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量子物理學認知!科學家成功預測了測不準的「量子躍遷」現象

2020-12-03 泛泛科學

1935年,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dinger)創造了一個思想實驗來說明一對奇怪的量子物理現象:疊加和不可預測性。這個實驗被稱為薛丁格的貓(Schrdinger's cat),80多年來,它一直是量子物理學的基石。不過,一項新發表的研究中,耶魯大學科學家團隊基本上摧毀了這實驗中心的前提,這突破性的研究可以終於讓研究員開發出有用的量子電腦。

薛丁格的貓可能是從未活著過或從未死過最有名的貓。在這思想實驗中,貓與一小塊放射性物質被密封在一個盒子中,放射性物質在一小時內可能會或可能不會失去一個原子而衰變,這兩種可能性同樣可能,如果原子衰變,盒子的瓶子將釋放出毒藥。

這思想實驗與量子物理學的關係在於這種不確定性:在一小時內的任何時候都無法知道貓是活著還是死了,理論上它是活的也是死的,直到有人打開盒子並直接觀察貓才能知道狀況。

簡而言之,這就是量子疊加:量子系統可以同時存在於兩個狀態中,一旦進行觀察,它就會隨機的量子「躍遷」(jump)到一個狀態。預測量子系統何時會從一個狀態「躍遷」到另一個狀態是不可能的,直到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9日在頂級《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詳細描述他們發現了量子躍遷的早期預警系統。

該團隊使用三個微波發生器,一個鋁腔和一個超導人造原子的組合,他們發現它可以預測原子何時會發生量子躍遷!他們只需要尋找原子所發射出突然缺少的某一類型光子。

研究員Michel Devoret表示,「這實驗所展示最美的效果是躍遷過程中連貫性的增加」,他的同事Zlatko Minev表示,「你可以利用這一點來不只抓住躍遷,還可以扭轉它。」

這扭轉量子躍遷的能力,是這項新研究可以如何幫助量子電腦的發展。量子電腦系統中,量子資訊的基本單位叫做量子位元(qubits),它們類似於傳統電腦中使用的位元,但它不只是1或0,量子位元可以同時處於兩種狀態。

量子位元在量子電腦系統中計算錯誤後會改變狀態,現在研究人員有辦法預測這些變化,他們可以更快地糾正這些錯誤並管理量子數據,這使創造量子電腦的關鍵挑戰之一更容易了。

Minev表示,「原子的量子躍遷有點類似於火山爆發,從長遠來看,它們完全無法預測,儘管如此,透過正確的監測,我們可以確定地發現即將發生的災難預警,並在災害發生之前對它採取行動。」

