獎何時到來。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雖然證明了CRISPR-Cas9可以編輯哺乳動物細胞基因,但在前幾年那場著名的CRISPR專利大戰中,張鋒團隊已經明確表示,杜德納首先提出CRISPR 可能會在人類細胞上起作用的預測,自己團隊則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對於諾獎來說,獎勵的優先級是發現高於實踐。許多獲得良好應用的技術在評獎時也會回溯其源頭創新,這可能是張鋒未獲獎的原因之一。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2020諾獎將至!諾貝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
    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首先是具有原創性,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具有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了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金秋10月,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將至。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已百餘年。新冠肺炎陰霾未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誰家?
  • 馬光遠:中國和諾獎的距離,更遠了
    對於諾獎,國人的感情比較複雜,一方面表示並不在乎諾獎,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仍然忍不住的關心。特別是在今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開始卡脖子的情況下,諾獎無疑又會成為反思中國創新體系,加快在關鍵領域突破的一個躲不開的話題。
  • 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SCI論文被拒稿的所有問題都在這裡
    實驗室的師弟在投稿前,內心還是小小的躁動了一下。作為師兄師姐,作為經歷過大風大浪的「過來人」,我們紛紛給他打了好幾遍預防針:沒事,放心大膽地投吧小老弟!就算真被拒稿了,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呢!結果,師弟的文章剛投出去兩小時秒被拒,感覺他整個人瞬間都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