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還在繼續向前流逝,牛頓與愛因斯坦兩個人的名字卻在時光的長河裡永垂不朽了,這兩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卻好像一對從未見過面的冤家,牛頓建立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愛因斯坦則用相對論讓牛頓無地自容,要是他兩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我真怕牛頓會殺愛因斯坦滅口,這事他做得出來,畢竟胡克與萊布尼茨可是前車之鑑。

牛頓它堅信著絕對時空觀,這是上帝的領域,作為堅定的基督徒,他永遠站在上帝一邊。這種絕對的時空觀也是我們普通人特別熟悉的一種生活習慣,而這種絕對的時空觀是憑感覺與常識得出的生活經驗,是不可證偽的。絕對時空觀的捍衛者認為,空間是平直且均勻的,而時間就是一個絕對的旁觀者,永遠的勻速流動,不參與這世間的一切,時間與空間是兩個老死不相往來的陌生人。在這種絕對時空觀的主導下自然而然的就發展出了一種畸形的假想物「以太」。
愛因斯坦可以說是憑藉著自己的天才踩著牛頓上位的,他認為時間與空間是相互影響的,時間在本質上是一種描述物質運動變化的特徵,它和物質的運動速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愛因斯坦看來,一個物體的速度越快,它的質量就會變得越大,相對於速度較慢的參考系而言,它時間流逝的速度就會變慢。空間也並不是均勻分布的,質量的存在會導致它周圍空間的扭曲,質量越大,彎曲的的程度就越明顯。
尤其是引力,他們兩個的看法就更加是天壤之別了,牛頓認為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這是普遍存在的規律,空間中兩個物體的引力大小分別與這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而愛因斯坦在1916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裡卻說,物體之間之所以存在引力是因為物體的質量彎曲了周圍的空間,以太陽系舉例,太陽的質量很大,這使得它周圍的空間扭曲程度比太陽系裡行星產生的空間扭曲程度大得多,這才導致行星圍繞著自己公轉。
所以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因為盤山公路是彎彎曲曲的,所以車輛(行星)上山就必須沿著這條彎曲的路線行駛。而引力波的的發現更是驗證了時空扭曲的正確性。愛因斯坦認為,既然質量的存在會使空間發生彎曲,那麼空間就應該會波動,如同河面誰的漣漪,質量越大,漣漪的起伏就越大,平靜的水面上有物體移動時就必定會產生漣漪,就如同空間裡質量的移動就必定會導致空間的漣漪,這就是引力的波動,簡稱引力波。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的推論,如今可謂得到了驗證。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牛頓時空觀已被愛因斯坦的時空所推翻。這時候有些朋友們可能就會有疑問了,既然如此,為何中學物理會重點學習牛頓力學呢?這其中原因很多,牛頓力學直觀簡潔,便於學生能夠理解,而且在宏觀低速的世界裡,牛頓定律也基本適用,而我們人類的世界就是一個低速宏觀的世界。雖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更加地普遍與精確,但是由於實在難以理解,所以在中學物理裡,相對論都是一筆帶過的。
所以,從數學關係上來看,牛頓力學相當於是相對論的一個真子集,屬於包含但不重合的關係,大家甚至可以這麼理解,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在低速宏觀世界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