該研究被發表在頂級期刊《Nature》雜誌上。

相關焦點

  • 顛覆物理學基本認知:量子躍遷可以被預測了
    從那時起,科學家藉助不斷發展的技術,對這種神秘現象進行了更深入的觀察。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量子躍遷的過程可以被預測,且開始後可以被阻斷。這一發現顛覆了傳統的量子躍遷觀念。研究人員在耶魯大學實施了這項實驗,他們通過一種幹擾度最小的裝置來監測量子躍遷進程。
  • 耶魯科學家驗證量子躍遷確屬連續過程,成功開發量子躍遷預測機制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特製的高速監測系統,成功捕捉到了量子躍遷將要發生的起始時間,並以此在量子躍遷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人為逆轉量子態的轉換過程,使系統恢復到其初始態,實現了對此前被認為是「不可避免且完全隨機」的量子態轉換過程的量化操控。圖丨 量子躍遷是一個極快的漸進過程。
  • 耶魯科學家驗證量子躍遷確屬連續過程,並成功開發量子躍遷預測機制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特製的高速監測系統,成功捕捉到了量子躍遷將要發生的起始時間,並以此在量子躍遷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人為逆轉量子態的轉換過程,使系統恢復到其初始態,實現了對此前被認為是「不可避免且完全隨機」的量子態轉換過程的量化操控。圖丨 量子躍遷是一個極快的漸進過程。
  • 變不可能為可能:通過經典化探測量子躍遷過程_騰訊新聞
    最為基礎性的突破或出現在1986年(目前對這一觀測仍存在爭議),研究人員通過實驗首次證實「量子躍遷」是一種能被觀測和研究的實驗現象。從那時起,科學家藉助不斷發展的技術,對這種神秘現象進行了更深入的觀察。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量子躍遷的過程可以被預測,且開始後可以被阻斷。這一發現顛覆了傳統的量子躍遷觀念。
  • 量子哲學與唯識(三):測不準原理
    三、測不準原理     所以第二個概念,剛剛也談到了,波質二元性裡面,最重要的,第二個概念,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雖然測不準還是要測。但是為什麼測不準?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換句話說,人都怪儀器測不準,那你就給我搞一個準一點的儀器。是不是這麼回事?不是這麼回事。如果誰今天能說,同時可以測到一個電子運動的動量(速度)有多快,同時告訴我它在哪裡,量子力學就可以壽終正寢了。這個就有意思了。但是很多科學家,我們人類,文字般若太笨拙了,沒有辦法解釋這個現象,我們就用符號來表示,數學符號是表達一切真理的最基本的一個工具。
  • 澳德科學家提出量子力學「精確測不準」方程
    澳德科學家提出量子力學「精確測不準」方程
  • 「量子躍遷」通俗解釋: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自從量子力學開始以來,就量子力學怪異而又成功的預測如何解釋,引起了激烈的辯論。這場辯論的核心和起源是量子躍遷:量子對象看起來如奇蹟般的瞬時間跳躍變遷。量子躍遷是量子力學的基礎概念之一,這是由於原子中的電子從一個軌道或一個能級隨機瞬間地跳到另一軌道或一個能級,而不會佔據中間的空間。
  • 科學家預測量子跳躍,將使量子計算機成為可能
    薛丁格的貓,活得很好1935年,物理學家薛丁格編造了一個思想實驗來說明一對奇怪的量子物理現象: 疊加和不可預測性。這個實驗被稱為薛丁格的貓,80多年來,它一直是量子物理學的基石。但是在一項新發表的研究中,耶魯大學科學家團隊基本上摧毀了實驗中心的前提 - 開創性的工作最終可以讓研究人員開發出有用的量子計算機。薛丁格的貓可能是從未生活過的最著名的貓科動物。或者從未死過。
  • 40千克的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一腳」,科學家首次發現宏觀物體量子波動 | Nature
    測不準原理量子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海森堡曾提出了著名的「測不準原理」:Δx · Δp ≥ ħ/2Δx代表物體位置的偏差,Δp代表物體動量(質量×速度)的偏差,二者的乘積不能小於ħ/2。這也就意味著任何物體的位置、動量偏差不可能完全為0,會一直處於不確定狀態,否則物體的位移和速度偏差都為0,Δx · Δp = 0。
  • 確定性的喪失: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丨上帝確實是在擲骰子
    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由於人們發現從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出發可以推導出不確定性關係,但從不確定性關係出發,卻推導不出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式。這很容易讓人們產生這樣的想法:不確定性關係不是微觀世界的一個基本原理,而完全是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所導致的。由於是測量工具對微觀物理現象的擾動導致的,因此海森堡的不確定性關係就被稱之為測不準原理。
  • 「量子」的世界總有一些很獨特的性質,實在是難以讓人理解
