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性的喪失: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丨上帝確實是在擲骰子

2020-12-03 寒冰借火

上帝不會擲骰子 ——愛因斯坦

微觀粒子世界具有不確定性

對於量子力學的最初印象,相信很多人是由於愛因斯坦的這句話。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對於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是極度抵制的,因為這與他內心深處的宇宙決定論思想格格不入。然而,量子力學的發展軌跡,並沒有因為愛因斯坦的反對而改變方向,而是在不確定性的道路上徑直地走了下去……

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之一,量子力學對現代科學、生活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恆星為什麼會發光、鐵以下的元素為什麼更穩定、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麼等問題都可以由量子力學的理論來解答;現在困擾我們的晶片問題、我們每天都在用的網際網路以及未來有可能普及的量子計算機等無一不是應用了量子力學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量子力學代表了科學的最大進展,較之相對論有著更大的現實意義。

量子的世界是如此的神奇,以至於連敢於蔑視一切科學常見的愛因斯坦都難以接受。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微觀世界沒有什麼是真實的,在我們觀察它之前我們什麼都不能說,甚至我們都不能知道它是否真的存在於某個地方。宏觀世界的物理規律在微觀世界不再成立,取而代之的是事件發生的概率,例如放射性物質的衰變輻射。

由於原子衰變,貓處於死與活的疊加態中

一、上帝的骰子:不確定性原理——微觀世界確定性的坍塌

一、不確定性原理是什麼

在今天,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已經成為了量子力學的核心本質。它表明了在微觀世界,粒子的任意一對共軛變量(比如:位置與動量、時間與能量等)無法被同時精確測量,或者更準確的說二者無法同時擁有精確的數值。它們之間的不確定性,遵循不等式△x△p≥h/4π。當其中一項趨向於無窮小時或者說當其中一項的精確度無限增大時,與其共軛的另外一項的精確度就會趨向於無窮小,也就是說它可能是任一數值而完全沒有了意義。

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由於人們發現從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出發可以推導出不確定性關係,但從不確定性關係出發,卻推導不出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式。這很容易讓人們產生這樣的想法:不確定性關係不是微觀世界的一個基本原理,而完全是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所導致的。由於是測量工具對微觀物理現象的擾動導致的,因此海森堡的不確定性關係就被稱之為測不準原理。因為例如,我們在用儀器觀察一個微觀粒子時,會不可避免地對其造成擾動,從而以不可知的方式影響到粒子的運動。然而,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一切與人類的測量無關,它是量子的內在稟性。

二、神奇的量子隧穿效應——時間與能量之間的不確定性

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科學界。之前人們所習以為常的觀念,在量子世界都被打破了,一切都沒有了確定性。例如,當一個粒子有著更加精確的位置時,它的動量就變得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反之亦然。在量子世界中神奇的量子隧穿效應,就是由於時間與能量之間的不確定性導致的。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要想越過這座山,必須要消耗足夠的能量。但在量子的世界,儘管位勢壘的高度大於粒子的總能量,由於時間與能量這對共軛變量的內在不確定性,在某一個極短的時間段內或者說時間的不確定性很小的情況下,基於公式△x△p≥h/4π,能量的大小在此時間段內將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而也有可能穿越。這種情況,在宏觀的世界是不可想像的。

三、未來的不確定性

測不準原理的另一個重要含義,是它在未來時間上的不確定性。在經典的物理理論中,如果我們知道了某一時刻天體的位置和動量,我們可以根據公式推導出這一天體在這之前和在這之後的任一時刻的運動狀態。但在量子世界由於不確定性關係,我們無法同時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從而也就無法對粒子的未來進行預測。但是,我們可以用量子力學的規律,通過實驗的方法去推算過去,精確地推算出電子在過去某一時刻的位置和動量。

基於不確定性原理,量子在時間的正方向和負方向上有著極為不同的含義。過去是確定的,我們能精確度知道我們從哪裡來;但未來在本質上是不確定的,我們無法準確地知道未來將走向何方。用海森堡的話就是,「原則上我們只知道過去的一切細節」。就像我們的日常經驗那樣,我們從確定的過去,走向不確定的未來。

