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揭開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神秘面紗

2020-11-22 老胡說科學

量子力學的靈魂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世界的救世主。如果不是在量子力學中,量子力學在它開始之前就已經崩潰了。

根據海森堡說法,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4π(ΔxΔp≥h/4π)。它表明,如果我們知道粒子的速度,我們就無法確定它的位置,如果我們知道它的位置,我們就無法知道它的速度。它在現實世界中還沒有證據,但它或多或少有點像量子世界的靈魂。儘管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是現代科學的基礎,但這兩個理論是物理學的兩個極端。它們不能同時滿足同一種現象。

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的理論之一。它說,如果兩個粒子糾纏在一起,那麼無論它們在宇宙中有多遠,你都可以通過觀察其中一個粒子來預測另一個的行為。我們假設一個朋友總是隨機穿一隻紅襪子和一隻綠襪子。你檢查一條腿,那條腿上有一隻紅襪子。然後你知道(比光速還快),另一隻襪子是綠色的,」他解釋道。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嘲笑這種效應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並且不同意量子力學,因為信息的傳播速度比光速還快,這與相對論第二定律相悖——在真空中,沒有任何東西的傳播速度能超過光速。那麼,愛因斯坦錯了嗎?信息傳播的速度比光速快嗎?從上面的例子中,你可能認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是」,但是這些信息是無用的,因為這些信息是隨機的。信息實際上比光速還快,但這些信息毫無用處。不可能通過這種方法發送包含非隨機信息的信號。

雙縫幹涉實驗

光子的概念,由馬克斯·普朗克用來表示物質和電磁輻射之間的熱平衡,後來被愛因斯坦用來描述光電效應,產生了粒子的對偶性理論。

術語「二象性」指的是粒子的狀態,粒子同時表現出雙重性:粒子性和波性。這種效應表現在每個粒子上,只能在微觀或量子層面上觀察到,而不能在宏觀層面上觀察到。理察·費曼在一項實驗中展示了這種量子行為,實驗對象是更常見的粒子,比如子彈和波。在熟悉了子彈或粒子實驗與波實驗結果的區別後,他拿電子來說明電子同時表現為波和粒子。

1999年,一組奧地利物理學家用巴克球(由60個碳原子組成的分子)做了同樣的實驗。在《偉大的設計》一書中,史蒂芬·霍金通過一個類似於費曼子彈實驗的思維實驗來談論這個實驗。史蒂芬·霍金在他的實驗中,把足球看作電子來顯示電子的量子行為。

雙縫實驗包含了量子力學的所有奧秘——理察·費曼

這是實驗:電子槍在較大的角度距離內隨機發射電子。在槍的前面,有一堵牆,裡面有兩個孔或狹縫(小得只能通過一個電子)。在這堵牆的後面,還有另一堵牆,稱為屏幕,帶有蜂鳴器。每當電子撞擊屏幕時,蜂鳴器都會發出聲音。現在,當其中一個狹縫打開時,電子僅穿過一個狹縫並撞擊屏幕。當在縫隙1或縫隙2打開時擊中屏幕的概率與屏幕的距離之間繪製了一條圖。

圖1
圖2

圖1:當其中一個狹縫打開時。圖2:當兩個狹縫都打開時當兩個狹縫都打開時(圖2),看起來電子可以通過從狹縫1或狹縫2進入而撞擊屏幕。可以理解的是,打開第二個狹縫會增加電子的數量,從而增加電子的概率撞擊屏幕,但是當在兩個縫隙都打開時擊中屏幕的概率與沿著屏幕的距離之間繪製了一個圖時,在某些區域我們得到的電子數量更高(或者比前一種情況更高的概率),但是在其他區域,我們得到的電子數量更少。在某些區域,電子撞擊屏幕的可能性為零。這是相當令人生畏的。在上面所示的圖2中,曲線與水平軸的接觸點為零概率點。

費曼水波狹縫實驗。資料來源:費曼物理講座第1卷費曼的解釋

實際上,費曼寫道:「雙縫實驗包含了量子力學的所有奧秘。」 可以看到,當兩個縫隙都打開時,我們得到的圖案類似於用波浪(如上所示)代替粒子時的圖形。由此得出結論,電子也會產生幹擾並表現為波。當兩個縫隙都打開時,會出現零概率區域(相消幹涉)。這意味著如果只打開一個狹縫,而在兩個狹縫都打開時不會碰到同一區域,則這些電子將在零概率區域中擊中屏幕,但這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電子槍一次發射一個電子,因此電子如何知道打開了多少個縫?似乎粒子(電子)在從源到屏幕的過程中的某個地方獲取了有關兩個狹縫的信息。