    「量子」的世界總有一些很獨特的性質,實在是難以讓人理解,比如「光」怎麼可能既是一種波又是一種粒子呢!比如一個物體怎麼可能同時處於兩個不同的位置呢!比如「測不準原理」是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速度以及位置的!再比如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兩個相距遙遠的物體竟然瞬間就能夠互相影響。「量子」的世界似乎總是如此不可理喻,其中最有名的就要當屬——「擼小貓的思想實驗」。
  • 人類的物理學研究被顛覆,宇宙的秘密讓科學家陷入沉思
    到了現代,物理學已經基本上可以解釋宇宙萬物的現象了,特別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發現,更是錦上添花。可以這麼說,人類的物理學一直被顛覆,宇宙的秘密讓科學家們陷入沉思!如果根據牛頓引力定律的預測,水星的軌道應該是封閉的橢圓。然而,天文學家發現,水星的軌道是進動的,每次的近日點位置都有所不同。1915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很好的對水星軌道的進動作了預測,這是人類物理學的又一次顛覆。
  • 耶魯大學觀察到量子躍遷動搖了哥本哈根詮釋?量子躍遷本質探索
    實驗首次捕捉到了躍遷中的量子系統,這意味著量子躍遷並非哥本哈根詮釋所認為的完全隨機、瞬時發生的過程,而是更符合薛丁格的波函數理論。實驗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研究人員利用高速檢測系統,成功標記出量子躍遷即將出現的時候,在半路「抓住」它,然後再逆轉,將系統恢復到初始狀態。
  • 測不準,不確定性,量子理論發展是否離不開量子物理哲學?
    物理哲學的形上學世界觀推崇「透過現象看本質」哲學理念,當用理性的方法看世界的時候,人們在預設的參照系下,只能看到這個世界的表象,而對微觀物質領域的「測不準」、「不確定性」等問題,無法給出徹底、合理的理論解釋,給我們認識物質世界真值造成巨大障礙,致使量子世界的粒子行為,
  • 薛丁格的貓有救了:物理學家通過新方法預測量子躍遷
    著名的「薛丁格的貓」是量子疊加性和不可預測性的象徵,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能夠「捕獲」和「拯救」這隻「貓」的方法,通過預測其跳躍動作採取實時行動,從而將其從厄運中拯救出來。在研究過程中,他們推翻了量子物理學界多年來的基柱性教條。
  • 極簡量子物理學|秒懂核心概念
    【短新聞背景回顧】中國於2016年8月16日成功發射以「墨子號」命名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華爾街日報》:從戈壁沙漠發射上天的這枚火箭也將驅使中國站到科學界一個最具挑戰性領域的前沿。量子加密在任何形式的計算機運算面前都是安全的,這是因為由量子顆粒傳遞的信息在被外界試圖截獲時就會同時被銷毀。因此「雙方能夠秘密交流」。【極簡量子物理學】量子物理學如此重要,不可迴避——因為量子通訊、量子加密、量子計算機等前沿應用,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了。
  • 102思維模型:量子思維一在糾纏中躍遷
    2、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許多物理學理論,例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所進行的。在經典世界裡,粒子和波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不可能調和在一起,而在量子的世界,他們卻合二為一,這就是量子世界的詭異之處,完全超乎了常人的想像。2015年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成功拍攝出光同時表現波粒二象性的照片。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張光即是波,又是粒子流的照片。
  • 量子實驗得出全新時空觀,與愛因斯坦和牛頓的時空觀截然不同
    然而,隨著量子物理學的不斷發展,研究者們越來越發現,量子世界所呈現出來的物理現象,與宏觀世界相比,大多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馳。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如同相隔天地之別的鴻溝,難以搭建連接的橋梁,無法跨越。
  • 心靈的碰撞之六,量子世界的哲學思考
    牛頓的運動定律,第一次以數學化的、量化的形式把自然規律表現出來,客觀、精確、機械的數學模式成就了經典物理學的輝煌。由於經典物理學獲得的巨大成功,它逐漸演化為牛頓一笛卡爾世界觀。這種世界觀的哲學隱喻,是一臺座鐘,世界被描繪成了像一臺座鐘那樣精確運行的巨大機器——勻速、線性地運動,部分之間相互分立,機械聯繫,運動不存在任何不確定性,與意識無關。
  • 百年的超越:量子物理學與量子計算機
    而在更早的1887年,通過金箔實驗科學家就發現了電子,並且知道電子是圍繞這個一個非常小的小核心在高速運動。但是在這裡,按照經典物理學的解釋,電子在運動的過程中,是要不斷的輻射電磁波能量的,最終會導致它能量喪失、會墜入到原子核當中。這顯然和實際的結果是不符合的。波爾的電子軌道理論光譜得到的電子軌道的分布當時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的物理學家:電子是如何維持軌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