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指的是用光測不準粒子,但並非指其他方法都測不準,是這樣嗎?

2021-01-20 宇宙探索

(宇宙探索QQ群:1145693748)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並不是方法的問題,也不是測量儀器的問題,是自然現象內稟性的問題。它表達的是一種自然規則,之所以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在爭論是不是儀器的問題導致的,是因為大量的科普者為了大家好理解,往往都只停留在文字上解讀這個原理,但人類的語言總是會給人帶來歧義,而且量子力學又如此的反常識,所以就更容易造成各種誤解。

而要把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或者說「量子不確定性原理」講明白,其實圍繞兩個簡單點的數學公式來說更合適。

ΔxΔp≥h/4π

Δx:位置的變化值;Δp:動量的變化值;h:普朗克常數;π:圓周率。

「量子的動量與位置無法同時確定,即動量越確定,位置就越不確定;位置越確定,動量就越不確定。」這是我們常聽到的關於「量子不確定性原理」的大概文字描述,也是對上面數學公式的語言翻譯。

這個翻譯本來沒錯,但問題是它只能說出「位置」與「動量」此消彼長的關係,但無法說出導致這結果的內核原因,即≥h/4π ,這就造成人們僅從字面上理解會形成各種猜想。

但只要我們看著這個不等式,再來理解這句話就清晰多了。普朗克常數h和圓周率π都是一個定值,而且普朗克常數h很小很小,只有6.62607015×10^(-34) J·s。

在宏觀世界中的一切運動,Δx與Δp都比較大,所以這個不等式怎麼都成立。然而在微觀世界中,Δx與Δp就會變得很小,它們相互之間就會產生限制了。比如只要Δx足夠小(位置確定),Δp就必須變得足夠大,即動量不確定,而Δp足夠小(動量確定),Δx就必須變得足夠大,即位置不確定。

這個數學公式不涉及任何觀察儀器和方法等等,它代表著物質運動的一種自然規律。

ΔEΔt≥h/4π

ΔE:能量的變化值;Δt:時間的變化值;h:普朗克常數;π:圓周率。

有了上面的解釋,這個公式的意義,大家可能一眼就明白了。只是這裡的變量從「動量」與「位置」變成了「能量」與「時間」。

而這個不等式才是「量子不確定性原理」的最大奧義,我們認為不可思議的「量子隧穿效應」「真空漲落」都可以用它推導出來。當Δt足夠小,ΔE可以變得很大,正因為如此,能量小的微粒子,才有可能在瞬間獲得能量擊穿高勢壘的屏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量子隧穿效應」。

而在宏觀世界,你要從一座山的這一頭到山的另一頭,你必須先爬上山,再從山上走下去,這過程你必須消耗足夠的能量來克服爬山產生的勢能,山越高需要克服的勢能就越大,這就是「勢壘」。而在量子的世界裡,只要量子在Δt內能到達另一頭,就可以先借能量,克服勢壘後,再把能量換回去。

簡單來說在宏觀世界,你必須擁有一定能量才可能爬過山去另一頭;而在微觀世界,量子可以在限定的時間內從真空借能量,穿過山一樣的勢壘後,再還回去。但這是概率性的,勢壘越低概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隧穿效應:經典力學中由於能量不足無法穿過的勢壘牆,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定概率穿過。

進一步來說,在真空中極端時間內,可以憑空提取能量生成正負虛粒子對,再相互湮滅返還能量,而且這一過程在真空中反覆進行,哪怕是在原子內(電子與原子核之間是很空的)亦然如此,這就是「真空量子漲落」。只是這種真空中反覆進行的量子漲落產生的能量很微弱。似乎對於真空來說,只要「有借有還,再借就不難」。

基於這一思考,於是1980年就有個叫阿蘭·古斯的美國物理學家,提出了「真空量子漲落」的升級版「宇宙無中生有」。其實邏輯也很簡單,就是當Δt無限小的時候,ΔE就可能無限大,大到形成「宇宙大爆炸」的能量,只是要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很小很小很小,需要等上很長很長很長的時間才可能發生一次,然而宇宙誕生前可以說沒有時間概念,所以發生這樣的宇宙量子大爆炸,也就是註定的事了。

總結

測不準原理絕不是什麼觀測手段,或人類意識的問題造成的。測不準所代表的不確定,其實給宇宙預留了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而生命就誕生在這樣的未來之中。

但在宏觀世界裡,可能只有像宇宙這樣近乎永恆的存在,才能感知到這一點。而對於每一個轉瞬即逝的生命體來說,理解不了也無可厚非。

這一原理揭示的最重要思想是,萬物都是不確定的,只是每種物質的不確定對應的時間尺度不一樣。宏觀物體要表現為不確定,需要的時間是極其漫長的,所以你一輩子都體驗不到,但微觀粒子對應的時間尺度就大大減小了,所以會表現出明顯的不確定。

