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年05月17日 11:44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5月17日電 (通訊員 張利 段鈺沁)「焐熱冷門的研究過程往往很漫長,很艱苦,但當我們發現自己研究的是全新的科研項目時,會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5月1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鄧子新教授受邀參加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十五周年校慶系列活動——做客「華夏講壇」開展「院士大學堂」,作題為「我平凡科研案例背後的科學與人文思考」講座。該校近600名師生共聚一堂聆聽了這場報告。
鄧子新分別以他曾經研究的「冷門」和「熱門」兩個科研項目,即「DNA硫修飾的科學發現」和「重要抗生素的化學生物學」為案例,講述了科研項目背後的探索與人文啟示。
他以倒敘的形式回顧了「DNA硫修飾的科學發現」的艱辛之旅,他指出,這是他20年鍥而不捨的求索,中間經歷了無數的坎坷和挫折。科學發展需要關注「冷門」,發現學科生長點,催生科學新領域,要從科學未知數到「冷門」新領域進行轉變。他認為科學家就是一個要多碰釘子的「苦差事」。
「科學是座沒有頂的山,所以永遠無法達到頂峰,沒有任何東西是無懈可擊的,要睜大眼睛去尋找沒有研究到位的東西,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鄧子新表示,做科研一定要有靜得下心,憋得住氣,坐得住冷板凳的毅力。
他還闡述了自己在南昌菌素研究中心的經歷,展開多個熱門科學案例的講解,提出了「『熱門』裡求『延伸』,『熱門』裡找『盲點』,『熱門』裡挖『瑕疵』的心得。
鄧子新反覆強調,在實驗室裡充滿了「冷」和「熱」,對「冷」「熱」的把握,考驗科學家的創新能力,科學管理者也要把握兼顧對「冷」和「熱」的導向激勵機制,創新能力的培養重在過程,踏實勤奮合作溝通是成才的核心要素。他同時指出,高校在培養學生時,也要以此出發點,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觀察力,要從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芝麻小事中觀察出區別。
在報告中,鄧子新還提出自己對科學研究的態度,認為科學研究要有批判式的態度;要有執著的毅力,敢於下海撈針;要有直面挑戰的勇氣,藐視挫折,尷尬和失敗;要有刨根問底的精神。(完)
(編輯:裴春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