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丨諾獎熱背後,帶來冷思考

2020-10-09 中國科學報

作者:陳歡歡

2020年諾貝爾獎3大自然科學獎已經揭曉。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年,生理學或醫學獎不負眾望頒發給了3位C肝病毒鬥士;物理學獎連續第二年頒給天體物理學;化學獎則由兩位女性科學家包攬。

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爭議。首當其衝的便是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緣諾貝爾化學獎。

與此同時,人們仍在期待中國的下一個諾獎何時到來。

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CRISPR-Cas9是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基因編輯技術,被譽為「上帝的剪刀」,也是諾獎的大熱候選。但很遺憾,為這一技術作出重要貢獻的華人科學家張鋒並未獲獎。

對於這一技術,2012年在《科學》發表標誌性論文的埃馬紐爾·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是毫無爭議的奠基者。

正是這篇論文,證明了兩人對這一技術的原創性和開拓性,獲得學術界一致認可。2015年,她們分享了生命科學突破獎;2016 年再次分享阿爾伯特獎。

雖然證明了CRISPR-Cas9可以編輯哺乳動物細胞基因,但在前幾年那場著名的CRISPR專利大戰中,張鋒團隊已經明確表示,杜德納首先提出CRISPR 可能會在人類細胞上起作用的預測,自己團隊則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

對於諾獎來說,獎勵的優先級是發現高於實踐。許多獲得良好應用的技術在評獎時也會回溯其源頭創新,這可能是張鋒未獲獎的原因之一。

不過,雖然與此次諾獎無緣,但張鋒通過快速通道率先獲得了CRISPR技術核心專利,可將這一技術應用於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在內的所有真核生物,商業前景廣闊。

1982年出生的張鋒今年還不到40歲,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他早年間同博士生導師Karl Deisseroth合作創建的光遺傳技術,是一個全新的原創領域,被認為有拿諾獎的潛力。

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自然》《科學》和《細胞》3大頂刊在國內備受推崇。那麼,標誌著世界頂尖水平的諾獎成果,也都發在頂刊上嗎?

據科學網博主王慶浩對2006-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關鍵論文的統計,在64篇論文中,發在《自然》上的有22篇,佔34%;《科學》上的有12篇,佔19%;《細胞》上的有9篇,佔14%。

算下來,發在CNS上的共佔67%。

不可否認的是,發表在國際頂刊無形中增加了被看重的機率。

例如,本次獲得化學獎的夏彭蒂耶和杜德納2012年的《科學》論文一經刊登就奠定了其在業內的地位,該論文的引文次數高達6000餘次。半年後,張鋒的論文同樣發表在《科學》雜誌。

不過,67%的背後意味著仍有不少世界一流的原創性成果,發在其他期刊上。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曾說,被《細胞》《自然》和《科學》拒絕的研究或許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

因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論,因此不受人待見;迎合時代風向的文章比較容易被接受。

這一說法沒錯。

最早提出CRISPR這一想法的西班牙科學家弗朗西斯科·莫伊卡就因為發現過於超前,在2003年投稿時被《自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相繼拒稿。

是孤獨的原創,還是熱鬧的跟風?看來這是一個世界性問題。

不過,本庶佑或許為大家提供了一種選擇。他認為:「既然選擇了做一名研究者,就應該力爭打開新的局面,做別人從沒有做過的工作,或力爭將現有的定論推翻。」

科研碩果需要多方「接力」

近年來,國際期刊界屢屢發生針對中國醫學界的大規模撤稿事件,引發了臨床醫生要不要做科研、論文是否應該成為醫生晉升標準的討論。

實際上,醫學史上的許多藥物都是醫生在臨床中發現問題、在實驗室中研發出來的。

而且,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3位獲獎人堪稱「絕配」——哈維·奧爾特是臨床醫生、麥可·霍頓是公司研發人員、賴斯則是病毒學家。

由於奧爾特的開創性工作,C肝病毒才得以發現並成為可治癒的傳染病。但在發現了這種「非甲非B肝炎」的未知肝炎病毒之後,十多年裡,奧爾特都無法分離出這種病毒。

1988年,始終未獲突破的他寫了一首叫做《只見B肝表面抗原,不見森林》的小詩,其中有一句「如果不趕緊發表論文,他們就要開除我們!」

恰恰就在這一年,在美國Chiron公司工作的霍頓利用新興的分子生物學方法,終於找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成功克隆並命名了C型肝炎病毒。

當時,奧爾特又寫了一首小詩,表示:「我自己的諾獎是沒有了,但前面總還有另一個病毒的。」

所幸,他並未被排除在諾獎名單之外。

在奧爾特和霍頓之後,賴斯最終證明了C肝病毒導致C型肝炎的原因。3人的「接力」最終攻克了C肝這一傳染病。

C肝病毒的發現是諾獎歷史上第8項與病毒相關的基礎研究成果。而且,從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臨床研究和轉化研究不矛盾,真正的轉化研究往往需要臨床醫生密切參與,甚至主導。