所以,上帝確實要擲骰子。只是在微觀世界裡,這骰子才會變得足夠輕,上帝才擲得動;而在宏觀世界裡,這骰子只會變得巨重無比,連上帝也擲不動了。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大廈的兩大基石,這裡向大家推薦兩本科普書籍:《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彩圖珍藏版)和《從零開始讀懂量子力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深入淺出地詮釋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前世今生,通俗易懂。需要的夥伴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月,年輕的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發展出了量子理論中的一個主要關鍵——測不準原理,涵義極為深遠。 海森堡因他自己的矩陣方法不受歡迎而被惹惱,尤其因為當時老一輩的科學家正相繼退休,而他和其他年輕的科學家正開始在找他們的第一份教職,自己命運未卜。雖然其他的科學家也許覺得波動的方法比較容易使用,但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卻很自然地讓他發展出了測不準原理,也因此聲名大噪。
  • 上帝不會擲色子,測不準原理僅僅是測不準
    海森堡整出了個測不準原理,意思是無法同時確定電子的動量和位置,是這樣的嗎?當然是,這和實驗結果符合的很好,但這只能說明是測不準,而不表示電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確定。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量子力學搞得汙煙障氣,難以理解。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會擲色子,一切都是可以計算的。我們之所以無法理解量子行為只是因為我們對它不夠了解以及欠缺更基礎,更完善的理論。
  • 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是儀器本身測不準,還是其他原因?
    「測量不準,而不是真的不準」,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測不準原理其實應該叫「不確定性」更為嚴謹!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並不是方法的問題,也不是測量儀器的問題,是自然現象內稟性的問題。它表達的是一種自然規則,之所以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在爭論是不是儀器的問題導致的,是因為大量的科普者為了大家好理解,往往都只停留在文字上解讀這個原理,但人類的語言總是會給人帶來歧義,而且量子力學又如此的反常識,所以就更容易造成各種誤解。
  • 對「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最大的誤解進行深度剖析
    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們能同時測準速度和位置,這個僅僅是在宏觀世界才能做到,在微觀世界是做不到的,因為微觀世界遵循「海森堡測不準」原理。關於這個原理我之前已經詳細講解過,如果你沒看可以先往前翻下。這個測不準原理的核心就是:我們永遠無法同時精確測量出一個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速度也可以替換成動量)。
  • 「測不準」迷霧:我們如何知道所有人共享著同一個世界?
    沃納·海森堡,出生於德國的維爾茨堡,自幼聰慧過人。當年,二十歲剛出頭的海森堡就敢挑戰量子力學泰鬥玻爾,後被慧眼識英才的玻爾收為學生;24歲創立了矩陣力學;31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量子力學中著名的「測不準原理」即是由海森堡提出的。所謂測不準原理,是指任何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被確定,知道了位置,動量就不確定;知道了動量,位置就不確定。
  • 從狹義到廣義「測不準原理」
    當我們不去觀測一個粒子的運動特性時,該粒子處於粒子性和波動性的疊加狀態,不能確定一個處於疊加態粒子的運動軌跡,這是量子物理學家定義的「測不準原理」或「不確定性原理」的真正含義。當我們觀測一個粒子的運動特性時,眼睛發出和接受光子的行為將影響一個粒子的疊加態,用數學描述的粒子行為的波函數發生「崩塌」,「去波動性」的粒子獲得確定位置的運動軌跡。
  • 市場中的測不準原理
    ≥h/(T-T0),如果把(T-T0)放到公式左邊,就可以解釋為時間的偏差和漲速的偏差大於一個常量,這樣就完美對應於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換個視角,如果每個人的行為都服從測不準原理,測不準原理也可以這樣解讀:市場參與者對資產未來價格漲幅預期的標準差和到達預期漲幅時間的預期標準差也會大於一個常量。測不準原理長期存在於市場中,只是被大部分人忽略了,比如假設有位資深人士告訴你,他認為上證綜指在8月31號收盤會到2907點,那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恰好蒙對了。
  • 「測不準原理」的三種類型
    、物自體的「不確定性原理」;第三種是認識論和客觀論相互關係的「測不準原理」。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應用於客觀存在的粒子行為,它與人們思維或認識的「飄忽不定」、「左右搖擺」毫無關係,有些人的情感「移情別戀」,今天愛上範冰冰,明天愛上李冰冰;今天想戀張靚穎,明天想戀章子怡,人的情感變遷不會影響物理世界中粒子和基本粒子的不確定行為,粒子和基本粒子的行為屬於第一種類型的測不準關係、或認不準關係的範疇,這是一種純粹的、客觀的不確定性,與我們作為一個物理世界的觀察者、作為一個物理對象的測量者沒有關聯
  • 量子力學筆記12---波動力學-測不準原理
    本節的重點就是要對這種不確定性進行公式化描述,建立一個描述力學量不確定行為的關係式,這就是所謂海森堡「測不準關係」。它在理論層面上被稱為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一個揭示微觀世界不確定性本質的物理學原理。
  • 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