二、波爾對不確定性關係的哥本哈根解釋

儘管海森堡推導出的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世界的內在本質屬性,但他的理論僅僅只是一種描述性質的。至於是由於什麼原因導致的這一點,他本人也說不清楚。但是當哥本哈根的領袖人物波爾看到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時,他發現這與他之前一直思考的關於量子力學的哲學本質問題有關聯,並由此發展出了他的互補原理。

波爾的互補原理波爾的互補原理,又被稱為並協原理,用其本人的原話就是,「一些經典概念的應用不可避免地排除另一些經典概念的應用,而這『另一些經典概念』在另一條件下又是描述現象不可或缺的;必須而且只需將所有這些既互斥又互補的概念匯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對現象的詳盡無遺的描述」。

波爾認為在量子世界,量子的粒子屬性和波動屬性是相互排斥的。對量子的粒子屬性的確認,就是對量子的波動屬性的排斥,反之亦然,量子無法同時擁有兩個屬性。量子的波動性滿足因果性規律,而量子的粒子性則滿足時空特徵。就此,波爾認為時空描述和因果描述之間同樣是相互排斥又相互統一。

據說,波爾提出互補原理是因為受到了中國的太極圖的影響,而且我們從波爾對於互補原理的描述來看似乎也是如此。用簡單的話來描述,就是對於量子世界像粒子屬性與波動屬性等相反的屬性之間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二者都只描述了世界的一部分真實性質,只有把二者統一起來,才能準確地把握量子本身。我們不能把一個量子說成是單純的粒子也不能把其說成單純的波,相反量子既是粒子同時也是波。

互補原理對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解釋對於海森堡的不確定性關係,波爾指出儘管在經典物理當中,不管我們是否正在進行觀察,由宏觀物質所構成的系統都不會受到影響。但在微觀世界,觀察者與微觀量子系統之間是相互作用的,而且這種相互作用強到了不能再認為量子系統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我們要精確地測量量子的位置,我們就無法得到量子的精確動量,反之亦然。相對於我們的觀察而言,量子的位置和它的動量之間是互補的,或者說觀察者本身也是實驗的一部分。

三、愛丁頓對量子力學的思考

我們對於量子世界的認識,都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而猜想出來的。就像愛丁頓在其《物理學的哲學》一書中所說的那樣,我們對於量子世界的認知就如同以為藝術家在雕刻一塊大理石。假如他告訴你人頭的形狀就隱藏在這塊大理石中,你肯定會嗤之以鼻。然而,這位藝術家僅僅用了一把斧子和一個鑿子在大理石上進行了一些加工,隱藏的人頭就出來了。而這也就是盧瑟福發現原子核的方式,但事實上沒有人曾經看到過原子核。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實驗結果,之後我們用核(人頭)的概念解釋了所觀察的現象。