許多物理學家給出了許多可能的解釋來解釋這種量子行為。費曼說,電子會選擇連接這兩點的所有可能的路徑。從源到屏幕,電子可以走一條直線,也可以走一條通往火星的路,然後再回到地球,撞擊屏幕。它看起來像科幻電影,但它不是。

根據他的說法,當兩個狹縫都打開時,電子通過狹縫1,並幹擾它通過狹縫2的路徑,從而引起幹擾。我對這個現象有不同的理解:當兩個狹縫都打開時,電子分成兩半,兩半通過各自的狹縫,互相干擾(幹擾本身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只有一條縫是開著的,它不會裂成兩半。現在,同樣的問題出現了:電子是如何知道狹縫的?答案很簡單,但耐人尋味。這是因為電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它可以在到達狹縫之前獲取有關狹縫的信息。

考慮到電子即將進入狹縫1,但由於其位置的不確定性,它可能在狹縫附近的任何地方。例如,電子可能在狹縫後面,或者它可能以一定的速度穿過狹縫,或者它可能即將進入狹縫。所以,在電子到達狹縫1之前,它可以得到有關狹縫的信息,並據此行動。

圖3

需要測不準原理

你可能會想,我們應該製造一種設備,它可以在電子通過特定狹縫時標記出狹縫,然後我們可以說,電子通過狹縫1或狹縫2。費曼指出了這樣一種裝置。我們可以把燈放在狹縫附近,這樣,當聽到蜂鳴器的聲音時,我們可以看到在狹縫1或狹縫2附近有閃光。但是當費曼製作這樣一個儀器時,它改變了結果,他得到了一個不同的圖(圖3),沒有幹涉模式。就像觀察電子改變它的行為一樣。

實際上,從光源發出的光子擊中電子並散射。這個光子給了電子一個脈衝,這個脈衝改變了電子的路徑,使得在沒有光源的情況下,電子沒有撞擊到它應該撞擊的區域,因此,它沒有表現出幹涉圖樣。現在,為了減小光子給電子的衝量,光子的動量應該減小。

當波長大於狹縫的間距時,脈衝減小,得到的圖與不使用光時的圖相似(圖2)。但是通過減小動量或者增加波長,當光從電子上散射時,閃光就會變得很模糊,而且很難分辨出閃光是從哪條縫來的。

因此,該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我們嘗試在不影響結果的情況下降低p(或增加λ),則x(位置)會增加,反之亦然。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成功地確定了微觀粒子(如電子)的位置,那麼我們將無法判斷粒子的運行速度或速度(速度或動量Δp的不確定性)或我們是否成功地測量了其速度那麼我們將無法找到其在空間中的位置(位置Δx的不確定性)。我們不能同時確定這兩件事。因此,很難構建一種可以定位電子而不幹擾結果的裝置。

幸運的是,量子力學定律並不適用於宏觀物體(如足球),否則我們踢球時就會看到足球以之字形運動。但這些定律成功地解釋了其他定律無法解釋的現象,如光電效應。為了拯救量子力學的存在並解釋這一荒謬,海森堡提出使這些定律一致應該有一定的限制,並給出了測不準原理。由於量子力學是一個強大的理論,在許多即將到來的技術中,如量子計算,我們需要不確定性原理來理解原子和亞原子粒子的量子行為。

我們不是亞原子粒子!

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適用於每個粒子,但是由於λ很大,因此位置的不確定性很小,因此無法在宏觀水平上觀察到。在電視劇集《天才》中,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尼爾斯·玻爾互相討論了量子力學在行走過程中的證明。有一刻,當他們過馬路時,愛因斯坦故意將自己扔向汽車,但玻爾在汽車撞到他之前將他拉回去。當玻爾要求他從下次開始要更加小心時,艾伯特歇斯底裡地笑了笑,說:「我為什麼要?我們為什麼要這樣?根據您的說法,如果那輛汽車是微粒,但我們沒有看到它,那它根本就不會在那裡。我們將絕對安全」。為了保護自己,玻爾回答說:「該原理僅適用於亞原子粒子,而汽車不是亞原子粒子」。總之,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可能會在將來挽救量子力學的危險存在,但並不能挽救您的賽車安全,所以請小心!