    這些人物,如同在查良鏞的武俠小說裡,分為兩大派,一派是粒子派,認為光是由極微小粒子組成;另一派則是波動派,認為光是由波組成。    可惜的是,宇宙說明書沒找到,當年在丹麥的同僚,玻爾同學,橫空出世,拿著一柄「測不準原理」魔杖,反而把愛因斯坦的根刨了!    ——什麼都測不準了,現代物理學還搞個球啊?
  • 測不準定律:越是『測不準』越有創造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測不準』的世界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的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定律,帶來了物理學上的革命,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人們對任何事物能實際獲得的認知都並不是非常完美的,投資者對某一股票的偏見,不論其肯定或否定,都將導致股票價格上升或下跌,因此市場價格也並非總是正確的,總能反映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的,也常常因投資者以偏概全的推測而忽略某些未來因素可能產生的影響。實際上,並非目前的預測與未來的事件吻合,而是目前的預測造就了未來的事件。
  • 深層解讀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裡面蘊藏的宇宙奧秘讓人驚嘆!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物理中幾大延伸至普通流行文化中的思想之一,這個思想是說你永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物體的準確位置和準確速度,並作為隱喻頻頻出現於文學批判
  • 科學百科53期丨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是怎麼回事?
    其中,有些是了解現代科學技術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如科學的研究方法、二進位數、相對論、亞原子粒子、核聚變、熵、晶體、病毒等。有些則是當代科學技術的前沿陣地,如黑洞、統一場論、夸克、快子、金屬氫等。作者對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它們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狀態、有沒有希望得到解決等問題均作了回答。
  • 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是個啥?通俗的給你解釋一遍!
    接觸過量子力學的人都知道,量子力學中有一個怪異的現象,那就是測不準原理。好吧,這其實是當初翻譯時的誤解,確切的來說應該是不確定性原理,是由海森堡首先提出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準確的來說,就是微觀粒子的動量和位置不能同時測量到。
  • 股票的測不準原理
    測不準原理,又叫不確定性原理,指的是在量子力學裡,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而在微觀世界裡,你要測量的粒子很小,當你要測量它的位置時,光子打到粒子上,對粒子的擾動很大(因為光子和粒子差不多大小),因此你獲得了粒子的位置,但粒子卻被光子打飛了,這就像是一個盲人,他想要知道這個足球的位置,就用另外一個足球去打那個足球,知道了這個足球的位置,足球卻被打飛了,根本無法獲悉足球的速度。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這種截然不同的特性,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觀。
  • 平行宇宙與測不準原理之間的聯繫
    hello,大家好,我是夜世界的夜先生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測不準原理和平行宇宙的關係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的測不準原理是構成量子力學的基礎原理之一,在該理論中表述了一個概念,你沒有辦法同事確定一個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 科學異聞錄之測不準原理——上帝為人類蒙上的雙眼
    有時候,人們越發研究地深入,越發覺得這個世界規律得可怕,仿佛一臺精密的機器,那些規律都是事先設定好的。於是,上帝之說再一次出現了,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上帝為了怕我們窺探到他的存在而設定的原理——測不準原理。測不準原理的背景這裡不得不先提一個人,一個量子力學的開拓者——海森堡。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揭開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神秘面紗
    量子力學的靈魂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世界的救世主。如果不是在量子力學中,量子力學在它開始之前就已經崩潰了。根據海森堡說法,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4π(ΔxΔp≥h/4π)。
  • 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
    好比:我們可以用尺子去測量一條繩子的長度,我們可以通過測量一間課室的長寬利用面積公式去算出課室的面積,我們可以觀察月球的運動軌跡去結合現有的經典物理定律去推斷一個月後月球的狀態(位置、公轉速度等等狀態值)。但是在量子領域中,我們的經典物理定律就似乎不太適用了,很多東西都是不確定的,也就是不可被測的。
  • 量子力學那點事群雄逐鹿之五:測不準的互補原理
    海森堡非常不爽,可也沒有辦法,誰叫自己數學不好,可是這麼屈居人下也彆扭啊,海森堡靜下心來,琢磨了琢磨,發現量子力學說了這麼多公式原理,卻沒有一個人說過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海森堡心中一亮,這是哲學啊,要知道論起哲學來,全世界哪個國家能超過德國呢,康德黑格爾馬克思不都是德國人嗎,恰恰海森堡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