總結

對於量子實驗,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我們的實驗結果,至於實驗結果所對應的量子內涵究竟是什麼,其實都是我們的猜測而已。就像一個電子一會處於能態A,一會又躍遷到能態B,我們並沒有看到這一切。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我們的猜測,甚至原子內部是否真的存在一個這樣的電子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對於海森堡的不確定性關係中的共軛的變量雙方的認知,同樣只是基於我們的假設的基礎上的。我們只是用宏觀世界中我們所能看到,並被我們所用到的一些概念(比如動量和位置等)來硬往量子的身上套。但事實上量子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對其一無所知。我們所能唯一知道的僅僅是我們的數學公式確實能夠用於量子世界,而且符合的很好。但數學公式所代表的物理含義,是否如我們的宏觀世界一樣,這是不可知的。至於量子世界是否也如宏觀世界一樣有粒子性,這個「粒子」是否在微觀領域也同樣存在動量與位置,就像愛丁頓所說那只是我們的猜測而已。基於猜測之上的「粒子」的動量與位置之類的不確定性關係,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所以,我們只需要去用這些公式就好了,至於這些燒腦的事情,就留給物理學家去思考吧。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是儀器本身測不準,還是其他原因?
    「測量不準,而不是真的不準」,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測不準原理其實應該叫「不確定性」更為嚴謹!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並不是方法的問題,也不是測量儀器的問題,是自然現象內稟性的問題。它表達的是一種自然規則,之所以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在爭論是不是儀器的問題導致的,是因為大量的科普者為了大家好理解,往往都只停留在文字上解讀這個原理,但人類的語言總是會給人帶來歧義,而且量子力學又如此的反常識,所以就更容易造成各種誤解。
  • 愛因斯坦為什麼要說「上帝不擲骰子」,他發現了什麼?
    ,量子力學認為粒子的狀態不是百分百肯定的,而是以「概率雲」的形式存在,所有粒子都具備「不確定性」,同時「不確定性」就是宇宙的本質。很多人認為,愛因斯坦不願意解釋哥本哈根詮釋中的不確定性原理,才說出了「上帝不擲骰子」這句話,如果把不確定性原理代入宇宙,就像是有一個人不斷的丟骰子,在無限的不確定性中,丟出了宇宙的全部。
  • 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
    如果一個人不懂量子力學,就不能稱之為現代人,因為不懂量子力學,就會有一半的好萊塢科幻片看不懂,悲催不?呵呵!      廢話少說,噹噹噹噹,最牛的科學量子力學開幕了!     如果把量子力學比喻為一部戲劇,量子力學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玄幻、最奇詭、最讓人著迷、最讓人發瘋的橋段,就是測不準原理。
  • 是真的測不準,還是測量過程無法改善使得測不準,你想過嗎?
    是真的測不準,還是測量過程無法改善使得測不準,你想過嗎?我們知道哥本哈根詮釋由波爾和海森堡於1927年在哥本哈根合作研究時共同提出的。此詮釋建立在由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Max Born】所提出的「波函數的概率表達」上,之後發展為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
  • 上帝擲骰子,是神學還是科學-量子力學小史
    先給各位解釋下量子力學: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不僅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而且在化學等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
  • 量子力學筆記12---波動力學-測不準原理
    2.10 不確定性原理      現在來考查兩個算符不對易的情況。在上述討論中得知,如果算符 Aˆ 和 Bˆ 是不對易的,則它們不具有共同的本徵函數。這樣在 Aˆ 的本徵態中,力學量 B 不具有確定值;同樣在 Bˆ 的本徵態中,力學量 A 不具有確定值。
  • 上帝不擲骰子,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世界是不是確定的?
    這個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對於人類而言都是未知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所以人類恐懼而無助,這個時候就需要去尋求安全感,而確定性可以帶來安全感,於是人類開始塑造確定性,神仙鬼怪就此誕生。愛因斯坦始終相信上帝不擲骰子。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指的是用光測不準粒子,但並非指其他方法都測不準,是這樣嗎?
    (宇宙探索QQ群:1145693748)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世界從不確定走入確定,又從確定邁入不確定,上帝擲不擲骰子?
    遺憾的是好景不長,科學高速發展,很快便將我們帶離了那個充滿了確定性的世界。牛頓力學所描述的世界可以說是宏觀低速環境下的一種特例,並非宇宙的本質規律,當我們嘗試使用經典力學去處理高速運動的問題時,錯漏便出現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另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出現了,他就是愛因斯坦。