相關焦點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蕭如珀、楊信男/譯■原標題:《1927年2月: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1927 年 2
  • 量子糾纏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因此,愛因斯坦更是稱量子糾纏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2017年6月16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先成功實現,兩個量子糾纏光子被分發到相距1200公裡的距離後,仍可繼續保持其量子糾纏的狀態。近年來最大的科學新聞之一就是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由深空天文事件(黑洞合併或中子星合併)引起的極其微弱的引力波。
  • 看見愛因斯坦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它描述的是兩個相距甚遠的物體,以一種藐視經典物理、違背現實常識的方式交織在一起:如果你在一個地方對其中一個物體進行觀察,另一個物體哪怕在光年之外也能立刻改變自身的屬性,這二者之間仿佛是通過了某種神秘渠道得以緊密相連。1935年愛因斯坦表達了他對這個概念的懷疑,並將其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 中國記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速度 比光快10,000倍
    一個中國的物理學家團隊記錄下了「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的速度。量子糾纏看上去瞬間完成,比光的快四個數量級以上。團隊的試驗設備,和依託的基礎理論,不允許人類得到更加具體的速率。
  • 科學百科53期丨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是怎麼回事?
    ▼第五十三個問題: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是怎麼回事?要解釋測不準的問題,我們先得問一問:什麼叫做測準了?無論用什麼方法,你都必定要同那個物體發生相互作用。你必須把它稱一稱,看看它有多重;或者把它敲一敲,看看它的硬度有多大;再不然,你就得直盯著它,看看它在什麼地方。而這時就必定有相互作用,不過這些相互作用是比較緩和的。現在我就可以爭辯說,這種相互作用總是會給你所力求測定的那種性質本身帶來一些變化。
  • 能否通過量子糾纏來消除不確定性原理?
    1927年,海森堡通過實驗和計算發現:微觀世界的粒子行為與宏觀物質很不一樣,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不可能同時被準確測量。根據這一現象,海森堡正式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最根本的特徵。不確定性原理與測不準原理不是一回事。不確定性屬於微觀量子世界的內在秉性,而測不準則是觀測技術的問題,二者並沒有直接關係。英語「Uncertainty Principle」應直譯為「不確定性原理」,而不能譯為「測不準原理」。現在的中國教科書中,已經更正為「不確定性原理」。
  • 從普朗克到海森堡,從薛丁格的貓,再到保險界的"量子糾纏"
    在科幻電影中,我們就能看到很多量子物理學的概念:比如量子糾纏、薛丁格的貓、測不準原則……一、顛覆經典物理1687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總結提出了牛頓運動三大定律,奠定了經典物理的基礎。連愛因斯坦都稱量子糾纏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 對「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最大的誤解進行深度剖析
    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們能同時測準速度和位置,這個僅僅是在宏觀世界才能做到,在微觀世界是做不到的,因為微觀世界遵循「海森堡測不準」原理。關於這個原理我之前已經詳細講解過,如果你沒看可以先往前翻下。這個測不準原理的核心就是:我們永遠無法同時精確測量出一個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速度也可以替換成動量)。
  • 深層解讀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裡面蘊藏的宇宙奧秘讓人驚嘆!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物理中幾大延伸至普通流行文化中的思想之一,這個思想是說你永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物體的準確位置和準確速度,並作為隱喻頻頻出現於文學批判
  • 宇宙貝爾實驗:再次證明了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跟這個性質相關的一個微妙效應稱為「糾纏」,它是指兩個粒子之間可以保持一種特殊的連接,如果你測量了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你就立即知道另一個粒子的狀態,無論距離多遠,愛因斯坦把這種可以超光速的作用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什麼是量子糾纏,我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買了一雙手套,把其中一隻寄給在北京的小明,把另外一隻寄給在廣州的小紅。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指的是用光測不準粒子,但並非指其他方法都測不準,是這樣嗎?