推而廣之,他們三者的合作也可看作是從需求端到基礎端,再到應用端密切合作的範例,而往往重大的科學研究都需要類似的科研「接力」,才能最終結出豐碩成果。

好奇心驅動基礎研究

英國牛津大學的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廣義相對論的一項理論預言而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一半獎金。

同研究搭檔史蒂芬·霍金相比,彭羅斯並不那麼家喻戶曉,但也是一位「大神」級人物,他的涉獵廣泛尤為著名。

在黑洞研究方面,他是公認目前在世的對黑洞理論貢獻最大的科學家。

彭羅斯的關於奇點的一系列開創性工作也被認為是自愛因斯坦以來對廣義相對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彭羅斯的研究還包括扭量理論,也是建立量子引力理論的一種方法。

此外,彭羅斯還是一位數學家,他正是用數學方法研究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彭羅斯還擁有異常豐富的想像力,例如他提出的走不到盡頭的彭羅斯階梯。在這個循環中,找不到最高或者最低的點,因此走不到頭,成為多維空間裡面的一項重要悖論。

還有著名的彭羅斯鑲嵌,也叫彭羅斯瓷磚。

1974年,彭羅斯用風箏和飛鏢兩種單元,能夠以無限多的方式在平面上貼磚,其中沒有一種是規律性的,但其圖案可具有高度的對稱性,它們本身總是沒有重複就終止了。

彭羅斯還是一位哲學家,著述頗豐,其名篇包括《皇帝的新腦》、《通向實在之路》等等,《通向實在之路》被譽為數學、物理和哲學的集大成之作。

可以看出,彭羅斯是一位對科學有著強烈興趣和好奇心的科學家,而且涉獵廣泛。

在不同領域的各種「愛好」使他具有完備的知識結構,也許也成為他靈感的源泉,所以才能夠獨闢蹊徑,言人所未言,而這也是跨學科領域成為當今重大發現策源地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諾獎熱背後,帶來4點冷思考
    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CRISPR-Cas9是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基因編輯技術,被譽為「上帝的剪刀」,也是諾獎的大熱候選。但很遺憾,為這一技術作出重要貢獻的華人科學家張鋒並未獲獎。
  • 諾獎熱背後帶來的冷思考: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CRISPR-Cas9是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基因編輯技術,被譽為「上帝的剪刀」,也是諾獎的大熱候選。但很遺憾,為這一技術作出重要貢獻的華人科學家張鋒並未獲獎。
  • 冷事件頻發背後的熱思考
    國家氣候中心已明確,入冬以來,我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0.6℃,是2013年以來第二冷的冬天。西班牙、日本等國也出現「霸王級」寒潮。與此同時,「冰火兩重天」正在上演——眼下,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正出現大範圍高溫,地表溫度大多超過50℃。在我國氣溫驟降的日子裡,本版帶您進一步了解全球變暖的背景、機理和影響。這背後的答案,可能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發布時間:2019年05月17日 11:44 來源:中新網湖北 5月1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鄧子新教授受邀參加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十五周年校慶系列活動——做客「華夏講壇」開展「院士大學堂」,作題為「我平凡科研案例背後的科學與人文思考」講座。該校近600名師生共聚一堂聆聽了這場報告。
  • 部隊基層「軟體熱」背後的冷思考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陳典宏 周天宇 黃遠利基層「軟體熱」背後的冷思考■本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周天宇 黃遠利「請務必完善今天檢查的《黨支部會議記錄本》,明天還要到你連隊查看整改情況
  • 朋友圈「立掃帚」刷屏背後,你更需要的是獨立思考能力
    雖然大多數時候系統1思考就能應付大部分問題,但如果常年懶惰地不去思考,不去用系統2來糾正錯誤的決策和認知,那麼離獨立思考就越來越遠了,快思考的背後,更會給我們的決策帶來許多嚴重的影響。《思考,快與慢》一書指出,在系統1的快思考作用下,通常會給我們的日常行為和決策帶來以下幾個弊端:1.典型性偏好快思考帶來的第一個弊端就是「典型性偏好」,意思是人們會過度關注典型事件,而忽視了典型背後的概率。
  • 關於人種智力差異的話題帶來的思考
    迄今為止人類的科學研究都是通過研究現象,提出背後的原理,然後再驗證,確認原理能夠合理的解釋現象,然後再舉一反三,用原理來解釋其他的東西。這種研究說到底是建立在人類大腦運算的基礎上的,是一種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方式。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數據量和運算量呈天文數字,人類對自己發明的計算機都已經快做不到知其所以然了。
  • 「Al+醫療」大熱背後的冷思考
    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被資本的風吹上九尺雲霄,然而,歷史永遠沒有隻吹不停的風,反覆表演著居高摔重的戲碼,如何做好一隻被風吹上天的豬可能也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生存之道。核心是,這陣風的實質是深度學習概念為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帶來的商業化落地機會,核心是深度學習和商業化;目前中國對美國風向的跟從效應明顯,但數據優勢下,Al的未來在中國。
