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量子力學要用概率波描述粒子?上帝真的擲骰子嗎?

2021-01-08 科學認識論

科學認識君的《通俗物理100課》系列

【第三課:上帝擲骰子嗎?】

或許你聽過這樣的話「如果初學者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卻沒有感到困惑,那麼他一定是沒搞懂」。這是玻爾的名言,當然原話並不是這樣,但意思完全相同。

量子力學中有太多違背常識的地方。在昨天的第二課中,我已經講述了波粒二象性,在我上專業課時,第一次聽到教授講解那既是波又是粒子的光子,我深深感受到量子力學滿滿的惡意。畢竟這種思維太「邪乎」了。隨著學習地深入,我慢慢地將這種反常識的思維當做了量子力學的常態。

喜歡科普讀物的讀者一定知道《上帝擲骰子嗎》這本書?從字面上看,中心思想指的是微觀世界那「飄忽不定」的粒子運動。

在中學物理中,我們學習過質點的概念。人們研究一個與自身狀態無關的物體運動時,可以將其視為質點以便模型化理解。中學時代的你學習了速度,加速度,質量,力的知識點。我們用這些知識做題,比如測量運動車輛的速度,計算彈簧的拉力,自由落體的時間等等。這些題目再熟悉不過了,好像生活中大部分的物理現象都可以用牛頓力學來解決。

中學物理必修課不涉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我們習以為常的物理知識其實就是經典物理。因為經典力學是生活在近代時期的牛頓建立起來的,有時也稱近代物理。

經典物理告訴我們,研究一個物體的運動,首先要知道這個物體的基本量綱信息。比如物體運動的時間,長度(空間)和質量。速度,加速度,動量,力,能量等物理量都是在時間,空間和質量的基礎上導出而來的。比如速度=空間÷時間,力=質量×空間÷時間....

在我們生活的宏觀世界,我們能用這些物理量幾乎描述了大部分自然現象。

可是好景不長,從牛頓力學到量子力學的建立也就200餘年。在牛頓力學統治時代,人們沒有高精度顯微鏡,頂多就看個細胞啥的。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能感知到的物質尺度越來越小。比如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在19世紀末通過稀薄氣體放電發現了電子的存在,接著到了20世紀初,盧瑟福通過散射實驗發現了原子中心居然有個核,這就是原子核的發現。

特別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段時間,科學家們有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探測原子級別的物質規律。起初物理學家還幻想用牛頓力學解釋次原子級別粒子的運動。但事與願違,微觀粒子的運動完全不符牛頓力學的預測。在昨天的文章中,筆者講到了電子的運動。我們知道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如果按照牛頓力學的預言,電子要麼在庫侖力的作用下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要麼就落到原子核上與其電荷中和。但真實的情況遠非如此,電子不僅在原子核外活波蹦躂,而且還不是圓周運動,你說氣人不?

最後玻爾結合愛因斯坦的光量子概念提出了電子能級躍遷的概念來解釋核外電子的運動。玻爾認為核外電子會吸收和放出光子,而光子就是光量子,是電磁波能量的基本單位。也就是說光子是不可再分的能量,就相當建築中的磚瓦,充當電磁波能量組成的單元。電子會吸收外來的光子,也就是吸收了一份能量,導致其躍遷到更高能級軌道上。如果電子釋放了光子,其能量就是減少,並躍遷到低能級上了。玻爾的詮釋在當時看來很符合實驗,但卻不能解釋電子云現象。

玻爾

在1927年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中,人們發現了一個異常的現象。實驗操作就是:電子發射器依次發出的電子經過雙縫的柵欄並抵達後面的光屏。這次實驗中,物理學家發現只要不去觀測電子,那麼它就是同時經過兩個細縫。這太不可思議,一個電子怎麼會同時處於兩個位置呢?儘管把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進行了無數遍,實驗結論依舊如初。

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如果非要搞清楚其中的緣由,看看電子到底是通過了哪個細縫。那就需要測量電子的一些信息。比如電子的速度,質量和位置。其實測量出電子的速度就可以算出電子的動量,因為質量很好測,關鍵在速度(動量=質量×速度)。如果我們知道電子以多大的速度,在什麼位置運動,就可以跟蹤它,看看它到底是經過了柵欄的哪一條細縫,這樣就搞清問題的緣由了!

怎麼測量電子的速度和位置?

