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瀕死體驗」,即是「死去活來」。
對人類而言,人死後的感覺完全無法獲知,甚至「死後的感覺」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但瀕臨死亡的感覺卻真正地被捕捉到了。柏拉圖曾在《理想國》中有過記載,中國的古籍中也有提及,但基本都是零星的隻言片語。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搶救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生命垂危的人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由此產生的,則是更多人所說的「瀕死體驗」。
這種體驗的時間很短,因處於「死而未死」之間,故或可將其看做生命的臨界點。而瀕死體驗的特殊之處在於,其不僅讓人很少感覺到生命消失的疼痛,反而會在此之間產生不可言說的愉悅、奇妙的經歷,甚至是傳說中的靈魂出竅。
所以,說到靈魂出竅,瀕死體驗是不是頓時就變得很刺激了?
從靈魂出竅到神靈指路:充滿奇幻色彩的瀕死體驗
經過研究者們的總結,瀕死體驗的主要表現形式大概有以下幾種。
靈魂出竅。關於靈魂出竅的記載多出現在手術臺中。這種手術一般是重度昏迷或嚴重的腦部疾病,危及生命。比如帕姆·雷諾茲在1991年接受了一臺腦動脈瘤切除手術。主刀醫生將其體溫冷卻到了15.6攝氏度,停止其心跳,然後將腦部的血液吸出。通過儀器的檢測表明,帕姆確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腦死亡狀態,但她卻在手術結束之後回憶了手術發生時的很多細節。
另一項觀察了2000多起心臟驟停案例的研究最終確認,一位57歲的男性說在做手術的時候,自己浮在手術臺的上空中央,親眼看見醫護人員在對他實施搶救,甚至描述了搶救過程中的一些細節。而這些細節最終也被驗證。
靈魂出竅正符合了多年以來人類關於「肉身」和「靈魂」二分的古老看法,因此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
心緒平靜。活著的人認為,死亡一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死亡的那一刻,即便是想想都令人毛骨悚然。但很多瀕死體驗者卻表示,當確知死亡真的要來臨的時候,他們的情緒反而變得平靜下來。眼前會出現亮光,耳邊會響起優美而令人陶醉的音樂,視力變得清晰,呼吸舒暢而新鮮。死亡似乎是一件可以接納並且從容走向的事情。
回顧一生。這大概是被很多人提及最多的一點了。無論是在影視還是書籍當中,我們往往能看到一個人將要撒手人寰,然後鏡頭開始播放從小到大的種種畫面。很多瀕死體驗者表示,他們會以倒敘的方式觀看自己的一生,涉及的往往是重要的人生節點,七成以上的人表示回顧的內容全都是人生的開心時刻,但有三成左右的人會表示回顧了一些痛苦的往事,並且還有可能會遭到來自神秘人的審判。
親人團聚。一部分人回憶自己在瀕死的時候遇到了許許多多的人,這些人有的還活著,有的卻已經死了。在美國拍攝的大型紀錄片《生死與輪迴》中,有人回憶自己看到了已經去世的父親,以及很多其他的親戚。這些親戚會看著自己走過來,然後提醒自己陽壽未盡,趕緊回到肉身中去……
瀕死體驗的表現形式多達四十多種,除了以上四種之外,還有時空隧道說、神靈指路說、空間切換說……任何一種體驗,都足以令人興奮。
有人認為,瀕死體驗根本是不存在的,這些所謂的種種堪稱奇幻的經歷,其實都是患者們拿來博眼球而已。但問題在於,經過長期的案例積累和總結,大量互不相識的患者所表述出的瀕死體驗具備高度相似的特徵。這種情況是無法用簡單的編造和巧合概括的。
因此,瀕死體驗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甚至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領域,也就水到渠成了。
科學與超自然:誰才是瀕死體驗的真因?