    (宇宙探索QQ群:1145693748)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劍橋大學、IBM研究-蘇黎世分校的科學家們一起,揭示了光和機械運動之間相互作用中的新動力學,對旨在規避著名的「反向作用限制」問題中探測器的影響量子測量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來,機械運動的經典測量極限已經超出了預期,例如在第一次直接觀測引力波時,表現為千米級光學幹涉儀中鏡面的微小位移。
  • 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
    #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劍橋大學、IBM研究-蘇黎世分校的科學家們一起,揭示了光和機械運動之間相互作用中的新動力學,對旨在規避著名的「反向作用限制例如,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暗示了「測量反作用」的存在:對粒子位置的精確測量總是會破壞任何關於它的動量,因此也就破壞了預測它的任何未來位置。回溯規避技術專門設計為「繞過」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通過仔細控制測量中獲得的信息和未獲得信息,例如只測量振蕩器的振幅而忽略其相位。理論上,這種方法具有無限的靈敏度,但代價是只有一半的可用信息。
  • 從普朗克到海森堡,從薛丁格的貓,再到保險界的"量子糾纏"
    在科幻電影中,我們就能看到很多量子物理學的概念:比如量子糾纏、薛丁格的貓、測不準原則……1687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總結提出了牛頓運動三大定律,奠定了經典物理的基礎。三大定律讓人類從此可以精確掌握力及其作用,實現了機械的製造,推動了工業革命,大大加速了人類發展的進程。
  • 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劍橋大學、IBM研究-蘇黎世分校的科學家們一起,揭示了光和機械運動之間相互作用中的新動力學,對旨在規避著名的「反向作用限制」問題中探測器的影響量子測量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暗示了「測量反作用」的存在:對粒子位置的精確測量總是會破壞任何關於它的動量,因此也就破壞了預測它的任何未來位置。回溯規避技術專門設計為「繞過」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通過仔細控制測量中獲得的信息和未獲得信息,例如只測量振蕩器的振幅而忽略其相位。理論上,這種方法具有無限的靈敏度,但代價是只有一半的可用信息。
  • 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劍橋大學、IBM研究-蘇黎世分校的科學家們一起,揭示了光和機械運動之間相互作用中的新動力學,對旨在規避著名的「反向作用限制」問題中探測器的影響量子測量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來,機械運動的經典測量極限已經超出了預期,例如在第一次直接觀測引力波時,表現為千米級光學幹涉儀中鏡面的微小位移。
  • 量子糾纏是超距作用嗎,為什麼要摒棄超距作用而引入電磁場?
    從牛頓力學的觀點可以看到,它是一種絕對的時空觀,超距作用被視為一種絕對的現象,與空間時間無關,是上帝在背後推動實現了這一切。如今看來,牛頓的引力定律支持著超距作用的觀點,但是牛頓本人其實是並不認為引力是超距作用的。當時的牛頓卻是傾向於「以太觀點」的,他在給他的好朋友R.玻意耳的信中表示,必定存在某種物質能夠解釋引力的作用機制,自己最終一定能夠它。
  • 上帝不會擲色子,測不準原理僅僅是測不準
    海森堡整出了個測不準原理,意思是無法同時確定電子的動量和位置,是這樣的嗎?當然是,這和實驗結果符合的很好,但這只能說明是測不準,而不表示電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確定。測不準原理只是測不準,不表示量子的動態無法確定,電子核內運動方程我已經給出了,我們可以根據電子半徑算出它的頻率或動量,以及經過時間t以後電子的位置。電子和其它所有物質和粒子一樣走的是螺旋線,橢圓方程。電子是有運動軌跡的,當然測量也會干擾電子運動,但不表示電子是以概率存在,如果是這樣,概率就不會有規律。
  • 超越光速的存在,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量子糾纏!
    但隨著科學的發展,量子理論的逐漸深入,有個量子糾纏的詞慢慢被我們熟知,聽說比光速還快,非常牛,以致連愛因斯坦都不相信,稱它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那麼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呢假如現在有兩個球,1個紅色和1個藍色,兩個盒子,A和B放在現實中就很簡單很好理解,當把兩個球分別放到兩個盒子後,當我們打開A盒子發現是紅色那麼我們瞬間就肯定
  • 量子領域,存在兩大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愛因斯坦稱它是鬼魅作用
    因為兩個粒子感應對於變化並做出變化是不受時間與空間約束的,即使一個粒子在地球,另一個粒子在幾千萬光年的太空,兩個粒子同樣可以感知對方,量子糾纏的速度至少是光速的四千萬倍,這就與愛因斯坦相對論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速度的定論相矛盾,愛因斯坦稱量子糾纏是鬼魅般的超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