  • 量子力學描述的「隨機」是宇宙中唯一真正的「隨機」嗎?
    答案總是一樣的,因為作為一個數學模型,量子力學是以概率為解釋,它不同於經典概率。但在某種程度上,如果量子力學是一個隨機近似理論呢?那麼真相在哪裡呢?  這使得不可能「證明」一系列確定性事件是確定性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發展新的確定性理論。  離散性是量子力學的驅動原理,而不是隨機性。畢竟,這叫量子力學,不是隨機力學。普朗克可以通過假設離散的能量狀態來解決黑體輻射問題。玻爾假設氫原子中的電子軌道是一個離散模駐波,導出了裡德堡公式。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粒子作為波處理的自然產物。
  • 人類的量子信息革命:上帝擲骰子嗎?
    潘建偉教授的演講以「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革命」為題,回顧了20世紀初量子力學誕生之初愛因斯坦與玻爾的世紀辯論:上帝擲骰子嗎?經典力學告訴我們:一旦確定了初始狀態,所有粒子未來的運動狀態原理上都是可以被精確預言。這也意味著,一切事件都是在宇宙大爆炸時就已經確定好的。那麼,個人的努力還有意義嗎?
  • 為什麼量子力學要用概率波描述粒子?上帝真的擲骰子嗎?
    科學認識君的《通俗物理100課》系列【第三課:上帝擲骰子嗎?】或許你聽過這樣的話「如果初學者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卻沒有感到困惑,那麼他一定是沒搞懂」。這是玻爾的名言,當然原話並不是這樣,但意思完全相同。量子力學中有太多違背常識的地方。
  • 科學異聞錄之測不準原理——上帝為人類蒙上的雙眼
    於是,上帝之說再一次出現了,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上帝為了怕我們窺探到他的存在而設定的原理——測不準原理。測不準原理的背景這裡不得不先提一個人,一個量子力學的開拓者——海森堡。今天的主題是測不準原理,這件歷史懸案就先放一放。
  • 股票的測不準原理
    測不準原理,又叫不確定性原理,指的是在量子力學裡,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在量子力學誕生之前,我們認為,宇宙的一切,都是確定的,決定論就是那個時候的哲學觀。但量子力學誕生之後,我們才發現,這個世界竟然是不確定的,隨機的,原來上帝也擲骰子。但為何宏觀世界是確定的呢?
  • 為什麼量子力學要用概率波描述粒子?「上帝真的擲骰子嗎?」
    當第一次聽到既是波又是粒子的光子,我深深感受到量子力學滿滿的惡意。畢竟這種思維太「邪乎」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慢慢地將這種反常識的思維當做了量子力學的常態。喜歡科普讀物的讀者一定知道《上帝擲骰子嗎》這本書?從字面上看,中心思想指的是微觀世界那「飄忽不定」的粒子運動。
  • 上帝擲不擲骰子?
    「上帝不擲骰子」「量子力學是很酷炫。可內心的聲音告訴我,它並非真實之物。這理論說了一大堆,但並沒有真的帶領我們更加接近『老頭兒』(上帝)的秘密。無論如何,我都確信,上帝不擲骰子。」(Quantum mechanics is certainly imposing.
  • 「測不準原理」的三種類型
    、物自體的「不確定性原理」;第三種是認識論和客觀論相互關係的「測不準原理」。如果我們將哲學定義為一門研究思維的科學,那麼思維哲學、或認識哲學主要研究第一種和第三種類型的測不準關係、或認不準關係;如果我們將哲學定義為一門科學的哲學,那麼科學哲學、或自然哲學主要研究第二種類型的測不準關係。我們既可建立一門量子哲學,也可建立一門相對論哲學。
  • 你也可以看懂,量子力學的困惑,測不準原理 薛丁格的貓 !
    量子力學已經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其影響力越來越大!巨大的影響力迫使著人們了解它,可量子世界中的種種奇異現象卻挑戰著常人的邏輯底線。甚至 讓許多物理愛好者也摸不著頭腦, 以至於玻爾(量子物理學家)說到「如果一個人第一次聽到量子物理而不感到困惑,那他一定是沒有聽懂」!薛丁格薛丁格的貓 只是幫助人們理解量子世界 的一種思想實驗!
  • 愛因斯坦說的:上帝不會擲骰子
    ,不過這位老師兄和段正淳差不多,四處留情,但無傷大雅,也就算了,最讓人高興的是天才少年狄拉克,居然把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結合起來,算是送給愛神的一份大禮包,海森堡不服矩陣力學被人分享,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把獨孤九劍提升了一個新境界,叫什麼不確定性原理,不過這得管一管了,什麼不確定原理,還不是太極劍法的簡化版,這個倒是真的,玻爾的互補原理確實比不確定性原理深邃,而且玻爾的徽章上就有一幅太極圖,所以互補原理可以算是太極劍法
  • 量子哲學與唯識(三):測不準原理
    三、測不準原理     所以第二個概念,剛剛也談到了,波質二元性裡面,最重要的,第二個概念,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都是震動的現象,在慣性場,被你找到了。這是在渺觀世界裡面觀察的現象。所有渺觀世界,都是用超弦論解釋。超弦是什麼?我們等一下再講。    第二個,ΔEΔt≥h/4π,也是測不準。誰能告訴我同一時間什麼時候它在哪裡,以及它的能量能被你測準嗎?當你要找到它什麼時候在哪裡存在,在渺觀,它的能量誤差是無窮大,大到無遠弗屆。你要知道它的能量多少,這個時間就沒有意義,測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