首先用什麼測?當然是顯微鏡啊,但不能用只能看見細胞的反射式光學顯微鏡,因為它看不見電子。電子那麼小,需要更高端的顯微鏡才可以。這種顯微鏡可以發射光線打到電子上,再反射回來,這樣就攜帶了電子的一些信息。

首先測量電子的位置。我們用顯微鏡隨便發射光子去碰撞電子,會發現什麼都測不到。因為光子的選取是有講究的,電子那麼小,測量電子就需要波長很短的光,波長太長的光,波峰之間的距離大,測出的電子位置的誤差也就大。

短波長測位置,長波長測動量(速度)

可是用波長短的光會帶來新的問題,由于波長短,其頻率就大。根據普朗克公式ε=hν(ε是光子攜帶的能量,h是個常數,ν是頻率),頻率大的光,能量就大。

用波長短的光測量電子位置,導致較大能量的光子撞擊了電子,電子吸收能量後其速度驟變。這下可好了,位置是測量出來了,電子的速度卻並非之前的速度了。

如果要測量電子的速度,就需要降低光子的頻率,這樣光的波長就增加了,那麼位置又測不準了。這並不是實驗儀器導致的,這或許是粒子的本質屬性。測量會改變電子的位置或速度,不測量又不知道電子的運動信息,這該如何是好?

我們換一種思路研究電子的運動,那就是概率。

如果我們用波長較短的光只測量電子的位置Δx。測量很多次,就知道電子的在整個空間的位置分布概率,可以用正態分布圖表示。

這個圖就說電子在空間某點出現的概率,正態分布的頂點代表電子出現在這一空間的次數最多。

左為位置分布,右為動量分布

接著我們用波長較長的光只測量電子的速度Δv,每次測量出的電子速度或許會不同,如果多次測量,電子的運動速度也會是正態分布。正態分布的頂點說明:在多次測量中,電子最常見的速度值(注意:頂點並不是電子的最快速度,而是最常見的速度)

雖然不能同時精確得到電子位置和速度信息。但我們可以用概率的形式粗略地表達出電子的位置—速度信息。物理學家把兩個正態分布中的典型「寬度」相乘。會得到一個不等式:ΔxΔv≥h/2m(速度乘以質量就算出動量了,電子質量比較容易測量)。如果把速度v換成動量p,就可以寫成ΔxΔp≥h/4π,這就是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表達式。

我們現在知道:除了電子和光子,其他所有微觀粒子的運動都這麼「詭異」。我們不能準確地同時測量出它們的位置和動量信息,不得已而採取概率的形式描述它們的運動規律。

正如玻爾說的那樣,這種不得已並不是人類的無奈,而是微觀粒子的本質屬性。微觀粒子構造出了大千世界,人類目前只能通過概率的形式了解微觀粒子的運動,就好像上帝在擲骰子一樣,等著我們去猜測!連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大牛都不願意相信如此的解釋,更何況大眾?但量子力學的發展都過去了一個世紀了,種種實驗結論依舊支持上帝擲骰子的行為。

