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楊佳峰)武漢大學首次引進院士——從上海交通大學挖來了中科院院士鄧子新,擔任武大藥學院院長,同時兼任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近日,在武漢光谷擔任一項人才招聘考官的鄧子新院士首次向記者證實,已接受上述兩項職位,任期4年。
鄧子新,著名微生物學家,之前任上海交大生命科學院院長。半年前,鄧子新的去向便在業界備受關注,武大校園BBS上有消息說他會來武大,也有其他消息說他去重慶大學任校長。
6月3日,鄧子新從上海直飛武漢,下午便入主武漢大學藥學院院長室會客,本報記者聞訊前往。當日15時,53歲的鄧子新握住記者的手,婉言謝絕了採訪,「此刻不便接受採訪,有些事情尚未最終定下來,BBS上的一些傳言有些未經核實」。
但記者發現,早在今年5月,武漢大學出版的2010年報考指南上,赫然將鄧子新列為武大13名院士之一,還配上了鄧院士的照片。武大藥學院的簡介中也稱,「現有教職工59人,其中正副教授37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
6月2日,在武大的一項新聞發布會上,該校教務部部長吳平對此解釋,鄧已擔任武大藥學院院長,還未下正式聘書,目前鄧的聘書只是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去年8月動工興建的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位於光谷,由武漢大學作為牽頭單位組建,市委書記楊松曾表示,該研究院將最大限度地整合生物技術領域的人才、資源,實現規模資源共享。
此後,武大向外界迴避了關於鄧子新動向的任何信息。
7月28日,武大藥學院在官網上悄悄掛出消息:藥學院成立了新一屆行政領導班子,鄧子新院士擔任院長。武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稱,為引進鄧院士,武大作了一年多努力,請了很多領導出面,才有今天這個結果。
「自己也沒想到來這裡。」昨日,在光谷忙碌的鄧子新院士滿臉笑容地回憶了來武漢的來龍去脈。他說,去年底來武漢開會,恰逢武漢獲批自主創新實驗區,考察九峰生物產業基地給了他很大信心。
鄧子新說,目前我國生物產業水平較低,沒有做大,影響人才的安置和流動。過去一些高校生物專業的分數線很高,現在分數線逐年降低,也是這個原因。
鄧子新表示,武漢地區教育發達,生物方面人才較多,但缺乏整合,他將利用現在的政府平臺——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對各高校生物技術方面的優勢進行整合,將各種生物力量向社會輻射、向產業輻射,並與上海方面進行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進行良性互動,促進武漢和上海的生物技術發展。
10位頂尖生物人才 追隨鄧子新來漢「現在回武大,也是從科研出發。」6月2日下午,鄧子新的得意弟子——剛從英國劍橋大學來到武大藥學院就職的孫宇輝教授告訴記者,鄧院士回武漢,和湖北省、武漢市政府大力倡導生物醫藥產業有關,他也是作為種子選手,被鄧老師邀請來的。
1997年至2000年,孫宇輝在華中農業大學攻讀鄧子新的碩士。2000年,鄧子新離開華農,赴上海交通大學任教,為了追隨恩師,碩博連讀的孫宇輝選擇退學重新報考,再次成為鄧子新的博士生。
孫宇輝透露,今年春節時,鄧院士和他聊了很久,希望他回國,但沒想到是來武大,最終,孫宇輝接受了老師的邀請,還放棄了今年就可以拿到的英國綠卡。
關於薪酬,鄧子新和孫宇輝都未提及,但孫宇輝稱:「最佩服老師非常強的事業心,老師來武大,絕不是因為物質,上海交大生科院是鄧老師白手起家幹起來的,還給了一套三層樓的房子,一切都步入正軌了。」
據悉,不久後,鄧子新的另兩位學生——就讀於哈佛大學的博士後陳實、就讀於史丹福大學的博士後劉天罡,也將追尋老師一起來漢,分別從事生物原料、神經藥物方面的研究。
而到今年年底,共將有10位頂尖生物人才在鄧院士的邀請下,從世界各地匯聚武大。
對於追隨而來的「粉絲」,鄧子新坦言,當中有些曾是自己的博士生,主要是私下做了些工作。
著名微生物學家,1957年出生於湖北房縣,1982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專業,1987年獲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分子微生物學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微生物代謝途徑與代謝工程研究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
createPageHTML(1, 0, t20100803_379801, html);
);
(來源:長江日報)