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熱背後,帶來4點冷思考

2020-10-09 科學網

作者 | 陳歡歡

2020年諾貝爾獎3大自然科學獎已經揭曉。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年,生理學或醫學獎不負眾望頒發給了3位C肝病毒鬥士;物理學獎連續第二年頒給天體物理學;化學獎則由兩位女性科學家包攬。

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爭議。首當其衝的便是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緣諾貝爾化學獎。

與此同時,人們仍在期待中國的下一個諾獎何時到來。

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CRISPR-Cas9是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基因編輯技術,被譽為「上帝的剪刀」,也是諾獎的大熱候選。但很遺憾,為這一技術作出重要貢獻的華人科學家張鋒並未獲獎。

對於這一技術,2012年在《科學》發表標誌性論文的埃馬紐爾·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是毫無爭議的奠基者。

正是這篇論文,證明了兩人對這一技術的原創性和開拓性,獲得學術界一致認可。2015年,她們分享了生命科學突破獎;2016 年再次分享阿爾伯特獎。

雖然證明了CRISPR-Cas9可以編輯哺乳動物細胞基因,但在前幾年那場著名的CRISPR專利大戰中,張鋒團隊已經明確表示,杜德納首先提出CRISPR 可能會在人類細胞上起作用的預測,自己團隊則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

對於諾獎來說,獎勵的優先級是發現高於實踐。許多獲得良好應用的技術在評獎時也會回溯其源頭創新,這可能是張鋒未獲獎的原因之一。

不過,雖然與此次諾獎無緣,但張鋒通過快速通道率先獲得了CRISPR技術核心專利,可將這一技術應用於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在內的所有真核生物,商業前景廣闊。

1982年出生的張鋒今年還不到40歲,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他早年間同博士生導師Karl Deisseroth合作創建的光遺傳技術,是一個全新的原創領域,被認為有拿諾獎的潛力。


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自然》《科學》和《細胞》3大頂刊在國內備受推崇。那麼,標誌著世界頂尖水平的諾獎成果,也都發在頂刊上嗎?

據科學網博主王慶浩對2006-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關鍵論文的統計,在64篇論文中,發在《自然》上的有22篇,佔34%;《科學》上的有12篇,佔19%;《細胞》上的有9篇,佔14%。

算下來,發在CNS上的共佔67%。

不可否認的是,發表在國際頂刊無形中增加了被看重的機率。

例如,本次獲得化學獎的夏彭蒂耶和杜德納2012年的《科學》論文一經刊登就奠定了其在業內的地位,該論文的引文次數高達6000餘次。半年後,張鋒的論文同樣發表在《科學》雜誌。

不過,67%的背後意味著仍有不少世界一流的原創性成果,發在其他期刊上。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曾說,被《細胞》《自然》和《科學》拒絕的研究或許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

因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論,因此不受人待見;迎合時代風向的文章比較容易被接受。

這一說法沒錯。

最早提出CRISPR這一想法的西班牙科學家弗朗西斯科·莫伊卡就因為發現過於超前,在2003年投稿時被《自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相繼拒稿。

是孤獨的原創,還是熱鬧的跟風?看來這是一個世界性問題。

不過,本庶佑或許為大家提供了一種選擇。他認為:「既然選擇了做一名研究者,就應該力爭打開新的局面,做別人從沒有做過的工作,或力爭將現有的定論推翻。」


科研碩果需要多方「接力」

近年來,國際期刊界屢屢發生針對中國醫學界的大規模撤稿事件,引發了臨床醫生要不要做科研、論文是否應該成為醫生晉升標準的討論。

實際上,醫學史上的許多藥物都是醫生在臨床中發現問題、在實驗室中研發出來的。

而且,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3位獲獎人堪稱「絕配」——哈維·奧爾特是臨床醫生、麥可·霍頓是公司研發人員、賴斯則是病毒學家。

由於奧爾特的開創性工作,C肝病毒才得以發現並成為可治癒的傳染病。但在發現了這種「非甲非B肝炎」的未知肝炎病毒之後,十多年裡,奧爾特都無法分離出這種病毒。

1988年,始終未獲突破的他寫了一首叫做《只見B肝表面抗原,不見森林》的小詩,其中有一句「如果不趕緊發表論文,他們就要開除我們!」

恰恰就在這一年,在美國Chiron公司工作的霍頓利用新興的分子生物學方法,終於找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成功克隆並命名了C型肝炎病毒。

當時,奧爾特又寫了一首小詩,表示:「我自己的諾獎是沒有了,但前面總還有另一個病毒的。」

所幸,他並未被排除在諾獎名單之外。

在奧爾特和霍頓之後,賴斯最終證明了C肝病毒導致C型肝炎的原因。3人的「接力」最終攻克了C肝這一傳染病。

C肝病毒的發現是諾獎歷史上第8項與病毒相關的基礎研究成果。而且,從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臨床研究和轉化研究不矛盾,真正的轉化研究往往需要臨床醫生密切參與,甚至主導。