自然世界總是讓人無奈,又讓人敬畏!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量子力學要用概率波描述粒子?「上帝真的擲骰子嗎?」
    當第一次聽到既是波又是粒子的光子,我深深感受到量子力學滿滿的惡意。畢竟這種思維太「邪乎」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慢慢地將這種反常識的思維當做了量子力學的常態。喜歡科普讀物的讀者一定知道《上帝擲骰子嗎》這本書?從字面上看,中心思想指的是微觀世界那「飄忽不定」的粒子運動。
  • 量子力學最難理解的地方:上帝到底會不會擲骰子?愛因斯坦這樣說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97期,我是常常,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量子力學中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上帝到底會不會擲骰子?這主要是指經典力學的絕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隨機性之間的分歧愛因斯坦堅信:上帝是不會擲骰子的,愛因斯坦相信整個世界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去運行的,即使在微觀量子世界,微觀粒子也會像鐘錶似的機械地嘀嗒運轉,這種經典物理規律讓宇宙的每個瞬間都可以決定下一個瞬間,宇宙究竟是按照機械規律去運行,還是上帝依靠擲骰子而去隨機管理?
  • 愛因斯坦為什麼要說「上帝不擲骰子」,他發現了什麼?
    01 為什麼愛因斯坦要說:「上帝不擲骰子」?,但是讓科學家疑惑的是,微觀粒子的運動和宏觀世界中的經典力學完全不同,量子力學認為粒子的狀態不是百分百肯定的,而是以「概率雲」的形式存在,所有粒子都具備「不確定性」,同時「不確定性」就是宇宙的本質。
  • 愛因斯坦為什麼篤信「上帝不會擲骰子」,這是錯的嗎?
    愛因斯坦起初表達「上帝不會擲骰子」是為了否定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對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詮釋。 他要弄清楚微觀粒子到底是真隨機還是假隨機 量子的概念自1900年被普朗克提出之後,首次成功應用到了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這也反向支持了量子的概念,光量子概念確定了量子力學的地位。 所以說普朗克和愛因斯坦是量子力學早期的奠基人,他們統屬舊量子學派。
  • 愛因斯坦為什麼說「上帝不會擲骰子」,量子世界真的是隨機的嗎?
    這次會議最引人矚目的便是愛因斯坦和玻爾關於量子力學的本質解釋爭論。愛因斯坦也提出了「上帝並不會擲骰子」的言論反對量子力學的隨機論。接下來正文就開始了,為了便於大家理解,筆者採用循序漸進的敘述方式。當你看見一輛汽車在公路上高速行駛時,你只需知道汽車的速度和方向,就可以計算出這輛汽車在下一時刻出現在哪裡。
  • 愛因斯坦為什麼相信上帝不會擲骰子,量子力學是否真正隨機?
    這次會議最引人矚目的便是愛因斯坦和玻爾關於量子力學的本質解釋爭論。愛因斯坦也提出了「上帝並不會擲骰子」的言論反對量子力學的隨機論。接下來正文就開始了,為了便於大家理解,筆者採用循序漸進的敘述方式。當你看見一輛汽車在公路上高速行駛時,你只需知道汽車的速度和方向,就可以計算出這輛汽車在下一時刻出現在哪裡。
  • 量子力學迫使上帝擲骰子?愛因斯坦:上帝才不帶這樣玩
    牛頓力學建立之前,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還處於半迷信半理性化的困境。在牛頓以前,神學依舊佔據著西方的主流價值觀,但同時又流行起來了愈來愈多的理性派,他們試圖用科學理性的思維來認識世界,而不是一昧的篤信上帝。這典型的代表便是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
  • 有書快看 | 上帝擲骰子嗎?豆瓣9.3分的量子力學科普書
    今天有書君想要分享給大家的一本書,書名很有意思啊,叫做《上帝擲骰子嗎》,啥意思呢,這上帝就這麼沒正形嗎,關乎人間大事的決定,要擲骰子? 其實作者起這個名字是有根據的,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撂下過一句話:「上帝是不擲骰子的!」這句話源於愛因斯坦與物理學家波爾關於量子力學的長期爭論。用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為隨機、無序、偶然而出現的。不過這個理論可就令終身都在追求真相的科學家們感到尷尬了。
  • 愛因斯坦:「上帝不會擲骰子」玻爾:「你別指揮上帝該怎麼做!」
    他們爭論的主題就是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和波函數是否精確描述了單個體系的狀態!波爾等人認為在量子力學中,要用波函數來描述微觀粒子的量子態,波函數可以幫助我們計算出粒子出現在某一位置或者處於某種運動狀態的概率 —— 一個事件發生的概率等於其波函數絕對值的平方,人為的觀測會導致波函數塌縮成一個確定的量子態。
  • 確定性的喪失: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丨上帝確實是在擲骰子
    上帝不會擲骰子 ——愛因斯坦微觀粒子世界具有不確定性恆星為什麼會發光、鐵以下的元素為什麼更穩定、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麼等問題都可以由量子力學的理論來解答;現在困擾我們的晶片問題、我們每天都在用的網際網路以及未來有可能普及的量子計算機等無一不是應用了量子力學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量子力學代表了科學的最大進展,較之相對論有著更大的現實意義。量子的世界是如此的神奇,以至於連敢於蔑視一切科學常見的愛因斯坦都難以接受。