  • 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冷板凳」
    而他們16年如一日致力於蝗蟲成災相關機制研究,為人類糧食安全鍥而不捨地努力,堪稱「板凳甘作十年冷」的典範。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陳宜瑜至今清晰記得這樣一幕:多年前,康樂等人大箱子小箱子地把蝗蟲從野外搬回實驗室裡,其中辛勞不言而喻。「這項重大成果是康樂團隊長期堅持的結果。」陳宜瑜評價說。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熱更難。
  • 薛丁格的貓,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甚至引發了哲學思考
    物理中存在四大聖獸,不管是芝諾悖論產生的龜,還是永動機推動而來的麥克斯韋妖,抑或是背靠經典理論而出現的拉普拉斯妖,都隨著科學的發展銷聲匿跡。雖然前三隻神獸背後的猜想帶來的科學精神值得後人尊敬,其中的故事也頗具傳奇色彩,而且有趣。
  • 人臉識別「熱」中的冷思考:道德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科技日報11月27日報導,人臉識別系統已經給我們的城市帶來諸多方便。然而,在許多國家,對人臉識別的抵抗聲也在不斷高漲。研究人員、公民自由倡導者和法律學者都受到人臉識別技術興起的困擾。他們正在跟蹤其使用,揭露其危害並開展運動以尋求保障甚至是徹底禁止技術的使用。
  • 「神預言」熱傳背後的冷思考
    在美國她以通靈的天賦,及對超心理學的深入研究而聞名。她除了運用通靈力協助人們重新掌握人生,了解生命意義外,每年她都參與慈善活動,並使用通靈力尋找失蹤兒童,協助警方偵破懸案。2.中國電視劇的「神預言」3.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的「神預言」這也是近期在各大平臺熱傳的一個短視頻,大致內容是:2019年6月27日,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的會議上,王永炎院士說下半年特別是冬至前後,一直延續到明年春季,要有瘟疫發生……王永炎,1938年9月29日出生於天津市,中醫內科學、神經內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 站著思考坐著研究
    久坐對健康不利已然成為大家的共識,可是現在的工作大多數是要坐在電腦前完成的,不僅是對健康不利,也不利於思考。所以,我們應當經常站起來動一動。看見過一份材料,有科學研究表明站著工作比坐著工作大腦的反應會更快,站著工作或許能讓我們的大腦更快地思考問題。
  • 量子躍遷:「無用」研究背後的玄機
    心緒不寧之時,卻收到《世界科學》雜誌社的約稿,希望為其量子專刊寫篇卷首語,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委婉推辭。可是,仔細閱讀雜誌社發來的量子專刊想要推送的文章內容,不由得會心一笑。儘管如此,長期以來,科學界對哥本哈根學派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世界科學》本期介紹的耶魯大學小組關於量子躍遷的研究,依然是這個問題某種意義上的延續。隨著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媒體與大眾從來就沒有像今天這樣熱情地追逐科學新聞,這對華夏子孫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 瀕死體驗背後的科學與研究
    但對於那些說自己有過瀕死體驗的人說,僅僅靠這些解釋是不充分的,他們沒有解釋,甚至接近於承認自己的經歷。顯然,瀕死體驗不僅有趣,而且在科學上也很有趣。隨著醫療技術和技術的進步,醫生現在能夠更頻繁地把人們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因此,瀕死體驗的記錄似乎有不斷增加的可能。
  • 從小龍蝦、漢服到賣飛機:官員「直播帶貨熱」背後的冷思考
    在碭山酥梨發貨基地臨時搭建的直播間裡,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人民政府縣長陶廣宏在跟全國婦女十二大代表、「鐵娘子」武妍彥一起直播賣酥梨 某電商平臺供圖從小龍蝦到飛機:基層官員直播帶貨縱觀各地方官員們的直播間,上可九天試飛機,下可潛江吃龍蝦,海陸空「一網打盡」,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
  • 依託「冷思考」製造「熱現象」,巨量引擎亮相GMIC 2020探尋冪次...
    依託「冷思考」製造「熱現象」,巨量引擎亮相GMIC 2020探尋冪次生長新可能 4 月25- 27 日,最具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盛會GMIC2020 首度以「雲會議」方式召開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文章的冷思考
    因此他認為,這種通過基因測序來獲取病人的遺傳信息,從而進行靶向藥物的篩選,可能並不能為廣大腫瘤患者帶來益處。《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隨後也發表了一篇評論精準醫學的文章,參與到討論中。作者Ian Tannock等人則直指出,「僅通過分子手段來治療患者,其帶來的益處仍舊是未知的。
  • 25個冷知識:雖然沒有用處,但也只有少數人知曉
    25個雖然沒有用處,但也只有少數人知曉的有趣冷知識。14.挑動一側眉毛,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實際上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夠做到。15.通常來講,衝咖啡時產生的泡沫如果聚集在杯子中心,可能就要下雨了,因為氣壓會影響咖啡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