推而廣之,他們三者的合作也可看作是從需求端到基礎端,再到應用端密切合作的範例,而往往重大的科學研究都需要類似的科研「接力」,才能最終結出豐碩成果。


好奇心驅動基礎研究

英國牛津大學的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廣義相對論的一項理論預言而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一半獎金。

同研究搭檔史蒂芬·霍金相比,彭羅斯並不那麼家喻戶曉,但也是一位「大神」級人物,他的涉獵廣泛尤為著名。

在黑洞研究方面,他是公認目前在世的對黑洞理論貢獻最大的科學家。

彭羅斯的關於奇點的一系列開創性工作也被認為是自愛因斯坦以來對廣義相對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彭羅斯的研究還包括扭量理論,也是建立量子引力理論的一種方法。

此外,彭羅斯還是一位數學家,他正是用數學方法研究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彭羅斯還擁有異常豐富的想像力,例如他提出的走不到盡頭的彭羅斯階梯。在這個循環中,找不到最高或者最低的點,因此走不到頭,成為多維空間裡面的一項重要悖論。

還有著名的彭羅斯鑲嵌,也叫彭羅斯瓷磚。

1974年,彭羅斯用風箏和飛鏢兩種單元,能夠以無限多的方式在平面上貼磚,其中沒有一種是規律性的,但其圖案可具有高度的對稱性,它們本身總是沒有重複就終止了。

彭羅斯還是一位哲學家,著述頗豐,其名篇包括《皇帝的新腦》、《通向實在之路》等等,《通向實在之路》被譽為數學、物理和哲學的集大成之作。

可以看出,彭羅斯是一位對科學有著強烈興趣和好奇心的科學家,而且涉獵廣泛。

在不同領域的各種「愛好」使他具有完備的知識結構,也許也成為他靈感的源泉,所以才能夠獨闢蹊徑,言人所未言,而這也是跨學科領域成為當今重大發現策源地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諾獎熱背後帶來的冷思考: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爭議。首當其衝的便是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緣諾貝爾化學獎。與此同時,人們仍在期待中國的下一個諾獎何時到來。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2015年,她們分享了生命科學突破獎;2016 年再次分享阿爾伯特獎。雖然證明了CRISPR-Cas9可以編輯哺乳動物細胞基因,但在前幾年那場著名的CRISPR專利大戰中,張鋒團隊已經明確表示,杜德納首先提出CRISPR 可能會在人類細胞上起作用的預測,自己團隊則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對於諾獎來說,獎勵的優先級是發現高於實踐。
  •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丨諾獎熱背後,帶來冷思考
    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爭議。首當其衝的便是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緣諾貝爾化學獎。與此同時,人們仍在期待中國的下一個諾獎何時到來。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那麼,標誌著世界頂尖水平的諾獎成果,也都發在頂刊上嗎?
  • 中國人諾獎情結背後透露著4點渴望
    以外籍華人身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也只有10人,其中還包括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2人。這個數量在諾貝爾獎頒獎歷史上屬於微乎其微的比例,也因此使得諾貝爾獎情結揮之不去,遠比國足奪冠的期待性更強。那麼,國人諾貝爾獎情結揮之不去的原因是什麼?比諾貝爾獎更重要的是什麼?小編認為,這背後實際上透露著4點渴望。
  • 國人諾獎情結背後透露著4點渴望
    以外籍華人身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也只有10人,其中還包括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2人。這個數量在諾貝爾獎頒獎歷史上屬於微乎其微的比例,也因此使得諾貝爾獎情結揮之不去,遠比國足奪冠的期待性更強。那麼,國人諾貝爾獎情結揮之不去的原因是什麼?比諾貝爾獎更重要的是什麼?小編認為,這背後實際上透露著4點渴望。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本年度諾貝爾自然科學三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日本人榜上無名,給日本列島帶來了一抹失落感。進入新世紀,日本曾掀起「諾貝爾獎熱」,而今年遇「冷」讓日本知識界對科學的「爆發力」有了更多思考。日本人獲得的諾獎數僅次於美國,列世界第二,在亞洲穩居第一。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說:「花30年到40年的時間,一個基礎科學的發現才能夠被認可。諾獎就是告訴人們,一個國家30年前或者40年前做了什麼。」
  • 馬成三: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本年度諾貝爾自然科學三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日本人榜上無名,給日本列島帶來了一抹失落感。進入新世紀,日本曾掀起「諾貝爾獎熱」,而今年遇「冷」讓日本知識界對科學的「爆發力」有了更多思考。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
  • 錢江晚報: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原標題: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一般人,只知道圖書編輯,報刊編輯;「基因編輯」,離大眾太遠,太高深。但是,這個本來遠在大眾視野之外的科研課題,眼下成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
