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時間和空間的研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宇宙學家等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們,可謂從未停止過。因為時間和空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天都在經歷著時間,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空間裡活動。
我們習慣於空間和時間存在的真實性,正如我們習慣於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就是真實的一樣。如果有人站出來說,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甚至是顛倒的,估計八成會被認為是瘋子的話語。
牛頓的經典時空觀,認為時間在宇宙中永遠均勻流逝,處處平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認為時間可以被改變。只要有足夠強的引力場存在,時間就可以變慢;只要運動速度足夠快,時間甚至可以完全停止流動。
儘管愛因斯坦的時空觀與牛頓的時空觀截然不同,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並未否定時間的存在。
然而,隨著量子物理學的不斷發展,研究者們越來越發現,量子世界所呈現出來的物理現象,與宏觀世界相比,大多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馳。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如同相隔天地之別的鴻溝,難以搭建連接的橋梁,無法跨越。
微觀的量子世界,如此地顛覆人類的認知和理解,令人難以捉摸和猜測,偏偏,人類卻越來越傾醉於它,痴迷於它。尤其在諸多微觀量子物理實驗中,呈現出來的一個驚人現象,答案直指時間本質——時間並不存在。探索科學,探索宇宙,水木長龍與您繼續我們的探索之旅。
既不買牛頓的帳,也不買愛因斯坦的帳,而是獨闢新徑背道而馳,乾脆地將「時間」這個參數從宇宙中直接剔除了出去。
比如,處於糾纏態中的兩個粒子,即使相隔宇宙兩端,只要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發生改變,另一個粒子就會瞬間感應到,而發生相應狀態的改變。這種超光速的感應,基本上是在零時間內完成的,可以說根本不需要時間的參與。時間對於量子糾纏現象,形同虛設。
比如,一個電子的行蹤是無法精準測定的,而只能用它在某個位置出現的概率來表示,故「電子云」的概念因此誕生。而在量子(電子)追蹤實驗中,用最先進的精密儀器做測試,發現,一個電子似乎可以同時出現在其他諸多地方。研究者推測,如果跳出儀器偵測頻率的局限性,一個電子可以瞬間充滿整個宇宙。電子似乎跳出了時間的限制,時間對電子來說,存在不存在都一樣。時間再次形同虛設。
再比如,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主要是針對微觀的量子世界而言的——動量和位置,如同魚和熊掌而不可兼得。所謂的測不準——不可兼得,不正是因為,微觀世界呈現出的世界本質是,本無「時間」的參與,而宏觀的我們,在觀測時卻非要習慣性地加入「時間」這個元素,才導致的測不準嗎?
約翰.惠勒和萊斯.德維特,分別是普林斯頓大學和IAS的兩位知名物理學家,在為愛因斯坦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之間的鴻溝做搭建橋時,驚愕發現,「時間」這個人類早已習以為常的元素參數,竟然莫名地消失了。也就是說,如果將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融合為一體,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時間」這個元素。
難道時間真的不存在嗎?如果不存在的話,為什麼我們每天都會感覺到時間正在一點點地流逝?不是嗎?看宇宙萬事萬物,皆沒有永恆的存在,一切大小事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洪流被衝洗的漸漸褪色。生命有出生,成長,消亡;宇宙無論大小事物,都有終結的一天。如果時間不存在,萬物豈不要永恆存在?
量子研究者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
其實時間並未流動,真正在流動的是空間。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每時每刻都對應著一個宇宙。因為最小的時間間隔為普朗克時間(10^-43秒),也即為,每一個普朗克時間都對應著一個宇宙,所有的宇宙都在沿著最小的普朗克時間以非連續的躍遷式向前移動,而所有的宇宙在任一時刻,展示的畫面事件加起來都是一部完整的總宇宙事件。就像一部影片,將所有時刻的畫面都展開後開始向前移動,隨著畫面的移動,播放框裡會顯示出不同的畫面,如果速度足夠快,就會覺得這些畫面是動態的。
如果流動的不是時間,而是空間,如同定型好的模具,空間每移動到一個時刻,都會自動播放對應時刻的宇宙事件。換句話說也就是,過去時空,現在時空,以及尚未到來的未來時空,其實都是並列存在的。再換句話說,也就是,過去並未真正的過去,未來也並非真正的尚未到來,「時間」只是人類自己給自己定義的一個假象。
果如此,那麼,物理學家定義的最小時間間隔——普朗克時間,實則即為所有宇宙彼此間的最小間距。所謂的時間裂縫,實則是指不同宇宙間的間隔縫隙。所以,過去的你,現在的你,以及未來的你,每時每刻(指人類自定義的假象時間)都是共同存在的。如果科技足夠發達,那麼完全可以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實則只是穿越到了另一個你已經經歷過的宇宙而已),或者未來(實則只是穿越到了另一個你即將經歷的宇宙而已),而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無關,只與全新的更加接近宇宙演化真相的量子理論有關。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對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長龍」原創,轉載標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