  • 上帝擲骰子嗎 量子物理史話
    超星學習通app《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導讀章節測驗答案1【單選題】經典物理體系中不包括(D)。A、量子派和振動派B、振動派和波動派C、振動派和粒子派D、波動派和粒子派3【單選題】波函數Ψ是一種波,但不是實體的波,而是一種「概率」的波是()提出的。
  • 愛因斯坦說的「上帝不會擲骰子」是什麼意思?
    上帝擲骰子其實是發生在一次索爾維會議上,這是科學家的峰會。在上世紀的20年代~30年代,科學家們有一個議題,那就是哥本哈根學派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不確定性」到底靠不靠譜?光是粒子還是波?我們要搞清楚一點,那就是光的速度可不是低速,甚至光到底是啥也很難說得清楚。伽利略就曾經試圖測光速,然後他失敗了。也就是說在牛頓的時期,光速到底是多少還跟迷一樣。其次光到底是啥,實際上那個時代的科學家也沒啥好的想法來驗證。驗證不了,不代表不能提出理論,牛頓認為光是一種粒子,惠更斯等人認為光是一種波。
  • 量子力學描述的「隨機」是宇宙中唯一真正的「隨機」嗎?
    我們認為,隨機性是因為我們用太少的信息來推斷為什麼是這樣。  事實上,這個問題已經被問過很多次了。答案總是一樣的,因為作為一個數學模型,量子力學是以概率為解釋,它不同於經典概率。但在某種程度上,如果量子力學是一個隨機近似理論呢?那麼真相在哪裡呢?
  • 我們可以穿越時空嗎?神秘的量子力學告訴你
    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近年來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科學家們的引領中,我們走入量子力學的奇妙世界。上帝擲骰子嗎?量子力學誕生後,以玻爾、海森堡和泡利為主的哥本哈根學派一直認為,量子力學本身已經是完備的理論,而愛因斯坦則一直批評它並不完備。
  • 我們可以穿越時空嗎?神秘的量子力學告訴你
    近日,在湖心講堂公開課上,著名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說。上帝到底擲不擲骰子?這一物理學的經典之問,一直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牛頓力學告訴我們,所有粒子的運動狀態都是可以精確預言的,這就會引起「決定論」的概念。
  • 人類的量子信息革命:上帝擲骰子嗎?
    潘建偉教授的演講以「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革命」為題,回顧了20世紀初量子力學誕生之初愛因斯坦與玻爾的世紀辯論:上帝擲骰子嗎?經典力學告訴我們:一旦確定了初始狀態,所有粒子未來的運動狀態原理上都是可以被精確預言。這也意味著,一切事件都是在宇宙大爆炸時就已經確定好的。那麼,個人的努力還有意義嗎?
  • 你還相信愛因斯坦反對量子力學?那你根本不懂「上帝不擲骰子」是什麼意思
    撰文 喬治·馬瑟(George Musser) 翻譯 韓冬上帝不擲骰子——愛因斯坦的名言中很少有哪句話像這句被引用得如此之多。人們自然而然地把這句名言當做是他斷然否定量子力學的證據,因為量子力學把隨機性看作是物理世界的內稟性質。放射性原子核的衰變是自發產生的,沒有任何定律能告訴你何時或是為什麼發生。
  • 我們的命運是隨機的嗎?上帝所擲骰子的結果也是隨機的嗎
    我們的世界的變化結果真的是隨機的嗎?我們的命運也是隨機的嗎?當上帝在擲骰子時的結果難道也會是隨機的嗎?「上帝不會擲骰子」是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人們把這句名言當做他斷然否定量子力學的證據,因為量子力學把隨機性看作是物理世界的內稟性質。那麼量子力學到底是個什麼學問?
  •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坍塌」是由於人的意識導致的嗎?
    所謂量子糾纏的鬼魅般超距作用和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定律、波函數坍塌等理論,實際上是量子理論的不完備性體現,是量子的一些現象裡面還有一些隱變量沒有被人們發現,通俗點說就是還有一些深層次的規律沒被認識。隨著科學進展,這些規律總會被認識的,這樣量子力學中的這些看起來無法捉摸的事情就會變得可以預測和了解。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譯意是「上帝不會擲骰子」。
  • 上帝擲骰子嗎?「質量、能量、信息、生命、意識、智能、時空、宇宙」都是固有的嗎?
    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擲骰子。玻爾說:你不要支配上帝擲骰子,擲不擲是自發隨機的!一部量子力學發展史就是一部愛因斯坦與玻爾科學觀念和哲學信仰爭論不斷的科學史。讀史可以明智慧,爭論可以長知識。爭來爭去無不是他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總的想法不相同而已。簡稱世界觀不同或者哲學信仰不同。人們常說:理論是行動的指南,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哲學觀念真的是對真實世界的主觀反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