  • 2020,諾獎將至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該成果或拓寬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邊界;或對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為人類文明向前邁進提供了動力,為人類追求更美好生活帶來福祉,最好兼而有之。」獎勵頂天立地的諾獎科學成就,彰顯的到底是什麼樣的諾獎精神?郭鐵成認為,諾獎精神有三個方面。
  • 「神預言」熱傳背後的冷思考
    3.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的「神預言」這也是近期在各大平臺熱傳的一個短視頻,大致內容是:2019年6月27日,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的會議上,王永炎院士說下半年特別是冬至前後,一直延續到明年春季,要有瘟疫發生……王永炎,1938年9月29日出生於天津市,中醫內科學、神經內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
  • 莫言獲諾獎後直言買房,那諾獎的獎金到底是多少?西瓜視頻告訴你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以及之後由瑞典銀行增設的經濟學獎,在世界範圍內被認為是這六個領域內最權威最重要的獎項,那關於諾獎又有什麼樣的冷知識呢,西瓜視頻漲知識告訴你。貝爾文學獎之後,在2015年屠呦呦憑藉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一在還技術文學領域,最權威的獎項又一次深入的走到了我們中國人的目光中,那關於諾獎到底有哪些我們不為人知的冷知識呢?
  • 新聞背後|諾獎「神奇天體」的至暗奧秘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姜永斌 報導 當地時間10月6日12點(北京時間18點),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揭曉。這也是最近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三次頒獎給天體物理領域。最近4年3次頒獎給天體物理領域最近十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呈現了一定的規律性,物理學的四大領域——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輪番登臺。比如,2015年頒給了粒子物理學,2016年是凝聚態物理學,2017年是宇宙天體物理學,2018年是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範疇。
  • 冷事件頻發背後的熱思考
    極地渦旋簡稱極渦,是極地(包括南極和北極)高空冷性大尺度低壓系統。通常,在北半球的冬季,極地渦旋會變得不穩定並擴大,並將寒冷的北極冷空氣隨急流向南輸送到北美以及歐亞等地區。極渦的位置、強度以及移動不僅對極地,而且對高緯地區的天氣都有明顯影響。圖/文李慧是不是覺得今年冬天格外冷?如果是,那沒錯。
  • 通訊:諾獎得主笑談行為經濟學的背後故事
    新華社芝加哥10月9日電  通訊:諾獎得主笑談行為經濟學的背後故事  新華社記者王強 苗壯  美國中部時間9日凌晨4點突然響起的手機鈴聲,吵醒了睡夢中的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理察·塞勒。  據兩年前從布斯商學院畢業的美國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經理人向記者介紹,同為學院教授的2013年諾獎獲得者尤金·法馬的觀點是,市場是有效的,投資人的行為是理性的。但塞勒的觀點與傳統經濟學理論不同,他認為,人的貪婪會造成市場的瘋狂,瘋狂的局面又會帶來恐慌。因而,即便在商學院內部,行為經濟學或行為金融學相對另類。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發布時間:2019年05月17日 11:44 來源:中新網湖北 >  中新網湖北新聞5月17日電 (通訊員 張利 段鈺沁)「焐熱冷門的研究過程往往很漫長,很艱苦,但當我們發現自己研究的是全新的科研項目時,會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 奇聞:諾獎過時了
    因此,諾獎怎樣改革,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設獎的項目和評獎的程序,提高授獎的及時性,擴大得獎人在世界的覆蓋面,讓其真正能夠體現諾貝爾遺囑的精神,促進人類發展,是諾獎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否則,這個在人類歷史上曾經輝煌的獎項,可能會被人們遺忘!」
  • 人工智慧「大火熱」,道德倫理卻要「冷思考」,4大場景敲響警鐘
    科技包圍下的4大場景人類所處的世界,如佛學「三句義」所言:「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21世紀的人類被科技重新定義,身處科技包圍的新生人類卻面對4大場景:早上,用「自拍」的方式記錄盛世美顏,隨手上傳至朋友圈;晚上,盛世美顏或被「一鍵脫衣」軟體DeepNude改頭換臉,並在網絡社區上廣為流傳。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Barry Sharpless)被認為最有可能再度獲得諾獎。憑藉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夏普萊斯開拓了一個全新領域——點擊化學。
  • 依託「冷思考」製造「熱現象」,巨量引擎亮相GMIC 2020探尋冪次...
    依託「冷思考」製造「熱現象」,巨量引擎亮相GMIC 2020探尋冪次生長新可能 4 月25- 27 日,最具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盛會GMIC2020 首度以「雲會議」方式召開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