需要注意的是,瀕死體驗絕非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獵奇談資。由於涉及的人數眾多,並且經歷千奇百怪,關於瀕死體驗的研究已經成為了現代生理學乃至心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
但對瀕死體驗的研究又存在一個顯著的困難。目前而言,科學家所掌握的瀕死體驗資料大多是由於親歷者口述回憶而來。既然是口述,其中涉及虛假編造、記憶模糊的內容就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無法實時地對體驗內容和發生機制進行聯繫性研究,也就導致科學探索變得不是特別「科學」。
在這種情況下,關於瀕死體驗的成因的研究,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兩類。
第一類研究者堅持從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去探索原因。
一部分研究者認為,瀕死體驗的形成是建立在腦部功能活動異常的前提下。比如如果前額葉曾經受損的話,其可能會引起精神分裂症;而那些聲稱靈魂懸浮的人,則很有可能有睡眠麻痺的歷史,導致自己的感知信息混亂。由於死亡的某種因素導致大腦活動異常,也就產生了混亂的意識,而這些混亂的意識則表現為瀕死體驗。
另一部分研究者則認為瀕死體驗是由於體內的某種致幻物質被激發而出現。比如一種名為二甲基色胺的強致幻劑,其不僅存在於植物當中,而且在人體內也有被發現,雖然劑量並不多。那麼,在瀕臨死亡的時候,則很有可能是二甲基色胺或其他尚未被發現的致幻成分被激發,從而導致人的精神出現宛若真實的幻覺。
而認為瀕死體驗是由於心理原因造成的研究者依據則是,很多親歷者所經歷的瀕死體驗會因為自己的經歷、職業、信仰等產生不同的差異。比如信仰耶穌的人大多會覺得自己是在走向天堂的路上,而唐山大地震中的一位倖存者則回憶自己跟著一個小鬼到陰曹地府走了一遭,結果因為生死簿上沒有自己的名字就被趕了回來,然後繼續活下去。
但這些所有存在可能性的生理或心理研究大多數都是一種理論推斷,也就是說事實上並無法正是瀕死體驗會和某一種因素存在必然的關係。所以,當科學對它的解釋僅僅存在可能的前提下,另一類研究者則打出了超自然主義的大旗。
這杆超自然的大旗核心觀點就是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獨立於人的肉體而存在的。
至今人們仍然無法弄清楚意識的發生機制究竟是怎樣的。它到底是存在於大腦中,還是神經中,亦或是身體裡某一個神秘區域,或者獨立於人的肉體而存在,我們不得而知。因此在很多人看來,「意識」就是通俗意義上的靈魂。一旦肉體死亡,人的意識也就沒有依附的實體,就會隨之離開。這樣就很好地解釋了靈魂懸浮、看到過去的人物等一切奇幻的事情了。
如果說科學是在努力地尋求證據來為瀕死體驗提供一個可信的解釋的話,這種超自然注意更大程度上可以算作是一種無法解釋的無奈之舉。就像傳統上人們無法解釋洪水地震現象,而將之稱為天神發怒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一個聽起來充滿「迷信色彩」的東西,為什麼能夠引起那麼多人的重視?難道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心中的獵奇之意?
研究瀕死體驗,絕不僅僅是為了獵奇
研究瀕死體驗,探明發生機制,目的之一便在於如何挽救更多的生命。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詞,比如「虛驚一場」,比如「化險為夷」,比如「九死一生」。對曾有過瀕死體驗經歷的人來說,他們表面上來看是活了過來,但其實與死亡只有一線之隔。那麼,他們邁過這一線僅僅是靠身體機能支撐起來的嗎?在這其中,個人意志和精神會不會起到什麼關鍵性的而我們又尚未探知的作用?畢竟,在這個世界上,能從鬼門關走一遭再回來的人,並不是多數;更多的人是踏進鬼門關,從此再無迴路。
因此,發現瀕死體驗是如何對生命延續產生影響,並將其運用於醫療救助當中,可以看做是瀕死體驗研究的現實意義之一。
第二個重要的作用,則在於其可能有助於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緩解。
最近,路易斯安納大學的神經學家研究者們發布了一項新的研究。研究人員通過對13名志願者注射預定劑量的二甲基色胺和安慰劑,來觀察其是否會產生瀕死體驗。最後的研究結果表明,13名志願者基本都確定有過瀕死體驗,除了有回顧人生的經歷之外,還更明顯地產生了靈魂懸浮的情況。
我們上文提到,瀕死體驗中可能會產生平靜或愉悅的情緒,並讓自己從一個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環境。在瀕死體驗結束、人們回到正常的狀態之後,會對這一體驗印象深刻,並再次基礎上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比如一位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回憶自己在當時回顧了從小到大的快樂時光,即便震後雙腿截肢,但仍然有信心活下去。
那麼,通過模擬瀕死體驗,將有可能會對精神疾病患者,比如抑鬱症,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也將成為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療的途徑之一。
在這兩種意義之外,由於瀕死體驗涉及的內容基本上與肉體無關,也就是純粹的意識流動,那麼,對其研究也就意味著「意識」這一涉及人類根本的問題也將有可能取得突破。
儘管科學家們從19世紀末就開始對瀕死體驗進行科學化研究,但一個多世紀以來,卻並沒有取得巨大的突破性進展。死亡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人的意識是否真的獨立存在?瀕死體驗會意味著死後真的有靈魂嗎?
或許等到瀕死體驗的謎底被揭開,一切也就便都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