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體驗是一個越來越有趣和受關注的話題,特別是以瀕死體驗為話題而拍攝的電影和編寫的書籍,這些電影和書籍講述了人們在生命危險的情況下經歷的體外體驗和其他感覺,其中特別有趣的是一些研究人員寫的兩本關於瀕死體驗的書。
例如,在《天堂的證明》中,埃本·亞歷山大博士講述了他在腦膜炎導致的長達一周的昏迷中所經歷的一切,在他瀕死的經歷之後,亞歷山大博士研究了自己的醫學圖表,得出結論,他處於深度昏迷狀態,大腦完全關閉。他相信唯一能解釋他所經歷的事情的方法就是接受他的靈魂離開了他的身體,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同時,在《回到天堂》中,瑪麗尼爾講述了她在一次皮划艇事故後被淹沒在河裡的瀕死經歷。這兩本書都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持續了很長時間,這表明這一話題不僅吸引了大眾的興趣,還需要醫學界進行更多的研究來解釋大家的好奇心。
一、什麼是瀕死體驗?
從明亮的燈光到身體的超脫,閃回以及潛意識當中與其他生物的相遇,這些都是瀕死體驗的人所描述的經歷。更重要的是,有過這些經歷的人報告說,他們的經歷不是夢,也不是幻覺,而是比現實生活本身更真實。
雖然這些瀕死體驗是被廣泛認可的現象,但也有很多人質疑瀕死體驗的真實性。對一些人來說,瀕死體驗或有時被稱為靈魂出竅體驗的故事,與通靈能力、惡作劇、外星人綁架和其他故事是一類的。對許多人來說,瀕死體驗簡直難以置信,然而,這些經歷太多了,而且有充分的文獻記載,不可能完全是捏造的。
二、關於瀕死體驗流行的理論
大腦既複雜又精細,例如,如果氧氣減少一點點,大腦就會立即做出反應。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瀕死體驗是大腦生理變化的結果,如缺氧,這發生在大腦壓力大或死亡的時候。
1、大腦缺氧的理論
他們的理論是,這些經歷是由缺氧、麻醉困難和身體對創傷的神經化學反應引起的。但對於那些說自己有過瀕死體驗的人說,僅僅靠這些解釋是不充分的,他們沒有解釋,甚至接近於承認自己的經歷。
顯然,瀕死體驗不僅有趣,而且在科學上也很有趣。隨著醫療技術和技術的進步,醫生現在能夠更頻繁地把人們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因此,瀕死體驗的記錄似乎有不斷增加的可能。
2、在逆境中生存的理論
例如,有報導稱,人們在數小時沒有呼吸或脈搏、埋在雪中或浸泡在極冷的水中後完全康復。事實上,外科醫生甚至故意創造這些條件,他們不僅會讓病人的身體變冷或停止心跳來進行危險的手術,而且他們已經開始在嚴重受傷的外傷病人身上嘗試這些技術,他們使他們處於生死之間,直到他們的傷口得到充分的修復。
3、麻醉意識是理論
很多時候,醫生經常把這些靈魂出竅的經歷歸因於「麻醉意識」,他們說這種意識影響著很多病人,其中每1000個病人中就有一個這樣的病人。當病人處於麻醉狀態,但仍能聽到談話片段或手術室裡播放的音樂時,就會產生麻醉意識。
三、看看研究是怎麼說的
關於瀕死體驗的最早書面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而一些研究人員堅持認為,它們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事實上,醫學雜誌《復甦》曾發表過一篇簡短的文章,記載了一名18世紀法國軍醫對瀕死體驗的描述,這是已知最古老的醫學描述。然而,大多數關於瀕死體驗的現代研究據說始於1975年。
1、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
雖然關於瀕死體驗的客觀研究少之又少,但有幾項研究對這些體驗提供了一些初步的見解。例如,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對2000多名心臟驟停患者進行了一項為期四年的國際研究,他們的結果和初步結論發表在《復甦》雜誌上。
在這項被稱為意識(復甦期間的意識)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與心臟驟停相關的廣泛的意識和精神體驗。在2060名參與研究的患者中,有330人存活了下來,140人能夠完成關於他們對事件記憶的結構化訪談。
意識與記憶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中有近40%的人對復甦前或心臟停止跳動的時間有一定的意識。然而,這些患者中的大多數並沒有任何具體的記憶。這表明,許多人在心臟驟停期間確實有精神活動,但往往在恢復後就失去了這種活動的記憶。據進行這項研究的醫生說,這可能是由於腦損傷或類似鎮靜劑的藥物。
例如,氯胺酮,一種常用於鎮靜和全身麻醉的藥物,已被證實能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與身體分離的感覺,以及一種平和或快樂的感覺。事實上,他們使用氯胺酮所體驗到的寧靜狀態通常與瀕死體驗非常相似。
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還發現,46%的人對死亡的回憶與人們描述瀕死體驗的方式不一致。事實上,有些人報告說他們感到害怕,或者覺得自己被拖進了深水區。只有9%的人有類似瀕死體驗,2%的人有包括聽覺和視覺事件在內的靈魂出竅體驗。
患者的經驗
在一個病人的案例中,在沒有心跳的三分鐘內,他有了意識和知覺。研究人員發現這一發現很矛盾,因為心臟停止跳動後,大腦通常會在20到30秒內停止運作,直到心臟重新跳動後才會恢復。所以,可能有一些大腦活動的事實表明,某些事情正在發生。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不能否認瀕死體驗的發生是絕對肯定的。同樣,也有一小部分人報告說他們有過這樣的經歷,以至於他們無法確定病人經歷的真實性或意義。
這些患者認為,瀕死體驗和靈魂出竅體驗等術語可能不足以描述死亡的實際體驗和大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最後,他們建議未來的研究應該集中在心臟驟停上,這在生物學上等同於死亡,而不是有時被稱為「瀕死」的醫學狀態。
2、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研究
與此同時,另一項研究檢測了7名失去生命支持的危重病人的大腦活動。通過腦電圖來記錄神經電活動,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在神經活動達到峰值之前,血壓會下降,大腦活動也會下降,但在死亡前後,神經活動會達到峰值。
據研究人員稱,這些峰值出現在我們最希望大腦因缺乏血液流動而死亡的時候。大腦活動停止後不久,病人被宣布死亡。研究人員推測,隨著血液流動減慢,氧氣耗盡,這些細胞就不能再維持它們的電荷。接下來發生的是一連串的活動,在大腦中蕩漾開來。如果這些「癲癇」發生在一個人大腦的記憶區域,這就可以解釋人們在復甦時所報告的生動的記憶。
總之,多年來,瀕死體驗和靈魂出竅的故事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但是關於瀕死體驗仍然有很多既不被理解也無法解釋的東西。顯然,有必要圍繞瀕死體驗和靈魂出竅體驗這一現象進行額外的、真正的研究。在那之前,許多人只是因為知道這些經歷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而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