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夏天,潮熱伴隨著鼓譟的蟬鳴,讓人心煩意亂。排山倒海般接踵而來的暑期會議令人沮喪,看不到靜心遠思而至達的盡頭。
心緒不寧之時,卻收到《世界科學》雜誌社的約稿,希望為其量子專刊寫篇卷首語,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委婉推辭。
可是,仔細閱讀雜誌社發來的量子專刊想要推送的文章內容,不由得會心一笑。也許是機緣巧合,看似「不經意」湊在一起的文章,讓我突然有了一種義不容辭的寫作衝動,迫切地希望與讀者分享文章背後的玄機,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由此而觸發內心所湧動的感想。
這種觀點遭到了以愛因斯坦、薛丁格為代表的確定論者的強烈反對,引發了量子力學發展史上的哲學大辯論。
辯論的結果卻是哥本哈根學派佔了上風,其規則逐漸被證明是有效的。這也就導致了後來所謂工具主義者的倡議,擱置爭議,接受規則。今天的大多數量子物理學家應該都是工具主義者吧。
儘管如此,長期以來,科學界對哥本哈根學派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世界科學》本期介紹的耶魯大學小組關於量子躍遷的研究,依然是這個問題某種意義上的延續。
隨著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媒體與大眾從來就沒有像今天這樣熱情地追逐科學新聞,這對華夏子孫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然而,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其實對於同行而言,了解科學研究本身隱藏的玄機與背後的故事,才更有思考與啟迪性。
就耶魯大學的研究,我更想藉此機會,談談其中的一位作者卡邁科(Howard Carmichael)的故事。
我認識他時,他就已經因揭示原子共振螢光的量子特性而聲名鵲起。自此之後,一直默默無聞。後偶爾聽過他一些學術報告,知道他在鼓搗一種稱為「量子軌跡」的方法,並一弄就是十幾年,還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相關的研究專著。
我再次見到卡邁科,是回國多年後的事。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學術代表團訪問紐西蘭,他是奧克蘭大學負責接待的人。沒想到的是,這位仁兄見到我們時,只是興奮地在黑板前手舞足蹈地介紹他的「量子軌跡」的研究,似乎站在他面前的,不是遠道而來的訪客,而是聽他講解的學生,甚至有關訪問行程的安排都被丟在了九霄雲外,讓我們隨行的領導尷尬不已。
此次訪問一別,也就再沒有卡邁科的消息。直到不久前,看到耶魯大學「量子躍遷」的研究文章,發現他的名字赫然在列,內心不禁有點莫名的感慨。
表面上看,他並不是中國學術界大為推崇的文章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但跨過時間流逝的長河,作為了解他的學術同門,浮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純粹學者幾十年執著探索與追求真理的身影。儘管「量子軌跡」理論本身仍然是玄妙的,但卡邁科在這項研究中的理論指導性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人類對量子本質的認識,仍然還在朦朧之中。
自媒體上成天吆喝的「量子技術」,不過是夏日清晨天邊的一抹彩霞,美麗卻依然遙遠。
在弘揚文化自信的今天,我們更要冷靜地推動文化理性,讓理性的光輝照亮中華大地,讓一批智者能安靜地思考,創慧性地沉澱。
不只是狂熱地一味追逐所謂的「有用」,而是要在科學與理性地探索「無用」的研究中,揭示真理的靈性,積聚創造的力量,開拓「無用」之大用的中華科學創新之路。最後,借用屈原的詩句作為結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想了解更多細節?請參見《世界科學》雜誌2019年第8期。[訂閱連結:世界科學(1年共12期)]
卷首語 PREFACE
量子躍遷 :「無用」研究背後的玄機
專稿 FEATURE
捕捉「量子躍遷」
美國國家量子倡議:從法案到行動
天文學 ASTRONOMY
太陽風暴前的平靜
生命科學 BIOSCIENCE
量子生物學或有助於破解生命中的最大謎題
微調可使 CRISPR 準確度提高 50 倍
生生不息的神經元
醫學與健康 HEALTH
抗癌新武器:經編程的細菌部隊
人類器官培育緩步前行
地球科學 GEOSCIENCE
北極到底怎麼了?
考古學 ARCHEOLOGY
菲律賓洞穴發現古老人類物種
計算科學 COMPUTING SCIENCE
徹底改變電力世界的數字斷路器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RPA 布局腦機接口技術
機器人時代的失業是誰之過?
大家•科技前沿 MASTERS
大纖維與編材製造:一場基於纖維材料的工業革命
今日啟明星 CAREERS
科研路漫漫,且行且思
——小記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胡萍副研究員
智庫觀察 THINK TANKS
追求投資回報,釋放美國創新
創新啟示錄 INNOVATION
阿波羅計劃的科學遺產
科學家訪談 INTERVIEW
人類世界 2050 年毀滅的概率:49%
科技政策 POLICY
建立循證政策的基礎
科學史專欄 COLUMN
運 10 的光榮與夢想
書評 BOOK REVIEW
一個數學家的成長史
科苑 CULTURE
系外世界命名召集令
微科幻 SCIENCE FICTION
身份危機
科學人物 BIOGRAPHY
默裡•蓋爾曼(192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