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QQ群:1145693748)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並不是方法的問題,也不是測量儀器的問題,是自然現象內稟性的問題。它表達的是一種自然規則,之所以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在爭論是不是儀器的問題導致的,是因為大量的科普者為了大家好理解,往往都只停留在文字上解讀這個原理,但人類的語言總是會給人帶來歧義,而且量子力學又如此的反常識,所以就更容易造成各種誤解。
而要把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或者說「量子不確定性原理」講明白,其實圍繞兩個簡單點的數學公式來說更合適。
Δx:位置的變化值;Δp:動量的變化值;h:普朗克常數;π:圓周率。
「量子的動量與位置無法同時確定,即動量越確定,位置就越不確定;位置越確定,動量就越不確定。」這是我們常聽到的關於「量子不確定性原理」的大概文字描述,也是對上面數學公式的語言翻譯。
這個翻譯本來沒錯,但問題是它只能說出「位置」與「動量」此消彼長的關係,但無法說出導致這結果的內核原因,即≥h/4π ,這就造成人們僅從字面上理解會形成各種猜想。
但只要我們看著這個不等式,再來理解這句話就清晰多了。普朗克常數h和圓周率π都是一個定值,而且普朗克常數h很小很小,只有6.62607015×10^(-34) J·s。
在宏觀世界中的一切運動,Δx與Δp都比較大,所以這個不等式怎麼都成立。然而在微觀世界中,Δx與Δp就會變得很小,它們相互之間就會產生限制了。比如只要Δx足夠小(位置確定),Δp就必須變得足夠大,即動量不確定,而Δp足夠小(動量確定),Δx就必須變得足夠大,即位置不確定。
這個數學公式不涉及任何觀察儀器和方法等等,它代表著物質運動的一種自然規律。
ΔEΔt≥h/4πΔE:能量的變化值;Δt:時間的變化值;h:普朗克常數;π:圓周率。
有了上面的解釋,這個公式的意義,大家可能一眼就明白了。只是這裡的變量從「動量」與「位置」變成了「能量」與「時間」。
而這個不等式才是「量子不確定性原理」的最大奧義,我們認為不可思議的「量子隧穿效應」「真空漲落」都可以用它推導出來。當Δt足夠小,ΔE可以變得很大,正因為如此,能量小的微粒子,才有可能在瞬間獲得能量擊穿高勢壘的屏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量子隧穿效應」。
而在宏觀世界,你要從一座山的這一頭到山的另一頭,你必須先爬上山,再從山上走下去,這過程你必須消耗足夠的能量來克服爬山產生的勢能,山越高需要克服的勢能就越大,這就是「勢壘」。而在量子的世界裡,只要量子在Δt內能到達另一頭,就可以先借能量,克服勢壘後,再把能量換回去。
簡單來說在宏觀世界,你必須擁有一定能量才可能爬過山去另一頭;而在微觀世界,量子可以在限定的時間內從真空借能量,穿過山一樣的勢壘後,再還回去。但這是概率性的,勢壘越低概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隧穿效應:經典力學中由於能量不足無法穿過的勢壘牆,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定概率穿過。
進一步來說,在真空中極端時間內,可以憑空提取能量生成正負虛粒子對,再相互湮滅返還能量,而且這一過程在真空中反覆進行,哪怕是在原子內(電子與原子核之間是很空的)亦然如此,這就是「真空量子漲落」。只是這種真空中反覆進行的量子漲落產生的能量很微弱。似乎對於真空來說,只要「有借有還,再借就不難」。
基於這一思考,於是1980年就有個叫阿蘭·古斯的美國物理學家,提出了「真空量子漲落」的升級版「宇宙無中生有」。其實邏輯也很簡單,就是當Δt無限小的時候,ΔE就可能無限大,大到形成「宇宙大爆炸」的能量,只是要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很小很小很小,需要等上很長很長很長的時間才可能發生一次,然而宇宙誕生前可以說沒有時間概念,所以發生這樣的宇宙量子大爆炸,也就是註定的事了。
總結測不準原理絕不是什麼觀測手段,或人類意識的問題造成的。測不準所代表的不確定,其實給宇宙預留了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而生命就誕生在這樣的未來之中。
但在宏觀世界裡,可能只有像宇宙這樣近乎永恆的存在,才能感知到這一點。而對於每一個轉瞬即逝的生命體來說,理解不了也無可厚非。
這一原理揭示的最重要思想是,萬物都是不確定的,只是每種物質的不確定對應的時間尺度不一樣。宏觀物體要表現為不確定,需要的時間是極其漫長的,所以你一輩子都體驗不到,但微觀粒子對應的時間尺度就大大減小了,所以會表現出明顯的不確定。
所以,上帝確實要擲骰子。只是在微觀世界裡,這骰子才會變得足夠輕,上帝才擲得動;而在宏觀世界裡,這骰子只會變得巨重無比,連上帝也擲不動了。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大廈的兩大基石,這裡向大家推薦兩本科普書籍:《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彩圖珍藏版)和《從零開始讀懂量子力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深入淺出地詮釋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前世今生,通俗易懂。需要的夥伴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